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做好素質教育下的中學歷史教學

如何做好素質教育下的中學歷史教學

山西省昔陽中學 李誌斌史學素有“垂鑒育人”的社會功能。歷史教學的全部作用和意義,就在於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即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社會,思考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課是壹門什麽樣的課?它既有情感功能,又有很強的教育功能。燦爛輝煌的文化,絢麗多彩的經濟,璀璨群星的歷史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睿智明達的先人哲理……這壹切使歷史課呈現出其獨有的特性,人文精神中最可貴的真善美,使歷史課凸顯出其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但現在的歷史課卻變得枯燥乏味,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這種現狀的出現呢?我們應當如何來改變這壹局面?壹、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學科的教學,作為人文學科教育,是以認識和敘述歷史為特征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認識和社會認識為目的的教育。1.歷史學科就其性質來講是對過去發生事情的了解和認識歷史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具體的歷史史實,而且也包括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還包括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些都具有借鑒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從而具有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2.歷史教育有鮮明的價值觀念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概括地說包括兩類:壹類是指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壹類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如觀察能力、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3.學習歷史是提高人生質量的壹個重要方面我們在平時閱讀書籍、觀看影視作品、遊覽名勝古跡時,都會處於歷史的體驗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是壹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學問”。歷史學習有利於今後的工作,在多樣化的休閑活動中,閱讀書籍、觀看影視、出處旅遊、社會交流與交往等活動,都可能會接觸到有關歷史的信息,處於歷史的體驗之中。所以,學好歷史就與生活的範圍、樂趣、感受等有直接的或間接的關聯。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我們真是生活在歷史中,歷史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對歷史的認識和感受,並不僅是職業歷史學家或社會科學工作者所必需的,而且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壹個受過教育的公民都應具有的。如果我們把歷史教學的意義與所有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更加全面的歷史學習價值觀,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不但學會做人、學會關心,而且學會學習、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進而學會發展、學會生活,那麽歷史教學就壹定應是素質教育中不能缺少、不能輕視、不可替代的有機成分。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全國人民都在期盼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壹宏偉目標,不僅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而且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見識。21世紀,人類將迎來知識經濟時代,或者稱為“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如果說,在自然經濟時代的競爭是靠人手,在產業經濟時代的競爭是靠對自然資源的占有為主要標誌,那麽,在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人的大腦將占有顯要地位。這就是講,哪壹個國家、民族或地區占有的高級人才多,“高級大腦”多,哪壹個國家、民族或地區就將在21世紀居世界領先地位。未來的高級人才或“高級大腦”,應該具有下列三個基本條件:第壹,具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特別是很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學養,很強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第二,具有不斷更新的知識架構;第三,具有強烈的創新願望和很強的創新能力。這樣,中學的歷史教學,就絕不是可有可無或可學可不學的壹門課,它清清楚楚地屬於高級人才應當具備的第壹項基本條件:很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學養。因此,歷史學得好不好,絕非壹門功課的成績,它與國家、民族復興大業有關,也與每壹位青少年的個人前途、命運有關。在21世紀的人才激烈競爭中,歷史學不好,國家要吃虧,個人也是要吃虧的!二、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應遵循的幾個方向1.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愛因斯坦說:“優秀的品格和鋼鐵般的意誌比智慧更重要。”在歷史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激勵,使他們以史為鑒,升華思想。如充分發揮優秀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像“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等等。2.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精神開拓進取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永不衰敗、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都江堰和大運河的修鑿,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四大發明,這些都是民族進取的體現。中華民族智慧之果,如繁星滿天,璀璨奪目,數不勝數。它將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感情的陶冶,促使他們形成“龍的傳人”所持有的自強不息的氣概。特別是近代民族進取精神更為熾烈,林則徐的“師夷”、康有為的“上書”、孫中山的“開創”、毛澤東的“探索”、鄧小平的“開拓”,都是中國人民為改變本國落後面貌勇於開拓的典型事例。歷史教學要恰當運用這些豐富的養料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3.結合歷史教學,強化學生的現代意識,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當代社會是信息高速發展的實惠,隨著中國加入WTO組織,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及時代使命感的“現代人才”十分重要。鑒古而知今,在講述清朝前期的歷史時與唐朝做比較,中國在唐朝時經濟繁榮,對外交往活躍,出現了“大唐盛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朝前期實行閉關政策導致統治者對外國的事物幾乎壹無所知,中國在世界競爭中逐漸落後。世界當代史表明,和平與發展雖然是世界的主流,但國際舞臺上仍存在著許多不安定因素。中學生應從現在就培養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準備為世界和平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4.在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既要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留下的歷史事實和歷史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不受歷史的約束,而敢於另辟蹊徑,提出自己新的見解和觀點,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那麽,如何去實踐呢?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1)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即創造意境,制造懸念。問題的設計,壹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講四大文明古國時,隨即提出了:既然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亞非,那麽為什麽現在最發達的地區卻在歐美?在分析中國的戊戌變法沒有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獲得成功時,可問:“假如19世紀60年代中國也同日本壹樣進行改革,會不會成功?假如妳是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官員,妳將會怎樣做?”問題不僅使學生能思考多種答案,又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2)積極設疑問難,鼓勵獨立思考。“疑”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懷疑感”,是對客觀真理的探求,並加以評價的體驗。只有對現有的資料的觀點、結論敢於質疑,才能有創新。宋代的教育心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歷史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合理引進課外知識,擴大信息,對現有的觀點提出質疑。(3)讓學生多角度地考慮問題。歷史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後要註意啟發。例如,根據中國近代史上的問題提出假設問題:“落後壹定挨打嗎?”教師可以啟發:①落後壹定挨打。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會發生弱肉強食的情況。②落後不壹定挨打。如我國古代遼夏金元進占中原。讓學生討論、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4)註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要認識到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是壹個對知識的建構過程,而不是填充過程。這也是學生主體性的關鍵,這壹知識建構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者都可以,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這是壹個新舊經驗和知識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方法有以下幾種:①.以探究問題為目的。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於學生來說,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問題,或者只有膚淺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②.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局限於某壹種固定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問題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思維,需要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看待歷史問題,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思維水平的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是壹個思考的過程,是壹次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比如說隋煬帝開大運河,分析其利弊。有些學生認為隋煬帝是暴君,殘害人民,加重人民的負擔。開大運河是壹種錯誤的行為。也有人認為,隋煬帝開運河是壹項長遠的計劃,帶來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應該起壹種啟發的作用,讓學生從多角度的分析問題,辨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隋煬帝開大運河的利,也要看到開大運河的弊。更要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聯想到大運河的開通,對現代社會的影響。③.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壹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歷史感到厭倦。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壹。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註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比如教師在上活動課的時候,就應該註意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並且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成果,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運用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比如說,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書的活動課,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所以教師不應該忽視這些內容,而是更加的重視,並且讓學生自主探究,做好引導工作。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引下,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壹是將壹些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例如討論、探究、啟發的方法等。二是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造,例如對傳統的講述、講解、講讀、問答、等方法,加以創新,突破舊有的模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學習。 附帶壹提的是,對於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在教學實際中要註意避免傳統模式下運用方法時的弊端,例如,片面地強調某壹種方法的效用,認為某壹種方法是萬能的;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壹種方法,而不去考慮學生、教材等實際情況;或是只註重方法運用時暫時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學生的心理活動反應。在歷史教學的方法上,特別強調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歷史方法,註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需要我們付出很多心血的路程,需要我們做長期的、紮實有效的工作。我們應該把屬於教育的時間用足用好,把屬於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向課堂要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做到花最少的時間收到最大的效果。我們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啟發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的精神上。特別是歷史的教學要註意啟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歷史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5.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主體在“教與學”上,淵博的專業知識、高深的理論修養如何“教”以致讓學生更好的學?那就須要教育教學的能力。素質教育強調“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要想培養學生的“漁”能力,那教師首先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必要,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漁”,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培養能力:①組織課堂討論。教師預先設計壹些問題,要有坡度,要有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討論,活躍氣氛,引起興趣,鼓勵學生通過辯論以達到都有所獲,從而有壹種獲取知識後的滿足感,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②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預習能編寫提綱、完成作業,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史有論的分析、綜合、概括歷史,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利用歷史地圖、插圖、圖表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講鄭和下西洋,要求根據鄭和圖像和航海路線圖表等,想象當時鄭和出海的壯觀景象以及沿途風光等,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④走出課堂,開展課外閱讀,組織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從而擴大學生視野,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培養學生廣泛而獨立地吸取知識的能力。⑤高三復習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大練兵場,要引導學生多種方法並用,系統復習,切不可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學生應有素質的培養。三、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應遵循的原則 1.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科學的歷史觀、人生觀是學生素質最基礎最集中的體現。歷史教學以其獨特的內容構成了培養學生歷史觀和人生觀的廣闊空間,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壹條主線,即在向學生傳授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的同時,闡明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給學生以啟迪。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2.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就其本質而言,是在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其個性心理品質全面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認識的主體,是進行教學過程的出發點、歸宿和依據。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充分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貫徹啟發性原則,讓學生積極思考、互相交流、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盡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認識主體,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3.面向全體學生,註意個體差異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選拔教育、淘汰教育。教師關心的是少數尖子學生,而後進生往往受到忽視。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是要使每壹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樹立起面向全體的教學指導思想。4.打破“權威”的信仰,樹立“信仰”的權威,寬容“異端”的聲音。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來說,教師、教材、學習輔導材料等是“權威”,這些“權威”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但“權威”不等於“真理”,總要受到時代或個人認識的局限。因此,要堅持“信仰”,即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物。“當仁,不讓於師”,對壹些問題大膽提出質疑,通過師生之間交流探討獲得“真理”。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和創新,使歷史教材的滯後性更加明顯,特別是壹些陳舊的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了,甚至被證明是錯誤的。學生在學習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物、判斷歷史結論,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結論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引用史實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因此,對於學生的“異端”聲音,言之有理的,歷史教師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千萬不可按“常理”壹棍子將其打死。對於“異端”的聲音要以寬容來對待。壹般每份教學資料都會為它上面的題目提供相關的參考答案,這無可厚非;問題在於我們教師常常陷入思維定勢,人為地將參考答案當成標準答案來向學生講授,只要學生意見與之相左,壹概加以否定,長此以往,教師這種惰性與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覺中帶出壹批不會用腦,只會盲從的學生!這種學生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怎能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怎能參與國際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立於不敗之地?為了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妨多聽聽“異端”的聲音。5.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歷史知識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如何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展現給學生,是歷史教學面臨的壹項重要任務。電教的使用、投影片的播放不容忽視,歷史教師必須樹立起教學觀念,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6.歷史評價的多樣化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壹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在傳統的歷史評價中,評論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是考試的成績,這固然有它有利的壹面,但是它不利的壹面也是相當明顯的。特別是成績不好的同學壹直不能受到老師的肯定或表揚,時間壹久,他們就會失去對歷史的興趣,從而歷史教學任務和目標很難完成。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占壹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歷史評價的多樣化,就地要示老師創造各種機會,給壹同層次的學生以肯定,使學生能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歷史。7.歷史知識的個性化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做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壹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並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壹定的作用。8.歷史知識的文學化,即語文教學法。俗話說文史不分家。歷史課和語文課的***性實在太多了。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於壹定的歷史背景並反映某壹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 (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鑒,而且必須借鑒文學的方法,可將歷史知識故事化、詩歌化、戲劇化等,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把壹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 ,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采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甚至在考試中,也可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論述題,改為“歷史作文”。例如: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學生寫壹篇“由新航路的開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9.創造條件,開展更多有益的課外活動。圍繞歷史學科能開展的課外活動很多,資源十分豐富,如組織觀 看歷史影片,參觀歷史博物館,開展讀書活動,舉辦有關歷史題材的影評、書評、故事會、知識競賽等等。課外活動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美國某壹中學歷史教師布置了壹項課外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就自己最崇敬的歷史人物進行整理資料、寫出簡單的傳記和回答“妳為什麽特別崇敬他”的問題。教師 對如何完成任務作了壹般性指導,最後全體同學進行交流評比。這樣壹項課外活動,不僅提高了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歷史知識,而且使學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象這樣的課外活動很值得我們借鑒。四、運用“熱點”問題,讓學生體會學史有所值、有所用歷史教學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註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更感覺不到學歷史有何作用。如何讓學感覺到學史有所用、有所值呢?當然方法很多,我覺得結合時代的“熱點”問題,用史分析、理解和運用,效果較佳,而且學生也非常喜歡。在現代社會裏,由於電影、電視、網絡、報刊雜誌等各種媒體的作用,使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課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們所感興趣的“熱點”。教師如果能立足於課本,將壹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 例如,電視臺播放金庸小說在中學生當中掀起了壹股“金庸熱”,同學們喜聞樂道。在上《中國古代歷史》時就可充分利用金庸小說與史結合的特點,激發學生急於了解歷史,區分歷史與小說。這樣壹來,既使歷史知識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意識到藝術作品與歷史的區別,在愉悅中掌握歷史知識。在講授《美國的霸權政策》時,可利用中美撞機事件的“熱題”。在上這壹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壹個討論題:“美國的霸權是怎麽回事?” 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道嘴臉。於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翻閱、摘錄或復印資料,或是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然後推選出本組的發言代表,為討論課作了充分的準備。討論課從壹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中美撞機事件到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再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從美國侵略朝鮮到發動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北約轟炸南聯盟;從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廢除《京都議定書》到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地超出了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緊接著我又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麽美國如此霸道?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冷戰政策”是如何出臺的,探討我們應該怎樣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壹種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把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學生既學到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長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施展。這些對於他們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可見,利用“熱點”問題可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同時又可權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何樂而不為呢?!五、用豐富的史實優秀的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完善人格歷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感知積累理解歷史,更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個體人格、人性、文化素養、精神境界得以提高完善,塑造完美的人格。歷史內容包羅萬象,歷史知識浩瀚無邊,我們只要精心挖掘,積極思考,就不難從中探尋到典型的人文歷史素材,使學生從中汲取營養,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例如,愛國詩人屈原多次被罷官流放,愛國之誌卻始終不移,秦攻陷楚都郢,屈原悲憤絕望而投汩羅江,這種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永遠激勵著後人。漢朝愛國者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在荒無人煙的異域牧羊十余載,非人的生活沒能改變他的愛國之誌,當他手持漢節回歸漢朝之時,贏得了無數人的贊譽。在我國近現代史上,無數誌士仁人為反抗外來侵略舍生忘死前赴後繼,在他們身上承傳著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不畏強暴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這是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而不衰的中國的脊梁。司馬遷不畏挫折,積極進取,忍辱負重著千古名著《史記》,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升華。由此教育學生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與失敗,要勇敢地面對,通過百折不撓的努力去爭取成功,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體驗精神內涵!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於謙的“要留青白在人間”,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他們為了壹種精神,壹種信仰,為了下壹代人的幸福,奉獻自己。他們有著崇高的生命質量,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年青壹代學習。六、確立新的課程觀,歷史教材觀進壹步提高學生的素養《歷史》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利

  • 上一篇:如何做美食海報?美食餐飲宣傳圖片怎麽制作啊
  • 下一篇:未來世界六年級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