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誰有分別來表現 點 線 面 的圖片 文字說明也行

誰有分別來表現 點 線 面 的圖片 文字說明也行

在繪畫上,對點、線、面的研究自古以來就有。點、線、面這三種基本造型因素在中國畫中有其各自的藝術特點,並通過傳統的技法、技巧將其綜合運用,在中國畫中,從古到今許多中國畫家***同努力,使之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已開始分析平面的視覺藝術——繪畫的三個基本形成因素:點、線、面。所以人類繪畫的表現方法,不外乎點、線、面三者。在中國繪畫裏主要是用線多,用點面少;西洋畫則主要是用面多,用點線少。中國畫表現對象以線為主,最明確暢快,謂之線為骨,面為肉,點為裝飾。追溯上古的文字和繪畫,壹直離不開用線來表現。古代山水畫家也多用線,如勾、皴、擦、點、染,其中勾與皴都是屬於用線。從古到今,許多中國畫家繼承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並將其在傳統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斷深入研究,對點、線、面的普遍創造性的運用,便形成了中國山水、花鳥、人物畫的各種形式、風格和流派,並匯合成蔚為壯觀的中國繪畫藝術的歷史長河。

壹、點在繪畫中的地位

在我國的語言文字中,“點”似乎是成功的鑰匙,點頭為同意、贊成,諸事暢達無礙,點撥為關鍵性的指導和幫助,點化則見智慧的力量,點鐵成金更能化腐朽為神奇。在繪畫上,點充滿著活力。《歷代名畫記》記載張僧繇畫四白龍於金陵安東寺壁,兩龍點睛則乘雲騰飛,未點睛者見在。這神話的記載,意在說明張僧繇畫藝的高超,也點出了“點”的魅力;宋微宗趙佶畫翎毛,十分重視點睛,點活了所表現的對象。

潘天壽說:“畫事用筆,不外乎點線畫三者,然線實由點連接而成,面也由點擴而得,所謂積點成線,積點成面是也”。苦瓜和尚雲:“畫法立於壹畫”。壹畫者,壹筆也,即萬有之筆,始於壹筆也。中國繪畫以線為基礎,故畫法以壹畫為始,然而點卻是最原始之壹筆,究其源,線與面實由點擴積而成。故點為壹畫壹面之母。雖然繪畫是起於壹點,體積較小,但必須考慮周密,下筆嚴謹到位,在畫面上多壹點、少壹點都不行。難怪朱屺瞻先生道:“線難,點尤難”。中國畫中無論山水、花鳥、人物,最難的是用點,點不可過多,要運用適宜,恰到好處,點要有力度,非壹日之功所能,“畫龍點睛”靠點傳神。點在壹幅畫上,多點少點,點在哪裏,都有講究,運用得當可以把畫的神韻揭示出來,點的不當,反而把壹幅好畫弄糟。黃賓虹道:“積點可以成線,然而點又非線,點可千變萬化,如播種子,生長成果。作畫也如此,故落點宜慎重,畫點宜活,活而不宜板”。可見,在繪畫中點的運用要用實中有虛法,才能顯出空靈而不刻板,這種點才可把線襯活,更能線立其體,點提其神。

點有圓點、直點、橫點、斜點、散點之分。中國畫裏點法甚多,從外在形式上有介字點、胡椒點、夾葉點、垂露點、鼠足點、米氏渾點、破竹點等。具體用點的方法也很講究,例如畫樹點葉時,筆頭先濡淡墨,再濡濃墨,即先淡後濃。要有濃有淡,外濃內淡。點在紙上就是先濃後淡,由於在宣紙上墨色之間的自然過度,更有洇化的感覺,也更顯得柔和。米家大小渾點須大小相間,還要相互微掩,切忌有重復插筆添改。吳鎮的點苔,很有特色,往往飽蘸濃墨,著力而下點得圓潤健壯。他又善於用介字點,壹叢壹叢地置於山巒、坡岸,水鄉澤國的風貌在水墨淋漓的點子彌漫中迷茫著深秀的野趣。中國畫同樣也講究裝飾性,當我們寫生時,面對自然界壹片相同的樹往往會感到單調,這時可運用不同的點進行調控組合。在處理上不能用壹種點法,這樣會混成壹片,使畫面沈悶且平淡無奇;也不能壹樹壹法,樹樹不同,這樣會顯得雜亂無主次。壹片樹中應以某壹點為主,間以壹兩棵用其他點法,方能使畫主面生動、意境深遠,更具情趣。

二、線在繪畫中的魅力

中國畫造型往往離不開“線條”,那些長的、短的、粗的、細的、曲的、直的、方的、圓的、快的、慢的、連續的、斷續的……種種的線,在相互制約中產生節奏,形成韻律,顯示魄力,豐富的藝術效果就深藏在那些表達結構造型的線與線之間。線條是組成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自然物體本身無“線”可言。“線”具有抽象概括的特性,在古代的東方藝術中我們已能見到線的廣泛應用。西方畫家用明暗法奠定了西畫的基礎,雖然也有少數用線的大師,但他們不象中國畫家那樣特別留意線條的情趣。西方畫家有時也用線即素描的排筆或油畫的筆觸,雖然也可能產生某種韻味,但這既不完全同於中國畫線條的情趣,也沒有形成中國畫線條情趣那樣強的相對獨立意義。然而,在中國繪畫中,線條備受青睞,它不但是造型的主角,而且它所蘊含的藝術趣味早就被中國畫家發現和重視。

“線”在中國畫中是以“用筆”來展示的,有人認為中國畫離開了“筆墨”就不成其為中國畫。可見“用筆”和用墨對傳統中國畫的極其重要意義。上溯源頭,中國畫的用線造型的歷史應在先秦以前開始。到了老莊時期,理論就逐漸完備。在實踐上,我們可以從青銅器的各種紋飾中尋覓到線造型的發端。那神秘恐怖的饕餮,古樸奇拙的雷紋等紋飾極大地從具象的模擬中解放出來,展示了凈化的線條美、抽象美。另外,中國畫同書法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對中國畫線條美的研究不能不從對其影響極大的書法的線條美入手,因為二者的意義在本質上是壹脈相承的。繪畫線條抽象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以書法作為基礎的。唐代張彥遠談及用筆時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從中可見書畫之間關系密切,要全其骨氣形似實現繪畫的目的就在於如何用線用筆,而用線用筆的技巧就應在書法中尋覓。繪畫和書法,其紐帶就是這蘊含情感的線條。

甲骨文、金文開創了中國書法藝術獨立發展的道路,那麽秘密就在於它們把象形的圖畫模型逐漸變化為純粹化了的抽象美形式——“線條和結構”。但這種形式又不同於壹般的形式美、裝飾美。它包含了既狀物(模擬)又表現(抒情)兩種因素和成份。每壹字每壹篇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有個性,而不是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範。中國畫就在這“上下左右之位,方圓大小之形”的結體和“疏密起伏”、“直曲波瀾”的筆勢中,創造了各種各樣、多彩多姿的中國畫抽象藝術,並且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繪畫的抽象美因素的形成和完善。

從戰國的《人物夔鳳》和《人物馭龍》到元明清的文人畫,無不貫穿著“線”的律動和書法的影子。

展子虔的“金線鉤勒”,顧愷之的“春蠶吐絲”,曹仲達的“曹衣出水”,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人物畫的“十八描”,山水畫的各種勾、皴,無壹不是線的藝術,無處不有書法的遺傳基因。翁方綱在《徐天池水墨寫生卷》中說:“世間無物非草書”。就是宋代院體畫、山水畫,雖然當時的藝術家們“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追求細節真實,但在那壹點壹畫的精細描繪中仍有書法線條雜在其間。宋元開始,文人畫將線條的抽象美推向高峰,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和筆墨神韻的追求,更有意識地擺脫“形狀”的拘束,實現了高於形似的神似抽象美。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形”的論述則是將顧愷之的“以形寫神”更加明確化和加以發展。足見當時藝術家們對於藝術本質的理解領悟得到了升華;審美主體意識逐漸上升為主導地位。從元代開始,藝術家們將原來寫在石隙、樹根等隱蔽處的題款直移到了畫面,使詩書畫印融為壹體。有的題詩長達百余字,成為整幅的有機組成部分。文人畫到朱耷、石濤、吳昌碩、齊白石則又將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元初趙子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的詩句正好總結了中國繪畫和書法的關系。要擴展畫外意象,就要借助這相對獨立於具象並且有抽象美意味的書法線條。

如果說顧愷之為使畫面形象更具“傳神”之功能,而以均齊壹律的中鋒“遊絲描”將形象處理而展示出“春蠶吐絲”的陰柔之美的話,那麽吳道子“力健余”、“滿壁風動”的蘭葉揮寫則呈現出壹派陽剛之氣,梁楷將中鋒變側筆的潑墨破筆使線條美的範圍加以擴展,如今吳冠中的濕筆中鋒和彩墨兼用的線條給人們浪漫瀟灑的美感享受,傳導出壹股曠達不羈的奇崛之美。中國畫線性線形的豐富,同畫家主體意識加強有很大的關系。唐宋以前和唐宋以後的線條美的形式和發展差異,壹方面體現中國畫的技法成熟和線條美的形態豐富,另壹方面也體現線條的獨立抽象美隨藝術主體意識的加強而強化。因此,隨著藝術發展得更多樣化、個性化,線條美感形態將會更加豐富更加完善。

從線條在畫面形成過程(即用筆)來看,這種情趣不僅體現於用筆的粗細、曲直、疏密等形態和組合的變化統壹,而且也體現了情趣更為豐富的層面。作者在壹定時間內產生和延續的情緒及感受也是要通過這種律動來表達和傳遞的。這種富於情趣的線條,可以說是對作者某種情緒感受的“特別記錄”。這壹“特別記錄”具有連續的時間性,即由情緒本身在時間中延續而不允許用筆有意外的停滯和反復,雖然“筆斷”但“意不斷”。並且,這壹特別記錄與決定作為運動形態,諸如“力”的強弱、節奏等因素緊密相關。清人劉熙載論書法時就註意到“力”與書法用筆的內在聯系,他認為書法的“筋”、“骨”不過是“含忍之力”,這對線條美的情趣奧秘的解釋是具有啟迪意義的。

總之,中國畫中的“線”是塑造繪畫多種畫外余音、象外之意的前提。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壹般展示了超現實的抽象美特質,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

三、面在繪畫中的意義

構成繪畫形體除了點和線外還有面,面在中國畫中同樣也是壹個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面是相對於點和線而論的,實則是點和線擴展而成,壹般在畫面中表現形象面積較大的被稱為壹個面。如壹個很大的點或在花鳥畫中的壹片芭蕉葉或幾根線條勾出的石塊均視為壹個面。中國畫很註重構成物象的體積之面,如山水畫中畫石頭時就有“石分三面”的要求。畫中面的形狀不同產生的效果亦有很大區別。圓形之面給人感覺是飽滿和內收的;方形之面給人感覺是堅實和向外擴張的;三角形之面給人感覺是穩定和永恒的。如潘天壽花鳥作品中的很多石塊都是棱角分明的,或方或尖,產生壹種強悍、陽剛之氣,壹種力量、精神的延伸。面在畫中很顯眼,有分量感,故此在處理上壹定要把握好形狀、大小、濃淡、虛實的變化及點、線、面的結合。石魯畫面的渾厚感跟面的塑造有著很大的關系,在中西結合的趨勢下,他用濕漉漉的粗壯的線組成面,畫面那成片蓬勃奔放的高梁或玉米的枝枝葉葉茂密而有著厚度和深遠感的莊稼地、坡上梯田……石魯用濃淡和粗細不同的線,間以彩色的線,相互交錯組成不同明度和色相的面,把生活中那永恒的精神表現得令人鼓舞,令人振奮。

點、線、面在中國繪畫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著各自的藝術特點,然而他們在壹幅畫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多彩多姿,有的作品以點為主,有的作品以線為主,有的作品以面為主,但更多的是點、線、面相結合的。

我們要在點、線、面的運用中不斷發展、完善傳統技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民族的藝術風格,才無愧於祖國燦爛的古老文化,這也是發展民族先進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 上一篇:急求 唐伯虎《與文征明書》譯文
  • 下一篇:現代花藝創作常用技巧(現代花藝創作常用技巧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