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求〈阿細跳月〉和〈放馬山歌〉兩首歌曲的作品賞析,也就是這歌聽著怎麽怎麽樣,曲子結構啊之類的……

求〈阿細跳月〉和〈放馬山歌〉兩首歌曲的作品賞析,也就是這歌聽著怎麽怎麽樣,曲子結構啊之類的……

阿細跳月的起源

阿細跳月,源遠流長。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怎樣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壹天雷電擊中了枯木而引起壹場大火,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從此才會用火燒肉充饑,燒起火來取暖。但在那風吹雨淋又沒有房屋棲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壹點火種,確實非常困難。暴雨壹來,火種被澆滅了。沒有火了,人們就得挨凍,吃生肉喝冷水,給生活帶來不少的困難。有壹天,人們在山上狩獵時,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了,便紛紛靠在樹上休息。有個名叫“木鄧”的小夥子,卻騎在壹根朽木上面,邊休息,邊拾起壹根細木棍兒,使勁地向朽木上鉆。鉆著鉆著突然從朽木中鉆出火來了。火的再度出現,使人們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紅,烤得人體冒煙。於是圍著篝火,邊烤邊跳。這就是阿細跳月的最初起源。人們稱之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至於阿細人為何在“三步弦”中始終要保持跳躍的舞姿,還有著壹段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阿細地區的人們壹直過著刀耕火種的奴隸生活。每到播種季節,為了搶時間為奴隸主盡快燒荒、播種,人們等不到燒荒火星的熄滅,就赤著雙腳在滾燙的田野上開始翻地、勞作。為使雙腳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燒,便兩腳壹邊不停地跳躍壹邊進行勞作。後來,人們在這種不停跳躍動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蹬腳和上肢的左右甩擺、擊掌,而逐漸形成了今天被人們喜愛的《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的歷史發展

阿細先民,原住在金沙江畔的“通鄧來若”。他們不堪忍受奴隸主的期負和壓迫,在阿真的帶領下奮起反抗。自農歷六月二十三日開始,攻打奴隸主的家園,可是奴隸主有槍有刀,有弩有箭,並有很多兵丁護衛,整整攻了壹天也無法入破。聰明的阿真吩咐奴隸們趁黑夜在每只羊的角上紮上火把。讓羊在前面沖,奴隸們持棍棒、鐮刀跟在羊群的後面,浩浩蕩蕩地沖向奴隸主的家園,攻破奴隸主的圍城,殺死了奴隸主,燒毀了奴隸主的家園。取得了勝利,獲得了人生的自由。奴隸解放了,便聚集在“冷衣黑”邊(壹個叫冷衣的海邊),縱情歡唱,慶祝勝利,迎接自由。在三弦、笛子和刀叉相碰聲中跳押。跳得月兒落西坡,跳到紅日從東來,壹直跳到六月底。這時的“跳 樂”,是具有“慶解放”、“迎自由”新內容,便稱為“裏拉比”,意為“慶解放、迎自由”舞。

新中國成立後,阿細人民成了國家和民族的主人。“跳樂”已擺脫了種種禁忌,變為逢年過節或節日喜慶不可缺少的群眾性的民間文娛活動。

阿細跳月的現在

現在的阿細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舞緩慢輕松,隨著笛子的節奏,男子的彈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瀟灑,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女的則雙手叉腰起舞,擡著腳,隨著笛聲、弦聲拍著雙手,旋轉擺腿,時而圍圈齊跳,時而相對而舞,保持著集體舞的陣容,溫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跳時,先調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兇,隨即男青年率先背著大三弦舞,女青年隨之而成隊入夥,擊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壹行,相向起舞,隊形隨著音樂旋律而前後左右移動變化。青年舞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騰激越。充分體現了阿細人民英勇豪放的氣概和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風情。

與之相關的火把節

解放後由於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節”是彜族的民族傳統節日,甚至知道在節日的夜晚彜人要圍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彜族為什麽在“火把節”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對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須先知道“火把節”的來歷和與它相關的彜族歷法。

彜族早在13世紀,就創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陽歷”,即現在天文學所稱的“彜夏太陽歷”。古代彜族把壹年的365.25天平均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為每年的“過年”日。彜族的新年和“火把節”關系密切,因“十月太陽歷”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方位變換而測定推算的。北鬥星星柄每轉動壹周為壹年,星柄上指時,恰逢夏季的“大暑”節氣。再轉半周,則時值冬季的“大寒”節氣,彜族人民便把這兩個節氣統稱為“星回節”。同時把冬季的“星回節”定為彜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節”則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火把節”。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熱忱和最隆重的慶典迎接每個新年的來臨。“過年”,已成為全人類***同歡樂的節日。但在彜族,“過年”時沒有什麽慶典活動,人們全部的熱忱都放於制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節被俗稱為“吃節”。而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節氣時的“星回節”,才是各地彜族進行隆重慶祝、熱鬧無比,俗稱“玩節”的傳統“火把節”。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彜族地區的人們,把“過年日”中的6天,特別留出3天來放在夏季“火把節”時使用,以便使人們在“火把節”時更為盡情、盡興和難忘。盡管各地區的彜族同胞歡度“火把節”節日的形式不同,但目前由男子每人彈撥用彩綢挎於肩上的大三弦樂器,壹起歡跳《大三弦舞》,已成為彜族***同的娛樂形式之壹。

生活在雲南省路南、彌勒、邱北等縣,屬於彜族支系的阿細人,在夏季星回節的黃昏時節,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之後,便集中到村裏的曠場上舉行傳統的歡慶活動。屆時,成群的未婚男女,圍繞著劈啪作響的熊熊篝火頻頻起舞。頭戴環形頭飾、身著手繡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繡包的盛裝姑娘們,在著白衣黑褲、腰系紅色綢帶的英俊吹笛者帶領下,隨著錚錚作響的大三弦與男子相對而舞,在眉眼間傳遞著無限的情意、抒發著由衷的喜悅與歡樂。舞蹈中不時夾雜著的“阿嘖嘖!”呼號和尖嘯的口哨聲,為節日氣氛更加歡快與熱烈。雖說阿細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認真地說,在男子所彈撥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雙臂左右擺動、按節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由五拍組合成的這種“三步弦”,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由於該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後又被人們稱為《阿細跳月》。

放馬山歌是漢族民歌。

是流行於雲南的壹首著名山歌。歌詞非常簡樸,七言兩句為壹段,反映牧童生活。音樂結構也很簡練,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下樂句的曲調,是根據上樂句的音樂素材發展而成的,手法洗練。其中夾以“喔嚕嚕的”等襯腔,以及趕牲口的吆喝聲,富有生活氣息,活躍歡快。是歌唱家黃虹的保留曲目。

  • 上一篇:《gba口袋妖怪》哪個版本經典好玩?
  • 下一篇:熱血少年視頻資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