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對於登月的紀念和憧憬,那些航空航天的創業者在想些什麽?

對於登月的紀念和憧憬,那些航空航天的創業者在想些什麽?

1969 年 7 月 16 號,搭載土星五號的阿波羅 11 號從地球升空,幾天之後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走下「鷹號」登月艙,成為登陸月球的第壹批人類。人類的足跡終於踏出地球,成功地踏上了另壹個天體。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年,每當我們回望於此,都無法從腦海中找出比這更加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

1972 年之後,人類登月的腳步幾乎停滯了。奧爾德林也曾不僅壹次呼籲人類應該重返月球,甚至去往火星。在他看來,商業航空航天成為了壹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我期待我們能在第壹次登月 50 年後的 20 年內登上火星。有人將希望放在 Elon Musk 身上,我也認為他可以利用他所成立的 SpaceX 對國際活動作出相當大的貢獻,不僅在月球上,而且在火星上。」

的確,商業航空航天正在憑借自己的努力重拾和加緊人類對於太空的 探索 。在中國也有壹批這樣的創業公司,正值登月 50 年之際,極客公園與他們聊了聊人類 歷史 上最遠的旅行,以及他們眼中的太空未來。

淩空天行創始人&CEO 王毓棟

Q:圍繞技術或者商業角度,妳認為登月改變了什麽?

A:技術上肯定改變的非常多,包括圖形、發動機、火箭,到現在為止應該都沒有能夠復制的,那時候已經對系統工程掌握到這個程度,應該說是航天技術的壹個奇跡。現在再想做登月,新系統的技術比當年會有壹些進步,但是對系統工程的把握應該不會超過以前的狀態。

登月並沒有從商業上獲得壹個巨大的收益。壹直靠政府的巨額投入,實際上沒有長久的去開展下去的動力,不能轉化成商業回報的時候,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和熱情過去以後,(大家對它的投入和熱情)就會消失了壹些。

Q:那妳覺得登月對於商業的回報或者意義並不大,是嗎?

A:對,如果登月只是把人送上去,然後做壹些科學基礎的樣本采集,不能再往前發展。如果太空旅行,或者在月球采礦以及研發的話,商業價值確實優先。但是登月相當於是國家行為,對創業來說,至少現在還不知道到底是壹個什麽樣的狀態。

但是從國家意義上來說,50 年是不是也有壹點漫長或者相對滯後了。首先登月肯定難度大,風險高,似乎後面的人卻少了當面航天人的勇氣,但也是美國的特殊時代,要將登月做成壹種巨大的國家象征。之後美國在這種需求上也在降低。

這幾年,可能是由於中國的崛起,我覺得美國的壓力也很大,又重啟了未來計劃。壹種大國博弈的利器。當然不可否認技術發展到今天,航空航天應該會慢慢地靠近商業或者靠近可持續發展的壹個方向,然後獲得巨大的收益。

Q:對於航空航天,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麽,太空旅行到月球上?

A:我個人覺得我們自己的夢想就是把航天技術和人結合起來,不管是航天旅行還是去月球,都是讓人類或者少部分人夢想成真的方向。

Q:登月可能是第壹步,然後怎麽創造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是不是更困難?

A:去月球和火星其實都很難,絕對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第壹步可能去開發它,比如小行星采礦,如果月球上有重復的豐富的礦產資源,實際上先實行在月球上運行機器人。

Q:互聯網技術興起之後,是不是 科技 觀有了改變,人們沈浸於虛擬世界中創造價值,對太空 探索 不那麽興奮了?

A:有點這種感覺。傳統的硬 科技 ,比如工業 科技 、航天 科技 在這十年裏發展明顯不如互聯網 科技 ,也不如互聯網企業吸引年輕人加入。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興 科技 ,聲浪比傳統 科技 要大。而且互聯網整體的叠代速度,行業進展相比硬 科技 行業要更快。所以在其中,年輕人能獲得豐富的收入,互聯網看起來成效快壹些。

藍箭航天創始人&CEO 張昌武

Q:作為壹個商業航天人,怎麽看待登月 50 周年這個事情?

A:包括美國,中國在接下來很快有登月的具體時間表。航天帶給 社會 的壹方面是 科技 的進步,在航天每投入壹塊錢,就會有超過十塊錢的產業引導能力。比如阿波羅計劃,美國產生的專利數量是巨大的,無線通信、數碼相機等等原來應用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已經在日常的生活用品裏面體現出來。

Q:載人到月球,妳覺得時間還需要多久?

A:我認為十年之內,藍箭的火箭壹定能夠具備發射載荷到月球的能力。我認為登月這件事從來沒有停過,過去 50 年,客觀上來講,大家沒有選擇再去登月,但是對於 科技 來講,更多還是選擇的問題,而不是可行與否的問題。我覺得不管在傳統的工業領域,還是互聯網領域,都在發生壹些變革,為下壹次登月做準備。讓人類能夠以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成本,帶著更多使命和願景登月。

Q:是否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大家對於航空航天不如以前興奮了?

A:也不完全是這樣的。互聯網創造了很多虛擬的場景,但是任何虛擬的東西都是要有根基的,根基壹方面基於人類的想象,壹方面也基於人類在 探索 未知的過程中發掘的新素材。這兩者也會互相遷移,因為想象,我們有了更多對未知的好奇,更加驅動我們走向未知的邊界,走向宇宙。然而,走的過程也打開我們的視野,促使我們腳踏實地做事情。數字領域的技術對於登月同樣是有意義的,另外它也會讓登月變得更加的驚心動魄,因為更廣闊的技術手段能夠充分發掘壹個事件背後的價值和孵化它所帶來的內容,讓登月內涵呈現給大家的沖擊力會更強。

Q:再次登月,會跟 50 年以前有什麽區別?人類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和使命是什麽?

A:人類會有壹個***同期待,留在上面,開始把月球作為壹個工業基地,甚至壹個棲息地去開發。

Q:從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來看,純商業力量推動的是什麽?

A:更多的可能性。壹是航天工業組織模式的可能性,二是技術的可能性。從目前商業航天的產業規模和數量上來講,我認為現在還是太早期。將來還需要更多的 社會 力量,包括資金的投入,才能真正的發掘起來,尤其是航天需要較長周期來發展。

Q:就商業行業來說,我們和美國相比是不是還有壹定差距的?

A:差距非常大,最主要是理念上的。技術上來講,我認為中國和美國,不管在國營還是民營的差距並沒有那麽大。

中國的航天發展到現在,已經積累了壹個比較成熟的國家隊的研制模式。但是新生的民營力量如果不能走出壹條自己的路來,這個行業不可能存活下去,更談不上比肩 SpaceX 或者 OneWeb,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我認為不是國有力量的差距,而是我們這些更多元的商業行業之間的差距。

Q:大家覺得 2015 年是商業航天的第壹波浪潮,去年年終開始第二波浪潮,早期還需要多久能度過?

A:還需要兩年的時間。

Q:藍箭從成立到現在取得了哪些突破?

A:我們作為行業第壹家完成了民營運載火箭發射的企業,幫助整個行業跑通了民營火箭發射的整個鏈條,這是過去我們對行業最大的貢獻。

九天微星創始人&CEO 謝濤

Q:妳對登月 50 周年有什麽感觸?

A:登月意義堪比 400 年前的地理大發現,因登月誕生的微波雷達、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等 科技 ,在後來極大地豐富和改變人們的生活。同時,登月點燃了人們心中的巨大自信心,鼓舞了無數人不斷 探索 宇宙星球,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Q: 圍繞技術和商業角度,妳覺得登月改變了什麽?

A:「阿波羅」登月加速了信息時代的腳步,使航天技術、衛星通信、移動通訊、材料科學、指揮與控制等技術在同壹個時代發生飛躍,這在壹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後來商業航天的發展。SpaceX 的「獵鷹火箭」和「龍飛船」技術,便是由「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部分機密技術改進而來。

Q:50 年之間,人類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妳如何看待登月項目停滯?

A:登月項目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的,60 年代,美國耗費 12 年,動員了 40 多萬人,約 2 萬多家公司和研究機構,120 多所大學,耗資 250 億美元。進入 21 世紀,探月的目的轉變為將科學 探索 和經濟發展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和利用打基礎。從現有的技術來看,人類未來要建立月球基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能需要通過多國合作的模式才能實現。

Q:妳覺得商業航天的期望在哪?怎麽去實現?

A:著眼當下,商業航天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促進全球範圍內的萬物互聯和產業升級,進而利用這些全球範圍內的大數據和 AI 技術,為真正的智慧地球而服務,讓地球上的每壹個人都享受到航天的發展成果。

本文作者:沈知涵、包校千

  • 上一篇:求FH DVD 021-040 編號的電影
  • 下一篇:席慕容的詳細介紹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