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贊嘆景美文言文

贊嘆景美文言文

1. 關於“景”的優美的文言文段落有哪些

1. 《水經註》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見曦(陽光)月。至於夏水襄陵(水漲上山坡)。雖乘奔禦風(乘奔馬、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流沖)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鳴。屬引(連續不斷)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沾衣裳”。

2.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3.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4. 《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5. 《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為類。

6. 《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知識延展:

1.原文:

《小石潭記》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壹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壹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壹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壹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壹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壹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壹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壹個叫做恕己,壹個叫做奉壹。

3.註釋:

[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2]篁竹:竹林。

[3]如鳴佩 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制的裝飾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清,清澈。冽,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於“而”,不譯。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巖石。

2. 尋寫景文言文的閱讀題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同贊嘆的。巍峨的山峰高聳入雲,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樹林,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早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傍晚夕陽將要落下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譯文:

譯文壹: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同贊嘆的啊。

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遊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譯文二:

高高的山峰直插雲天,清清的流泉明凈見底。

兩岸石壁上,五色繽紛交相輝映。

那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壹年四季都可以見到。

曉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猴和百鳥的啼叫聲交織成壹片;夕陽即將墜落之際,潛遊水中的魚競相騰躍。

這實在是人世間的仙境。

自從謝靈運以後,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山水的人了。

[編輯本段]課下註釋:

1.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在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2.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3.四時: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6.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

7.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8.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9.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

10.山川之美 之:的

11.將:將要

12.亂:此起彼伏

13.實:確實

14.是:這

15.自:從

3. 關於“景”的優美的文言文段落有哪些

《水經註》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

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雖乘奔禦風(乘奔馬、駕長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流沖)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鳴。屬引(連續不斷)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沾衣裳”。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始得西山宴遊記》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為類。

《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知識延展: 1.原文: 《小石潭記》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譯文:從小丘向西走壹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

砍倒竹子,開辟出壹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壹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壹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壹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壹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壹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壹個叫做恕己,壹個叫做奉壹。

3.註釋:[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2]篁竹:竹林。

[3]如鳴佩 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發出的聲音。

佩、環:都是玉制的裝飾品。[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

尤,格外。清,清澈。

冽,涼。[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以為:把。當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於“而”,不譯。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

巖,巖石。

4. 寫景優美的古文

寫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經註》!

如其中描寫三峽的景色: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巖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還有《水經註·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楊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壹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柳宗元《小石潭記》: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王勃《藤王閣序》

範仲淹《嶽陽樓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論》

晁補之《新城遊北山記》:

於時九月,天高露請,山空月明,仰視星光皆光大,如適在人間。

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梁記》:

月已沒,白雲西來如流水。風吹橡栗墮瓦上,轉射巖下小屋,從領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殆非世間金石音。

劉基《清風閣記》

唐順之《竹溪記》

袁宏道《滿井遊記》

王質《遊東林山水記》

徐霞客《遊恒山日記》《遊太華山日記》《遊雁宕山日記》《遊蘭溪》

譚元春《再遊烏龍潭記》

差不多了吧,個人認為古文寫景還是《水經註》看的爽,表達清晰,語言幹練,意境優美。蘇軾曾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5. 描寫校園風景的文言文

原發布者: *** 亞

描寫學校的文言文篇壹:描寫學校的文言文畢業季,校園裏充滿離別氣息。畢業生會通過各種方式告別母校和同學。浙師大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殷匡宇,寫了壹篇賦文《臨別感懷書》,引經據典,書感懷之言,盡離別之意。這篇文言文在網上引起壹片點贊,網友直感嘆:“有文化太可怕。”華麗麗的文字,引經據典,文采斐然。這篇《臨別感懷書》的作者叫殷匡宇,1992年生,是人文學院小有名氣的“才子”。殷匡宇從小對古文情有獨鐘。在他看來,簡約的文字,卻能表達博大精深的內涵。從初中起,他就嘗試用文言文寫東西,積累大量素材與經驗。《孟子》、《尚書》、《戰國策》、《昭明文選》……殷匡宇熟讀成誦,可以引經據典,信手捏來。大壹進校時,他的壹篇文言文《軍訓感言》,就讓大家都認識這位有古韻的才子。平常,他也會寫壹些文言文,半文半白的小說。有時來了興致,還會用文言文寫壹些祝福語。浙師大許多老師都收過他文采斐然的短信。臨近畢業,殷匡宇對母校滿懷不舍,趁此機會,將自己臨別感想壹吐為快。500多字的文言文,只花了3個多小時就寫成了。“在人文學院,文化氣氛非常濃厚、開放,什麽樣的‘怪人’都有,這對我是壹種激勵。”殷匡宇特別感謝師大,讓他能夠深耕自己的興趣。除了古文,殷匡宇對中西方各種典籍,哲學、神學都有興趣。目前,他已被嘉興海鹽教育局錄取,將成為壹名語文老師,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篇二:描寫學校的文言文是描寫誰的校園嘞?能不能提供點

6. 文言文:禹廟

禹廟 杜甫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

開門見山,起筆便令人森然、肅然。山是“空”的,可見荒涼;加以秋風瑟瑟,氣氛更覺蕭森。

但山空,那古廟就更顯得巍然獨峙;加以晚霞的塗染,格外鮮明莊嚴,令人肅然而生敬意。詩人正是懷著這種心情登山入廟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廟內,庭院荒蕪,房屋古舊,壹“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淒涼、冷落。

但詩人卻觀察到另壹番景象:庭中桔柚碩果垂枝,壁上古畫神龍舞爪。桔柚和龍蛇,給荒庭古屋帶來壹片生氣和動感。

“垂桔柚”、“畫龍蛇”,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含著歌頌大禹的典故。據《尚書。

禹貢》載,禹治洪水後,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產,遠居東南的“島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豐收的桔柚包裹好進貢給禹。又傳說,禹“驅龍蛇而放菹(澤中有水草處)”,使龍蛇也有所歸宿,不再興風作浪(見《孟子。

滕文公》)。這兩個典故正好配合著眼前景物,由景物顯示出來;景與典,化為壹體,使人不覺詩人是在用典。

前人稱贊這兩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絕技”(《詩藪。內篇》卷四)。

這樣用典的好處是,對於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覺意味深濃,為古代英雄的業績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樣可以欣賞這古色古香、富有生氣的古廟景物,從中領會詩人豪邁的感情。 五、六兩句寫廟外之景:“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雲霧團團,在長滿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間緩緩卷動;江濤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峽滾滾奔流。這裏“噓”、“走”二字特別傳神。

古謂:“雲從龍”。從迷離的雲霧,奔騰的江流,恍惚間,我們仿佛看到廟內壁畫中的神龍,飛到峭壁間盤旋嬉遊,口中噓出團團雲氣;又仿佛看到有個巨人,牽著長江的鼻子,讓它沿著沙道馴服地向東方迅奔。

……在這裏,神話和現實,廟內和廟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氣勢和大禹治理山河的偉大氣魄,叠合到壹起了。這壯觀的畫面,令人感到無限的力與美。

詩人佇立崖頭,觀此壹番情景,怎能不對英雄大禹發出衷心的贊美,故結句雲:“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傳說禹治水到處奔波,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是為“四載”。

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今四川忠縣、雲陽、閬中等地)。傳說這壹帶原為澤國,大禹鑿通三峽後始控為陸地。

這兩句詩很含蓄,意思是說:禹啊,禹啊,我早就耳聞妳乘四載、鑿三峽、疏長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跡;今天親臨現場,目睹遺跡,越發敬佩妳的偉大了! 這首詩重點在於歌頌大禹不懼艱險、征服自然、為民造福的創業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長期戰亂,象洪水橫流,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山“空”庭“荒”,正是當時整個社會面貌的真實寫照。

詩人用“春秋筆法”暗暗諷刺當時禍國殃民的昏庸統治者,而寄希望於新當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發揚大禹“乘四載”、“控三巴”的艱苦創業精神,重振山河,把國家治理好。 在抒情詩中,情與景本應協調、統壹。

而這首詩,詩人歌頌英雄,感情基調昂揚、豪邁,但禹廟之景卻十分荒涼:山空,風寒,庭荒,屋舊。這些景物與感情基調不協調。

詩人為解決這個矛盾,巧妙地運用了抑揚相襯的手法:山雖空,但有禹廟之崢嶸;秋風雖蕭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雖荒,但有桔柚垂枝;屋雖古舊,但有龍蛇在畫壁間飛動……。這樣壹抑壹揚,既真實地再現了客觀景物,又不使人產生冷落、低沈之感;加以後四句聲弘氣壯,調子愈來愈昂揚,令人愈讀愈振奮。

由此可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 上一篇:請問關於風電的學習報告怎麽寫?急急急
  • 下一篇:小學二年級數學課件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