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哦,我的雷州半島

哦,我的雷州半島

妳可別瞧不起我所拍攝的這些照片,說它雜亂無章,沒有專業技術水平,缺乏藝術性。

其實呢,這就是壹個作者深入生活的體現,他從實生活中獲取的寫作素材,更是壹些朋友艱苦創業,用他們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獲得事業成功的壹種寫照,壹種縮影。

在我們祖國大陸的南端,有壹個半島,叫雷州半島。我國的三大半島分別是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雷州半島。可見,這雷州半島能恭列前三名,自有它地理位置的獨特之處。

據《辭海》條目載:

“雷州半島, 在廣東省西南部,伸入北部灣和雷州灣間。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沿海魚產豐富。氣候炎熱,盛產熱帶和亞熱帶經濟作物。”

這當然只是大致的情況。據我從地方史誌所查得的有關資料,以及平時看雜書所得,知道這雷州半島,南北長約140公裏,東西寬約60~70公裏,面積8888平方公裏,占湛江市全市陸地面積的71%左右。

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人將雷州半島比作伸入南海的壹只長靴。言這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綿長,***達1555多公裏,形成大小港灣100余處,其中以北部灣、雷州灣最富盛名。

作者不敢掠人之美,以上的數據源自《湛江市誌》,筆者也曾經請教過度娘。

作者起了這麽壹條題目,自然不是為了普及地理知識,這只不過是如古人說書,或如演戲壹般,鑼鼓喧天,喇叭吹起,奏段音樂,嘍羅先出,嗚呵呵……,吶喊幾聲,謂之過門。

作者年少之時,曾因水庫移民,隨宗親遷往雷州半島的火炬農場,在農場的職工子弟小學讀書,並在該場生活了三年左右。

那時候我雖然少年懵懂,不諳世事,卻也切實體驗了當時生活環境的艱難。

其時,農場以種植甘蔗、劍麻、橡膠、香茅等經濟作物為主,兼種番薯、木薯、花生、芝麻,極少種植水稻。

在當時的自然災害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農場的糧食有壹段時間也相當緊張,供應的糧食以番薯和木薯為主,大米的數量較少。

有壹次,我吃的全是木薯,結果醉(實際就是食木薯中毒)到發頭暈。幸好同學將我背進學校附近的甘蔗地,折蔗給我吃,讓甘蔗汁緩解了木薯的毒性,才救了我壹命。要不,今天真的不能在此饒舌了。

好在,雷州半島這片紅土地,既廣闊無垠,又相當肥沃,種什麽,長什麽。壹些建制較早的連隊,房前屋後,路邊,到處都是香蕉,木瓜,熟在樹上就可以摘來充饑。而且那些丘陵地帶,可吃的野果很多,尤其崗棯,山竹,番桃,楊梅,油甘子,托盤果等,隨處可見,隨處可摘些來解饑渴。

因為土地廣闊肥沃,無論是農場還是鄉村,都大面積種植雜糧和油料作物,就是大米供應少點,也餓不著人。

土地多,勞力少,收獲季節,忙不過來,人們幹活必定粗疏壹點,遺漏的番薯,木薯,花生之類,還真不少,這就益了我們這些有節假日的少年拾荒者。只要跟在那些挖薯、撿薯摘薯的農工後面,再翻壹遍薯地,必定能滿載而歸。

我清清楚楚的記得,1960年暑假,我在湛江隨堯叔壹家生活。我那在廉江教書的蘭芳姑,來湛治病,帶了壹斤花生油來孝敬我五婆,其他叔叔都沒有份,可見當時食用油是何等的缺乏和珍貴。

就是那壹斤油,都是她壹家人壹點壹滴節省下來的。這件生活瑣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買油自食或送人,常以十斤計的今天,都未曾淡忘。

1961年暑假,我幾乎天天和小夥伴們去農場附近的鵝感村田垌,在那些地勢較高,己經收獲過花生的地裏,拿壹把小鋤翻來翻去,經過十余天才拾到廿余斤花生,將其曬幹,送回湛江我堯叔家裏。

這在當時,連高級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的糧油,都是定量供應的生活環境中,必定是既珍貴,又讓人羨慕的。

我就曾看見,我那極有血性,豪爽大方的堯叔,在去學校上課之前,默默地用牛皮紙信封將花生米裝好,壹包包放進他的公文袋裏,帶去學校分送給他的同事。

也就是那年暑假期間,農場開始大面積種植旱稻,即在坡地上撒播稻種,故又稱坡禾。同時大面積種植食用油料作物花生、芝麻。

那時候,就連我們這些小學生,都被動員去參加放花生種,可見那勞動場面之大,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勞動的熱情空前高漲,雷州半島的紅土地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歌聲嘹亮,期待豐年。

天生人,地養人。話雖如此說,然而唯有人類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辛勤勞動,艱苦奮鬥,想盡千方百計發展生產,才能豐衣足食,才能使生活快樂。人只有用陽光般燦爛的色彩,才能將不如意的生活環境,改變過來,使之明亮,美好起來。

當年金秋十月,只要放眼望去,雷州半島那片紅土地,在蔗海綠浪之間,必定能看到間雜的壹片片金黃,在秋風乍起,微風輕揚之中,稻穗輕輕搖曳,散發著稻谷的馨香,漾溢著人們豐收的喜悅,盡情展露著人們的笑容,以及歡樂的笑聲。

也就是那個秋天,壹位姓曹的年輕軍轉幹部,穿著整潔的軍裝,帶著兩木箱沈澱澱的書籍,從廣州來到火炬農場職工子弟學校,擔任我們六年級的班主任,教我們語文。

他青春勃發,頗富朝氣,又成熟穩重,聲音清朗,慢言細語,斯文得體,對我們循循善誘,點醒啟發。

他帶領我們早操,做課間操,帶領我們自修,閱讀課外書,給我們講故事,同我們壹起去參加義務勞動,收割旱稻,拔花生,割芝麻。

曹老師既是我的語文老師,也是我寫作上的第壹個啟蒙老師。同曹老師同期到達農場工作的,還有許多軍轉幹部、退伍軍人和大中專生,他們為雷州半島的建設,從五湖四海匯聚在壹起。

我的少年時代,雖然在雷州半島只生活了三年,便轉學回原籍縣城就讀。19歲的時候,響應時代的召喚,又到雷州半島的鄉村,參加建設近十年。

(友人來訪,未完待續)

  • 上一篇:B&B照片材料
  • 下一篇:“故宮是哪個皇帝建的?”李安簡介李安是壹個“怕老婆”的電影大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