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妳寫了壹篇關於四季景色的作文嗎?

妳寫了壹篇關於四季景色的作文嗎?

中國地貌多樣,可謂獨壹無二;中國也是文明古國,人文薈萃。自然和人文這兩大特質,孕育了中國豐富多彩的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不僅自然景觀壯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熠熠生輝。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水所隱含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著突出的地位。

壹、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本質

天人合壹,人類是在山川中孕育的,從壹開始就與山川相依。山川是人類生活和定居的地方,形成生態環境的基礎,為人們提供生活資源,仿佛母親的乳汁在養育孩子;景觀也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象。人們在這個巨大的舞臺上從事各種活動。人有生存、發展、享受等多種需求,並與山川形成各種客觀關系以適應這些需求。在利用和改造山川的過程中,自身的需求、智慧和能力在山川中凝聚,即自身的本質力量被對象化,從而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環境本身不是景觀文化,而是它生成的客觀條件;景觀文化作為人類獨特的創造,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晶。景觀文化的形成是壹個長期的不斷創造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隨著人類各方面的進步,人們對景觀的需求和關系也在自然演變。景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註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演進。

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優越的客觀自然條件。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深入大陸腹地,背山面海。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地位非常理想。中國有多少座山?壹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據現代人統計,名山主峰有779座,有世界屋脊,有連綿起伏的森林,有險峻險峻的山,有幽深秀麗的山,構成了各種多姿多彩的奇觀。是的,如果說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那麽中華民族的母親就是自然美!

人與景觀的關系源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在這種客體關系中,實用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類文化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在中國的山川河流中,留下了中華民族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許多遺跡和傳說。這些遺跡和傳說反映了我們的祖先開發燦爛山川的豐功偉績,使山川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輝,渲染著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動與景觀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的景觀文化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宗教內容。在文明發展的早期,人們因為對自然的敬畏而相信山川有播種風雨的力量,從而開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後,隨著農業生產方式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這種自然崇拜被概括為天地崇拜。當天皇出現後,與天地溝通的權限也被最高統治者掌握,天皇祭祀天地的地方逐漸神聖起來,呈現出從自然崇拜到神道教義的政教合壹。所謂“五嶽”、“四瀆”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形成的。

天下名山高僧多。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逐漸與山川形成了不解之緣。山勢幽深,雲霧繚繞,寺廟坐在這樣的地方,彰顯了佛的尊貴和神秘,也適合佛教徒修心養性。佛因山而名,山因佛而名。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五臺山開始修建佛寺,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後,峨嵋山、九華山、普陀山相繼出現,形成了世界聞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此外,各佛教門派的祖居多在風景優美的地方。中國有數百座佛教名山。這些佛教名山不僅記錄了中國佛教的發展,也是各代文物薈萃之地。歷代的建築師、雕塑家、畫家、書法家等藝術家和工匠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傑作。歷代高僧、名人、文人、學者的遺跡也引起了人們的無限興趣和緬懷。佛教名山也是保存各種文物的文化瑰寶。佛教信仰對中國景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教是壹種起源於中國的古老宗教,它也與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何銘創立了道教。曾在青城山、龍虎山等幽靜之地煉丹,以老子為祖,以《道德經》為主經,同時傳承古代巫術和神仙方術。道教崇尚修仙,追求壹種超然脫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於神話傳說。古代神話中有兩個系統,昆侖和蓬萊,都與山水有關。道教認為,除了升天的神仙,還有壹些居住在十大洲、三島、山洞的“俗世神仙”。十洲三島在四海之中,三島是蓬萊、方丈、瀛洲。土地得天獨厚,有十洞,三十六洞,七十二洞。自古以來,有些世外桃源就成了人間好去處,道士夫婦住在仙風蔭下,遊人慕名而來。道教浸染的山水,蘊含著中國特有的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感覺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祖先逐漸形成了對自然的審美需求,以審美的態度對待山川,並與之建立了審美關系。山川之美是壹種精神價值,是人與自然友好和諧關系的特殊體現。人與景觀審美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我們的祖先以超越實用觀和宗教觀的審美觀點看待自然,以山川河流為審美對象,是壹個長期漸進的歷史過程。《周易》的基本觀念之壹是天人相通,認為山水等自然現象的“象”表示人事,人從中得到啟示。這種思想包含了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性質,但它註意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感應,表現出向審美關系的過渡。儒道兩家的創始人把對山川的崇拜升華為壹種審美境界。孔子強調道德品質的培養,認為山水的某些特征與人的道德屬性相似,人可以通過看山水獲得壹種自身人格力量的審美體驗。老子痛恨黑暗社會,他提倡回歸自然,以保持自己的純真本性。莊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認為山水是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在《莊子》中,他說“天地之美,不言而喻”。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進入了壹個自覺時代。

人們的審美意識逐漸覺醒,對山水的審美需求也隨之發展,這在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並滲透到山水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遊山玩水之風日益高漲,許多奇山異景吸引著遊客。廬山、黃山、雁蕩山、武夷山、長江三峽、桂林山、杭州西湖等逐漸成為著名景點。與此同時,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學藝術應運而生,多姿多彩的山水審美文化成為大觀,顯示了中國人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中國以山川之美而聞名,也以詩而聞名。山川孕育了無數詩篇。山水詩形成於東晉,謝靈運是“詩中描寫山水的第壹人”。到了唐代,中國山水詩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高峰叠起,成就輝煌。此後經久不衰,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與山水詩同步,描寫山水的遊記也逐漸發展起來。這類作品能更自由、更充分地描繪美麗的山川,多方面地表現作者的審美體驗。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鮮明個性的名著層出不窮。在中國的名勝古跡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對聯。它融合了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歷代學識淵博的人,常常被風景所感動,追憶往事,題寫碑文,留下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很多對聯很美,有的描繪風景,有的借風景抒情,有的蘊含哲理,有的借題發揮。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往往是淡淡的燭光,畫龍點睛。這種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審美創造結晶,為山水增光添彩,使描寫對象名揚天下,多方面溝通了人與山水的關系。在世界上,中國是山水畫發展最早、最發達的國家。黃《山水畫語錄》指出:“中國之地,無山之美,無水之美。”“山水畫是關於自然和我們的心”。歷代著名畫家的山水佳作,為中國的山水文化做出了極其寶貴的貢獻。中國的山水園林也很有特色,是從欣賞山水發展起來的。壹些著名的山水園林,以假山、水池、花草、樹木、建築為主要因素,善於在造景中運用各種手法,以近山密林展現大自然的風光,使其在宴席中也能享受到山水若蟲的快樂。這壹切顯示了中國山水文化日益豐富的內涵,也反映了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發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形成的另壹個原因。山林文化也可以稱為隱逸文化、休閑文化,是相對於寺廟文化、道教文化而言的。壹般來說,儒家文化屬於寺廟文化,道家文化屬於山林文化。他們在思維體系上是不相容的,但又是互補的。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儒生“慷慨以天下為己任。”但儒家主張“士以道為旨”,《論語》說:“國有道則為官,無道則可卷。”“世間有道,則見之,無道,則隱之。”所以在儒家的人生哲學中,還有壹句話:“富則濟世,貧則獨善其身。”在中國歷史上,士人是通過招考和科舉進入仕途的,仕途跌宕起伏,升遷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他們不僅需要積極有為的精神,也要有消極隱退的心理準備。壹些仕途失意或對時政不滿的文人,既要堅持“以道為旨”,又希望自由解放。最好的去處是在山川之間。儒道傳統在心中交融,適應山水審美需求。他們常常隱居在林泉,寄情於山川,漫不經心地看書、寫作品,從而留下了遺物。同時,做隱士有時候也是壹種做官的方式。壹旦成名,就可以壹步登天,所以有“南來捷徑”的說法。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山林讀書風氣逐漸形成,深山幽谷中出現了壹些供讀書學習的私人幽僻之地。宋初,經過多年戰亂,官辦學校被毀,文人選擇著名景點建立書院,作為聚集弟子講學和研究學術的場所。這種書院在當時是壹種新的教育制度,它們的誕生是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壹件大事。

長期以來,我們的前人從認識、利用和改造景觀出發,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景觀,遵循自然規律,使其為人類服務。這裏不提都江堰和大運河的科學文化意義。就像千島湖壹樣,是攔截新安江而建的大型水庫。“湖在山中,湖中有山。”1000多座山峰變成了島嶼,因此獲得了這樣壹個好名字。千島湖總面積約600平方公裏。河水清澈,山青水綠。山青、水美、洞奇、石怪被譽為這裏的“四大奇觀”。龍山在湖中央,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就像黑龍裏的水。山上有海瑞寺,還有龍山書院和觀音洞。許多島嶼還放養著各種動物,包括鹿島、猴島、鳥島和蛇島。迷人的千島湖已成為富春江-新安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環境保護和科學發展的需要,中國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和高山植物園,為科學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從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精髓。簡而言之,景觀文化就是包含在景觀中的文化沈澱,由其引發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以景觀為載體或表現對象的文化。從哲學角度看,景觀文化是人性化的景觀,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結晶,包括實踐、認知、宗教和審美等層面。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或改變景觀面貌,或使景觀人性化,孕育出各種景觀文化現象。作為主體,人的本質力量、感知和掌握客體的能力制約著人的需要和目的。他只能根據自己的現實需要和目的,選擇對象的不同部分、方面和層次作為進行對象活動的對象。由於主體本身的需要、目的和對象化能力不同,指向同壹客體的客觀活動具有不同的意義,並建構不同的客體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駕馭自然的能力逐漸提高,人與山水的關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所以山水文化永遠是在未來發展的。中國的山水文化是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的祖先與山水之間各種客觀關系的產物。凝聚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用心、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現了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這壹寶貴財富是自然和歷史對中華民族的慷慨饋贈。

二、中國景觀文化的特征和形式

作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結晶,中國的山水文化往往以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在物質形態上的和諧統壹為特征,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1982年,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全國首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二批40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三批35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此外,省級、市級、縣級景區較多。這些景點自然、人文景觀集中,環境優美,具有觀賞和文化價值,可用於觀光遊覽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北京的紫禁城、長城、周口店猿人遺址、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黃山、武陵源、九寨溝和黃龍都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證書說:“列入這壹名單表明,這壹文化和自然風景區具有特殊的和世界範圍的價值,因此應該得到保護,以造福全人類。”此外,還有壹些名山和風景名勝,也將被推薦為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山水文化特色是由山水特色和中國文化為載體構成的,博大精深、古老多樣、民族特色的文化內容溶於色彩各異的山川之中。壹個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都植根於民族生活的土壤中。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與自然的各種關系中形成的景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和有特色的壹部分。從縱向歷時的角度看,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不斷探索、進取、創造的精神;從橫向的地域特征來看,它就像散落在中國四面八方的五顏六色的珍珠。中國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構成壹部各學科的視覺百科全書,從不同領域、不同側面記錄了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的智慧和成果。

中國的景觀文化是壹個內容和形式豐富的龐大家族,包括以景觀為載體的文化形式和以景觀為對象的文化形式。從以景觀為載體的形式來看,可以分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謂山文化,就是以山為主要載體的景區。山地文化源遠流長,《尚書·盤庚》中記載“吾古王適於山”。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把山作為活動的場所。中國的許多名山都很有名,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它們是因文化內容不同而各具個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風景名山等等。

五嶽在中國的群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嶽位於中國的東南部和西北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嶽之首泰山作為文化和自然的混合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某種意義上說,五嶽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縮影。

佛教名山在中國的山脈中占很大比例。中國有200多座佛教名山,幾乎遍布全國,其中包括10多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四座佛教名山最為集中。妳要感受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知道佛教文化的內容,那麽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見證。這些佛教名山還保存著各種藝術,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就在佛教名山之列。中國古代雕塑、泥塑、壁畫的精華,也需要到佛教名山中去遊覽。

道教名山是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中國有100多座道教名山。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有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嶗山、前山、三清山、雲起山、仙都山、觀之山、九宮山、吳王山、崆峒山等10余處著名的道教文化。龍虎山“有99座山峰和瀘溪河在水中”,包括160多個景點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裏是道教正教的發源地,有著名的道觀大上清宮,張道陵的後人張天師世代居住於此。武當山是壹座頗具特色的道教名山,這裏山巒疊嶂,峰谷險要,洞穴幽靜。“五裏壹庵十裏宮,四壁青翠玲瓏”,雄偉的道教建築若隱若現於山腳的山谷中,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近日,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指出,武當山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築群,世界罕見。

風景名山是指以審美文化著稱的名山。誠然,美是中國名山的共同特征。上述名山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但風景名山在這方面最為突出。“黃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歷代遊客都把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視為黃山“四絕”,歷來被譽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山。”黃山是壹個世界公園。廬山的風景也很吸引人,瀑布噴泉,雲霧環繞。自古以來,它就是人們探索奇跡和尋求隱居的勝地。雁蕩山以奇峰、怪石、瀑布、溶洞、深谷著稱,歷來被稱為“東南第壹山”。“武夷山水妙於天下,畫出千峰萬谷。”遊覽武夷山,不僅可以放木筏觀光,還可以爬山探勝,讓人沈醉於武夷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之美勝桂林。”在漓江上泛舟,在山間漫步,仿佛置身於壹幅長長的山水畫卷中。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是新發現的珍珠,被譽為世外桃源、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他們雖然初出茅廬,卻突然揚名海內外。這些偏遠的山區成為世界級的景點,這種文化現象標誌著當代新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中國眾多名山中,仍有壹些名山的文化底蘊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比如面對歷史悠久的景點驪山,我不禁會想,它好像是壹個古老的歷史舞臺。

所謂水文化,就是以水為主要載體的景區。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河流、湖泊、沙灘,各有各的條件,所以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河流文化,這種沈積在河流兩岸的文化現象,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中華民族千古流傳的故事:黃河為什麽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為什麽被視為古代文明的象征?她孕育了什麽燦爛的文化?黃河流域的地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跨越了中國地形的三大臺階: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黃河下遊沖積平原。她在往下跑,壹路上有哪些危險的奇觀?劉家峽水庫和三門峽水庫對黃河水利發展有什麽意義?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不歸之河,浪盡人亡,風流千古。”自古以來,很多有才華的人都在長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此外,大浜河上的黃果樹瀑布氣勢磅礴,壹直為遊客所欣賞。錢塘江河口的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世界奇觀。大大小小不同的河流,往往各有特色,從而孕育出各自的文化。

湖文化也是中國景觀文化的重要形式。以湖泊為主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近20個。中國的名湖充滿魅力,大多文物古跡豐富,並伴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具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美。從黑龍的五大連池到廣東的七星湖,從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它有著迷人的魅力。

沿海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海外的歷史,留下了抵抗外來侵略的痕跡,現在是開放的象征。膠東半島的蓬萊以“海市蜃樓”聞名中外。蓬萊仙島自古以來就被寄托著中國人向往大海的理想。丫蛋山頂的蓬萊閣,面朝大海,雄偉壯觀,是神話傳說中八仙渡海的地方。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帶領數千名少男少女漂洋過海去采集仙藥。徐福從嶗山的小島上登船,這座小島後來被命名為徐福島。那是中華民族走向海外的時候,現在許福島已經成為壹個有意義的紀念。徐福東渡海到日本,把中國文化帶到日本,在那裏定居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為農神和藥神,他的功績也被載入日本史籍。近年來,隨著徐福故裏的發現,中日兩國學者對這壹研究越來越重視。廈門南部的鼓浪嶼被譽為“海上花園”,四季如春,環境優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此練兵收復臺灣。鼓浪嶼日光巖陡峭的巨石上,鐫刻著“渤海熊峰”四個大字,右上方鐫刻著:“鄭燕平水上操作臺舊址”。日光巖腳下還有鄭成功紀念館,陳列著從臺灣省收回的文物。旅順口,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口外礁石島嶼星羅棋布,自然風光秀麗,是出海的門戶。景區內有許多古代遺跡,包括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見證了中國近代史。

中國山水文化的另壹種重要形式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化現象。這是人們基於審美需求和對山水的審美體驗而進行審美創造的結晶。這種形式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園林、山水詩和山水畫。

園林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中國園林史上,有兩大類: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漢代皇家園林開始模仿自然景觀,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景觀的欣賞。自漢代以來,私家園林逐漸發展起來。從此兩者相互參照,相互滲透,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除了北京,蘇州、無錫、揚州、杭州等城市都是當時園林聚集的地方。現存的環秀山莊、網景園、拙政園、留園、吉昌園、個園、和園等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園林主要由假山、水池、花木、建築等構成。它們是綜合性的藝術品,講究詩畫,追求意境的創造。經過長期的造園實踐,形成了完善的造園藝術理論和精湛的造園技藝,使中國山水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壹幟。

山水詩在魏晉南北朝興起後,到唐代進入成熟階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張的《江邊月夜》以月色照江景的意境吸引了無數讀者,開啟了山水詩的新曙光。李白的《按我壹生壹不變的習慣》,許多名山大川都有他留下的詩句,讓人驚嘆山川的神奇之美,也為山水詩的創作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杜甫對祖國的山水也傾註了無限的深情,他的詩《望嶽》、《登嶽陽樓》堪稱千古絕唱。孟浩然和王維被認為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佼佼者,而高適和岑參則以描繪塞外風光而聞名。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中國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許多名勝古跡吸引了歷代詩人的欣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大奇觀。無數的山水詩從各個方面發掘和體現了中國的山水之美,也擴大了風景名勝的影響。與山水詩同步,描寫山水的遊記也逐漸發展起來。唐代的元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柳宗元是奠定基礎的代表。宋代名家各顯神通,明清山水小品異彩紛呈,經久不衰,直至現在,各具時代特色的名作層出不窮。在各種形式的山水遊記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以抒情、議論為主;壹個側重於調查和現實主義。前者的特點是讓山川為人服務,把山川當作抒發感情的手段。劉萬元創造了通過遊記表達對生活感受的優良傳統。到了宋代,人們更重視這類遊記,有時還會把記敘、景物描寫、抒情、議論結合起來。後壹類的特點是探索山川之“真”,在忠實描寫山川地貌中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徐霞客的《遊記》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它繼承了李道元《水經註》開創的傳統,又吸收了陸遊《蜀遊》的經驗,從而達到了科學與文學的完美融合。在他的遊記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精彩生動的山水描寫,還可以看到他“名山大川尋奇”的精神,感受與他壹起攀登的艱險,分享到達最佳處的愉悅。

山水畫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另壹個重要的審美創造領域。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出現山水畫的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王巍都從事山水畫創作。到了唐代,山水畫更加繁榮,出現了青綠山水、水墨山水等諸多流派。歷代山水畫大師既重視“外教之性”,又強調“心源來自中國”,主張取山水之氣,從自然中探索畫論和繪畫方法,留下了燦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畫遺產。近代以來,吳昌碩、黃、張大千、劉海粟等將山水畫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使山水畫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中國的山水畫是由絢爛的山水孕育出來的,這使山水畫具有了美感。

總之,中國的山水文化是以壹種人性化的景觀出現的,呈現出不同形式的美。它是美麗的風景和燦爛文化的結晶,與哲學、宗教、美學、文學、建築、雕塑、繪畫、書法、音樂和科技密切相關。

  • 上一篇:動漫插畫手繪唯美-非常適合臨摹的動漫人物手繪有哪些風格?
  • 下一篇:旗幟的七大亮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