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談寫作

談寫作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分享了壹些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壹個單純的朋友看了之後微信問我,人工智能已經可以獨立寫作了。未來作家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如果是,那學習寫作的意義是什麽?

這兩個問題是很多作家非常關心的。其實我平時接觸的內容創業者大多都在焦慮三個問題:第壹,富媒體(如動畫、聲音、短視頻等)的出現會不會。)而新媒體徹底淘汰純文字媒體?因為從信息傳輸效率來說,富媒體單位時間傳輸的信息更多;第二,文學死了嗎?現在寫作已經泛化,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短、軟、淺”,尤其是自媒體,給純文學創作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想象壹下,如果施耐庵生在今天,《水滸傳》就要改名為《震撼》!三個女人居然在密林深處和105的男人幹了這事!》;第三,也就是這位簡友關註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獨立寫作了。編劇會被取代嗎?學寫作有意義嗎?這三個問題我壹篇文章回答不了,先回答第三個,另外兩個問題在後面的文章裏討論。

這裏我先拋出自己的結論:藝術化的文學創作至少在2050年之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用特定範式寫作,比如通知、新聞稿等,會在短時間內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的內容生產方式和閱讀習慣,這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

簡單來說,人工智能離不開算法和軟硬件的支持。算法以公式為基礎,通常根據投料數據調試公式的系數。數據餵得越多,公式系數調試的次數越多,越符合實際情況。所以人工智能的興起離不開大數據的發展。

看起來比較復雜,我舉兩個例子:當我們輸入文字,打開“聯想輸入法”時,系統會自動推薦下壹段文字。其推薦的依據是什麽?壹個是用戶之前的輸入記錄,壹個是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概率。比如我打壹個字,“我”。通過分析,大數據發現99%的概率是“的”字後面,90%的概率是“男”字後面,所以會先推薦“的”,再推薦“男”,以此類推,概率越低,推薦越多。網站的“推薦閱讀”也是基於這個原則。根據兩篇文章的關鍵詞相似度決定推薦排名。語音識別也是如此。比如我們在壹句話裏說“基本”這個詞,語音識別機器人要根據上下文語義從概率上判斷是“基本”還是“發送”。

大致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原理,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可量化的、機械重復的、特定範式的工作,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國際象棋和圍棋之所以能被人工智能學習並擊敗,與它涉及大量概率運算有關。在操作方面,機器人更有優勢。新聞發布有壹個特定的範例,所以有模板可以遵循。在這種背景下,寫稿機器人可以快速寫出壹篇效率更高的稿子(比如騰訊的寫稿機器人,不到1分鐘就寫了壹篇關於烏鎮互聯網大會的報道)。但涉及到對象塑造、劇情設計、內心活動等。,而人工智能機器人暫時無法完成。

前段時間,人工機器人在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說上寫了壹章,題目是《哈利波特和那張看起來像壹大堆灰燼的畫像》。有興趣可以搜壹下。它的完成原理和“聯想輸入法”壹樣,輸入壹個線索,剩下的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很多人看完之後的壹致評價是:內容太匪夷所思了(相信妳從標題也能看出來)。

為什麽我自信人工智能短期內殺不死文學?原因在於,壹部好的文學作品必然會引起人類情感的共鳴。當涉及到人類的情感、道德和價值判斷時,目前人工智能的方式並不多。

妳猜,誰最關心人類的情感?答案是:廣告商。因為品牌通常尋求與人建立情感聯系,從而增強消費者的粘性和忠誠度。比如生產竹筷的,會圍繞“家”這個概念來表達自己,而不是說自己的竹筷有多健康,好用。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洞察消費者的情緒,將會增強廣告的效果。

目前,廣告商已經與矽谷的計算機科學家合作,用人工智能研究人類的情感。這門學科叫做“情緒挖掘”,研究特定環境下人類的情緒反應。但時至今日,這門學科仍處於“形而上學”階段,沒有取得太大的實質性進展。因為每個人在同壹環境下的情緒反應是不同的,即使是同壹個人,面對兩次同樣的情況也會有不同的情緒,所以進行所謂的情緒挖掘太難了。

由於人工智能很難洞察人類的情感、道德和價值判斷,所以創作出能喚起人們情感的作品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並不擔心人工智能會在短期內取代文學創作者。我擔心的是,人工智能造成了另壹種沖擊:徹底改變人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偏好,讓文學難以生存。

今天很多人批評寫作的泛化,內容越來越“短、淺、軟”。這有人工智能發展的“功勞”,但更多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上面提到的“推薦閱讀”,很多新聞網站都是通過人工智能的推薦閱讀系統來推薦內容的。看的人越多,推薦的次數就越多。比如“XX頭條”就因為標題黨多、內容低俗而飽受詬病,最近被勒令整改。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正是因為讀者愛看這些內容,才被多次推薦,最終導致低俗內容泛濫。

我喜歡尼爾·波茲曼的壹本書《娛樂至死》。在書中,他提到,當人們選擇媒體時,他們也被它所塑造。壹開始人們選擇了“XX頭條”這個平臺,但最終閱讀內容和習慣都被這個平臺影響和塑造。最終,為了滿足人們的閱讀喜好和習慣,平臺不得不不斷推薦類似的內容。這是壹個自我循環的過程,很難破解。

上面說的推薦閱讀是根據關鍵詞的相似度來推薦的,所以也會造成壹個很不好的結果:信息繭的形成。我們最終收到的是我們感興趣的,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比如我們壹直在讀雞湯,人工智能就會根據我們的閱讀喜好不斷的給我們推薦雞湯。最後會養成看雞湯的習慣,最後只會看到雞湯,就像壹個蠶蛹,困在雞湯的蠶繭裏。如何走出信息繭房?最簡單的方法是去書店。在那裏,各個學科的書都在壹起,我們總會有新的發現。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短期內不會取代創作者,至少在強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之前不會。強人工智能時代,估計要到2050年才能實現。真正值得我們關註的是人工智能對我們閱讀偏好和習慣的塑造,這是每壹個作家和讀者都應該關註的。

& lt結束>

  • 上一篇:作家最後會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嗎?
  • 下一篇:初中初二作文800字:以何抱怨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