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歷史上重情義的故事

歷史上重情義的故事

1.古代重情義的例子

1、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壹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壹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管鮑之交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合作關系,開始的時候管仲並不得誌無論是做買賣還是做事鮑叔牙始終相信他,並給了他竭盡所能的照顧,到最後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對周圍的人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

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這個成語形容兩個人的良好的友誼,也是形容對朋友的信任! 3、刎頸之交 廉頗和藺相如成為如割脖子那樣生死與***之好友。後以此典比喻生死與***的好朋友。

戰國時,趙國在趙惠文王執政下,有文臣藺相如、武將廉頗兩位大臣,即是強大秦國也很重視趙國。 但藺相如出身低微,可他在完璧歸趙等重大事件中有功,趙惠文王授給藺相如上卿(高級大官),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幾次與藺相如鬧矛盾,藺相如都躲避退讓,他的手下人不解。

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威嚴,我還敢在朝堂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我即使愚笨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考慮到,強大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呢。現在兩虎互相鬥爭,勢必不能兩存。

我這樣做的緣故,是以國家的急難為先,而以私人的仇怨為後呢。” 廉頗聽到這些話,脫去上衣,露出肩臂,背上荊條,通過賓客到藺相如家裏請罪,說道:“我這個庸俗卑鄙之人,想不到將軍胸懷寬闊到這種程度。”

兩人終於和好,結成同生死***患難之好友。 4、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人,從小很聰明,尤其在彈琴方面很有天賦,後來成為著名的琴師。

他的琴聲高妙,優美動聽,但是能聽懂其中韻味的人卻沒有。 有壹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

船走到壹座小山下時,天下起了雨。於是,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腳下,在船艙裏彈起琴來。

伯牙彈奏了壹曲又壹曲,正當他沈浸在優美的琴聲中時,忽然看到江邊有壹個人,心裏壹驚,彈斷了壹根琴弦。 伯牙仔細壹看,江邊的那個人披著蓑衣,拿著斧頭,擔著壹擔柴,是壹個打柴的樵夫。

那人見伯牙彈斷了琴弦,就說:“先生請不要害怕,我是壹個樵夫,回家晚了。聽到您彈奏的琴聲優美,就忍不住站在這裏聽起來。”

伯牙很奇怪壹個樵夫居然會喜歡自己的彈奏,就問:“妳知道我彈的是什麽嗎?” 樵夫笑著說:“您剛才彈奏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樵夫說的壹點不錯,俞伯牙就請他到船上來,問他的姓名。

樵夫叫鐘子期。 伯牙又為鐘子期彈奏壹曲,當他的琴聲雄渾高昂,鐘子期說:“這琴聲表達的是高山的雄偉髙邁。”

當伯牙的琴聲清新流暢時,鐘子期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十分驚喜,因為這些正是他要表達的,以前從沒有人能聽出來,沒想到在這野嶺卻被壹個樵夫聽了出來。

俞伯牙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興,請鐘子期喝酒。兩人越聊越高興,都有壹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最後分別的時候,兩人約定,在來年的同壹時間,再在這裏相會。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約。

他在江邊彈奏壹曲又壹曲,等著鐘子期。然而,最終也沒有等來子期。

伯牙很奇怪,就向壹位老人打聽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

去世前,子期讓家人把他葬在江邊,他還要聽伯牙的彈奏。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很悲痛,他找到了鐘子期的墳墓。

在墓前,伯牙悲傷地又壹次彈奏了《高山流水》。奏完,伯牙將琴摔碎了,他說:“我的知音去世了,今後這世上還有誰能真正聽懂我彈奏呢?” 後來,俞伯牙直到去世,再也沒有彈過琴。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成為後世友誼和知己的典範。

5、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

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裏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

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

壹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壹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2.重情義守承諾歷史故事300字

1.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壹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妳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麽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壹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2.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壹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壹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壹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壹定要報答妳。”老婆婆笑著說:“等妳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壹樣對待她。

3.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壹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壹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4.季布“壹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 (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3.歷史上有關情意無價的故事

1.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壹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壹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壹只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壹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麽向國王交待呢?所以,壹路上,他親自餵水餵食,壹刻也不敢怠慢。

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壹扇翅膀,"撲喇喇"壹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壹撲,只拔下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壹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楞楞地發呆,腦子裏來來 *** 地想著壹個問題:"怎麽辦?進貢嗎?拿什麽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壹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壹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兒童童話故事 千裏送鵝毛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2破鏡重圓;

破鏡重圓這個成語故事是由華陰人、隋越國公楊素的壹段成人之美的佳話而來的。

楊素,字處道,在輔佐隋文帝楊堅結束割據,統壹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不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而且文武雙全,風流倜儻。在朝野上下都聲勢顯赫,頗著聲名。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楊素與文帝楊堅的兩個兒子陳後主叔寶的嬪妃、親戚,其中有陳叔寶的妹妹棗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陳國的樂昌公主。

由於楊素破陳有功,加之樂昌公主才色絕代,隋文帝就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家中,賜為楊素小妾。楊素既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又貪圖樂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寵愛,還為樂昌公主專門營造了宅院。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郁郁寡歡,默無壹語。

原來,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兩心相知,情義深厚。陳國將亡之際,徐德言曾流著淚對妻子說:“國已危如累卵,家安豈能保全,妳我分離已成必然。以妳這般容貌與才華,國亡後必然會被掠入豪宅之家,我們夫妻長久離散,名居壹方,唯有日夜相思,夢中神會。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斷我們今世的這段情緣,妳我今後定會有相見之日。所以我們應當有個信物,以求日後相認重逢。”說完,徐德言把壹枚銅鏡壹劈兩半,夫妻二人各藏半邊。徐德言又說:“如果妳真的被掠進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將妳的半片銅鏡拿到街市去賣,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壹天就壹定會趕到都市,通過銅鏡去打問妳的消息。”

壹對恩愛夫妻,在國家山河破碎之時,雖然劫後余生,卻受盡了離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經過千辛萬苦,顛沛流離,終於趕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見壹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壹看半片銅鏡,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淚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吃喝已罷,徐德言向老者講述壹年前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壹半銅鏡。顫索索兩半銅鏡還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聲……賣鏡老人被他們的夫妻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答應徐德言,壹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讓他們夫妻早日團圓。徐德言就著月光題詩壹首,托老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

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

無復嫦娥影, 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更是大放悲聲,終日容顏淒苦,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樂昌公主看到當年風流倜儻的徐德言兩鬢斑白,二徐德言看到變為別人小妾的樂昌公主(作為小妾壹切要看人臉色行事),兩人感慨萬千。楊素見此情此景,於是讓樂昌公主對此景賦詩壹首,於是樂昌公主吟道: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

楊素聽後非常感動,於是決定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送回給徐德言,並贈資讓他們回歸故裏養老。府中上下都為徐陳二人破鏡重圓和越國公楊素的寬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嘆不已。在歡慶的感激之情。宴罷,夫妻二人攜手同歸江南故裏。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壹直流傳至今

4.中國歷史君王重情重義的有哪些人

劉秀算壹個,對功臣很好,跟陰麗華的愛情算是帝王佳話了劉裕也是,掌權後依然生活簡樸,對家人對手下都很好,對手下,比如劉穆之也很夠意思,對老上司劉牢之也做到了情義。

但劉裕的重情重義其實是他的弱點,北伐後秦之功就是因為他寵溺兒子給破壞的楊堅楊廣,都是跟皇後感情很好,而且對手下也很講義氣,尤其是楊廣,宇文家倒賣軍糧給圍城的突厥他都能既往不咎,基本上宇文述壹日不死,不管犯了什麽錯他都願意保住宇文家李克用也是,說他是”性直魯,少他腸。“他的不凡之處是他年輕時造反過,被唐軍趕到了漠北韃靼人那裏,而後唐朝啟用他平黃巢之亂,他就將對唐朝的忠心從此保持了壹生朱溫是個有趣的例子,他不講義氣,但對張氏他絕對是癡情典範,他跟張氏的愛情故事甚至有點傳奇味道,而這位厚黑梟雄也出奇地尊重妻子,盡管他為人壹向好色,娶妻後也沒少打野食,但張氏死前和張氏死後的朱溫真是完全不同的兩人其實重情重義的皇帝不少,但大部分都是該狠不狠,這樣的重情義就是婦人之仁了,政治真的容不下太多情義。

5.歷史上勇於道歉而收獲深重的情誼的事例

盧梭 在歷史上多得難以數計的自傳作品中,真正有文學價值的顯然並不多,而成為文學名著的則更少。

至於以其思想、藝術和風格上的重要意義而奠定了撰寫者的文學地位--不是壹個普通的文學席位,而是長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許只有《懺悔錄》了。盧梭這個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辟了壹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使它--用當時很有權威的壹位批評家的話來說--“獲得最大的進步”、“自巴斯喀以來最大的革命”,這位批評家謙虛地承認:“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這次革命裏出來的”。

寫自傳總是在晚年,壹般都是在功成名就、憂患已成過去的時候,然而對於盧梭來說,他這寫自傳的晚年是怎樣的壹個晚年啊! 壹七六二年,他五十歲,刊印他的著作的書商,阿姆斯特丹的馬爾克-米謝爾·雷伊,建議他寫壹部自傳。毫無疑問,象他這樣壹個平民出身、走過了漫長的坎坷的道路、通過自學和個人奮鬥居然成為知識界的巨子、名聲傳遍整個法國的人物,的確最宜於寫自傳作品了,何況在他的生活經歷中還充滿了五光十色和戲劇性。

但盧梭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顯然是因為自傳將會牽涉到壹些當時的人和事,而盧梭是不願意這樣做的。情況到《愛彌兒》出版後有了變化,大理院下令焚燒這部觸怒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作品,並要逮捕作者,從此,他被當作“瘋子”、“野蠻人”而遭到緊追不舍的迫害,開始了逃亡的生活。

他逃到瑞士,瑞士當局也下令燒他的書,他逃到普魯士的屬地莫蒂亞,教會發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敵人,他沒法繼續呆下去,又流亡到聖彼得島。對他來說,官方的判決和教會的譴責已經是夠嚴酷的了,更沈重的壹擊又接障而來:壹七六五年出現了壹本題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對盧梭的個人生活和人品進行了攻擊,令人痛心的是,這壹攻擊並不是來自敵人的營壘,而顯然是友軍之所為。

盧梭眼見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為壹個千古罪人的危險,迫切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於是在這壹年,當他流亡在莫蒂亞的時候,他懷著悲憤的心情開始寫他的自傳。 整個自傳是在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

在莫蒂埃和皮埃爾島時,他僅僅寫了第壹章,逃到英國的武通後,他完成了第壹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則是他回到法國後,壹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時完成的,這就是《懺悔錄》的第壹部。經過兩年的中斷,他於壹七六九年又開始寫自傳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懺悔錄》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間寫出來的,只有末尾壹章完成於他回到了巴黎之後,最後“竣工”的日期是壹七七年十壹月。

此後,他在孤獨和不幸中活了將近八年,繼續寫了自傳的續篇《壹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 《懺悔錄》就是盧梭悲慘的晚年的產物,如果要舉出他那些不幸歲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壹的內容,那就是這壹部摻合著辛酸的書了。

這樣壹部在殘酷迫害下寫成的自傳,壹部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為自己的存在辯護的自傳,怎麽會不充滿壹種逼人的悲憤?它那著名的開篇,壹下子就顯出了這種悲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盧梭面對著種種譴責和汙蔑、中傷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擊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們來得高尚純潔、誠實自然,壹開始就向自己的時代社會提出了勇敢的挑戰:“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麽時候吹響。

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妳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壹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定下了全書的論辯和對抗的基調。在這對抗的基調後面,顯然有著壹種激烈的沖突,即盧梭與社會的沖突,這種沖突決不是產生於偶然的事件和糾葛,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階級根由的。

盧梭這壹個鐘表匠的兒子,從民主政體的日內瓦走到封建專制主義之都巴黎,從下層人民中走進了法蘭西思想界,象他這樣壹個身上帶著塵土、經常衣食無著的流浪漢,和整個貴族上流社會當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即使和同壹營壘的其他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也有很大的不同。孟德斯鳩作為壹個擁有自己的莊園、同時經營工商業的穿袍貴族,壹生過著安逸的生活;伏爾泰本人就是壹個大資產者,家有萬貫之財,壹直是在社會上層活動;狄德羅也是出身於富裕的家庭,他雖然也過過清貧的日子,畢竟沒有盧梭那種直接來自社會底層的經歷。

盧梭當過學徒、仆人、夥計、隨從,象乞丐壹樣進過收容所,只是在經過長期勤奮的自學和個人奮鬥之後,才逐漸脫掉聽差的號衣,成了音樂教師、秘書、職業作家。這就使他有條件把這個階層的情緒、願望和精神帶進十八世紀的文學。

他第壹篇引起全法蘭西矚目的論文《論科學與藝術》(1750)中那種對封建文明壹筆否定的勇氣,那種敢於反對“人人尊敬的事物”的戰鬥精神和傲視傳統觀念的叛逆態度,不正反映了社會下層那種激烈的情緒?奠定了他在整個歐洲思想史。

  • 上一篇:以美德為話題的作文
  • 下一篇:網絡營銷的特點是什麽(舉例說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