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求關於劉基 劉伯溫的文章 他的資料 小說 等等。。 大俠們 誰有改編過的呢 。。

求關於劉基 劉伯溫的文章 他的資料 小說 等等。。 大俠們 誰有改編過的呢 。。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壹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壹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妳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壹,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壹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壹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壹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壹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壹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誌。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壹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壹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壹,被任命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壹不加稅的壹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壹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壹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壹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壹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壹大奸臣可與秦燴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壹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壹位謀略大師,也是壹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壹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壹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臺。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壹次死罪。

劉伯溫紀念網

悲劇性結局

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劉基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壹謀士。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壹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壹切的背後,總有壹只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1、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鬥序幕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後,制定了壹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鬥。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壹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壹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壹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麽是第壹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麽李善長就是蕭何。他壹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壹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壹定要解決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壹場好戲。

朱元璋

2、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壹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壹***只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裏火裏拼殺出來的壹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壹。他也是公爵裏唯壹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麽只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麽難以解釋。朱元璋是壹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壹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壹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妳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壹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麽壹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壹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壹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壹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禦史臺,劉基是禦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壹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壹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不巧,這份回復恰巧落在了李善長手裏,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為了救自己的親信壹命,他想了壹個借口,他相信只要講出這個借口,劉基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

李善長可謂老奸巨猾,他明知劉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為借口,如劉基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基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麽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準備自己的第壹次反擊。

劉基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壹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壹次劉基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壹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為劉基。但劉基自己知道,這裏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準備遠征北元。劉基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絕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應該說,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基的,他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只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壹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基給蒙了,劉基並不是什麽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

楊憲是劉基的死黨,他得到了劉基的指示,接任禦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3、胡惟庸從幕後走到臺前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為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壹月,他召回了劉基,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面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占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為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為何不學學劉基呢?找壹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壹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鬥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準備壹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壹謀臣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次決定劉基命運的談話。

4、朱元璋與劉伯溫談話玄機四伏

這壹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才好看了點,他接著問:“妳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壹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現在才明白,這是壹次異常兇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劉基壹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

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基松了口氣,說出了他壹生中最準確的判斷:“胡惟庸現在是壹頭小牛,但將來他壹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基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壹個問題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著,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松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壹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基所說,誰是惡呢?

劉基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壹句話:“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朱元璋就此與劉基決裂。

5、第壹謀士之死誰之罪?

至此之後,劉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雖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堅持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臺。但朱元璋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基,對他說了這樣壹番話:“妳年紀這麽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裏陪著我呢。”

這意思就是,我要炒妳魷魚,走人吧。劉基只好回到了鄉下。

這時,浙東集團的另壹幹將楊憲失去了劉基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個借口殺掉了。在這場鬥爭中,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基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壹的願望就是好好在家養老,度此壹生。可是在這場鬥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此時劉基已經沒有官位,還能告他什麽呢?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在是至理名言。劉基的罪狀是占據了壹塊有王氣的地。所謂王氣實在是個說不清的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也沒有,只看妳的目的是什麽。

於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基,官都沒了,還罰什麽呢?朱元璋有辦法,他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

劉基陷入了絕望,但他的智慧又壹次發揮了作用,他沒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這實在是很絕的壹招,他明白,胡惟庸對付他的根本原因在於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證。

但這次,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註意這點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壹。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劉基壹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準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壹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銘記。

胡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壹謀士劉基。現在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歷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傳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壹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妳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妳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妳們走。”赑屃壹看原來是壹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壹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壹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壹職,流傳千古。

歷史上只是壹個官癮很大的儒生———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壹個盛世。說什麽“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麽,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麽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麽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只是壹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壹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壹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壹本是《百戰奇略》,壹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麽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壹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壹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麽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壹,甚至只是壹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壹。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壹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壹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裏有什麽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壹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壹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壹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壹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壹個最末壹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禦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著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壹個爵位。

漫畫/冷潔

劉伯溫是漢代張良壹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壹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壹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壹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壹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麽關系。

劉伯溫第壹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系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盡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壹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壹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才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勛之壹,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壹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著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壹試辭官這壹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為什麽這時會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謚文成。說他“慷慨有誌,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壹”。為什麽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壹,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將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壹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壹”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歷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性。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勛中學歷最高,是前朝的進士,讓前朝的進士為沒有正規上過學的朱元璋當老師,面子上好看,而且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將近20歲。

其五,劉伯溫是有文才又有從軍經歷的人,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參考資料:

/view/2361.html?wtp=tt

  • 上一篇:認知、行為和結果
  • 下一篇:重影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