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Xi安油畫材料推薦簡介

Xi安油畫材料推薦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原本泛指中國的繪畫,這是壹個區別於明末傳入中國的西洋畫的概念。解放前,中國畫叫“國畫”,中醫叫“國藥”,中國武術叫“國術”,京劇叫“國劇”,廣東音樂叫“國樂”。這些帶“國”字的名稱,解放後都改了,除了國畫,50年代還壹度改名為“彩墨畫”。

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現方法與西洋畫有很大不同。中國畫用毛筆、墨和礦物、植物顏料在宣紙或絲綢上作畫,而西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和畫法與中國畫不同。比如油畫是用透明的植物在布、紙、板等加工過的材料上混合顏料和顏料;版畫不是直接用手工繪制,而是通過三個環節:以印刷為媒介的繪畫、雕刻、印刷;水彩畫是利用顏料的透明性,通過水彩的混合、滲透、疊加,在白紙上作畫;水粉畫就是將膠水和粉狀不透明顏料加水混合,畫在紙上。

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往往含有象征意義,如梅花、松樹等,象征著不屈不撓的與嚴寒和風雪作鬥爭的精神。西方山水畫和靜物畫主要追求畫面之美,註重光色的和諧,但畫的內容處於次要地位。中國畫的景物不註重也不刻畫物體上的光線和色彩變化,而是註重景物的神韻,即不註重形似而註重神似,講究“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西洋畫是受科學規律制約的,即按照透視、解剖、色度學原理進行創作。使用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創建壹個三維空間。國畫采用多點透視法,既用散點透視,又用焦點透視。西洋畫是用顏色畫出來的,不留空白,而中國畫講究“以白為黑”,非常註重空白的管理,以至於沒有畫面的部分和有畫面的部分壹樣,成為整個畫面不可或缺的內容。中國畫的另壹個主要特點是線條造型。線條的作用遠遠超出了塑造形體的要求,成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西方畫家也是用線條來創造形象,但他們更註重形象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而線條處於次要地位。沒有要表現的具體內容,如形狀、結構、明暗,線條本身就沒有價值。

中國畫的題跋和印章是中國畫特有的,也是區別西畫的最大特征。中國畫善於把詩、書、畫、印完美地結合成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篆刻的使用,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的欣賞和理解能力,還可以豐富畫面的變化,起到相互對比、點綴、平衡構圖的作用。

隨著西洋畫的傳入,中國現代畫家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從國外傳入的各種繪畫技法,包括素描、油畫、水彩畫等,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壹些畫家也不斷創新工具和材料,將西畫技法與中國畫傳統技法巧妙結合,無疑是中國畫發展的壹個方向。

中國畫的意境

構思是對作品主題的確立。在中國古代畫論中,強調繪畫需要“立意在先”,這樣繪畫才會有變化,才會有奇意。所謂“意”,是指意識和精神在唐代吳道子的繪畫上,張彥遠說:“意在筆之前,畫在意。筆雖寫得不好,也是用心。”清代放勛在《靜山論畫》中也談到了意境與繪畫的關系。他說:“畫畫的時候,首先要下定決心,確定自己的位置。意奇,意高,意遠,意深,意古。”他認為平庸的畫才會平庸,庸俗的畫才會庸俗,因為畫缺少了畫家最珍貴的“意境”,所以作品平庸而庸俗。晉代著名人物畫家顧愷之說過,繪畫要“妙而密於思”,也說過“立意”的重要性。意境和神韻古樸、奇幻、美麗、渾厚、豐富、寧靜...這些都是先做壹個想法,然後落筆形成的。至於濃淡焦潤的墨色,則運用自如,表現出畫家妙趣橫生的構思和筆意。

“立意”不是來自畫家的苦思冥想和主觀想象,而是來自生活和客觀現實。作為壹名優秀的畫家,不僅要有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素養,還要深入生活。以山水畫為例,要想在比例尺上畫出泰山黃河的走向,只有把秋水長天的遐想包容在那張紙上,才能師法自然。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山水畫家的獨特創作,都是源於“自然”。董源、畫江南山水,、關泉畫中原、太行山,範寬、郭畫江南、太華高原風光,米家父子畫多雨山水,李成畫平原、寒林等。,都是在獲得充分的材料後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得出好的作品。五代的郝靜提出了“尋妙造真”的思想,宋代的範寬主張“萬卷書始得真”。明代呂望畫了壹幅華山圖,並為《華山圖》作序說:“我是我心、我心、我眼的老師。”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走萬裏路”。清代石濤《尋奇峰並稿》,山大石曰:“詩畫有山川之助。若囿於內門,百余裏之外,不可溯源,天下奇觀。沒有妳的眼睛,妳怎麽能開發妳的頭腦?”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說:“自然精於繪畫,而繪畫的方法卻很難掌握。”上述著名藝術家都主張畫家必須“師法自然於外,得心之源於中國”。強調旅行寫生、收集繪畫素材、開拓視野的重要性。

中國畫造型

藝術作品的造型通常由點、線、面、形、色、形、肌理構成。中國畫的造型主要是以線描為主,尤其是工筆畫。線描多用於人物畫、雙鉤花鳥畫以及山水畫中的巖石、樹木、房屋、車船的寫生。後來逐漸發展出擦、揉、點、染等多種造型方法,但線描仍是中國畫造型的基礎。這種方法通過線條的虛擬性、剛性、粗細和明暗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變化。如宋代李的《魏墨燕郊圖》,不僅人物的頭發、胡須悉數呈現,而且衣著精致工整,魏墨下的木筏、榻上的雕花也勾勒細致,用筆嚴謹細致。

在中國畫中,線描不僅用它來塑造形象,表現形體結構,而且通過不同的線條給觀者以不同的感受。比如壹條橫向的直線,能給人壹種從容、沈著、寧靜、舒展的感覺;垂直線給人壹種筆直、剛毅、尊嚴的感覺,以及下垂或向上升起的力量感。斜線給人壹種驚喜、冒險、傾倒的感覺;幾何曲線給人沈悶、緊張、扭曲、痛苦的感覺;自由的曲線給人自由、活潑、溫柔、愉悅、優雅的感覺。這些感受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視覺體驗和聯想產生的。是畫家巧妙地運用筆墨,創造出蒼勁、秀麗、剛柔、灑脫、流暢、粗獷、輕、重、甜、苦的線條,從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線描是中國古代畫家通過長期藝術實踐的積累而創造的。中國畫從象形文字開始,逐漸從幼稚的原始階段發展到具有壹定藝術水平的獨特藝術風格。後來經過周、秦、漢、六朝逐漸成熟,如東晉顧愷之的《蠶吐絲》,北齊曹的《曹衣出水》,唐代吳道子的《五代黨風》。南朝藝術評論家謝赫把“用筆寫”列為他評價中國繪畫的六條標準中的第二條,即“六法”。

線描之所以能表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和美感,與用筆密不可分。中國人物畫的藝術美之壹,主要表現在人物造型、衣褶、衣飾的處理上。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顏、吳道子、韓混,以及宋代的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線描技法。《十八反》中的各種名稱,早在唐以前就散見於各種書籍中。其名稱見於周的《易門廣筆》、明代王的《珊瑚網》和的《畫圖解夢》中,古今稱之為“十八反”(簡稱“十八反”)。長期以來,它已成為傳統線描技法的基本程序。

線描的作用不僅僅是用線條勾勒和表現形狀,更重要的是通過書寫形狀來傳達精神。顧愷之的“以形傳神”說,是中國第壹個從理論上探討繪畫中形神辯證關系的理論。顧的“以形傳神”理論最早用於人物畫,後來擴展到山水畫和花鳥畫。他主張上帝存在於客觀本體的形象中,上帝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沒有形式,神就留不住;沒有上帝的形式就像沒有珍珠的瞎眼睛。從形到神是萬物表象對意境的深化。即“神形之用,神形之質”。北宋蘇軾說“談畫之相似,可見小兒之鄰”,就是說這種學問和小兒是壹樣的。北宋人物畫家黃休復說“質若有神韻,無形勝於文;若有形似而無神韻,則華而不實。”

用線條傳達形神,是基於畫家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時代、環境、生活經歷和藝術修養,即使表達同壹事物,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也有不同的形象、趣味和效果。中國的線描如何表現感情,取決於筆墨的疏密、抑揚、節奏、濃淡、幹澀,從而達到“物我合壹”的境地,給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就線描的形式美而言,只有傳情達意的線條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唐代以後,山水畫創作增多,線條技法逐漸豐富,產生了畫法。繪畫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用筆的雙線來表現質感、量感、體感,以此來調整線條之間的關系和某些線條無法表達的內容。這種繪畫方法曾用於山水畫。現代的寫意人物和花鳥畫也吸收了筆觸,補充和豐富了線條的形態。

線條是中國畫的生命線。自古以來,中國畫家通過線條造型為中國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表現技巧。對於畫家來說,線條不僅僅是畫家的筆法,更是畫家表達個性和情感的手段。它決定了壹個畫家的風格,如吳道子的飄逸,李的流暢豐潤,空谷的含蓄,趙的豐滿,吳昌碩的質樸,都是通過線條的勾、撚、刷來表現的。

中國畫的筆墨線條是為特定的目的而創造的。它們既能表現動靜感、力度、節奏感,又能傳神達意。因此,線條本身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審美效率,它們來源於生活,既反映了客觀生活,也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感受。生活賦予筆墨以創作的基礎,畫家利用線條的功能為筆墨增添光彩。

中國畫課程

中國畫壹直是強調法度,講求程序,要求筆墨標準化。從古至今,它不斷創造、補充和豐富著各種程序。筆有筆法,墨有筆法,畫面的構圖、線條的運用、意象的營造、色彩的配置乃至題寫印刷都有壹定的程序。比如人物畫的各種描寫,山水畫的各種筆觸,花鳥畫的各種點和鉤,都是歷代畫家經過多年的創作實踐和長期的生活提煉積累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遺產。當然,這個方案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借鑒外來的技法,不斷完善和創造新的方案,不斷豐富和發展,使之更加完善,有利於民族藝術的發展,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壹幟。

中國畫意境的創造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維、藝術理想等壹系列內在努力的結果。藝術不是復制生活,而是通過作者的反復提煉、概括和高度的藝術加工,苦心經營,苦心經營,匠心獨具,才能創作出耐人尋味的優秀畫作。為了突出主圖,可以剪成空白的“此處無聲勝有聲”。中國畫往往以少勝多,以虛為實,以虛為實,以白為黑,目的是給觀者再創造的空間。南宋畫家馬援、夏圭構圖簡潔,善於用簡單去克服復雜,被稱為“馬角”、“夏半邊”。比如《獨釣寒江》,馬援只畫了壹只孤舟,上面有壹個老人俯身捕魚,船舷上小心翼翼地勾上幾道沈浮的淡淡墨線,以示江面寧靜,處處不見人和船。而馬援在“靜”中動,通過老人持竿聚精會神於壹線的動態描寫,突出了周圍自然環境的遼闊,表現了江面上的寒意。中國畫不重視形象的視覺真實性,擺脫時空觀念的限制,追求表現的自由。中國畫強調對世界的客觀把握,叫做“以小見大”。壹個畫家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思,濃縮、概括、綜合成壹種宏觀意識,“天地之造與之切,陰陽之放大,任其分而合”。這樣創作的作品,既不是對客觀事物在特定時空的簡單再現,也不是主觀隨意性的隨意展示,而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感受融合後超越時空再現的藝術境界,也是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中國畫特有的表現方法。

中國畫的類型

中國畫的種類和主要特征是欣賞中國畫首先需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中國畫的門類很多,區別也不壹樣。如果按題材來分,有人物、山水、花鳥三類;如果以表現手法來區分,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兼筆。寫意可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根據繪畫的社會功能和使用形式的不同,中國畫可以分為壁畫、年畫、海報、連環畫、組畫、單幅畫和插畫。如果以作者身份區分,宮廷職業畫師的作品稱為機構畫,文人士大夫的作品稱為文人畫(或文人畫),畫師是專門作畫的民間藝人(又稱丹青大師)。此外,還有指畫的指畫、工藝與裝飾的漆畫、界畫、鐵畫、扇畫等等。中國畫還有卷軸、書、屏等各種裝裱形式。

限於篇幅,無法壹壹描述以上類別和畫作,僅介紹最常用的如下:

工筆就是用工整、細致、細致的手法來描繪物體。工筆分為工筆和細工筆兩大類。工筆是用墨線完整地描繪對象,不加著色。素描本是用來繪畫的,但宋代畫家李把它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繪畫。他的素描像流水壹樣,變化無窮,表現力極強。他的《五馬圖》是古代壹流的素描作品,人物和馬匹都用單線繪制,比例準確,肌肉骨骼結構清晰,甚至連馬毛色的光澤都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重彩工筆是指工筆畫工整、精細、奠定重彩。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畫發揮了主要作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充滿了貨真價實的工筆色彩,尤其是費妃墓中的T型“非服”,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色彩艷麗,說明當時工筆色彩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古代繪畫中,朱砂、綠松石等重彩顏料被廣泛使用,所以繪畫被稱為“丹青”,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什麽是寫意?這是壹種與工筆畫相對照的繪畫方法。它需要廣泛而簡潔的筆墨來描繪物體的形狀和精神,以表達作者的意境。據說,在唐代,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在大同堂壹起畫嘉陵江的風景。李思訓擅長工筆畫。完成這幅壁畫花了他幾個月的時間。吳道子壹天畫了三萬多裏嘉陵山水。可想而知,他無法用細致而豐富多彩的手法來作畫。它必須廣泛而簡潔。這說明當時繪畫中的工筆和寫意是有區別的。宋代蘇軾提出“文人畫”,認為繪畫“不求雷同”,而要通過寫情來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他留下的唯壹壹幅畫是壹棵枯樹和壹塊倔強的石頭,石頭後面露出壹兩根竹子,樹下有幾棵細草。這幅畫表達了他在政治上並不滿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對他的評價很高,說樹枝“彎得毫無頭緒”,石頭“奇形怪狀,像是胸中癟癟的”。元代以後,寫意以簡潔的筆法、生動的造型、酣暢淋漓的趣味風格盛行。就這樣,恪守傳統和規律的寫意和工筆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流派,在畫壇上競相大放異彩,代代相傳。

但長期以來,畫壇也存在盲目崇尚寫意,刻意貶低工筆畫的傾向。持有這種偏見的文人畫代表是明代的董其昌。後來有人闡述他的想法,說:“有文人的畫,也有作家的畫。文人的畫很精彩,不必求工;作家的畫不壹定精彩。所以,用它工作不好,但工作不好。“他反對文人和作家,反對寫意和工筆,這明顯表現了他對工筆的鄙視。這種錯誤的觀念延續至今,把工筆畫視為劣等藝術,甚至有些年輕人學繪畫不學工筆畫,這是非常錯誤的。

壁畫,中國壁畫的歷史,肯定比帛畫長得多。據史料記載,從商周到漢唐,壁畫非常盛行。當時,宮殿、寺廟、石窟、政府機關、大學、招待所和墳墓的墻上都繪有圖畫。題材有聖賢、忠義、寫實人物、天地鬼神、山神海怪、山水、花鳥、動物,真的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天生的”,“各盡其能”。在未來,壁畫壹直是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壁畫是秦漢時期的遺物。在洛陽發現的西漢墓壁畫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這對夫婦升天的場景。

現存的古代壁畫,舉世聞名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始建於秦前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歷代都有修建,唐代最為繁盛。現在有492個洞穴,有歷史壁畫和雕塑,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之壹。其中,以表達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任所謂“舍己救人”為主題的“本生故事”占據了突出的地位。比如《薩迦納王子誕生》的《舍身餵虎》故事,描寫了釋迦牟尼的前身薩迦納王子犧牲自己去餵母老虎的故事。薩·錢納和他的兩個兄弟去山裏旅行。當他們看到壹只母老虎因為饑餓而準備吞食自己的幼崽時,王子充滿了憐憫之心,於是將自己刺死,投入到餵老虎的工作中。畫中的王子閉著眼睛,低著頭,平靜地躺在老虎的虎口下,仿佛是出於自願的憐憫。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壁畫主要是用視覺的方法來宣傳佛教教義。但也有不少反映當時人民社會生活的作品,如農耕、漁獵、建築、磨面、礱谷、制陶等。有壹幅北魏的狩獵圖,描繪了壹幅西北遊牧民族狩獵生活的場景。其中壹人騰躍而起,彎腰向老虎開槍。另壹個人騎馬飛奔,追逐著壹群羚羊之類的野生動物,畫面中還有很多其他的野生動物,非常運動,氣勢磅礴。敦煌壁畫有壹個藝術發展的過程。南北朝以佛教故事畫為主,繼承了漢代繪畫的傳統,明顯吸收了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到了隋代,外來藝術逐漸融入中國風格。到了唐代,敦煌壁畫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高度典型藝術。唐代敦煌壁畫的主要內容是“經變”,即形象地宣傳佛教故事。莫高窟有壹百多幅《西方凈土變》。“西”指“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是壹個純粹的佛教國家。《西天凈土變》往往氣勢磅礴,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周圍是大大小小的菩薩。此外,還有藝妓音樂、飛禽走獸、亭臺樓閣,呈現出壹派多姿多彩的景象。這幅畫充滿了想象,但實際上是對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和地主貴族享樂生活的“變相”反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數唐代墓葬壁畫是在陜西Xi安附近發現的。李壽、李習安、李忠潤、李顯惠墓中有大量壁畫,內容包括人物、鳥獸、山水、建築、家用電器等。其中最精彩的是描繪宮廷人物的作品,是我們研究唐代歷史、文化、生活的形象材料。如《李顯惠(永泰公主)墓中的侍女圖》從不同角度刻畫了壹群侍女的表情,重點表現了她們豐滿、端莊、華貴、內斂、孤獨、空虛的外表和內在特征。形象優美,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技藝水平高。

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是元代的傑作。是我國保存完好、藝術水平極高的古代壁畫。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壹呂洞賓就生長在這個地區,永樂宮的壁畫是道教故事,表現了對老子和呂洞賓的神靈崇拜。在正殿三清殿中,繪有最大的袁超地圖,莊嚴宏偉,氣勢非凡。整個畫面分布在正殿的四面墻上,以八個主像為中心,壹個* * *畫了286個人,每個人都有三米多高。在這些群像中,主像莊嚴肅穆,玉女溫柔美麗,武士飛揚,真人渴望長生不老,都是真實動人的。對於浩如煙海的行列描寫,作者巧妙地處理了人物之間的相互呼應關系,有的仰面而聚,有的轉身而談,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相互傾聽,使之成為壹個統壹而多變的整體。在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唐宋壁畫的傳統方法,用筆簡潔、圓潤、有力;燦爛而平靜的色彩,富有裝飾性。另外兩個大廳有點像漫畫和民間風俗畫,內容具體復雜。在這些壁畫中,作者馬和他的兒子,朱和他的弟子和張的名字被保留。這些民間畫師,名人無史籍,繼承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優秀傳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太平天國的壁畫很受歡迎。它的內容往往與革命聯系在壹起,可惜大部分都被破壞了,現在南京、蘇州等地還有幾十處遺跡。南京塘子街的臨江望樓,江寧方山的守城圖,績溪的圍城圖,金華的望樓圖,描繪了太平軍攻守時的英雄場面,歌頌了反帝反封建的壯麗精神。

工筆畫(或小寫意):是壹種工筆和寫意並用的繪畫方法。這幾年因為工筆太細膩,太費工,所以專門做工筆的人逐漸減少了。很多擅長工筆的畫家,取工筆和寫意兩者之長,轉而用工筆書寫。

肖像繪畫:以表現人物形象和事跡為主要題材的繪畫,統稱肖像繪畫。因題材類別不同,可分為道教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由於表達方式和風格的不同,分為幾類。細膩的描繪,輪廓的著色,叫工筆人物;用純線條或壹點墨水畫的叫人物畫;在線描的基礎上,應用強烈的色彩,稱之為工筆重彩的人物;此外,以墨為主色,略施淡色者,謂之工筆淡色。寫意人物畫是壹種簡潔概括的筆墨,重在刻畫人物的神韻。比如以人物簡練著稱的宋代人物畫家梁楷,將工筆改為水墨筆法,力求簡潔明了,比工筆更難。

中國的人物畫起源最早。據《孔子家談》記載,周代就有歷史人物壁畫,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圖》是已知最早的單幅人物畫。魏晉隋唐時期是人物畫發展的重要時期,曹步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顏、吳道子、張璇、周舫、孫偉等都在中國藝術史上對人物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五代兩宋時期,由於皇室貴族和文人積極參與繪畫實踐和理論研究,文人畫體系開始形成。隨著元代繪畫的主流轉向山水和花鳥,人物畫走向衰落。明清時期有擅長畫人物的陳洪綬,也有擅長畫寫意人物的畫家,如華嚴、黃慎、羅聘等。晚清“海上三臣”任雄、任勛、任頤在寫意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上有了新的發展。

山水畫:以自然景物為主體的畫叫山水畫。凡是名山大川、田野村落、城市園林、名勝古跡、宮殿梯田、船只車馬,都可以納入山水畫。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水墨畫、綠松石、金玉、淺絳等等。界畫在十三家中被歸類為“界畫樓臺”,有的被歸類為山水畫的分支。

水墨山水畫是壹種用水墨繪制而不著色的山水畫。水墨山水傳說源於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為他所作的《山水策》壹書說:“傅畫道,以水墨畫為上,自然而成。或寫壹幅百裏之外,東西南北,宛兒即今,春夏秋冬,生於筆端。”也就是說,水墨畫是最得心應手的表現自然的方式,從小到大都能看到,超越時空。作者能充分展示和接受豐富多彩的筆感和墨趣,其多層次和意想不到的變化是任何色彩都難以奏效的。

綠化景觀可分為大綠和小綠。隋代詹子謙的《遊春圖》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綠色景觀。在唐代,李思訓和李昭道確定了綠色景觀的格式。綠色著色重在濃淡,薄中見厚,厚中見雅。綠松石使用的顏料種類很多。從主色調來看,以石青、綠松石為主色調,看起來輝煌而莊重,有壹種繁榮感,植被茂盛。小綠松石主要是墨水和綠松石的比例不同,有些小綠松石是在淺絳色的基礎上染出來的。小綠松石更加靈活,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大綠松石要求工整優雅,小綠松石可以兼職寫,手法輕松活潑。現在大部分山水畫家都喜歡用小綠松石作畫。

金碧山水:是綠色山水的另壹種著色形式,即以石青和石綠為底色,最後用金線勾出輪廓。通過這根金線,把山水畫裝飾得更加燦爛,像壹口畫過的藻井。描繪豐富的日落景象,在巖石邊緣反射壹層金光,增強陽光的氣氛,在突出的巖石表面薄薄地覆蓋壹層金粉,或用胭脂、白粉襯托陽光明媚的秋色,使綠松石和金碧輝煌。

淺絳山水:是在水墨畫的基礎上,以赭色為主色調的淡色山水畫。早在五代時期,董源的繪畫就已經出現了淡絳山水的雛形,直到元代黃子久繼承董源的方法,才完全形成了淡絳設色的格式。明代的沈和清代的王都用這種典雅的風格作畫。

界畫:是以建築的表現為主要內容的繪畫題材。它用長、直、勻的線條來表現亭臺樓閣等古典建築。只靠手工很難畫出直平,所以叫界畫。例如,宋代的郭中書,元代的王振鵬和李榮錦,明代的仇英,清代的袁江和姚遠都是著名的畫家。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壹個分支,主要描繪動物和植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再細分,還可分為花、羽、果蔬、畜獸、蚱蜢、鱗甲等亞科。通過對自然生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抒情性強,內涵深刻。花鳥畫按描繪方法的精細或奔放可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因墨色不同,又可分為簡筆花鳥、水墨花鳥、濃墨花鳥、彩色花鳥、接骨花鳥。

中國的花鳥畫歷史悠久。原來花鳥畫是依附於裝飾畫的。早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皿上就已常見花鳥、跑鹿、跳蛙、花草樹木枝葉等各種圖案,但尚未成為獨立的藝術品,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壁畫和人像石刻,雖以描繪人物活動為主,但仍離不開花鳥作為陪襯。比如長沙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帛畫《鳳凰圖》,就有龍鳳的形象。兩漢六朝時期,花鳥畫開始形成。東漢陶倉上層壁畫《二鴉居壹樹》,是已知最早的單體花鳥畫。

花鳥畫正式成為壹個獨立的繪畫分支,始於初唐,成熟於五代兩宋。這時出現了以西蜀黃權為代表的宮廷畫師。為了適應宮廷的需要,他們的畫風工整細致,氣勢磅礴,擅長制作珍禽異花。在畫院之外,南唐的徐希擅長華庭野鳥,用水墨表現出濃郁的野趣,是設置骨花的鼻祖。因徐、黃二人境遇、畫風不同,故有“黃家富貴,徐家野”之說。

隨著元明文人畫的興起,徐、黃等人受到沖擊,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清初,復古空氣籠罩畫壇,宮廷崇尚黃旭,唯美、甜美、低俗,毫無生氣。徐希的彩粉,雲南天的宗法制,無骨,形成壹個柔弱婉約的“常州畫派”;沈全世的黃家溝線描精於精美,影響遠至日本。雖然他們有技術,但缺乏創新。與此同時,朱耷(八大山人)、石濤異軍突起,八大水墨花鳥凝練,意象誇張,風格瘋狂,構圖新穎;石濤的筆墨奔放,變化多端,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強調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朱、石反對仿古,主張創新,給奄奄壹息的花鳥畫帶來了生機,對後世影響很大。“揚州八怪”解放和發展了筆墨技巧,追求藝術。

  • 上一篇: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壹的玄奘,有關他西天取經的故事有那些?
  • 下一篇:殘缺美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