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分析杜甫的漫遊行為,並談談唐代文人漫遊與唐代文學的關系

分析杜甫的漫遊行為,並談談唐代文人漫遊與唐代文學的關系

唐代士林遊風的形成,有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唐前期國家統壹,政治穩定,疆域極其遼闊,其東南皆瀕於海,西越蔥嶺,全國大部分時間總的來說還算太平。能夠漫遊江南塞北,又不擔心兵災匪患,這在古代社會是極其難得的。

為 了鞏固封建統治和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唐統治者很重視交通的暢達。當時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重要的交通幹線東可達山東半島,西北直通西域,西南可到南 昭,東北方向自太原經幽州可到營州,南下可分別到揚州、廣州、邕州。同時,全國的航運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大運河溝通了南北水道,加上廣通渠、新漕渠等 運河,以及各條天然河道,形成了壹個龐大的水運網絡。水陸交錯,四通八達,為人們出行提供了舟楫之便。

隨著交通業、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漸漸繁榮。夾岸沿路,皆有店肆。客舍、邸店、車坊等與人們出遊相關的業務大量湧現。杜甫在《憶昔》中寫到“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說明當時人們出行已不再是壹件苦差事。

唐 代的旅遊景觀數量眾多,豐富多彩。除了大量自然景觀外,唐人還開發營造了許多人文景觀,如亭臺樓閣、道觀佛寺等。園林藝術在唐代也達到了相當水準。許多官 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如王維有輞川別業、錢起有藍田園林、孟浩然有澗南園、李德裕有平泉莊,他們將審美理想傾註到園林的營構中,將山水詩畫創作技巧運用 到疊山理水上,使園林別業成了壹道特別的人文景觀。

唐 代在經濟上先後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寄生於莊園制經濟的豪門士族受到削弱,庶族地主的經濟力量有所加強。政治上唐朝實行考試取士的科舉制,極大的激發了 庶族士子入仕從政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了實現自身利益和價值的途徑。隨著庶族地主階層在政治、經濟上的迅速崛起,他們也勢所必然的成為了唐代文人的主體,唐代許多著名文人如孟浩然、王昌齡、高適、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白等都出身於這壹階層。與豪門貴族安尊享榮不同,庶族地主往往出身

寒 門細族,沒有門第爵祿的蔭庇,需要憑借自己的才華,通過察舉、征辟、科場、軍功等途徑躋身政壇。受時代奮發昂揚的精神影響,他們大多具有強烈的進取心,以 濟蒼生、安社稷為己任。他們或赴京應試,輾轉千裏;或傳食幕府,歷遊山川;或赴邊禦敵,幹求功名;或遁跡林泉,以隱求仕。文人們通過以上種種途徑來實現自 身價值時,常常不得不在各地奔波往來、遊歷四方,推動了文人士子漫遊風氣的形成。

二、文人漫遊的形式

從動機上分,唐代文人之遊,可分山水遊、宦遊、邊塞遊和隱遊。

山 水遊。對於文人來說,山山水水、花草樹木,最能觸動他們敏感多思的情懷,引起心靈的***鳴,得到身心的愉悅和精神的慰籍。因此,歷朝歷代不少文人,不辭勞 苦,爬山涉水,將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陶醉在美麗的山水之間。唐朝文人熱衷山水遊的不乏其人,著名詩人陳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柳宗元等等, 都有過醉心於自然勝景的經歷,“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荊門》)。唐代文人的山水遊可分為兩種情況,壹種是積極的壯遊;壹種是消極 的消遣之遊。

唐 朝自由的思想,宏大的氣魄,洋溢著奮發向上的青春朝氣,激發著知識分子的生活熱情,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在這種時代氛圍感召下,唐代許多文人如陳 子昂、李白、杜甫等早在年輕時期,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上安州史裴長史書》)。在壯遊山水當中,陶冶情操,結交朋友,增長閱歷,增加才幹。 “行萬裏路,破萬卷書”,為今後壹展宏圖,實現理想抱負打基礎。杜甫二十歲時,開始了他歷時十年、前後三次的壯遊生活。第壹次飽覽了吳越秀麗的山川景色, 憑吊了眾多的古跡名勝,“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杜甫《壯遊》)。第二次漫遊,足跡遍於燕趙,並結識了李白、高適,三人情投意合,過著呼鷹逐獸,裘馬 清狂的浪漫生活。與高適分手後,杜甫與李白又同遊齊趙,彼此“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與情趣相投的朋友“氣酣登吹 臺,懷古視平蕪”(杜甫《遣懷》),登高覽勝,不免書生意氣,豪情油然而生。在漫遊中,杜甫寫下了“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望嶽》)、“何當擊凡 鳥,毛血灑平蕪”(《畫鷹》)等詩句,充分顯示了他申誌騁才、建功立業的渴望。

在 山川勝景、田園風光中留連忘返的還有另外壹些文人。他們由於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醉心山水,躬耕田園,在漫遊山水田園、飲酒詠詩中消遣時日,其中以孟浩 然、王維、白居易等為代表。孟浩然先後兩次入京求仕,壹次應試不第,壹次隨韓朝宗進京後,因友朋宴聚,未能踐約,薦舉未果,以布衣終老。由於仕進無門,孟 浩然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閑居鄉村,漫遊各地。其壹生遊歷過洛陽、越中、淮揚、湘桂、豫章、巴中等地,過著蕭淡灑脫的生活,李白曾贊譽他“紅顏棄軒勉,白首臥 松雲”(李白《贈孟浩然》)。他常常於行旅當中,將山光水色、田園風光付諸於詩,開創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王維、白居易後半 生,不滿現實,消退了仕進之心,轉而過著飲酒彈琴、遊山玩水、棲心釋氏的生活。他們生活優裕,饒有田莊別業,不愁衣食,無須躬耕,把余情雅致全放在了琴棋 書畫,參禪悟道,尋幽訪勝上。王維日與文士遊覽賦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常遊止的地方有二十余處。

宦 遊。唐代國勢強盛,政治開明,極大的激發了文人的政治熱情。當時文人致仕主要有三條途徑:壹是科舉致仕。文人科舉及第取得任官資格後,再經過吏部授官。二 是舉薦致仕。具備壹定條件的人可以通過他人舉薦或自我舉薦任官或遷官。三是入幕致仕。文人通過加入藩鎮幕府參與政事,也可由節帥推薦做官。寬松清明的用人 制度,在壹定程度上激發了文人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不管哪條入仕途徑都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或者科舉之前就已名聞天下,或者結交名人而被舉薦,或者憑 借超凡才華被人征辟,凡此種種都需要四處活動,宦遊因此應運而生。宦遊也即為宦而遊,在漫遊四方過程中,幹謁投贈,結交名人,培養關系,提高聲望,找到壹 條入仕的途徑。宦遊的文人當中最著名的是詩人李白和高適。

李白自恃有曠世之才,不屑科舉,不原走應試入仕之路,希望通過求仙學道、投獻詩文、幹謁權要、結交名人而壹鳴驚人。二十五歲那年,李白懷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的抱負,離開了故鄉,開始了長達壹十七年的宦遊生活。他“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 碣記》)。先是浪跡洞庭、江浙壹帶。後結交了道士司馬承禎、元丹丘、胡紫陽和著名文人孟浩然、王昌齡等,幹謁過安州都督、裴長史、李長史及荊州刺史韓朝 宗。盡管他的文才得到過安州都督的賞識,卻未獲重用。詩人沒有停下他的腳步,三十歲左右,他西入長安,隱於終南山,結交衛尉張卿和玉真公主。這些活動也未 見效,他便浮黃河,經梁宋,歷遊河南、湖北、山西壹帶,後移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並號“竹溪六逸”。經過十余年活動,終於名動京師。當他躊 躇滿誌地應詔入長安時,詩人也為自己宦遊成功而得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在長期的漫遊生活中,李白飽覽了祖國 的秀麗山河,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他筆下:萬裏長江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九華山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 蓉”(《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

著 名詩人高適是“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舊唐書》),他出身孤貧,晚年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的成功是他不斷宦遊,在功名路上汲汲以求的結 果。他五十歲入仕前長期隱跡漁樵,漫遊各地。數赴長安應舉,遊薊門、盧龍壹帶求取功名。曾投獻詩文幹謁過張九臯、李林甫等。後出邊塞,投奔河西節度史。安 史之亂爆發,平叛亂有功而平步青雲。從高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宦遊文人們那忙碌的身影。

邊 塞遊。從戎入幕,效力邊陲,是唐代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應試赴舉之外,博取功名,實現抱負的重要途徑。加上唐前期的戰爭形勢令人樂觀,壹次次重大的勝利,緊 接著就是論功行賞,因此,出關赴塞,入幕為官,成了文人入仕的要津。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反映了當時文人們對棄筆從戎的熱衷。唐 朝前期知名文人壹般都有或長或短的邊塞經歷。高適、岑參、李益曾在幕府為官,王昌齡、李白、王之渙曾赴邊漫遊。邊關奇異的風景,吸引文人們在軍政閑暇遊覽 領略吟詠描繪。李白在邊塞遊中寫下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關山月》);陳羽寫有“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 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從軍行》);岑參寫有“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在他們筆下,邊塞壯闊的景色,瑰麗的奇觀,躍然紙上,令人神往。

隱遊。《舊唐書·隱 逸傳序》稱:“高宗天後,訪道山林,飛書巖穴,屢造幽人之宅,堅回隱士之車。”唐統治者出於實際的政治需要,屢下詔書求賢征隱,以此顯示太平,教化風俗。 這種禮遇隱士的做法強化了社會的尚隱之風。由隱入仕成為士人階層實現理想抱負的“終南捷徑”,他們隱居山林養名待時,激揚名節,以期獲得統治者的賞識與征 召。唐代尤其盛唐許多文人都有“置身青山,俯飲白水,飽於道義,然後謁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全唐文》)的經歷。當時隱逸隊伍特別龐大,把隱逸作為晉身之 階的文人士子不勝枚舉。房涫以隱求仕,與呂向壹起隱於陸渾山中。開元十二年,因其《封禪書》被宰相張說賞識而受封為秘書省校書郎。常建罷盱眙尉後在鄂州以 隱居待時,《唐才子傳》載“(其)仕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有肥遁之誌。······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當時”。李頎早年隱居嵩山,為了“業就功成見明主,擊鐘鼎食坐華堂”(李頎《緩歌行》)而“十年閉戶潁水陽”(同上)。李白出蜀前曾在匡山隱居養其高士之名,出蜀後又先後隱居在壽山、白兆山桃花巖、嵩山。

“身 在江湖之上,心遊魏闕之下”(《舊唐書》),成為唐朝壹代文人隱逸的心理趨向,他們把隱逸視為與應舉、出塞壹樣重要的功名之路。在養名待時的隱逸當中,他 們尋幽訪勝,遊山玩水,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如常建在隱遊中,將所見所聞付諸於詩,寫下了《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居》等壹系列風格 獨特的山水詩。李白在蜀中隱遊時寫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嵋山月歌》等,將蜀中的景色作了形象地描繪。

三、文人漫遊對唐代文學的影響

漫 遊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發展繁榮。文人的漫遊豐富了文學創作的題材。文人士子在漫遊生活中得以廣闊地接觸社會,擴大了視野,增加了生活體驗,使文學完全從六朝 宮廷文人那狹窄的天地中擺脫出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在唐代文學作品中,舉凡漁樵耕織、民生的哀怨疾苦、邊塞的祭神牧獵、山河景觀、田園風光、戰 事勝負等各種素材無不入題。從立功邊陲的壯誌,到隱居山林的閑趣;從餞別送行、羈旅思親的離愁別恨,到累舉不第、落魄淹蹇的牢騷怨恨,各種感懷得以抒發。 文人的漫遊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為唐代文學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人的漫遊深化了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文人士子的漫遊過程同時也是他 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我的過程。正是有了對社會人生的深入認識,才能使文學創作更具思想內涵,更能深刻地揭示生活的底蘊。在這壹過程中,高適看到 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對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作了觸目驚心的揭示;杜甫則在《三吏》、《三別》等詩中,刻畫了壹群被迫賣兒 鬻女、生活舉步維艱的“亂離人”,真實深刻地反映了下層勞動者的思想感情;李白詠歌“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表達理想無法實現 時那深重的憂愁與悲憤。文人漫遊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豐富多彩的漫遊生活不僅使文人們開闊了眼界,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提高 了他們的審美能力。文人漫遊所到之處,往往或是名山大川,或是邊關塞漠,大自然壯麗的景象,闊大的氣魄,總會激發著文人們無窮無盡的想象和聯想,使他們的 作品充滿了瑰麗的藝術魅力。獨特的漫遊經歷會成就獨特的詩人,成就獨特的詩歌。如李白那放浪縱恣、豪放飄逸的詩風,那遊戲萬乘、笑傲王侯的人品,那鬥酒百 篇、自運方圓的才情,無不與他那獨特的漫遊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李白的漫遊經歷為他的詩歌帶來了鮮明的浪漫色彩,使其成為唐詩中的壹朵奇葩。文人的漫遊推 動了唐代文學風格流派的形成。在唐代文人中興起的山水遊和邊塞遊直接推動了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的形成。文人遊歷山川,隱居田園,得以親近自然,創作了 數量眾多的山水田園詩,詩人們還經常相互酬唱贈答,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園詩派由此興起。他們走向邊關塞漠,為唐詩帶來了慷慨壯大的氣勢和壯美的境界,促進了 邊塞詩派的形成。並且,文人在漫遊當中,經過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創作實踐,形成了各自鮮明獨特的風格,如李白飄逸、杜甫沈郁、孟浩然清雅、高適岑參悲壯、李 頎常建超凡等等。總之,文人漫遊對唐代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使有唐壹代文學帶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上一篇:工具變量法和雙差法的區別
  • 下一篇:插畫花草簡筆花邊框-該如何繪制花草樹木的簡筆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