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貝多芬創作中英雄主義風格是怎樣形成

貝多芬創作中英雄主義風格是怎樣形成

貝多芬的壹生充滿奮鬥和抗爭,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那種英勇無畏的精神,就是英雄主義精神。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壹時期也是他的作品中英雄主義成型和達到高潮的時期。我認為其典型代表作是《英雄交響曲》、《柯裏奧蘭序曲》和《愛格蒙特序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於1803-1804年。十七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其所倡導的***和精神,深深吸引了貝多芬,引起了貝多芬的強烈***鳴。而波拿巴的幾次戰鬥,把這種***和精神也向周邊擴展開去,包括貝多芬當時所在的維也納。這使貝多芬感到到非常興奮,他期待著法國能夠建立起這樣的***和國,也把波拿巴看作偉大的英雄、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拿破侖的稱帝使得貝多芬的期待破滅,但是他的英雄主義精神卻沒有喪失,而且不斷地反映在其後的作品中。1800年,貝多芬為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譜了曲,那時他就開始了對英雄的描寫,但是英雄主義在這個舞劇音樂中反映的並不是十分突出。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鮮明特性形成的代表作。

在第三交響曲中,貝多芬在第壹和第四樂章中都采用了普羅米修斯舞劇中的主題,說明他的這部交響曲的英雄特征,就像他在題詞中所說“英雄交響曲——為歌頌對壹個偉人的紀念而作”。它的第壹樂章是壹幅波拿巴的肖像,但不是那種簡單肖像,而是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樂曲的壹開始就開章名義,沒有引子,二個樂隊強奏的E大調主和弦後直接進入普羅米修斯主題,樹立起英雄的形象;副部主題是壹個附點動機,由不同的樂器輪番奏出。主部主題的呈示並沒有那種強烈的堅定情緒,而副部則展示出貝多芬式的柔美,帶有舞蹈的節奏。這二個主題在展開部中互相對比,並且逐漸加大了沖突。我認為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英雄主義風格的成型代表作,就是主要從這個樂章的展開部來說,第三交響曲第壹樂章的展開部中就充分體現出這壹特征。它給我們充分展示出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經過這些沖突之後,在再現部中情緒變化成為更加堅定和高亢。整個展開部中都是主部主題占據主導地位,在樂曲的發展中,主部素材中不斷加進鏗鏘有力的頓音,而副部片斷有時作為對比出現,有時在低聲部與主部素材沖突在壹起,副部主題在沖突中時而表現出情緒起伏,時而又作為鬥爭過程的襯托。最後,樂隊齊奏的普羅米修斯主題將英雄氣概發揮到極致。再現部的普羅米修斯主題已經演化成英雄的勝利形象,而副部主題則表現出更多的平和,少了壹些柔美。

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人民擡著亡故英雄的靈柩緩步而行。這不是壹首悲痛的哀歌,而是對英雄的緬懷。整個樂章中很少有那種悲慟,而是壹種追思的情緒。樂章中部的軍鼓軍號更是表現出對英雄過去的稱頌和贊嘆。十七年後,當貝多芬知道了拿破侖被囚孤島的結局時,不禁嘆道:“十七年前我寫的音樂正是用於這件悲慘的事故”,他很高興在這個樂章內對這位蓋世英豪結局的預感。

第三樂章的諧謔曲反映的是英雄的樂觀主義精神,英雄並不只有戰鬥和死亡,英雄是快樂的。樂章中部的三把圓號代表了英雄的豪邁。

第四樂章是對英雄的壹個總結,仍然采用了舞劇普羅米修斯中的主題,並對其作了十壹個連續變奏。在變奏中,這壹普羅米修斯主題得到不斷的升華,波瀾壯闊,最終結束在急板上。它象征著強烈的英雄精神,表示出英雄的凱旋和勝利的莊嚴頌歌。

這壹作品中的主角是鬥爭中的英雄,英雄雖死而不朽,他的精神得到了發揚。

1807年,貝多芬創作了《柯裏奧蘭序曲》。

柯裏奧蘭是傳說中公元前5世紀的羅馬英雄,壹位羅馬貴族。他領導羅馬人戰勝了鄰邦沃爾辛人,但是他對平民心存偏見。傳說在公元前491年羅馬發生了大饑荒,在發糧賑災期間,由於他對平民的嘲弄和侮辱,引起民憤,被羅馬元老院判處“終身流放”。其後,柯裏奧蘭投奔沃爾辛人,並率領沃爾辛人攻擊羅馬,打到了羅馬城下。對於前來說情的王公貴族,他都大加嘲諷,不予理睬。但是,在其母親、妻子和兒子的泣諫下,柯裏奧蘭陷入了矛盾心情。最終,柯裏奧蘭放棄了復仇,也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莎士比亞寫有壹部悲劇《柯裏奧蘭》,維也納戲劇家科林將其改編為五幕戲劇,並於1802年上演。在莎士比亞的情節中,柯裏奧蘭最終由於放棄攻打羅馬指揮權而被沃爾辛人謀殺;在科林的劇本中,柯裏奧蘭最終放棄復仇而自殺。

柯裏奧蘭“野性難馴,不虛偽也不謙讓”的強烈個性深深吸引了貝多芬,他於1807年為這部戲劇創作了序曲,並於1807年4月21日在維也納公演。

這部序曲的目光集中在柯裏奧蘭攻到羅馬城下,其母親來勸諫,直到最終的悲劇結尾這壹段。C大調,奏鳴曲式,屬於音樂會序曲。其中的主部主題是柯裏奧蘭的音樂形象,莊嚴、矜持。副部是壹段柔美的旋律,代表的是母親的音樂形象。呈示部中主要表現的是柯裏奧蘭的憤怒和母親勸諫的懇切。展開部中的音樂強調了英雄內心的激烈鬥爭,復仇之心和母親勸諫之間的劇烈沖突,充滿戲劇性。最終在再現部中表現出英雄為了更崇高的東西而放棄了復仇,也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音樂逐漸歸於壹片寂靜。

貝多芬的英雄主義在這壹作品中上升到了為更加崇高的目的而放棄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二年之後的1809年,貝多芬的另壹部英雄主義經典作《愛格蒙特序曲》誕生。

愛格蒙特是荷蘭反對西班牙統治政策的早期領袖,最後被斬首處死。歌德以愛格蒙特的故事創作了壹部同名悲劇。1809年,維也納伯格歌劇院邀請貝多芬為其配樂。貝多芬壹***寫了9段配樂和1首序曲,這首序曲是最後完成的。

樂曲壹開始,小三和弦就預示出悲劇的故事結尾,雙簧管吹出壹個淒慘的樂句,更加深了悲慘的情緒。隨後由小提琴在弦樂輕奏振音襯托下奏出英雄主題的動機,這壹動機逐漸發展成莊嚴雄壯的形象,其中的強奏頓音和切分都強烈地烘托出英雄主題的雄壯氣氛。另壹段主題是木管組演奏的柔美旋律,它只是英雄主題的壹個襯托,並且壹直處於主題伴奏音型的襯托下,不時出現主題強奏頓音的插入。英雄主題的展開不斷推動著音樂的發展,調性轉向大調,並且繼續上移五度,給人展現出英雄不斷鬥爭的生動形象,將音樂推向高潮。突然,音樂出現了短暫的中斷,表示出壹種不祥的征兆。果然其後由大管引出壹串淒涼的長音,英雄亡去了。但是音樂並沒有停留在這種淒涼的情緒中,也不是變化成懷念的情緒,而是立即爆發出勝利的凱歌,似乎英雄的後來人前赴後繼地繼承了他的事業。在大調上快速的旋律,小號高亢的沖鋒號角,樂曲結束在熱烈、激昂、雄壯和堅定的氣氛中。

《愛格蒙特序曲》中的英雄主義是那種人雖去,精神猶存的英雄。讓我想起京郊山上鐫刻的“精神不死”,那是後人對真正英雄的贊歌。

當時的壹位樂評人霍夫曼(E.T.A. Hoffmann) 在1813年稱這部作品是二個偉人的聯手之作,歌德和貝多芬也很認同這種說法。有人在寫給歌德信中評論說歌德文字中的精神給貝多芬的音樂註入了生命。歌德自己也表示貝多芬真正理解了他的作品,並且用音樂表達出來:“太美妙了!”貝多芬在寫給歌德的信中也曾說:“光榮的愛格蒙特是我所讀到的最有熱情的英雄,我把從妳作品中獲得的感覺全部融入到音樂中。”

從這壹時期三部代表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貝多芬英雄主義的發展歷程。在第三交響曲中,他所歌頌的英雄是通常的英雄;到了《柯裏奧蘭序曲中》,他歌頌的是那種狂放、無畏的英雄,雖然英雄最終亡去,他仍然是貝多芬心目中高聳的英雄。最後,在《愛格蒙特序曲》中,貝多芬的英雄主義達到歌頌英雄的永垂不朽、精神不死,並且延伸到喚起民眾的意境,英雄的精神得到發揚。所以說,這三部作品反映出貝多芬從歌頌英雄的形象發展到歌頌英雄的精神,他作品中反映出的英雄主義也是從簡單形象到過程描繪,最終升華到“精神不死”的境界。

以上是我從貝多芬幾首代表作品中體會的貝多芬心路歷程。但是,我感覺貝多芬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是常溫常新的,每壹次體會他的作品,都像是與貝多芬的壹次心靈交流,都能產生新的體會,真正是取之不竭。貝多芬自己也曾說過:“音樂是比壹切智慧壹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1810年致貝蒂娜)

英雄主義是貝多芬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之壹,在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比如第五、九交響曲。除了管弦樂作品,在貝多芬的其他題材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比如他的奏鳴曲。

  • 上一篇:ps海報設計怎麽做?如何用ps制作海報
  • 下一篇:關於春節的中國風插畫花紋-老虎居然能穿身上!有哪些中國風格的虎年單品可以穿?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