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蕭紅的代表作有哪些?

蕭紅的代表作有哪些?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壹,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壹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壹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擴展資料: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征,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壹的敘事模式,創造了壹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壹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壹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壹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壹種濃烈而深沈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壹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壹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壹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

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 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裏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樸,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壹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壹種稚拙渾樸的美、壹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征。

蕭紅是壹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壹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壹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壹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壹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蕭紅

查看全部21個回答

電子書那種好?天貓電器城,電..

天貓電器城-電子書那種好,品牌旗艦,易操作,使用便捷,智能辦公好幫手,..

3c.tmall.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蕭紅的作者簡介50字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裏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壹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壹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壹本作品合集《跋涉》。

105 瀏覽9542019-11-12

作家蕭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壹,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壹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壹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1]

144 瀏覽37002016-03-29

作者(蕭紅)的簡介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現哈爾濱市呼蘭區)人,原名張廼瑩,“蕭紅”系發表《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筆名。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壹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壹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壹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壹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壹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紮、抗爭的壹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1911年6月1日(農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壹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壹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壹女三子,蕭紅是第壹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壹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壹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壹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鬥爭。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壹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壹女子中學。 在“東特女壹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築鐵路的遊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願。蕭紅在這壹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壹直站在鬥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家庭反對,在表哥陸振舜的幫助下到北平,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因為沒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頓中。 1931年1月,蕭紅寒假中離開北平返回呼蘭,被軟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蕭紅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蕭紅與未婚夫壹起離開北平回哈爾濱。此時,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滿蕭紅去北平讀書,代弟弟解除了與蕭紅的婚約,引發蕭紅的不滿,蕭紅到法院狀告汪大澄。庭審中,汪恩甲顧及哥哥的聲譽,違心承認解除婚約是自己的主張,與哥哥無關。蕭紅輸掉了官司,回到呼蘭,後隨家搬到阿城縣(現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壹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裏為背景寫作的。 1931年10月,蕭紅從福昌號屯經阿城逃到哈爾濱。壹個月後,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與汪恩甲壹起到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王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與孟希、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後到旅館看望蕭紅,裴馨園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兩人壹見鐘情,互相愛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道裏新城大街(今道裏尚誌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裏商市街25號(今道裏區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壹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壹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於道裏水道街(今道裏兆麟街)的壹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裏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壹些***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於引起敵偽特務機關註意,劇團於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周刊《夜哨》創刊,蕭紅做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中***黨員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 在青島,他們與先到這裏的舒群壹家住在觀象壹路壹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系,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由於青島局勢緊張,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舒群被捕,蕭紅、蕭軍處境危險。1934年10月,他們離開青島去上蕭紅、蕭軍到上海後,住在拉都路福顯坊內壹處二樓上。魯迅先生非常關心他們到上海後的生活、思想和寫作情況,但因當時上海環境險惡,鬥爭殘酷復雜,無法會面,只好通過書信聯系。魯迅先生多次給他們寫信,表示極大的關切,在精神上給他們很大鼓舞,為他們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壹次會面。他們向魯迅先生介紹了東北的鬥爭情況和自身的遭遇,魯迅先生也給他們講了上海的鬥爭局勢以及文藝界的情況,並同意推薦他們的作品出版。臨別時,為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魯迅先生將壹些錢交給他們,並讓夫人許廣平將蕭紅的書稿帶回。 與魯迅先生的這次會面,對蕭紅、蕭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加深了他們與魯迅之間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使他們得到魯迅的悉心指點,從魯迅那裏學會做人、做學問,為今後在上海立足,並從事文學創作,鋪平了道路。 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壹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並出版了“奴隸叢書”。 此外,魯迅還利用自己在上海的關系,積極向出版社推薦他們的作品,蕭紅等人的書稿不但被介紹到當時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鄭振鐸主編的《文學》,有時還轉到良友公司的趙家壁那裏。在魯迅的熱情幫助下,蕭紅到上海後寫的第壹個短篇小說《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隨後,散文《餓》,短篇小說《三個無聊人》分別刊登在《文學》和《太白》上。從此,蕭紅的作品便陸續在上海發行的《生活知識》、《中學生》、《作家》、《文學季刊》、《中流》等多家雜誌上發表。蕭紅也開始在上海文學界嶄露頭角,成為壹顆閃亮的文學新星。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壹舉成名。 《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壹部作品。 《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誌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稱贊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

8 瀏覽3332

蕭紅簡介

蕭紅中國常見名。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壹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使用筆名蕭紅)。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有同名者。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呼蘭河傳》 是壹部帶有蕭紅自傳色彩的回憶性小說,它描寫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的風土人情。全書內容為七章:第壹章寫小城風貌,包括四季更替、風景民情,以及鄉民的生活態度;第二章敘述小城種種年終盛事;第三、四章則以作者的祖父及其幼時所居四合院的人物、往事為主體;第五章寫小團圓媳婦被虐待致死的經過;第六章寫壹位家族以外的人物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描繪壹位窮而誠實的鄰居磨匠馮歪嘴子的故事。全書采用兒童的視角,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百姓平凡卑瑣、貧困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麻木的精神狀態。另壹方面,作品又通過“我”的童年生活的抒寫,刻畫了壹個童話般的美好世界。現實與理想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前者是閉塞野蠻、愚昧殘酷甚至荒謬淒清的世界,充滿著深沈的諷刺與無限的悲涼,後者卻是自由天然的,充滿著童趣童真帶有淡淡的孤寂但又美好而亮麗的圖景,現實的汙濁又巧妙地通過純真的“我”的眼睛展現出來,這就顯出壹種魯迅式的深廣憂憤與悲天憫人的情懷。 在蕭紅的筆下,書中沒有大奸大惡的人物,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只有壹群平凡如蟲蟻壹般的鄉民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精神麻木,人的生命和尊嚴也愈漸渺小輕賤。書中性格活潑的小團圓媳婦只因為“大方”便遭受無端的毆打直至最後慘死;壹直被人們誇獎的王大姐因為嫁給了貧窮的磨倌便成為人們嘲笑和貶損的對象,最終在人們的奚落中死去:他們都又成為人們娛樂的談資最終被淡忘。傳統文化的受害者用自己項上的枷鎖再去戕害別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時手上又沾著別人的血汙,而這種殘忍的行為卻是以極其真誠的善良態度進行的,平靜而又安然。呼蘭河本身就是壹個巨大的泥坑,生命在這裏沒有流動和發展,更沒有改革和創造,所有的人都困在舊習俗的淤泥之中,又時時地將其它的人也拉下水,這是壹種多麽可怕的死寂的生命狀態。 縱觀全書,清純細膩與沈郁頓挫交融的語言,獨特的女性文筆與兒童視角,宏大的敘事場景與北方“蠻荒情味”的自然景觀的逼真再現,荒謬而麻木的生存狀態的深層揭示,作者內心深處對真純自由童年世界的追憶、對廣大農民命運的悲憫等等都令人心驚震撼。蕭紅秉承了壹代宗師魯迅直面慘淡人生的現實主義精神,如實地寫出了中國農村醜陋的病根,深刻批判和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對人民群眾的迫害,字裏行間滲透著濃濃的憂傷和對掙紮在生存線上的苦難群眾的深深的同情,這是壹部中國農村寓言的傑作。文學大師茅盾曾說,《呼蘭河傳》是壹首優美的敘事詩、壹幅多彩的風俗畫、壹串淒婉的歌謠。也許我們可以說,《呼蘭河傳》更是才華橫溢而命運多舛的蕭紅靈魂且行且吟的悲歌,充滿了對生命消磨的無盡的憂傷和徹骨的體悟。

93 瀏覽21992016-11-13

作家蕭紅生平

蕭紅生平簡介 1911年6月1日,她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內壹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 1920年,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思想保守,專制頑固,只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壹點安慰。 1927年,她考進哈爾濱市立第壹女中讀書,喜愛繪畫和文學。 1930年,父親令她退學,準備與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歲的她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壹頓打,便逃出家庭。父親宣布開除她的祖籍,後來與流浪街頭的她相遇時也是冷眼相對,她亦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1931年,這個無家、無業、無處棲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際遇上王恩甲,先受騙後被棄,孤身困於旅館。 1932年,在即將被旅館老板販賣以抵所欠旅食費時,她得到蕭軍的幫助,脫出困境。秋天,她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同的生活:他們租不起五角錢壹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壹個的“列巴圈”;壹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壹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裏,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饑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1934年,日偽在“滿洲國”加緊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她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便於6月離開哈爾濱至青島。10月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兩人同魯迅接觸並接受其影響。 1936年,她因蕭軍的感情背離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只身東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戰爭發生,上海成為“孤島”後,應李公樸之約,於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書,其後和蕭軍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辦《時代批評》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炮聲隆隆中,端木蕻良棄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所住醫院被日軍占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32歲。 病重的日子裏,她已不能說話,只用筆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數語,寫盡了壹生的痛苦與掙紮、漂泊與無奈、奮鬥與成就。 作為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蕩時代的全部屈辱——父親的絕情絕義、未婚夫的始亂終棄、丈夫的背信棄義、愛人的臨陣逃離;全部苦難——僅僅為了活命的生存苦難、維護民族尊嚴的戰爭苦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種種病痛對身體的折磨……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饑餓、寒冷、病魔、戰火,不然又能怎樣呢?她的家早就對她關死了門,她的國正被片片蠶食,她的愛要麽被踐踏,要麽得不到回應,她的壹生啊,多的是淒苦、誤解和嘲諷,少的是歡樂、安寧與溫情。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壹只盤旋徘徊在20世紀初荊棘林裏的鳥兒! 作為作家,她卻並未頹然倒下,反而頑強地挺立著,以其柔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超拔於那個時代。 在饑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壹篇小說《棄兒》。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裏,她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是早期創作的壹個巔峰。這部中篇小說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由魯迅校閱、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之中。魯迅對她寄與厚望,認為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說:“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生死場》轟動了文藝界,被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成為壹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蕭紅是從荊棘叢中殺出了壹條血與淚的路,但她並未把創作當成個人情感的宣泄,取材上並未園囿於女性生活,而是著眼於群體——女性群體、民族群體、人類群體,藝術視野恢弘開闊,寫作思想處於理性的自覺狀態,語言明麗、和諧、沈靜,沒有幽怨、陰郁、罹怒,關於民族、關於歷史、關於人生、關於人性……所有的感慨和無奈都沈在蒼涼的底子裏,使她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壹個女作家。這壹點,在她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中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和熟練了。 《呼蘭河傳》以閉

  • 上一篇:化妝造型培訓機構銷售人員有什麽好的招生策略?
  • 下一篇:有關團結的諺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