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史鐵生的感人事跡

史鐵生的感人事跡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征。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壹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麽要來。另壹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麽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壹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壹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壹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註,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壹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壹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制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余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

  • 上一篇:請學會拒絕讓妳不快樂的人和事
  • 下一篇:五壹勞動節活動宣傳方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