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據說李耳是孔子的老師,那麽儒家學說中有沒有道家的影子?

據說李耳是孔子的老師,那麽儒家學說中有沒有道家的影子?

李耳,壹般來說指的是道家老子,而關於孔子和老子之間的關系,有說法認為孔子曾拜學、問禮於老子,而有相關記錄顯示,老子面對遠道而來的孔子也真誠地給出了三條蘊含哲理的建議。

於此,是不是證明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師了?

如果關於孔子拜學於老子壹事的記錄是真的話,那麽指點過孔子的老子也算是孔子的老師之壹。但是實際上,對於孔子問禮或拜學於老子壹事,學術界的不少學者還是持懷疑意見。

有學者懷疑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是後世道家尊崇者為了擡高道家老子地位而“杜撰”的,不過這種懷疑的“證據”更多是推理,不可完全推翻孔子問禮老子這件事。所以,若不是專門研究道家思想需於學術上保持高度嚴謹的學者,面向大眾,還是沒有抹除掉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壹說法的。

至於儒家學說中沒有道家的影子?顏小二覺得不見得是這樣,比如儒家講求“度”的“中庸”和道家“反者道之動”中揭露的“適度”原則,二者對規律的揭示有殊途同歸之妙,這壹點值得細品。

1、孔子是不是向老子問禮過?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師?

關於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莊子》壹書中的相關記錄比較多。而且《莊子》壹書中講到孔子求教於老子的事情並非壹處兩處。這裏就簡單舉個例子吧。

比如《莊子》第十壹章天運篇大致講51歲孔子因在“求道”上遇到瓶頸,去拜訪老子。孔子請教老子,表明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期待可以“得道”,但卻總覺得無法獲得“道”。

針對疑問,老子告訴孔子,道本就不是“有形的”,何談獲得?

言外之意,莊子是借這個故事告訴世人“得道”靠的更多是悟。畢竟說出來的“道”、被記錄的“道”、可傳授的“道”,就不是“道”了,這也應了《老子》壹書中開頭那句經典的“道可道非常道”。

那麽《莊子》壹書中的記錄就是事實嗎?

我們知道,莊子喜歡用各種寓言故事來表達他的觀點,其中許多故事還帶有濃郁的神話色彩。比如知北遊中由鯤化成的那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再比如被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開七竅而死的中央之帝混沌。

《莊子》壹書中的故事,有些壹眼就看出不是真實的,於此,對於書中記錄的關於孔子請教老子的事情,有許多學者根據莊子行文特點,推斷莊子記錄的孔子與老子的交流,只是莊子的寓言。

但記錄孔子老子二位聖人見面的,並不是只有《莊子》壹書。在《孔子世家》中也記錄了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值得註意的是,《莊子》書中向老子請教的孔子已經年過五旬,而《孔子世家》中向老子請教的孔子還屬青壯年。這也大大加大了後人對孔子問禮於老子這壹事件的懷疑。

當然,懷疑歸懷疑,這並不妨礙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被廣泛傳開。而且在漢朝時期,孔子見老子壹事就已經被古人以畫的形式留在了石頭上;同時,清代《漢射陽石門畫像》的拓片作為珍貴文物保留在江蘇寶應博物館中,這幅畫上,也呈現了孔子見老子的生動景象。

於此,我們可以判斷,後世歷代王朝的大多數儒家學者對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屬默認態度。基於這種默認,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書中記錄事情是真,那麽老子確實也算孔子的老師了。

2、儒家和道家思想真的沒有***同點嗎?

顏小二曾認真研讀過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也細細品味過道家老子經典《老子》壹書,同時也讀了相關解讀二位先賢思想的書籍、論文。

二人學說的風格初看迥然不同,就像儒家和道家的“氣質”在某方面截然相反壹樣,但是,深刻揣摩之下,顏小二卻驚喜地推敲出了孔子、老子在思想觀點上的***同點,繼而不得不嘆壹句“精妙”。

孔子最讓顏小二受益且驚艷的觀點之壹,在於其“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孔子之“中庸”思想中,有“適度”的意味。這種適度,絕對不是膚淺的“折中”,而是根據事態的靈活變化,拋卻人於心性上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臆斷,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實事求是作出最適合的決定或選擇。

這種“決定或選擇”有時候為思維功利之大部分人所不理解,有時候還會讓自己“狼狽不堪”、“惶惶若喪家之犬”。但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背後,不是因為孔子“固執”,而是因為他在踐行“中庸”,在“心懷天下”的態勢之下,做“應為之事”。因為他“心懷天下”,這種“中庸”讓他的目光不會拘泥於壹個時代。於此,“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黑夜”這壹說,不是過譽。

而與孔子的“中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在顏小二看來,當屬道家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觀點。

道家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極盛的時候,事物發展就會走向衰敗,而在最低谷的時候,事物又會漸漸向上發展。於此,我們不難推理,因為“反者道之動”中揭示的物極必反,對於這種規律的把握,我們當明白“物壯則老”的危險,於此懂得“適度”。懂了“適度”,人便不會在過度的“求高求遠”中摔得壹敗塗地。而道家“反者道之動”這壹規律,不僅適用於為人處世,還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道家老子的精妙。

也就是說,以孔子中庸、老子“反者道之動”為例,我們不難發現,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在思想的根本觀點上有“重合”的地方,這也是他們的***通之處。

3、有***通之處的孔子與老子的思想觀點,為什麽看起來差距這麽大?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老子和孔子思想觀點之所以看起來這麽“天差地別”,原因在於老子的理論擡得“太高”,孔子的理論則顯得“太落地”。

道家老子能夠拋開具體的範圍,超越常人難以超越的局限,以近乎“上帝的視角”俯視“人間”,繼而發現的“規律”。在這種高度下,老子得出的理論便相當“抽象”。且不說將這種“抽象”規律表達出來有多難,有老子這個“視野”,就是十分罕見的事情了。這是老子近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本事”。

但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理論落地,以接地氣的方式普及給理解力各異的百姓,並且百姓能根據自己思想深度的深淺獲得不同的收益,便是孔子的“本事”。

孔子的議論許多時候都有範圍,有大前提。這種大前提說是“恢復禮制”也好,說是“修身養性治國齊天下”也罷,抑或者說是“仁者愛人”,孔子提出的理論,大多可以看到其目的和對象,這是孔子的“接地氣”。雖孔子的理論在高度上可能比不上老子,但是深究之下,二者觀點源頭的哲理是類似的。

簡單來說,孔子、老子的思想觀點,並非看上去那樣屬於相對立的兩面,他們的觀點在於源頭上的哲理有重合的地方。只是孔子以“接地氣”的方式表達,顯得比較“積極入世”,而老子則站得比較高,描述也更加“抽象”,相較而言,其“順勢而為”下的“無為”,便有些“隱於世”的意味了。大家可以體味壹下。

參考資料:

《孔子傳》、《論語》、《老子》、《老莊新論》等。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 上一篇: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 下一篇:雲南旅遊文案中幹凈治愈的短句(精選80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