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汪曾祺學寫作文

汪曾祺學寫作文

1. 急求介紹汪曾祺的作文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壹點,自然壹點,家常壹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壹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裏,他奉命畫出了壹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壹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壹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裏,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壹樣吃過那麽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於對我們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與健康的人性,不論在多麽古老的民族傳統中,永遠是清新得如同荷風露珠壹般。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記事》。《受戒》中壹對活潑可愛的小兒女之間萌發的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和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這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同古代樂府和民間情歌相同。《大淖記事》的愛情故事略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雲和年輕風流的錫匠十壹子純真赤誠的愛情遭到野蠻的蹂躪,然而無比堅貞的愛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這是令作家“向往”和“驚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間,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醜惡發出深沈的嘆喟。 《釣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貨幣使人變魔鬼,《珠子燈》揭示的是封建貞操觀念的零落,《職業》寫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陳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義、男權專制的殘暴。當然,作者也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異秉》中對市井平民沿襲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於生無望而求助於“異秉”的猥瑣心理,也進行了不無調侃的諷刺:《八千歲》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調節也頗似阿Q。

對於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作者都有所針砭,但畢竟同情與悲憫要多於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的事,需要經過反復沈澱,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所以即使在《八月驕陽》中寫老舍之死時,也只是將壹腔憤懣深藏在淒清和冷寂中。除凈火氣、感傷,達到恬靜、淡泊,可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饒有特色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但也誠如林斤瀾所說:“‘除凈火氣’,也可能除凈了‘血氣’。除凈了‘感傷’,也可能除凈了‘創傷’。”

2. 有關汪曾祺的作文素材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

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15歲隨軍外出,曾做過上士,後來以書記名義隨大軍在邊境剿匪,又當過城區屠宰稅務員。

他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蕓蕓”這壹筆名進行創作。

沈從文壹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壹位。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

20世紀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 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1988年病逝於北京。從 文 認 錯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

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裏,有壹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壹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裏取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壹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麽大事。

第二天,他硬著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裏壹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裏去了。

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幹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妳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

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妳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

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妳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

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壹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壹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從 文 賣 字雖然沈先生壹直愛好書法,而且在圈子裏頗有聲名,但從來視書法於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從沒想到賣字,以此謀利。

只是有壹回例外。 抗戰勝利以後,沈先生從雲南回到北平,其時,他在當教授之余,利用壹點時間為壹家報紙編輯副刊。

有壹個詩歌作者叫柯原的,因家庭困難,不得已給經常發表自己詩作的編輯沈從文先生寫了壹封信,請求他的幫助。沈從文知道情況後,也因為自己當時手頭不寬裕,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上登了壹則啟事:“有個未謀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喪事情形困難,我想作個‘乞醯’之舉,凡樂意從友誼上給這個有希望青年作家解除壹點困難,又有余力作這件事的,我可以為這個作家賣20幅條幅字,作為對於這種善意的答謝。

這種字暫定為10萬元壹張。我的辦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來信告我,我寄字時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給那個窮作家。”

同時,他還想推而廣之,“妳們若覺得這個辦法還合理,有人贊助,此後我還想為幾個死去了的作家家屬賣半年字。”1949年後,柯原做了廣州軍區的專業作者。

因種種原因,1980年,他才知道沈從文的下落,於是專門到北京找到沈先生,說當年如何如何幫了大忙。可是沈從文自己卻早忘了此事。

從 文 情 書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壹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誌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壹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二姐張允和曾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沈從文從看到張兆和開始,就動心了。

自卑木訥的他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於是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壹封情書。 老師的情書壹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

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壹壹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沈默。後來學校裏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

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張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

胡適回答:“他非常頑固地愛妳。”張兆和馬上回他壹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

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妳爸爸說說,做個媒。”張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

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3. 作文:走近汪曾祺(600字)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壹誌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壹夕》。 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汪曾祺壹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盡管如此,他

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壹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壹文狐,修煉成老精。”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壹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

4. 作文《汪曾祺其人》怎麽寫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著有小說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範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裏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幹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壹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沈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壹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壹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遊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建議樓主去百度百科查資料去選部分資料,刪減。很簡單的。

5. 仿寫汪曾祺的散文600字

他的文字是可壹眼識穿的,因為他的文字大都擰得出水來。

第壹個發現這點的是壹個聰明的法國女士。

他的解釋很平常:他家鄉高郵是壹個水鄉。

來自水鄉的作家並非他壹人,然而後來那些人都離開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類,有的則期期艾艾,成了兩棲類。從生物意義上說這當然是壹種進化,而當這種生物意義又被引進社會意義時,這種選擇在今天看來也就變得合乎“規律”而無可非議了。

惟有他留了下來。

在水邊。偶爾擡眼望壹望天氣,復又低頭看眼前屬於自己的那壹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6. 寫壹篇端午節的文章.仿照汪曾祺老先生的寫作風格.不少於600字.

我家鄉的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媽媽拿了壹張粽葉,用手壹卷,粽葉便成了壹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壹張粽葉,想 把它卷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壹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粽葉壹角,右手將粽葉的另壹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壹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裏插上壹根筷子,拿調勺舀壹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壹些,把粽葉捏緊些.妳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壹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壹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著自己包的可愛的粽子,幸福極了.通過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壹個道理:要學好壹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恒心.。

7. 作文汪曾祺筆下的食物六百字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

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

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範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

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裏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幹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

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壹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

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沈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

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壹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

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他壹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遊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壹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

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 *** ,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壹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麽其他樂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籲。

  • 上一篇:讓人淚崩的情感文案
  • 下一篇:作為微商怎麽在朋友圈發自己的產品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