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秦始皇作文文言文

秦始皇作文文言文

1. 根據秦始皇的事跡寫篇文言文,五六句也行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裏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壹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這樣,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裏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麽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裏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妳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裏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五百裏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屍百萬,血流千裏。”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壹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怒氣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兇吉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壹定要發怒的話,死屍兩人,血流也不過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麽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那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裏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

(( ))中的為重點語句翻譯

易:交換。 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加惠:給予恩惠。

錯意:置意。 錯:通“措”。 廣:擴充。 直:只,僅僅。

怫(fú):然盛怒的樣子 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撓:屈服 謝:道歉。 諭:明白,懂得。

2. 求有關秦始皇(即秦王嬴政)的文言文,各位看見幫幫忙啊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話: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譯文: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生活在趙國邯鄲城,在那裏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

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並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位,把國事委托給大臣們。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

擴展資料

《秦始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壹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壹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並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敘寫他統壹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壹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歷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壹法律、統壹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鹹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壹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

另壹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

百度百科--秦始皇本紀

3. 秦始皇焚書坑儒故事文言版

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賞析 這首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集焚毀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後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築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歷史上壹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是當年焚書的壹個洞穴,舊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

章碣或者到過那裏,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壹開始就接觸主題。

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裏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壹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

“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裏指書。

“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壹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

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壹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

秦都鹹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著,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

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壹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並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

“祖龍”指秦始皇。這裏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壹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後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

秦始皇壹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此時江山易主,“祖龍”壹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壹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壹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

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雲雲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壹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

這兩人壹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壹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

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采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於自我否定的地位。

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麽,它也不失為壹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4. 關於秦始皇的800字作文

論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壹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 統壹封建王朝。

他壹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壹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

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壹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沈默了。

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壹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壹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壹和鞏固統壹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壹六國,他在統壹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壹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壹中國。

這是他的功勞之壹。 他在統壹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壹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

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

中央 *** 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壹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

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壹窠臼。

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壹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壹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壹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壹的計量標準。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

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壹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壹國之君呢!作為壹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采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

他焚書坑儒,刑法茍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壹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壹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壹帝。

他開創了中國第壹個統壹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壹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麽,足以說明秦始皇的壹生是功大於過的。

5. 秦始皇焚書坑儒故事文言版

1. 焚書坑

2.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3. 賞析

這首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集焚毀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後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築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歷史上壹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是當年焚書的壹個洞穴,舊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章碣或者到過那裏,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壹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裏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壹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裏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壹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壹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秦都鹹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著,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壹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並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裏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壹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後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秦始皇壹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此時江山易主,“祖龍”壹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壹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壹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雲雲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壹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壹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壹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采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於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麽,它也不失為壹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6. 誰有關於“秦始皇焚書”的文言文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在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酒宴上與眾多儒生方士召開關於分封問題的討論。這次爭論首先由博士仆射周青臣挑起。當時他借祝酒對秦始皇和郡縣制大加贊頌,遭到博士齊人淳於越的反駁。後者當即提出:“臣聞殷周之三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並告誡和批評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由於二者的觀點嚴重分歧,秦始皇便將這壹問題交群臣討論,於是順理成章得引出了丞相李斯的焚書建議。書中記載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7. 文言文版秦始皇暴政簡述

過 秦 論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壹。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觽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並殷周之夡,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壹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裏,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觽,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觽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觽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

  • 上一篇:中學生作文《五壹的心情》600字左右。
  • 下一篇:勵誌走心壹句話個性簽名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