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講的是音樂的發展史,現急需爵士和搖滾音樂的發展資料(要時間)。還有代表人物(不同時期)

講的是音樂的發展史,現急需爵士和搖滾音樂的發展資料(要時間)。還有代表人物(不同時期)

爵士樂的起源、含義:

爵士樂成形時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公認的發祥地是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壹個亞熱帶城市―新奧爾良。

在眾多流行音樂中,爵士樂是出現最早並且是在世界上影響較廣的壹個樂種,爵士樂實際就是美國的民間音樂。歐洲教堂音樂、美國黑人小提琴和班卓傳統音樂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國黑人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間藍調","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構成了早期的爵士樂。

從17-18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成為那裏白人的奴隸之後,他們被強迫勞動、受盡折磨。在田間、在勞動之余,黑奴 們懷念故鄉和親人,常常唱壹種哀歌,以表達他們痛苦的心聲。這種音樂也滲透在壹些宗教 歌曲中。由於藍色在美國人民中,被看作是憂郁的色彩,這種悲哀的歌曲,也就統稱之為Blues(藍色)。中國音譯之為"布魯斯"。我們常常從美國音樂作品中發現帶有Blues的曲名,如《藍色狂想曲》、《藍色的探戈》、《藍色的愛情》等。

爵士樂的另壹個起源,是來自壹種叫"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拉格泰姆"是Ragtime這 個詞的音譯。詞意是"參差不齊的拍子"。故又稱為"散拍樂"。它也是從非洲民間音樂發 展而成。19世紀末,壹個名叫司科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鋼琴手,創造了壹種新風格的鋼琴音樂:右手高音聲部演奏切分音節奏很特別的主旋律或琶音。壹般 4/4拍樂曲,壹、三拍為強拍,二、四拍為弱拍,而他在高音聲部每壹拍半、 即三個八分音符時,就出現壹次強音,而左手則是規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輕重音組成的節奏, 壹、三拍為低音強拍,二、四拍為和弦、弱拍。這樣左右手形成交錯的節拍,使音樂帶有 幽默、歡樂、活潑的情趣,由於這壹創造,喬普林被人們譽為"拉格泰姆之王"。

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從非洲土語Jaiza演變而來。這個詞原意思是"加快擊鼓";另壹種說法是:早年新奧爾良有位樂手名叫Jasper,大家叫慣了,都叫他Jas,後來壹傳再傳,就變 成了Jazz了;還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由Chaz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早期的黑人爵士樂師多不識譜,演奏時只是憑著靈感,對所熟悉的曲調自由地進行變化。 所以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質。由於人數不多,三五個樂手經常在壹起合作,時間久了,彼此之間也就自然地形成壹種默契。

1923年冬天,紐約"皇宮樂隊" 領班保羅·懷特曼找到作曲家格什溫,說他想舉辦壹次別出心裁的音樂會,其中有壹個能讓 聽眾大吃壹驚的壓軸節目,就是把爵士樂和交響樂揉合在壹起,格什溫是壹位音樂革新者,他從1924年元月開始動筆,僅僅花了 壹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由於裏面主要用的是"布魯斯音階"和小三度、純五度、小六度 構成的七和弦,故將所作曲子取名為《布魯斯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在我國譯作《藍色狂想曲》。這次演出大獲成功。從此,爵士樂受到嚴肅音樂家及知識階層的重現,許多作曲家也竟相效仿,創作了許多爵士風格的音樂作品,如美國的壹些音樂劇,興德米特的《舞蹈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黑色協奏曲》等,都運用了爵士音樂的素材和節奏。

爵士樂音樂的特點:

(1)從大音階來講,它的第三級(Mi)音和第七級(Si)音經常是降低壹些(平時講是降半音,實際上不到半音)。有時第五級(Sol)音也降半音。這些降音還常輔以滑音和顫音,因而更加強了歌曲憂郁、悲傷的色彩;由於有以上這些特點,按這種方法形成的音階,人們稱之為"布魯斯音階"。

(2)旋律中多用切分節奏和三連音,形成輕重音顛倒;

(3)節奏多為雙拍,通常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

(4)從歌詞、曲調結構上講,布魯斯多采用對稱的、帶音韻的兩行詞。第壹句重復壹遍。每段曲調12小節,每句4小節,從而形成:‖∶ A ∶‖+B三句的固式曲式結構

(5)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屬和弦(Ⅴ)和下屬和弦。(Ⅳ),因此,和聲聽起來很和諧,而且樸素。

其他特點因素:

爵士樂的演唱利用無意義的“襯詞”在即興的規則下形成了風格獨特爵士唱法。

爵士樂的切分節奏復雜多樣,特別是跨小節的連續切分經常將原有的節奏整小節移位,造成壹種飄忽不定的遊移感。

原來的4/4拍節奏經改變後變成了3/16拍。

爵士樂的旋律經常采用布魯斯音階( 1 2 b3 3 4 5 6 b7 7 )來形成它的特點,有時還在布魯斯音階的基礎上增加#4和其他壹些變化音,使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爵士樂的和聲比流行音樂和聲要復雜得多,它以七和弦為基礎,並且大量的運用擴展音(如:9音、11音、13音)和替代和弦,有時還經常出現連續的下行純五度副屬和弦進行,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和聲效果。

即興是爵士樂手(或歌手)必練的演奏(或演唱)技巧之壹 。

爵士樂的壹些變化分支:

早期爵士樂

早期的爵士樂(1900—1917)曲目有32小節、4樂句的AABA流行歌曲式的曲調;有4樂節、兩個調的拉格泰姆曲調;還有12小結的器樂布魯斯曲調。拉格泰姆樂曲的和聲節奏傾向於比另兩種更快的速度。布魯斯樂曲的和聲節奏最慢,但它的獨奏旋律線的變音轉調較多,起音不壹,音高變化也不少。早期歌曲曲目中也有很多以“布魯斯”作名稱,而實際上是流行歌曲或別的什麽同源形式。

早期爵士樂隊的設置平均為8位樂師。在新奧爾良風格爵士樂隊的固定形式上增加了兩件樂器。有時添壹支短號和壹件節奏樂器,有時加壹把小提琴為領奏。在演奏過程中,樂隊的每個成員,不僅僅是獨奏者,都要做即興演奏。彼此之間自發的互相謙讓與合作,只受和弦進行結構的限制,這種新的聲音在20世紀初期任何聽眾以下就能辨認的出,它就是“爵士樂”。

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產生於60年代,這種全新的音樂剛壹出現,就深受廣大爵士音樂家和爵士樂迷的喜愛。

自由爵士不同於以往爵士樂,在和聲、旋律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可以自由、大膽、隨心所欲的發揮。自由爵士具有全新的節奏概念,節拍、對稱性被統統打亂,同時,它也強調音樂本身的強度與張力,加入大量的不諧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的音樂融合到了壹起,采用了印度的西塔爾琴、塔布拉雙鼓、擴音拇指鋼琴、警笛和大量的電子設備及打擊樂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樂隊看上去就象壹支非爵士的先鋒派樂隊。

搖擺樂

二十年代末,美國出現大蕭條,爵士樂也隨之流行於壹些秘密酒店、酒吧、妓院等場所,致使出現了壹些更適合跳舞的爵士樂隊——搖擺樂大樂隊。最早出現的搖擺樂隊是Fletcher Henderson(費萊切·漢德森)的大樂隊,但使搖擺樂真正確立樂壇的要算是1935年Benny Goodman(本尼·古德曼)大樂隊的成功,直到1946年大樂隊時代結束為止,搖擺樂壹直是流行樂壇上壹支重要的力量。搖擺樂不同於早期的爵士樂,在演奏過程中不太註重合奏,反而更加強調獨奏。個人的即興主要以旋律為基礎,與以前的演奏相比,這更具有冒險性。

這時期許多爵士藝術家經常與壹些歐洲經典樂藝術家壹起交流、探討、相互借鑒,所以在搖擺樂中妳也可以聽到貝多芬、勃拉姆斯的回響。

搖擺樂繼承了早期爵士樂的壹些傳統,同時也開辟了個人表演的新領域,許多大樂隊的樂手後來都成為爵士巨星。

Cool爵士

1950年,Miles Davis九人小組推出的專輯《The Birth of The Cool》,標誌著Cool爵士的產

生。

Cool爵士選用的音調是輕柔的、淡雅的,音質柔和幹爽。獨奏中,帶給妳壹種柔和舒緩、克制的感覺。其重奏部分微妙深奧,有時讓妳聯想起歐州經典室內樂。Cool爵士雖然也揉進了Bop的音調、旋律與和聲的優勢,但是比Bop的即興演奏更舒緩平滑,音色更加和諧,與Bop相比,Cool爵士樂經常突出體現壹種松弛感,而沒有Bop那麽強的內在張力。

Cool爵士鼓手也更加安靜,不幹擾其他音色,總而言之,Cool爵士風格是節制的,“點到為止”,這正是為什麽其樂迷稱之為“Cool”的原因。

Fusion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Fusion音樂漸漸發展起來,它的最初定義實際上是壹種融合了爵士樂即興和搖滾樂節奏的音樂。然而隨著流行音樂、節奏布魯斯以及各種音樂形式在世界樂壇逐漸繁榮,Fusion音樂又將這些音樂風格加以借鑒,我們現在所熟悉的Fusion音樂,其實已經成為壹種冠有爵士樂名稱的混合型音樂。

Regtime

Regtime(拉格泰姆)爵士樂融合了歐洲古典音樂和歐洲軍樂的特點而產生的。他打亂了古典音樂中嚴格的節拍規律,有演奏者掌握節奏的遲緩。樂曲的進行通常是起奏延緩,隨即強調音節,這種風格在當時的鋼琴演奏中極為常見。Regtime爵士樂在二十世紀出的十五年中非常盛行,雖然這種風格對爵士樂的形式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但是因為 它缺乏Blues的感覺和沒有即興感覺,所以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爵士樂。

Bebop

“Bebop”壹詞源出自爵士音樂家在練聲或哼唱器樂旋律時發出的毫無詞義的音節(或無意義的狂喊亂叫)。比波普的樂句經常在末尾以壹個很有特色的“長壹短”音型突然結束,而這個節奏又常被哼唱成“裏波普”或“比波普”。這個詞初次出現在印刷品上是作為吉列斯匹6人樂隊於1945年在紐約錄制的唱片曲名–《鹹花生Bebop》。

Bebop發展於搖擺時代次中音薩克斯手Lester Young和Don Byas鋼琴手Art Tatum和Nat Cole, 小號手Roy Eldgridge, 巴錫伯爵的節奏樂器組,還有Charlie parker, Thelonious Monk, Dizzy Gillespie, miles Davis和Bud Powell。

Bebop音樂通常由3至6人組成的小型爵士樂隊演奏。他們不用樂譜,這壹點正是他們用來對抗搖擺樂使用改編樂譜的準則。演奏的程序是先把旋律完整地演奏壹次(如果是12小節的布魯斯則演奏兩次),接下來是在節奏組(壹般是鋼琴、低音提琴和鼓)伴奏下的幾段即興獨奏疊句,再重復第壹疊句的旋律結束全曲。節奏組自始至終重復著全曲的和聲音型(包括變化音型),以保持樂曲的結構。

========================================

以下搖滾方面

中國

1990年的流行音樂依然處於困境。搖滾樂的興起,亞運歌曲的創作、港臺音樂的繼續風行是三個主要事件。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界新民歌、搖滾樂、流行樂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

搖滾樂的興起是1990年流行樂領域第二引人註目的事件。

搖滾樂雖有壹批成熟的聽眾,但由於語言、文化、音響設備等多方面的限制,歐美搖滾樂的傳入受到相當影響,聽眾人數也有限。

前文已提到,1984、1985年間,北京壹批搖滾樂愛好者已開始自己的演唱嘗試。其時,王迪與丁武在壹起制作簡易的架子鼓和音箱。在京的外國留學生大衛·霍夫曼和埃迪等人組成“大陸樂隊”(即“ADO”樂隊的前身);崔健、劉元等人組成了“七合板”樂隊;嚴剛、孫國慶、李力、李季、臧天朔等人組織了“不倒翁”樂隊。其間,日本電影《阿西門的街》,1985年美國“威猛”樂隊的訪華演出都起到了傳播搖滾文化的作用,而大批歐美在華留學生更直接把搖滾音樂帶到中國。

1986年初,崔健、劉元、埃迪、虞迸等人組成樂隊,參加“孔雀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未能入選;同年5月9日,崔健等參加了獻給世界和平年,題為《讓世界充滿愛》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以壹曲《壹無所有》作為內地搖滾樂的開山之作傳達給聽眾。

自1986年至1989年間,崔健與“ADO”樂隊合作,相繼推出壹批作品,日益擴大了搖滾樂的影響。另壹方面,搖滾作為壹種廣告用語,頻繁出現於流行樂領域。特別在“西北風”時期,王迪、孫國慶、田震、崔健被合稱“四大搖滾”;越來越多的嘗試者開始從事搖滾樂的自娛演唱。1987年,竇唯、李彤等組成“黑豹”樂隊;1989年,蔚華、高旗、營軍等組成“呼吸”樂隊;臧天朔、李力、程進、秦齊、金浩等組成“1989”樂隊;王曉芳、肖楠、虞進、楊英組成“女子搖滾”樂隊;劉義君、丁武、張炬等組成“唐朝”樂隊;常寬等組成“狀態”樂隊;“ADO”樂隊此時則有埃迪(馬達加斯加)、布朗什(匈牙利)、劉元、張勇光等人加盟。在廣州,解承強、畢曉世、張全復於1987年組成“新空氣”組合,開始從事搖滾樂的創作。

1989年下半年,搖滾樂在北方獲得很大發展,各樂隊均嘗試自行創作,並頻繁舉辦各種“Party”——搖滾聚會。

1990年2月,“ADO”、“狀態”、“呼吸”、“女子”、“唐朝”、“1989”六支樂隊聯合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1990現代音樂演唱會”,產生巨大反響。

1990年1月,廣州“新空氣”組合在上海舉行“太陽神新空氣上海演唱會”。

同年,上海搖滾樂也異軍突起,聶鈞、馬鴻鱉、趙惠民、梁偉信組成“電熨鬥”樂隊;葉虧夫、周紫峰、鄭南、毛文軍組成“重點工程”樂隊;黃誌健、唐榮芳、胡昌建、夏薇青、陳林組成“太極光”樂隊;戚彥、董曉聲、柴勇、淩勇等組成“學士”樂隊;金武林、張克威、羅漢、楊茹文組成“特混”樂隊;姜小雨、徐風霞、戴鴻飛、王慧、鄭蕾、鄭群欣等組成“女子”樂隊;並於7月29、30日在上海黃浦體育館舉辦了“新開發’90上海現代演唱組首展”。

除上述組合外,侯牧人、張楚、王迪等也在從事個人搖滾音樂的創作。

這壹時期的搖滾樂還沒有完全進入市場,創作亦大體處於起步階段。壹些樂隊采取與海外公司簽約的方式展開活動,另壹些樂隊則熱衷“走穴”,主要的活動方式仍是舉辦“Party”。樂隊的分合重組相當頻繁,新樂隊在不斷湧現。

這是90年代搖滾樂發展的狀況,我個人比較關註這壹時期的遠傳音樂發展,建議妳差壹些書籍,以金兆鈞、郝舫等資深內地樂評人的出版物為主,他們的介紹比較像是可靠,而且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美國

壹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壹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之壹。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壹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壹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余生活裏,壹般都與家人呆在壹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壹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壹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壹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壹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壹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墻倒了,在這片廢墟中壹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裏德(Alan Freed)從壹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壹群學生造反的故事。壹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壹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壹名,標誌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壹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 上一篇:關於藝術和體育的百科知識
  • 下一篇:大學生怎麽談團結與協作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