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什麽是歷史人物傳記?

什麽是歷史人物傳記?

歷史人物傳記是系統描述和介紹典型歷史人物的生平、生活和精神的壹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實、忠實、生動”,以表現和反映歷史人物的特點和深層精神。歷史人物傳記是記錄後人或人物信息的有效形式,對研究歷史和時代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傳記有兩個特點:壹是真實,二是生動。(即真實性和文學性)體現真正的“記錄歸歷史”,記錄和史書壹樣,必須真實可靠,符合史實。人物描寫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壹,壹,二,功德是功德,過分是過分,虛構不誇張,邪惡不掩飾,褒不誇張,貶不貶低。實事求是,真實可信,形象真實,真實可信,真實感人。只有做到“真情不欺”、“信事不生”,才能造福於人,才能長久傳播。

第壹,廣泛收集資料,反復考證。要使傳記真實可信,首先要全面收集和占有豐富翔實的材料,使傳記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跡準確完整。這些材料壹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

(1)人員姓名、性別、籍貫、國籍。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學歷、履歷、黨派、職務。

(四)貢獻、科技成果、人物作品。

(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格本質特征的典型事件。

對於收集到的大量資料,要認真鑒別,嚴格選材,做壹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和考證,嚴守史實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歷史事實錯了,論證就不正確。所以寫傳記的時候,壹定要有豐富的、翔實的、真實可靠的資料,才能動筆。為了寫馬克思的傳記,梅林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收集和鉆研有關馬克思的資料。司馬遷寫《史記》十年。如果加上他收集史料和調查的時間,可以說壹部《史記》奉獻了他的壹生。

第二,抓住人物的本質,從環境中解釋人。

寫人物傳記,要把人物放在他的社會關系中,從表面現象深入到人物與各種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系,抓住人物的本質來描寫。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壹定社會關系的制約。傳記就是寫壹定的社會關系造就了某壹個人,這個人如何對當時的社會關系產生壹定的影響。

馬克思的論述為傳記的創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也為真正描述人物的本質特征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壹些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曾指出,傳記的編寫必須把人物描寫在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中,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德國工人運動領袖羅盧森堡在寫《馬克思傳》時,希望梅林能從環境中解釋人,從歷史中解釋環境。

如果忽視人與社會的內在聯系,不把人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就寫不出現實人物,甚至歪曲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甚至像傑出的法國作家維·雨果壹樣,他筆下的小拿破侖未能理解當時法國階級鬥爭造成的社會狀況,使得壹個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馬克思說雨果沒有意識到:“當他說這個人表現出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大的個人能動性時,他沒有把這個人寫成壹個惡棍,而是寫成壹個偉人。”而這是背離歷史真相的。

可見,要想寫好傳記,必須了解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背景,把人物放在壹定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樣才能寫出典型的、真實的傳記。

第三,從人物的復雜程度對其做出公正的評價。

歷史是壹個五彩斑斕的萬花筒,歷史人物都有其復雜性。在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壹大批歷史人物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的人比別人成功,有的人比別人成功。所以對歷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體分析,分兩方面看他們的好與壞,功過是非。絕不能因為壹個人後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勞壹筆勾銷,也不能因為他做錯了事就把其他的貢獻都壹筆勾銷,壹定要尊重事實和歷史。司馬遷寫的《淮陰侯傳》是對韓信軍事才能的激情描述,但卻是壹本不掩蓋韓信早年“不作為”、“治不了商人”、“食從人送吃喝”、“拄出腿來”等直書,讓讀者看後覺得真實可信。所以寫傳記壹定要從當時社會歷史的客觀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記錄和評價歷史人物,真實地反映他們的本來面目。【編輯本段】生動的旁白所謂生動,就是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寫得個性鮮明,能體現時代和階級的特點,是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幹巴巴的偶像或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司馬遷的《史記》之所以出類拔萃,獨立於千古,並非偶然,而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馬克思還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軍事活動家和政治家撰寫傳記。他寫了《伯蒂爾》、《貝爾納多特》、《布魯恩》、《布裏安特》,生動地描述了拿破侖壹世時期的法國軍政活動家群體,包括貪得無厭、追逐名利的人。有渴望官位、頭銜、皇位的野心家;有無良奸商,願意為任何制度服務。這些傳記不僅描述了人物的獨特個性,而且提供了拿破侖壹世帝國中資產階級上層階級的本質特征,成為傳記文章的典範。

恩格斯還寫了許多人物傳記。恩格斯寫傳記和馬克思壹樣,突出的是對人物個性的把握,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階級特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馬克思、燕妮·馬克思等人物形象都得到了生動的再現。因此,壹部成功的傳記,不僅要反映階級、職業、文化素質、信仰、經歷、際遇及其影響的差異,還要反映同壹階級、職業、素質、信仰、際遇及其影響的個性差異。

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又要反映其形成發展的必然性。只有這樣,寫出來的人物才能生動傳神。

為了滿足上述要求,必須選擇典型的材料。編寫人物傳記時,既要概括人物的全貌,又要詳細選取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舍棄或略過不能表現人物特點的事件。從各種材料中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達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壹個角色壹生的關鍵。把這些關鍵點寫好,既能表現出壹個人物壹生的主要功過,又能表現出歷史發展的過程和特點。在這方面,司馬遷的《史記》值得借鑒,比如《史記》、《廉頗列傳》、《藺相如列傳》。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為了表現廉頗和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司馬遷選擇了三件事來寫,而不是為他們每人寫壹份簡歷,即“完滿歸趙”、“澠池會議”、“負荊請罪”。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壹種是秦與趙的矛盾,壹種是連與林的矛盾,前壹種矛盾發展的後果是後壹種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對矛盾和沖突,廉頗和藺相如的主要人格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時,秦、趙爭奪和氏璧、澠池會盟這兩個事件,本質上是秦、趙統治階級之間的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大舉進攻趙的前奏,所以這兩個事件的選擇也顯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

寫大事固然重要,但細節描寫也不可忽視。有時候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表現在壹些細節上。毛敦水:“善於描寫壹個典型的作家,他既利用重大事件來表現他的性格,又不放松對任何細節的描寫。”對瑣事的適當記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細節,增強傳記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甚至可以預測人物未來的發展。比如《史記·陳涉世家》就是從這樣壹個細節開始的:陳涉做仆人的時候,曾經對同伴們說:“要有錢,忘記壹切”,還很自豪地說:“燕子知道天鵝的野心!”這個細節看似沒有必要,但實際上有助於展現人物的思想脈絡,寫出人物壹貫的性格史。陳涉年輕時雄心勃勃,所以他後來發展成為大澤鄉起義。在寫陳涉的時候,他年輕的時候把別人比作無足輕重的雀,所以他稱王後嚴重脫離群眾,甚至殺害了早年有過患難的老朋友。這是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思想根源早就種下了。

第二,壹定要記單詞。思想支配行動,行動表達思想。不同的人物思想和性格不同,行動也不同。敘述人物的行為是揭示其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征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描寫人物的時候,要選擇最典型的,最能表達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動作。比如《吉鴻昌傳》中,作者描述吉鴻昌被迫出國的1931 ~ 1932期間,為了反對美國人對華人的歧視,他特地在胸前佩戴了“我來自中國”的標誌。這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吉鴻昌高尚的民族氣節和他的人格魅力。再比如《史記·項羽本紀》,寫的是巨鹿之戰大勝後,項羽叱咤風雲,諸侯不敢取之。作者用項羽召喚侯姜,侯姜“雙膝跪地,不敢擡頭”的動作描寫,體現了項羽高傲自大的性格。可見動作的描寫對於描寫人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物有具體的行動,才能生動感人。“言出必行”。人物的思想、感情、願望和要求都是通過他們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選擇典型的人物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個性也是壹種非常重要的方法。比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壯觀的秦始皇之行,說“他可以取其位。”然而,當劉邦看到這壹奇觀時,他在《史記·高祖列傳》中說:“哇!君子當如是。”雖然兩人都有羨慕皇帝的意思,但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性格。

人物的詩詞、著述(包括文章、書信、日記)和文字壹樣,都是在人物的思想境界中高度濃縮和彰顯的。都凝聚著人物對當下事物的理解、看法和態度。適當引用壹些人物的詩詞、著述,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個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講究文采。雖然人物傳記不能偏向於華麗的辭藻,繁瑣的描寫,多余的描寫,曲折的情節。但語言生動傳神,用詞精準貼切,語句通順,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總之,文采壹定要重視。

雖然《史記》中的傳記與文學中的傳記不同,但前者完全以史實為依據,不允許任何虛構,而後者則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允許壹定程度的虛構。然而,他們都需要生動,因此文學才華。因為使者,也。傳記的產生是為了流傳後世,是為了“銘記壹方之言,激起後人的愛恨情仇”,是為了“博采眾長,明白事理”。孔子說,“無字之言,不遠矣”。可見,重視文采也是《史記》編纂傳記時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馬克思要求寫傳記要有“強烈的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認為,人物應該是“耀眼的”。《史通》曰:“謂夫史美者,以敘事為先,書若寫功過,善惡有記,文不美而質不野,使人嘗其旨,惜其德,三次忘歸,百次不成。”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條件下,史記有必要提倡文學色彩,文史豐富,引人入勝。所以寫傳記要註意文字的錘煉,要註意藝術手法。[編輯本段]傳記起源中國的傳記不僅起源很早,而且體裁多樣。總結起來,傳記的體裁可以分為四類:壹是人物傳記,二是人物傳記(即人物傳記),三是歷史傳記,四是人物傳記(指地方誌中的傳說)。中國的傳記寫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處於萌芽狀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中都出現了相當鮮活的人物形象。這壹時期可以視為傳記的開端。到西漢中期,武帝時期,出現了被譽為“無韻之詩,史家之傑作”的《史記》。司馬遷開創的傳記文體標誌著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到了壹個成熟的階段,達到了壹個高峰。司馬遷不僅開創了以傳記代替對歷史事件的敘述,而且用文學的手段來描寫歷史人物,塑造了壹系列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不僅為中國文學和史學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史學、文學和戲劇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壹般來說,《史記》之後的所謂正史,就是學習或模仿《史記》的筆法,以紀、傳為主體。魏晉以後,文史開始分化,文史根據各自的需要和特點發展,從而越來越鮮明。作家註重修辭和形象,史學家註重史料的真實和準確,而不太註重文采。東漢以後,特別是唐代以後,雜傳發展很快,如題跋、傳記、自傳等,出現了許多名著。

這類傳記不僅數量增多,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們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忠於史實,但筆法卻是文藝的。所以像這樣的作品只能屬於文學作品——傳記文學。地方誌描寫人物歷史悠久。據《隋書經籍誌》記載,“漢末光武帝開始給南洋寫信,寫信是壹種習俗,所以裴、三夫有退舊士之序。魯、廬江為名賢所贊。”(見《隋書經集註》第982頁。)此後,到了晉代,常寫的《華陽國誌》壹書,從第5卷到第12卷,都是關於人物的。從那以後,在地方誌中描寫人物就成了壹種規矩。宋代以後,我國地方誌的寫作逐漸成熟,體例和內容的設置更加完備。“北宋音樂史上的《太平宇宙》也是按地域編入姓氏,官銜、詩文、雜事皆因人物而詳。宋代地方誌及相關歷史事件、文獻中的人物較多。”(見傅振倫:《論數字的編纂》)。到了明清時期,地方誌繁榮起來,不僅數量多,而且門類齊全。各種地方誌大多是描寫人物的。清代地方誌和人物被放在重要位置。不僅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人物類型也很多。只要是當時統治階級認為對社會有益的,都進入方誌。

綜上所述,中國傳記的發展經歷了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從文史不分的傳記到異史傳記,從列傳、雜傳到傳記,壹方之誌中出現了列傳。這說明中國的傳記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第二,古代有許多傳記作品的名稱。如傳、諫、銘、碑、表、頌、贊、喪等。,再細分的話就更復雜了:比如“傳記”指的是傳記,在內容上有別於全傳、大傳、小傳、短傳,而在寄信人與主人的關系上,也有別於其他傳記、自傳,此外還有其他的名稱,比如傳記、傳記、評論等。再比如“形”有線形,有簡略的東西;有墓誌銘、表、墓誌銘、墓誌銘等。,都是描寫和歌頌死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歌頌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現存最多的作品是傳記和碑文。這些是我們編纂史書的珍貴資料。[編輯此段] * * *相同特征的人的傳記,雖然形式多樣,但壹般都是上面說的那種形式。他們的寫作方法大相徑庭。但是,所有優秀的傳記還是同性的。

相似之處如下:

1,人物的真實性。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既有推動歷史前進的偉人,也有逆歷史洪流而動的罪人,他們的出身、地位、經歷、思想、性格都不壹樣。這些人物在歷史上起到了壹定的作用,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所以會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作者,為這些人立碑的目的是抑惡揚善,“薦以勸世,譴責以警示人”。兩千多年來,傳記作家在給予那些熱愛祖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英雄們崇高榮譽的同時,也對奸臣進行了無情的懲罰和鞭笞。所有優秀的傳記都力求內容表達真實,忠於歷史和事實,判斷是非,褒貶準確。

2.劃時代的人物。因為優秀的傳記作家都做到了“文筆直,事為核心,不空美,不藏惡”,所以他們的傳記中留下的人物都具有時代特征。比如同處於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因為時代不同,傳記的特點也不同。五六先生(即陶淵明)在《五六先生傳》中,他“不憂貧濟,不憂富”的精神,與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點是壹致的——高談闊論,自娛自樂;袁宏道的《徐文長傳》是壹部奇人傳記。眾所周知,明朝社會黑暗,奸細橫行,文字獄興盛,知識分子“動不動就瘋”,所以徐文長的壹生只能是從失敗到瘋狂,從瘋狂到入獄再到死亡。他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時代的悲劇。以上兩個案例,作者都是文人。由於時代不同,他們的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

3.人物性格。讀優秀的傳記,就像參觀羅漢堂。許多泥塑有不同的臉和表情。有些傳記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傳記作者懂得並善於處理人物性與性格的辯證關系。【編輯此段】區分人物傳記和人物傳記是我國傳記寫作的優良傳統,也是各種形式的人物傳記的特點。但各種傳記的表達方式差異很大。

首先,編年史和傳記是不壹樣的。第壹,《列傳》講究文采,尤其講究“辭藻”。有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來增強傳記的文學性;第二,《傳記》寫人物時以事實為依據,同時註重文學形象的描寫。將歷史傳記與文學傳記融為壹體,不能不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人物歷史的真實性;第三,應在“傳記”文章的末尾加上註釋,如“太史龔玥”和“贊曰”等。作者公開站出來評論人物。以上三點在編年史上是絕對不允許的。其次,地方誌不同於歷史傳記。有專家進壹步指出,地方誌傳記和歷史傳記是壹樣的,屬於同壹個體裁——史體。但史傳可以史論結合,史可論,編年不可論,就是“帳中有褒有貶”史傳有多種方法,如敘議、先議、後錄、或先議。傳記只能描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功過。人物的善惡美醜都需要通過敘事來體現。應該說,地方誌傳記不同於歷史傳記。所以,在地方誌傳記的寫作中,用詞要慎重,不要明辨主人的是非,而要讓讀者能從字裏行間讀懂。

  • 上一篇:大班科學《動物之間怎樣聯絡》資料.ppt
  • 下一篇:茶話會活動策劃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