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宗璞簡介(宗璞的資料)

宗璞簡介(宗璞的資料)

1、宗璞的介紹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者宗璞

宗璞,現代女作家,原名馮鐘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誌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

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

主要作品有,《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

《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該書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長篇小說力作,它繼續了《南渡記》的故事,但又可獨立成篇。小說描寫了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孟弗之壹家和師生們在國破家亡、居無定所的情況下的生活,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宗璞文集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三生石》、童話《總鰭魚的故事》、《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壹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2、宗璞的資料

宗璞簡介

宗璞,原名馮鐘璞,祖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抗戰勝利次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又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童話《總鰭魚的故事》、《蝸居》、《我是誰》;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四卷本《宗璞文集》。

永遠的大家閨秀

○佚名

永遠的大家閨秀。凡是見過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會這樣覺得,無論初識還是熟知。

78歲的女作家壹頭華發益顯慈心睿智,壹身便裝不掩滿腹詩書。來訪者隨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細走廊,墻邊書櫥中裝滿各類書籍。書房不大,北面書櫃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寫的書;西面放電腦桌;南窗微微開著,可見窗外的丁香已綠,寫字臺上的傳真機,不時響起;東面墻上掛著先父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為愛女錄寫的對聯: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壹船。

宗璞落坐在電腦桌旁平時寫作的轉椅上。“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靜地說。原來老人幾次手術後視力下降,每天上午寫作都是口述,要靠別人幫忙打字。

據悉,宗璞正在抓緊《野葫蘆引》四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三部《西征記》的寫作,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分別於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蘆引》是寫抗日戰爭期間北校南遷全過程中前輩學人的風貌,尤其是寫在民族危亡的大關節上知識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歷史真實地留下來。”女作家平靜的語調透出壹種堅定。

“人道是錦心繡口,怎知我從來病骨難承受。兵戈沸處同國憂。覆雨翻雲,不甘低首,托破缽隨緣走。悠悠!造幾座海市蜃樓,飲幾杯糊塗酒。癡心腸要在葫蘆裏裝宇宙,只且將壹支禿筆長相守。”這首散曲是宗璞先生自述生平的遊戲之作,但字裏行間透露出的卻是她創作的艱辛與執著。

宗璞在嘉定看病時,聽她慢慢地向醫生敘述自己的病情,真的覺得這句“從來病骨難承受”並非虛言。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宗璞做過各種各樣的手術,因而得了個外號:挨千刀的。《東藏記》的寫作開始不久,她的視網膜脫落,經過手術幸未失明,但是左眼僅有0.3的視力,右眼幾乎看不見東西,說是“準盲人”實在不為過。近年來,相依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頭暈頑疾更加重了,勞累過度時會天旋地轉,加上左手時常麻木痙攣,她已經無法長時間閱讀和用筆寫作。

雖然身體的頑疾帶來的是許多的不適和不便,但並沒有阻止宗璞對寫作的熱愛。她戲稱自己是“三余作家”,因為多年來她的寫作只能在業余、事余和病余進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幾乎篇篇是同疾病鬥爭所得。不能執筆寫就口述,由助手記完壹段再念給她聽,壹節完成再打印出來給宗璞看,當然,字號也必須放大到壹號。難以想象宗璞先生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壹點壹滴地完成了線索紛繁、人物眾多的《東藏記》。她說自己“像壹只螞蟻,很小的螞蟻,認真努力地在搬沙,銜壹粒,再銜壹粒,終於堆起壹座小沙丘”。

如此重病纏身,何以還要對寫作不離不棄?宗璞先生也承認:“我寫得很苦,實在很不瀟灑。但即使寫得淚流滿面,內心總有壹種創造的快樂。”但是,她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麽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幹這壹行。”

宗璞先生從父親身上承繼的不僅僅是日後文學創作的積澱,更是壹種堅韌執著的寫作精神。馮友蘭先生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已80多歲,年老多病,起先還能自己寫,以後就只能口述,在助手的幫助下用他最後十年的生命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本。薪盡火傳,這脈脈文心在曾經長期侍奉左右的宗璞的精神中壹脈相承。在母親、父親、丈夫,這些生命中最親的人壹壹西去時,宗璞依舊繼續著自己的寫作和生活。她選擇了父親的書房做書房。當年馮友蘭失去目力聽力後,就是坐在這個房間裏慢慢地寫著的。而如今,宗璞也在這間書房裏,長年抱病寫寫停停,迎接著生命長河中的壹波又壹波。她說:“我坐在父親的書房裏,看著窗外高高的樹,在這裏,準盲人馮友蘭曾坐了三十三年;無論是否會成為盲人,我也會這樣坐下去。”

宗璞先生說,寫《野葫蘆引》是來自於壹種留住壹段不被歪曲的歷史記憶的使命感。年少時隨父兄輩南遷,這段銘心刻骨的親身體驗成為了她創作《野葫蘆引》的豐富素材。早在上世紀50年代,她就想寫壹部長篇小說來刻畫出西南聯大師生們身受亡國之痛、流離之苦,卻依然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於種種原因,壹直未能動筆,不過小說的人物已在她心裏經過了千錘百煉。經過15年的心血澆灌,兩個“野葫蘆”——《南渡記》與《東藏記》終於“長熟”了。

那天,她帶著這兩個耗盡心血“培育”的“葫蘆”來到復旦大學,聽滬上壹些作家、評論家的點評。整整三個小時,病人宗璞帶著助聽器,如石佛般靜坐,傾聽各位的高論。

宗璞認為:“歷史是個‘啞巴’,靠別人來說話。人本來就不知道歷史是怎麽回事,只知道寫的歷史。我寫的這些東西是有‘史’的性質,但裏面還是有很多錯綜復雜的我不知道的東西,那就真是‘葫蘆裏不知賣的什麽藥’了。還是把人生看作壹個‘野葫蘆’好,太清楚是不行,也做不到。”“我還不能說這是個野葫蘆,只能說是壹個引子,引妳去看人生的世態。”壹句話道出了書名的來由,其實,小說最初名為《雙城鴻雪記》。

《野葫蘆引》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4卷本長篇小說組成,如今,《西征記》的寫作已經開始。宗璞先生說:“接下來的寫作還有許多難題,我知道說要克服這些難題是在說大話,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小,但我還是會去做。”

李子雲曾借用古人的“蘭氣息,玉精神”六字來評論宗璞,可謂傳神。雖然,時代潮流的變幻也呈現於宗璞不同時期的創作當中。但是,宗璞的文字似乎永遠與時下的流行無關,堅持著自己純凈優美的本色——它的聲音似乎很遙遠,與時代格格不入,但真正閱讀時,心靈又不由得被它左右,時代反而離得遠了。這也許正是她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宗璞很認同自己是“本色作家”的說法。她說,我寫作品時,不是自己給自己規定壹個什麽原則,只是很自然的,我要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不寫授命或勉強圖解的作品。

和宗璞先生打過交道的編輯都知道,如果有什麽命題作文請她寫,就很難約到稿子。但如果是她自己送來發表的,無壹例外地都是能上副刊頭條的好文章。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細膩敏銳的內心世界的呈現、優雅嚴謹的文字,以及對於知識分子人格的持續關註,使得宗璞的作品有著當代作家少有的壹貫品格。

俗話說“文如其人”。宗璞先生本人也是壹個與流俗相去甚遠的人,話不多,卻自有壹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度。獲得茅盾文學獎是壹種難能可貴的殊榮,但宗璞先生卻平靜地說:“獲獎當然是讓人高興的事,但那是對過去工作的壹種評價,也是壹種鼓勵。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前面還有許多沒有做的事,那才是更重要的。”宗璞,原名馮鐘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平,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體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既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小說《紅豆》、《魯魯》《三生石》童話《尋月記》《花的話》《總鰭魚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出版了多種小說散文童話選集。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組成的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是宗璞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壹。

  • 上一篇:阿爾弗萊德·西斯萊人物簡介
  • 下一篇:海報通常用什麽字體?海報中常用的字體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