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飛機起飛的材料。

飛機起飛的材料。

1-資源

資源是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可利用的材料和素材。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可再生資源和網絡資源;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自然資源可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森林資源。

網絡資源是網絡上相互連接的計算機提供給用戶共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自己的電腦上(www服務器、ftp服務器、bbs服務器、vod服務器等。),因為網絡互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

雙火箭

火箭是壹種噴射推進裝置,利用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射,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進。通常火箭這個詞還包括導彈、宇宙飛船甚至煙火。最普通的火箭燃燒固體或液體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管向火箭尾部噴射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其他噴氣發動機只需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需的氧氣取自空氣。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短時間內迅速升入天空。隨著燃料的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也逐漸減少。隨著離地球距離的增大,質量和重力的影響減小,火箭速度越來越快。土星五號火箭出發前往月球時,5個發動機每秒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不可能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多數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制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有幾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創建壹個發射臺;發現了自旋定向原理等等。19年底,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用途,比如用火箭向海上遇險船只運送救生索。19年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發射了第壹枚液體燃料火箭。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發了壹種全新的火箭動力太空飛行器——航天飛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機身後部有三臺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外掛燃料箱,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5分鐘後脫落),保證主機工作;它裝有兩個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鐘後分離),與軌道器的主發動機同時啟動,在初始升空階段提供推力。1981 04月12日,第壹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火箭是由火箭發動機噴射工作流體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行器。它自帶燃燒劑和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氣進行燃燒。它可以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飛行。隨著火箭推進劑在飛行中的消耗,火箭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以作為快速、長距離的運輸工具,如探空、發射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果用於投放戰鬥用彈頭(彈頭),則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制導導彈和非制導火箭被稱為。

簡史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中國古代火藥的發明和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北宋後期流行的“流星”(以下簡稱“火”),就是利用火藥氣體的反作用力。根據其工作原理,“流星”等煙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軍用火箭出現的時間不晚於12世紀中葉。到明朝初期,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在戰場上使用,被稱為“軍中利器”。明初《龍陣術》和明末吳備之等相關文獻詳細記載了我國古代火箭的制作和使用。僅吳北之就記載了20多種火藥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就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入歐洲後,火箭經過改進後壹度被列為軍事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短,彈著點分布廣,後來被火炮取代。壹戰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發展迅速,在二戰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19年底,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羅斯的к E tsiolkovsky提出了制造大型液體火箭的思想和設計原則。1926年,美國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H .戈達德(R.H. Goddard)飛行了第壹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在戰爭中首次使用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受控V-2導彈。二戰後,蘇聯和美國相繼研制出各種火箭武器,包括洲際彈道導彈。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4月24日,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由“長征”1三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975 165438+10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以更大的推力發射了壹顆返回式重型衛星(圖1)。1980 5月18日,壹枚新型火箭成功發射至南太平洋。1982年,10年,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火箭。1984年4月8日,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由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圖二)搭載第三級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成功發射。1988年9月7日,氣象衛星被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圖3)。1992 8月14日,新研制的長征二號E型大推力運載火箭將澳大利亞奧塞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標誌著作為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並穩步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現代火箭技術的發展中,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布勞恩和蘇聯的科羅廖夫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火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類。根據能源的不同,可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電火箭和光子火箭。化學火箭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根據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和各種軍用火箭。根據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系列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彈、中程火箭彈和遠程火箭彈。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組成部件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火箭的基本部件是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荷。受控火箭還配備了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火箭發動機按其工作介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化學火箭發動機應用廣泛,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發生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轉化為推力。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的比值稱為比沖,比沖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水平與發動機設計制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擇,大小變化很大,小到微牛,如電動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萬億牛,比如美國航天飛機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對於受控火箭來說,為了保證火箭精確制導目標,還裝有制導系統。制導系統控制質心的運動和繞質心的轉動(俯仰、偏航、滾轉),穩定、準確地將火箭引導至目標。制導系統的改進和制導精度的不斷提高是火箭技術發展的壹大特點。

箭體用於安裝連接各種火箭系統,盛裝推進劑。除了良好的氣動外形,箭體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重量越輕,體積越小越好。當起飛質量不變,結構質量較輕時,可以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航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包括衛星、宇宙飛船或太空探測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是彈頭。

為了成功發射火箭,還需要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型便攜式肩扛,如便攜式防空火箭、反坦克火箭的發射架(架);如果是大型的,比如衛星運載火箭,就需要固定的發射場和巨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和控制站。

現狀及發展趨勢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尤其是各種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種戰術導彈、戰略導彈,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善的水平,成為現代部隊不可或缺的武器。各種火箭武器都在朝著提高命中精度、抗幹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在研發中。在地對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經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80年代初,蘇聯和美國分別研制了六七個系列的載火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27噸。蘇聯“能源”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100噸。我國長征二號E火箭(圖5)采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也為進壹步研制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了基礎。運載火箭正朝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多用途的方向發展。可以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航天飛機的出現,就是這種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可以提供更完善的導彈,促進相關科學的發展,而且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航天工業、航天基地和星際航行成為可能。

三顆衛星

1.繞行星運行的恒星,如作為地球衛星的月球。

2.人造地球衛星的縮寫被廣泛使用。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由長征壹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軌道距離地球最近點439公裏,距離最遠點2384公裏。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壹周需要114分鐘。衛星重173 kg,以20009兆周的頻率播放東方紅的音樂。它實現了毛澤東主席“我們也應該建造人造衛星”的號召。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人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自1957年蘇聯將世界上第壹顆人造衛星送入繞地球軌道以來,人類向浩瀚宇宙發射了大量飛行器。美國壹個名為“憂思科學家聯盟”的組織最近公布的最新世界範圍衛星數據庫顯示,地球軌道上共有795顆衛星,其中壹半以上屬於世界唯壹超級大國美國,其擁有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達到413顆,軍用衛星數量達到四分之壹以上。

四維空間

除空氣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國際法承認壹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方壹定高度的領空,該國對其擁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因此,壹個國家的空氣空間壹般是指其領土上方的空氣空間,外層空間是空氣空間之外的空間。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外層空間法已成為國際法的壹個組成部分。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五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公裏)、平流層(10 ~ 40公裏)、中間層(40 ~ 80公裏)、熱層(電離層,80 ~ 370公裏)和外層大氣(電離層,370公裏以上)。地球上空約3/4的大氣在對流層,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飛機在空中支援下飛行的最高極限。部分高空火箭可以進入中層。衛星最低軌道在溫躍層,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000km的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000km的高度,仍然有空氣微粒。從嚴格的科學角度來看,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但它們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不可能提出精確和持久的科學標準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人們傾向於將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 ~ 110) km作為外層空間的最低極限。

在國際法上,雖然有學者提出了無限空域的觀點,但由於地球自轉公轉和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認為國家主權無限延伸到宇宙中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外層空間的探索和利用以及成千上萬顆人造衛星不斷繞地球運行的事實表明,外層空間從本質上講很難受到國家主權的控制。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宣言》確立了兩項原則:外層空間供各國自由探索和利用,禁止任何國家占有。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於1959年作為常設機構成立。COPUOS設立了法律和科學技術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相關的法律和科學問題。除了大會在1963年通過的上述宣言外,COPUOS還起草了五項關於外層空間的國際條約,即《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發射到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7

  • 上一篇:做宣傳單頁怎麽設計-如何設計宣傳單頁
  • 下一篇:您對電影編年史(2012)的評論是什麽呢?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