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要關於長城的詩,要理解或者說是賞析~

要關於長城的詩,要理解或者說是賞析~

1、《至廣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癘地,白馬東北來。長城掃遺堞,淚落強徘徊。

2、《古築城曲》宋陸遊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壹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3、《經檀道濟故壘》唐劉禹錫

萬裏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4、《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裏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5、《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禦》唐武元衡

南依劉表北劉琨,征戰年年簫鼓喧。

雲雨壹乖千萬裏,長城秋月洞庭猿。

1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釋義: 看看天上的明月,還是秦朝時候的明月;看看雄壯的關城,也還是漢朝時候的國防建築。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壹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釋義:只要龍城的飛軍李廣駐守,敵人的戰馬就無法越過陰山。

2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釋義: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壹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沈、復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壹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

“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壹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哪個個不是離鄉背井?“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壹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麽,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麽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

這是詩中又壹次波折,又壹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酸楚”的壹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麽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裏輕輕宕開壹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壹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妳會生出什麽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沈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壹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壹汪深沈的湖水,蕩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壹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3陳琳 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

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

何能怫郁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

連連三千裏。

邊城多健少,

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

君今出語壹何鄙?

身在禍難中,

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

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

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發行事君,

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

賤妾何能久自全?

釋義:

秦王朝驅使千萬名役卒修築萬裏長城,殘酷而無節制,使無數民眾被折磨至死。這段歷史,曾激起後代許多詩人的憤怒和感傷。而直接摹寫長城造成民間痛苦的詩篇,陳琳這壹首,就現存的作品來說,要算是最早的.

酈道元《水經註》說“余至長城,其下有泉窟,可飲馬,古詩《飲馬長城窟行》,信不虛也。”詩的首句著題,也可以說點出環境特征,第二句以“水寒傷馬骨”,渲染邊地苦寒,則難以久留的思歸之心已在言外。這個開頭既簡捷又含蓄。下文便是蘊含之意的坦露,壹位役卒終於忍無可忍地對監管修築長城的官吏說:到了服役期滿,請千萬不要延誤我們太原役卒的歸期。從這個請求中,可以看出其歸心之切,也透露了“稽留”乃往日常有之事,甚至眼前已經看到又將“稽留”的跡象,若不如此,豈敢憑空道來。所以鐘惺“怨甚”(《古詩歸》二字評這句話,是很能發掘這話中之話的。。官吏回答說:官府的事自有期限,舉起手中的夯和著號子快幹吧!壹派官腔,也是話中有話。只此兩句,氣焰、嘴臉,如在眼前。那役卒看此情景,聽此言語,也憤憤地回敬了兩句:男子漢寧可刀來劍去戰死疆場,怎能這樣窩窩囊囊,遙遙無期地做苦役呢!以上“三層往復之辭,第壹層用明點,下二層皆用暗遞,為久築難歸立案,文勢壹頓”(張蔭嘉《古詩賞析》)。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裏”。如此“官作”,何時竣工?再加上如此官吏,更是歸期無望。也正因這樣,才造成“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古時凡婦人獨居者,皆可稱“寡婦”。兩個“多”字,強調地概括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境遇。這四句詩,不脫不粘,似是劇中的“旁白”,巧妙地將希望轉至絕望,由個別推向壹般,由“健少”而連及“內舍”,從而大大地開拓了作品反映的生活面。這對於了解人物的思想活動,乃其所產生的現實基礎,對於勾連上下內容,都是很重要的。

“作書與內舍”,便是上述思想的延伸。“便嫁”三句,是那位役卒的寄書之辭。首先勸其“嫁”,而後交代她好好侍奉新的公婆,這無疑是希望她能得到新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最後還懇求她能常常念起往日丈夫(即役卒自己)。第壹句,明確果斷;二三兩句,又從另壹個側面顯示出其善良的心地,與難忘的情愛。這矛盾的語言藏著歸期無日、必死邊地的絕望。藏而不露,亦是為了體貼對方。“書”中三句,第壹句為主,後兩句則是以此為前提而生發出來的。所以妻子”報書往邊地“,便抓住主旨,直指丈夫出言粗俗無理,“今”字暗示往日不曾如此。語嗔情堅,其心自見,壹語道盡,余皆無須贅言。“身在”六句,上役卒再次寄書,就自己的“出語”,與妻子的指責,作進壹步解釋。頭兩句說自己身在禍難之中,為什麽還要留住別人家的子女(指其妻)受苦呢?接著四句是化用秦時民歌――“生男慎勿舉(養育),生女哺(餵食)用脯(幹肉)。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其用意是以群體的命運,暗示自己的“禍難”,自己的結局。因此,前言雖“鄙”,亦出無奈,其情之苦,其心之善,郭不可察,何況其妻呢!妻子也確實理解了,感動了,這從再次報書中可以看出。她說:我自從與妳成婚,隨後妳就服役邊地,這種日子當然令人失望怨恨,但是,情願相連,兩地壹心,這始終不變的。如今明知妳在邊地受苦,我又豈能久於人間!雖己以死相許,但對丈夫的結局終不忍直言,只以“苦”字代之,既回腸九曲,又言辭得體。

本詩采取了點面結合、以點為主的手法,詩中既有廣闊的圖景,更有具體細膩的描繪,兩者相互引發,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築怨興徭九千裏”,所釀成的社會的和家庭的悲劇,顯示了作者駕禦題材的能力。詩中人物的思想活動,均以對話的手法逐步展開,而對話的形式又巧於變化,這壹點是深得前人稱贊的。譚元春說:“問答時藏時露,渡關不覺為妙”(《古詩歸》)。沈德潛說:“無問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詩源》)。不僅如此,語言也很有特色,役卒對差吏的剛毅、憤慨之詞,和對妻子那種恩愛難斷、又不得不斷的寄語,都表現了感情的復雜性,和性格的豐富性;妻子那壹番委婉纏綿而又斬釘截鐵的話語,則寫出了她純潔堅貞的深情;就是那差吏不多的兩句話,也活畫出其可憎的面目。如此“奇作”的出現,除了作者的才華與技巧之外,似乎還應該指出,它與詩人對當時連年戰亂、“人民死喪略盡”的現實的了解,對人民命運的同情與關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那麽本詩的現實意義,也是不可忽略的。

  • 上一篇:坐在洗衣店的短發女孩——憶1998年《梁詠琪Gigi》同名專輯
  • 下一篇:話題“美”素材集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