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豫劇音樂劇花木蘭_淺析豫劇音樂劇的成功融合

豫劇音樂劇花木蘭_淺析豫劇音樂劇的成功融合

眾所周知,音樂劇是舶來品,面臨著如何“民族化”的問題,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在做著不懈努力。面對這壹問題就要求我們既要尊重外來藝術,繼承這壹藝術類別獨特的表現手段,同時也要努力探索該藝術種類的內在創新要求。要實現這壹目標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大膽突破、勇於創新,不僅要紮根民族土壤、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挖掘符合我國文化精髓和民族思想感情的素材,更要著力研究如何在保持該藝術類別特質的同時,使之與當代文化相結合,真正實現傳統神韻與時代氣息的有機結合。由鄭州師範學院和河南省豫劇壹團聯合創演的改編劇目豫劇音樂劇《大別山的女兒》就向我們分享了這種嘗試和成果。對於豫劇、音樂劇成功融合也給我們帶來了壹些值得總結的借鑒和啟示。

壹、合作創演的啟示

經典劇目《黨的女兒》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和歌劇,深受觀眾喜愛。2009年,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河南省豫劇壹團與鄭州師範學院***同將《大別山的女兒》搬上豫劇音樂劇舞臺。《大別山的女兒》采用了較完整的音樂劇結構,具備主流文化的顯著特征,在挖掘了豫劇藝術表現手段的同時,巧妙結合聲樂的諸多元素,在服裝、舞美等方面也充分運用了現代元素。壹經上演就受到觀眾歡迎,至今已演出了近百場,曾先後在“香玉大舞臺”、 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等地演出,並入選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作品。

該劇是由河南省豫劇壹團最優秀的藝術家和鄭州師範學院***同創演完成的,創作團隊中包括劇團演員和在校師生,其中高校師生比占85%以上。這種從校園走向校園(走進北大燕園、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又通過媒體走向廣大群眾,尤其是在80、90後學生心靈深處生發開花的演出形式,無疑是壹次極有借鑒意義的嘗試。值得稱道的是這種高校專業學生和專業劇團的有效合作,也是當前專業劇團深入文化市場和高校學生盡可能接觸社會的成功典範。觀看演出的無論是師生、市民、戰士或是專家、學者等都無不為之動容,贊嘆有加。在觀看演出後出現了很多感人場面,當晚在北大演出後的觀眾見面會上有壹位佩帶大將軍銜的老軍人淚眼婆娑地說:“我就是‘黨的女兒’”,接著講出了自己和劇中的“小娟子”的相似遭遇,在場的演員、觀眾還有媒體記者很多人都當場落淚。

該劇上演後還廣受專家和媒體關註,《光明日報》同時刊發《紅色經典如何更好地走進校園》壹文,高度評價該劇,認為該劇將戲劇和音樂劇相結合,在推動戲劇現代化方面,走出了壹條新路。總政歌舞團著名指揮家、歌劇《黨的女兒》的指揮劉森在看了演出後指出,這是《黨的女兒》繼以小說、電影、歌劇藝術形式之後的第四種藝術形式,十分難能可貴。原中國劇協書記處書記顏振奮、中央民族大學教研室主任李佩倫、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處處長趙為民、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杜高等藝術評論界及教育界專家觀看該劇後對該劇都有較高評價。

二、經典的繼承發揚

繼承就是繼承傳統經典的精髓,而不是要繼承表面形態。如果這種繼承在新時期有新的意義,就賦予其新的內涵,使之具有新的藝術效果。該劇的創作向我們展示了這樣壹種追求,即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大膽突破傳統、勇於創新。只有這樣,藝術品才有將傳統神韻與時代氣息成功結合的可能。年近90歲高齡的著名詩人、原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賀敬之老先生觀看後稱贊其為視聽俱佳的精神產品。作為壹部紅色經典的 “豫劇音樂劇”是如何演繹《大別山的女兒》呢?

音樂劇源自西方19世紀20年代,尤其在美國有突出發展,音樂劇有其特有的表現規律和特點,成為西方國家的特色劇種,音樂詞曲通俗易懂,因此廣泛受到世界多個國家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愛。它的主要特征是熔戲劇、音樂、歌舞等舞臺藝術於壹爐。基於以上特點,筆者認為,中國也有我們本民族的“音樂劇”,即各個地區的地方戲。比如河南豫劇、陜西秦腔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代表人物和經典劇目,還有不同行當的規範表演,如唱、念、做、表,同時有廣泛的受眾群體。由於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在歷經朝代更叠和民族大融合中,分別保留和延續著具有政治特點、區域特征、濃郁方言特點、流傳甚廣的優秀藝術形式,其中各地區地方戲就是其中壹個重要代表和活化石。在祖國戲劇的百花園中,豫劇是壹朵奇葩,披掛著幾百年的歷史星雲,承載著無數代人的歡歌與悲愁,歷經風雨洗禮依然散發出時代的勃勃氣息,它也曾以酣暢淋漓、粗獷豪放的風格壹洗歐洲人耳目,至今仍使無數炎黃兒女如癡如醉。它傳遞的不僅是當時的人文特征,同時更是美的闡釋和傳承。

筆者認為,任何壹個能夠保留至今的劇種都至少應具備兩個方面的特點,壹是對獨特傳統風格精髓的傳承,對於典型特點不斷挖掘、執著發揚,永遠都保持鮮明、鮮活、鮮亮的個性特色;二是不斷“兼容並蓄、推陳出新”,出新人新作品,有機有序吸納其他劇種優秀的壹面,比如其他姊妹藝術,京劇、話劇、雜技、電影等,甚至不排除西洋歌唱方法的演唱技法、伴奏形式和為追求深度刻畫人物的多元化舞臺語匯表演。這樣才能使該藝術劇種長盛不衰,同時才能使更多的觀眾群體去關註和喜愛這些劇種劇目。兼具歌劇、豫劇、音樂劇特點的戲曲《大別山的女兒》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頑強的、執著的、地道的豫劇風格韻味,同時又有機地容納了西方歌劇唱腔,借鑒音樂劇的結構形式,充分運用了細膩、輕快、奔放的舞蹈語匯唯美地表現了英雄就義、群眾勞作、姐妹回憶、送葬戰友等敘事場景。稱它為豫劇音樂劇恰能較確切地表述該劇所兼具的藝術特質,繼承和發揚的特征躍然紙上。由於該劇形式新穎、唱腔優美動聽,同時匯歌劇、歌舞劇、豫劇、音樂劇於壹體,集藝術性、觀賞性、教育性於壹身,因此不同年齡階層觀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十分喜愛。

三、在藝術表現方面的突破

《大別山的女兒》是時代發展背景下文藝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也是對藝術追求較成功的作品。該劇結合豫劇創作手法對音樂、舞蹈也做了大量的創新和突破。充分挖掘了豫劇藝術表現手段,巧妙結合歌舞劇的諸多元素,分別在演唱聲腔、伴奏、歌舞表演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突破創新,取得了較突出的效果。

1. 演唱聲腔的突破

豫劇唱腔特點是:男聲高亢、激昂、質樸、剛健;女聲舒展、奔放、柔美、酣暢,豫劇中以說的感覺為主,咬字較為誇張。《大別山的女兒》在唱腔方面既保留了傳統豫劇的韻味色彩,又多有突破,具有聲音寬厚、輝煌和深支點、高位置的聲樂特征。如主演魏俊英的大量唱段基本采用的是地道豫劇風格,同時巧妙地融進聲樂作品的拖腔和旋律演進的變化,聽來優美抒情,和嚴格意義上的傳統豫劇旋律是有明顯區別的。如《萬裏春色》中“氣昂心坦然”壹段的詠嘆調,其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唱腔發聲和豫劇的旋律特點相結合,催人淚下,令人振奮,再現了艱苦卓絕的真實場景。再如“啥時候萬千話兒堵胸口”壹段的內心獨白,時而如歌,時而似戲,時而又像通俗歌曲,收放自如,不僅好聽感人,而且讓人耳目壹新,同時在情節的推動下,扣人心弦,十分給力。再如“好像是呼啦啦”、“氣昂心坦然” 、“房被燒”的唱段都是將豫劇唱腔和聲樂技術二者融為壹體,在風格上已突破了豫劇的唱腔表現力,在保留韻味的前提下將聲音位置安放在相對較高的聲音點上,使聲音增強了感染力,大氣中透出酣暢,蕩氣回腸,悠遠深邃、清晰親切。

2. 伴奏和表演形式的突破

豫劇的鑼鼓經伴奏是豫劇的特色之壹,該劇在作品伴奏方面打破了傳統豫劇鑼鼓經的束縛,大膽運用交響樂形式伴奏,在烘托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既能顯示磅礴輝煌,又能細膩中透出精細,但是領奏主旋律中仍舊是板胡色彩特點,使人壹聽便知是來自北方風格的作品。如在表現“匪兵”的動作場面時,運用動感交響樂表現,形象、逼真地再現了敵人的猙獰和兇殘,充分體現了嚴酷環境下先烈的堅韌忠貞。在音響方面,該劇也註意了每個細節。例如,在第壹場“掃墓”當中,講述的是老娟子帶著自己重孫女到烈士陵園掃墓,在場景和音樂的烘托下,頓時向觀眾展示了壹個特別安詳的清晨,風輕霧淡、秀水青山……為了增強戲劇的表現力,音響素材是從林間溪水邊錄制采集而來的。

其次,表演形式充分運用聲樂中的民族、美聲風格,同時運用多種聲樂表現形式如合唱、重唱演唱形式,伴奏大膽采用交響樂形式,大氣磅礴。在演唱形式上采用了多種形式,主題曲《大別山,霧茫茫,自由山花傲冰霜》采用合唱,運糧曲中的“壹壇壇鹹菜、壹把把鹽”為二重唱,玉梅、桂英和秀兒的 “北鬥星快把路指點”三重唱等。期間在“就義”壹場戲中,在烈士即將倒下的瞬間,運用了無伴奏合唱形式,顯示英雄無畏就義、靈魂升華、唯美至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頃刻間蕩滌著萬裏長空,清洗人間的拙澀,讓人為之動容。

3. 音樂創作突破和舞蹈的運用

該劇在音樂創作風格上將角色特點和演員個性特點相結合,在以豫劇為基調的基礎上,還融進了民歌小調等元素,融進了地方劇種,如“二夾弦”素材。如劇中叛徒馬家輝的演唱旋律以信陽羅山縣的民歌《走陳州》的旋律為主,吸收了二夾弦音韻,所唱的“馬家輝就像是壹件白上衣”、“妳雖然還不是黨的壹員”、還有對唱當中“急水灘頭穩住神”壹段,都是別具壹格的樂段。還有七叔公的唱段是典型的樊戲豫劇風格,如“見慣人間蹊蹺事”、“我老漢心裏頭有本賬”,娓娓道來,濃郁鏗鏘。再如童聲演唱的小娟子“羊羔羔吃奶”的唱段,旋律近乎“歌謠”,采用大別山民歌體裁創作而來,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該劇的舞蹈表演也是壹大亮點:充分吸收西洋歌劇和歌舞劇的壹些特點,並結合豫劇身段動作,用舞蹈語匯來詮釋人物內心活動。如玉梅和桂英回想往事時,那壹段絢麗奇幻的雙人芭蕾舞表演,唯美浪漫,給人帶來藝術享受。還有***產黨員“就義”的場面,震撼人心;再如“少先隊員獻花”舞、“解疑”舞、“桂英就義”舞以及波瀾壯闊的“宣誓”舞,還有令人肅然起敬的“雕塑”造型等,都為整出戲增色添彩。

綜上所述,該劇的藝術感染力是顯而易見的,既吸取了原有版本精髓、巧妙地融入了豫劇和歌舞劇的優點,又借鑒了西洋音樂劇的整體創作結構,在中原這片文化沃土上開出了奇幻瑰麗的花朵。然而,任何壹部好的作品都必須經受時間、歷史和群眾的考驗。真誠地希望該劇能更趨成熟,從而能夠在今後發展中走得更遠。

(作者系鄭州師範學校音樂系講師)

參考文獻:

①王祖皆. 壹部具有整體藝術美的音樂劇――淺談音樂劇《星》[J].月刊,中國音樂家協會雜誌社,2009

②宋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③清?徐大椿.樂府傳聲[A].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④梁斌.鄭州師院:師生“夢之隊”演繹豫劇[J].月刊,河南教育報刊社,2010.11

⑤翟群.《大別山的女兒》感動首都師生[N]北京.中國文化報 2010.5.5

⑥紀秀君.《大別山的女兒》探索文化創新[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0.5.8

⑦趙婷.紅色經典如何更好地走進校園[N]北京.光明日報.2010.5.19

⑧凍鳳秋.專家學者盛贊《大別山的女兒》[N]河南.河南日報 2010.6.4

  • 上一篇:王維、杜甫、李白生平和他們是詩×,像:詩仙
  •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案例分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