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逃離奧斯維辛》經典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逃離奧斯維辛》經典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逃離奧斯維辛》是壹本由匈牙利 米克羅斯·尼茲利著作,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6.00,頁數:22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逃離奧斯維辛》讀後感(壹):奧斯維辛的噩夢

我不懂寫串天入地的人文主義理論,我只想說壹句最淺顯的讀後感——我做噩夢了。可,哪怕是做噩夢,仍然沒有書裏描述出林林總總殺人的場面那麽可怕。最可怕的,是數字。

媒體報道全球有幾億人生活在用水極其緊張的地區,可我們仍然用水無節度。但為什麽奧斯維辛讓我毛骨悚然的卻是數字,而不是畫面感?壹本2009年同名紀實小說的封面文案中寫道“他的故事讓全世界的驚險電影黯然失色”。我不以為然,皆因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只有壹位“門格勒博士在奧斯維辛的病理學家”。有且有這壹位能自由穿行在四個火化場和各營房,與特遣隊生活在壹起並負責利用活體屍體做研究實驗的尼茲利存在。我相信他回憶錄中描述的,便是史上最深的那壹層煉獄,每天的視聽都足以灼傷他靈魂千百遍。可在現今,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死神來了》系列、《致命彎道》系列、《電鋸驚魂》系列甚至美劇《行屍走肉》系列,說實在我們並不那麽難接受對於人體的各種毀壞性操作。難以接受的,是具體到我不用幻想都能感受到的數目字。70具沒死透的 *** 的女屍七零八落地蜷縮浸泡在血泊裏,70人,能想象嗎?就如我們大學壹堂公***課的同學人數;300人壹組 *** 後排隊依次被射擊隨即倒入火坑,300人,壹個院藝術團的成員人數;3000個男女老少赤身裸體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毒氣室裏掙紮,人踩人地向上爭取多壹絲殘喘,婦女兒童老人自然被踩踏在底下,死透後個個面目猙獰屎尿橫流。3000人,高中部升國旗時的學生人數…………第壹次看書看到胃疼,那種難受的感覺在胃裏翻騰不休。

記得小學時看《安妮日記》,從孩子的視野講述躲藏起來的生活,並沒有那麽黑暗,更多的是講述青春期的問題。我還記得從那時起,我自己也開始寫日記,也學習安妮那樣幫日記本起名字,用對話的形式記載生活。我的日記本就叫“安妮”,仿佛寫日記就是在給寫信似的,將我的快樂和煩惱都向她傾訴。直到大學後,開始時興博客,就不再寫紙質版的日記了。家裏有十幾本“安妮”呢,都上了鎖,儲藏著我的青春歲月。可此刻,我非常不安。安妮在集中營跟姐姐分開後,就再也沒有下壹篇日記了。我現在知道,她有可能被槍殺、被燒死、註射氰化物、進了毒氣室又或者被帶去做活體實驗了。我甚至戲劇化地認為,尼茲利和特遣隊在清洗毒氣室“屍山”底下救出的小女孩可能會是安妮,哪怕最後還是被黨衛軍送上了壹顆子彈。

至於尼茲利回憶錄中提及的門格勒博士,我便不想提及太多了。這位信仰“種族衛生法”的“罪犯醫生”以“猶太民族更劣質”為命題作出的壹系列研究實驗,在我看來既幼稚又無聊。純粹滿足自己的惡作劇心理,比如發現雙胞胎眼球的彩虹體異色便摘下其眼球研究。幾次三番地將染料註射入活人眼球裏,僅為達到讓彩虹體變色的效果。比現今幾十塊買壹對平光的美瞳戴著裝X更無意義,跟孩子過家家似的。

書中記載了奧斯維辛裏各種駭人聽聞的暴行,讓歷史真相得以還原,個中的珍貴是毋庸置疑的。但個人情感上,我並不喜歡他的敘事節奏,甚至我認為有些許過度炫耀他自己的專業技能。文中時常花費不少篇幅去陳述他自己的醫學研究見解,也可以理解跟當時集中營的氣氛有關。或者說尼茲利以壹個醫生的視角來看待與陳述這樁樁件件恐怖事件,缺乏個人情感的流露,應該說只有麻木了內心才能在這樣的“活死人”狀態多喘息壹口氣。

文中涉及的到的醫學知識,不知因年代久遠而失真亦或是譯者輾轉的失誤。隨著時代科學與醫學研究的進壹步發展,新的技術、數據與醫理不斷代替舊有知識。鑒於尼茲利在1956年逝世,不能再復版書中內容,但作為2017年最新再版的譯者,有責任在文段中加以註釋醫學更新或者作者錯誤的醫學觀點內容,避免讀者接收了錯誤的知識。好比文末配圖這壹段,高中生物知識告知我們尼斯利想要表達的就是“伴性遺傳”。譯者在翻譯醫學方面知識,需要更加嚴謹治學,避免誤導讀者。只要加以註釋提醒讀者便可,或者直接把話翻譯完善。當然也有可能是譯者翻譯出了失誤,才會有不嚴謹的言辭,畢竟伴性遺傳的概念在1910年經已被美國遺傳學家托馬斯·亨特·摩爾根提出,還記得生物書上提及的“紅眼白眼果蠅”嗎?就是性染色體X和Y上的顯性與隱性基因排列分配組合所控制的性狀。盡管尼茲利基本上專攻法醫學病理,但到達奧斯維辛之前,他是壹名全科醫生。

正是這位醫生——米克洛斯·尼茲利,他為世界記錄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時刻,承載著全人類對生命感知的價值意義,是必須被世人銘記的瘋狂而黑暗的歷史進程,這書確實該為壹部驚世警示之作。按照他假設的條件,女兒生出的外孫子患病幾率為50%而已,生出外孫女也是有50%攜帶患病基因的可能。a是隱型患病基因。 這個圖不陌生吧,懷念起高中推算遺傳基因的時光。

《逃離奧斯維辛》讀後感(二):難忘歷史(草稿)

對於難民營的論述,記憶裏感覺是異常的淒慘。住在裏面的人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奧斯維辛難民營,在作者的筆下,更為顯得痛苦不堪。作者的寫作以壹種醫生的角度觀察著難民營裏發生的壹切。在剛剛進入難民營中,人們就被首次遴選,壹部分人直接被投入的毒氣室中。其他的人則進入難民營中,按照地區的差異,隨即地分配著。

作為醫生,有經驗的醫生,其被管理者看中,分配到解剖室內,研究著偽課題的研究項目,已經了解大還原死亡前的時刻到底發生了啥。由於有著某種的特權,他可以去女營房哪兒尋找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待找尋到之後,交流著各自遇見到的信息。直到某壹天,找到機會,讓妻子和兒女離開這座悲慘的難民營,逃離了火坑。

為何火坑,因為這兒的死人不斷,且每天都有大量的死亡現象發生,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因為難民營的配給問題,管理者為了騰出空間,將整營的難民送去了天堂。

作為難民營的醫生,慢慢的發現自己是準死亡者,屬於特遣隊的成員,而特遣隊每過數月就要進行換崗。而先前的特遣隊成員,就要面臨死亡的危險。隨著死亡的日期臨近,醫生越來越擔心自己的生命。直到有壹天,發現特勤隊員想組織發起暴動,逃離這兒。最終的結果,暴動無疑中被泄露,導致成員全體死亡。

隨著戰爭的臨近,管理者也逃之夭夭,這兒的難民營成為了空營,害怕美軍的到來導致這兒大難民全部逃離,並轉戰到其他的地區。

《逃離奧斯維辛》讀後感(三):救贖OR自救?

救贖OR自救?

——讀《逃離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第壹次聽到這個地名的妳是否跟我壹樣會幻想著這是壹個怎樣的旅遊勝地?是否會猜想那邊的月亮比較圓?空氣、景色等都充滿了甜味抑或是讓人陶醉?雖然學習了世界史,學習了世界地理,可是對於這個地名,我完全陌生,可能是最近想著去旅行了吧,壹看到國外的地名,第壹反應便是旅遊勝地。

然而,在看過了匈牙利作者米克羅斯·尼茲利的《逃離奧斯維辛》這本紀傳體小說後,我足足做了兩個晚上的噩夢,曾經幻想的旅遊勝地竟然變成了地獄,讓人無數次夢魘的地方。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壹,有“死亡工廠”之稱,其遺址位於波蘭南方的小城奧斯威辛,大約有180萬人在這壹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高中時期的歷史學習中有提到納粹德國的集中營,沒想到就是在奧斯維辛,在網絡上搜索這個地名出現的條目和圖片,花點時間看看,便會毛骨悚然,甚至脊背發涼,真的不愧是“死亡工廠”,“人間地獄”,成百萬的人在這裏被施以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白骨、血泊、屍山……在電影中才有的壹些詞語,在這裏成為了現實,而且還被“習以為常”。

作者是匈牙利猶太醫生。1944年尼茲利醫生和家人被德國納粹抓捕並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到集中營後,因為他高超的醫學造詣和非凡的技術,尼茲利醫生被納粹臭名昭著的“死亡天使”門格勒醫生遴選出來,成為他的得意門生,負責集中營的醫療工作,成為“活死人特遣隊”的壹員,在集中營中的壹年多,尼茲利醫生見證了從抵達集中營後所做的“遴選”,到1944—1945年初的系統性滅絕行動,最後再到1945年冬標誌納粹從此走向分崩離析的大遷徙,成為僅有的壹個活著走出火化場的特遣隊員。

尼茲利醫生也是壹名猶太人,在集中營中猶太人受到的破壞最為慘重,而他得以幸存可以想象其中的艱辛。1946年,尼茲利醫生出版了《逃離奧斯維辛》,讓世界知道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相,並讓無數人從書裏,獲得絕境中希望的力量。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尼茲利醫生這樣的特遣隊存在,他們是黨衛軍從集中營中挑選出來的,擔任著黨衛軍與集中營囚犯之間的對接事宜,比如:把集中營中的囚犯押送到毒氣室、施放毒氣、拔掉屍體的金牙、剃掉囚犯頭發、整理和歸類衣服、鞋子和行李箱裏的東西、把屍體送進焚屍爐、提取和清理骨灰等。他們並非應為被挑選為特遣隊員就得以幸免於難,而是有四個月的有效期,時間壹到就同樣面臨死亡。

《逃離奧斯維辛》全書不到200頁,但卻足夠我們用壹整周甚至壹個月的時間來閱讀,每閱讀壹段內容,就需要閉上眼睛,在腦子裏把書中描繪的場景在腦中預演壹遍,也每每是這樣用心的閱讀,總讓我情緒無法平復:

集中營的囚犯們,甚至都不明確自己犯了什麽罪行,甚至是壹家老少都被關了進來,而且還分開關在各處,他們的生活每天都處於提心吊膽之中,死亡也隨之都會降臨。在這個時候人類的生命竟是這般卑賤,甚至於自己的同類都會殘骸自己而達到慘絕人寰的境界,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為了研究兩個雙胞胎兄弟眼球顏色的不同,而特意把他們的眼珠子挖出,註入各種顏色的試劑以達到研究目的。

特遣隊員很多,成千上百人,他們被選中後就可以享受很多待遇,生活起居等都優於集中營中的囚犯,甚至可以與黨衛軍們壹同娛樂,可他們同樣面臨著死亡,而且還沒有僥幸存在。從網絡上的評論可以看到,很多人質疑譴責特遣隊,他們為什麽不反抗,為什麽不集中起來想辦法來對抗黨衛軍,為什麽對集中營中的囚犯不能有壹些仁慈,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內心卻是備受煎熬的,如果僅是囚犯,那就只管身體受折磨,可特遣隊員不僅是囚犯,還增加了壹個身份,需要受雙層考驗和打擊。

雖然書中有很多醫生的專業術語和醫學過程的描寫,但是不難看出作者內心的煎熬,從戰爭結束之後,即使是著名醫生,作者也已經不再上手術臺,不拿手術刀,集中營那段時間的生活已經讓他厭倦至極,通過這本書,把他的所見所聞都呈現出來,無異於再次揭起傷疤,可我想這也算是作者自救的壹個手段吧。

《逃離奧斯維辛》讀後感(四):“特遣隊”的罪與罰

奧斯維辛,這個二戰前名不見經傳的波蘭小鎮,如今被提到的時候總是帶著壹種沈重的氣息。歷史留下的傷痛與記憶,經過了幾十年時間的沖刷,仍然刺目錐心。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被屠殺的人以百萬記,而幸存者卻不足千分之壹。這些幸存者中,能以筆墨記錄當時的殘酷情景的人雖然寥寥無幾,但終究還是流傳了下來,讓世人得以壹窺。

這本薄薄的《逃離奧斯威辛》正文部分不足200頁,讀來卻不易。每讀壹章都覺得心情無比壓抑,無法再連續讀下去。匈牙利人米克羅斯·尼茲利醫生是幸運的,沒有像大多數人壹樣經歷無法忍受的饑餓、人格的毀滅、繁重的勞動、讓人絕望的病痛等等折磨,而是在踏入奧斯威辛之後立刻成為“特遣隊”中的壹員。

“特遣隊”是壹個特殊的存在,他們被黨衛軍從集中營中挑選出來,在納粹的脅迫下合作。另壹幸存者意大利化學家普裏莫·萊維曾經在他的書《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中提及:

他們的任務是在……要被送進毒氣室的囚犯中維持秩序;從毒氣室運出屍體;拔掉屍體的金牙,剃掉囚犯頭發,整理和歸類衣服、鞋子和行李箱裏的東西;把屍體送進焚屍爐,並監視爐體的運轉,提取和清理骨灰。

同時特遣隊也會得到相應的特權,他們衣食無憂,甚至可以和黨衛軍們踢足球。但是他們的特權有效時限很短,只有四個月。四個月後,他們面臨的是和其他集中營囚犯壹樣的命運——死亡。所以在被挑選之初,他們就已經是活死人了,而他們成為特遣隊員的第壹個任務,就是將自己的前任送入焚燒爐。

在這種狀態下,很難說特遣隊員們是幸運還是不幸,雖然他們免除了身體上的痛苦,但卻又遭受著精神上的折磨。有的人渾渾噩噩,有的人徘徊在瘋狂的邊緣,有的人專註於自己的專業,也有的人盡力去幫助集中營其他的人。尼茲利醫生的精神很強大,雖然不得不常常解剖那些不幸遇害的雙胞胎,以完成納粹醫生門格勒的研究,但他的求生欲望戰勝了內心的痛苦。

後人常常質疑特遣隊的道德和倫理,他們是否是納粹劊子手的幫兇?為什麽他們不反抗?不站在他們的角度大約很難想象他們的選擇,就如現在的德國人同樣樣無法理解為什麽他們的祖先曾經那樣的殘忍毫無人性。長期被歧視、被壓迫、被剝削的他們,壹進入集中營就被抹去姓名只剩代號的他們,手無寸鐵只要反抗就會立即被滅絕的他們。捫心自問,假設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會有不同的選擇嗎?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集中營裏的黨衛軍和特遣隊也壹樣。冷酷無情如門格勒醫生偶爾還會顯出壹絲人性,為尼茲利醫生開綠燈讓他尋找妻女;被尼茲利醫生救治過的黨衛軍也會對他報以壹絲感激之心。那麽作為囚犯的“特遣隊”就必須是救世主,必須完美無瑕毫無惡意嗎?

尼茲利醫生戰後再沒有拿過手術刀,大約他永遠也無法忘記作為集中營法醫的回憶:那些前壹天還和他聊過天,第二天就躺在解剖臺上的人。如果說特遣隊員們真的犯了罪,那麽他們也已受到了懲罰。

《逃離奧斯維辛》讀後感(五):在人性最醜惡的那壹面

和平年代我們總是習慣把人往好的方面想,也確實沒令我們失望,世界上的好人總是比壞人多的,但魯迅先生卻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國人的”,這句話其實放在任何壹個國家都是適用的,尤其是戰亂年代——納粹時期更是將人類的劣根性和殘酷的壹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我無法理解,為什麽有人能夠冠冕堂皇的以種族為借口,如此殘忍的明明是同胞的人類,為什麽能夠把人不當人看只當作壹個實驗品,為什麽可以冷酷的分開千千萬的家庭甚至讓他們親自把彼此送上黃泉路;為什麽能夠虛偽到披著偽善的外皮掛著釋放的名義,卻幹著收割人命,搶奪死人財的勾當。在夜深人靜之時,躺在死人堆上,感受到自己雙手上粘稠溫熱的鮮血,不會覺得心虛內疚甚至害怕麽。 在這個吃人的奧斯維辛營裏,如果妳不幫著他們做殺人的勾當妳就會被殺害,這是怎樣不平等的選擇,但我們卻無能為力。書中有說有時候光看著先進的實驗室和自己的住所不會想到這是怎樣的壹個地獄,可能會更像是壹個科學研究機構,他們所做的的也確實是研究工作,如果忽視研究對象的話,門格勒醫生其實相比劊子手來說,更像是壹個癡迷研究到了變態程度的科學狂人,他不在意手段以及對象,只在乎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其實換個角度來說,相比正常途徑這樣的研究確實是更加有效而準確,但把同類作為研究對象來裁決他們的生命確實是壹件泯滅人性的事。但我其實有時候忍不住會想,把研究對象換成小白鼠而已,難道就算是壹件高尚的事了麽,生命的壹切形式都是平等而有價值的,並不存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但是,科學的來臨必然是有價值,作為統治世界的高等生物我們必然會采取對自身更有價值的行為。 除此之外,文中更令我心痛的是人類的趨於安逸與麻木,除非死亡真正降臨到自己頭上,哪怕看著別人的悲慘命運,內心深處也明白這即將成為未來的自己的命運,也會忍不住抱有僥幸心理,讓這暫時的安穩持續下去。這大概就是為什麽僅有壹隊的特遣隊員選擇了反抗,那些受害者,都選擇冷漠的任這壹切發展,到底是受害人還是加害人,奧斯維辛營裏的那麽多人,卻沒有人願意反擊,或許壹個人是犧牲,兩個人是犧牲,但數以萬計數以百萬的人如何是這些納粹能夠抵擋的,明明最後的結果都是壹死,但卻為了茍活幾天讓更多的人遭遇暴行,讓兇手興風作浪,讓暴行掩蓋在熔爐的滾滾硝煙裏。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壹頁,也是人類最應該反思的壹頁。那些浩劫的見證者沒有壯烈的反抗,只有用卑微的茍活和壹輩子心靈的不安換來了世人能對這個歷史的教訓窺得罅隙。

  • 上一篇:創意手繪墻材
  • 下一篇:人偶情緣詳細攻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