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古代人成為科學家的故事,(不要太長,200字就夠了)急急急,有誰知道快告訴我啊! 最好是中國四大發明的

古代人成為科學家的故事,(不要太長,200字就夠了)急急急,有誰知道快告訴我啊! 最好是中國四大發明的

衣被天下” ——黃道婆

黃道婆,又名黃婆,我國元代著名的棉紡織革新家。元貞年間, 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生活三十余年所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制成了壹整套扡、 彈、紡、織工具(如攪 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壹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在當時壹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對當時植棉和紡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離鄉背井苦學藝

黃道婆生於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縣龍華公社)人。南宋末年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年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江南地區人民長期蒙受統治者的掠奪與壓榨,遇到旱澇之年,人們紛紛逃荒。在“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數盛行的社會中,婦女更是如牛馬般在苦水中煎熬。黃道婆十二三歲時,為生活所迫,給人家當童養媳,而偏偏又遇上刻薄的婆婆、蠻橫的丈夫。壹天,由於勞累過度,她織布時速度慢了壹些,公婆、丈夫以此為借口,將她毒打壹頓,鎖在柴房裏不給她飯吃,不讓她睡覺。黃道婆無處訴苦,便橫下壹條心,在房頂掏了壹個洞,逃上了停靠在黃浦江上的壹艘帆船,隨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從此開始了不平凡的生活道路。

我國是紡織業的發祥地,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西漢古墓出土的200多件織工考究、色彩斑斕的絲麻織品(圖 06.jpg(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蟬衣)),說明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掌握了相當先進的紡織技術。宋朝時紡織業在內地逐漸發達起來,海南島在11世紀(北宋中期)為滿足人們日用之需,已經開始大面積地植棉。趙汝適《諸蕃誌》說黎族“婦人不事蠶桑,惟織吉貝花被、縵布、黎幕。”方勺《泊宅編》記載“閩廣壹帶紡績……摘取出殼,以鐵杖捍盡黑子,徐以小彈弓,令紛起,然後紡績為布,名曰吉貝。”相對來說,當時內地的紡織產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質量低劣,不能成為人們主要的衣著用品。而海南島壹帶生產的棉織物,品種繁多,織工精細,質量、色彩均居全國之首,作為“貢品”進入都城臨安(今杭州壹帶,南宋時定都於此)的各類棉布就有20余種。棉布比之絲織物有著許多長處,王禎《農書》裏說它“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黎族人民還能織出堅厚的兜羅棉、番布、吉貝等紡織品,染成各種色彩的黎單、黎棉、鞍搭等,銷往全國各地。

黃道婆就是在這樣壹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到海南島的。她與黎族人民壹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同的勞動生活與交往中,努力學習和掌握當地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黎族同胞的細心傳授,黃道婆自己虛心刻苦的學習,使她了解並熟悉了各道棉和織布工序。在實踐中黃道婆還融合吸收了家鄉織布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有著精湛技術的紡織能手。

日月如梭,物換星移。在海南生活勞作的黃道婆不覺已度過了20多個春秋。中年之後,思鄉情最切。桑梓故園之思,桑榆晚景之感,葉落歸根之情,使“有誌復赤子”的黃道婆在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帶著黎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祝福,身背踏車、椎弓等紡織工具,踏上了北歸的路途。

窮心竭力求革新

隨著時代的前進,生產力也必然要向前發展。棉紡織業簡陋的生產條件和落後的技術水平的改變,發生在宋末元初這壹歷史時期,黃道婆對這壹重大變革作出了巨大貢獻。

黃道婆重返故鄉的時候,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鄉後,看見婦女仍然用紅腫的手剝棉籽,男人依舊用小竹弓彈棉花,而且織出來的布還像從前壹樣粗糙,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據陶宗儀《 耕錄》記載,“烏泥涇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線弦竹孤,置案間振掉成劑”,操作起來十分辛苦,生產效率又極低。黃道婆先改革了紡織工具,“乃教以做造捍彈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絮花,各有其法”,然後將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織生產經驗與漢族紡織傳統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軋籽、彈花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產工序,並創造出新的生產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的織造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故鄉人民,將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到了壹個相當高的水平。

黃道婆首先從棉紡織的第壹道工序“軋棉去籽”著手,她最初教人用鐵杖來搟盡棉籽,以代替原始的用手剖去籽的方法。後來黃道婆又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攪車又名軋車,是由裝置在機架上的兩根輾軸組成,上面的是壹根小直徑的鐵軸,下面的是壹根直徑比較大的木軸,兩軸靠搖臂搖動,向相反方向轉動。把棉花餵進兩軸間的空隙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留在後方,棉纖維(皮棉)被帶動前方。應用攪車後,完全改變了當時用手剝籽或用鐵杖搟去籽的落後狀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當時皮棉生產中壹件重大的技術革新。

然後,黃道婆認為原先彈松棉花的操作太原始粗糙。經過試驗她不僅把原來的小弓改成1米多長的大弓,用粗繩弦代替細繩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椎子擊弦彈棉。這樣既比以前用手指彈撥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彈出的棉花均勻細致,不留雜質,提高了紗線的質量。

  • 上一篇:特效素材版權聲明模板-網站版權聲明如何寫?
  • 下一篇:商業廣告創意設計——如何靈活掌握21商業廣告設計創意方法?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