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典故的性質是什麽

典故的性質是什麽

問題壹:臥薪嘗膽性質的故事 現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嘗膽”壹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壹個故事:越王勾踐在壹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壹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誌。然而這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裏沒有片言只語談及臥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臥薪。

至唐宋時期,在壹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遊》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註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誌”;在《論使事劄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臥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壹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壹篇遊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於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臥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以後馬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嘗膽之事系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誌》中又雲:“(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臥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有壹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臥薪;唐宋間的壹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臥薪嘗膽”壹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臥薪嘗膽者,壹說為勾踐,壹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誌》問世,方成定論”。

說“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蓼薪”)來 *** 。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壹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臥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嘗膽”?“臥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問題二:故事性質的數學題 告訴妳壹個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是利用事物間的聯系通過聯想進行記憶的方法。這個方法絕大多數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著,其他諸如比較記憶法、故事記憶法等都是由聯想記憶法派生出來的。我們平常說起某人或某事,總要得到壹點提示,腦海中有個基本影像,才能談得比較活絡;我們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時,腦海中總會浮現那個事物的形態。這些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聯想記憶法。在學習英語、語文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英語“單詞”、“習慣用語”和語文“好詞好句”等的收集記憶中,如果不斷地進行“聯想”,養成使用聯想記憶法的習慣,將使妳受益匪淺。

教妳壹種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某人做事或說話顛三倒四,通常都說某人沒有或缺乏“邏輯”。說白了,邏輯就是做事有條理。數學家華羅庚的《統籌方法》,能很好地使妳體會什麽是“邏輯”。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就是平時養成有條理地做事的習慣。其他思維方法,諸如習慣思維、擴展思維、逆向思維等基本都是由邏輯思維方法衍生出來的。

問題三:故事分幾類,分別是什麽類? 1、民間傳說

2、神話故事

3、英雄人物故事

4、鬼怪故事

5、現代故事

問題四:有哪些工作的性質是給人講故事 思想教育是以故事來啟發人和教育人,主要是講故事

問題五:成語壹定是有典故的嗎 成語不壹定都有典故

但是樓上舉的例子說沒有典故就不對了 莫須有

“莫須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嶽飛傳,嶽飛傳記嶽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嶽飛兒子嶽雲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註意的開始。

沒有典故的成語我舉兩個例子

水色山光

山搖地動

成語、歇後語、慣用語是人們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語,它們經常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三者的性質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點。

成語的內容是整體性的,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基本壹致的是極少數,如“先人後己”、“求同存異”等,絕大多數的成語不是字面上的意義簡單相加,如“胸有成竹”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而不是指“胸中藏有壹根竹子”。另外,成語的結構是固定性的,組成的成分壹般不能隨意改變,排列的順序也不能隨意改變,如“落花流水”不能改成“流水落花”。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成語的意義和形式也可能隨之而變化,如“閉門造車”,古時候是說關起門來造的車子,拿出去也能合於道路的寬窄,那是由於車子的規格是相同的,現在指的是只憑主觀辦事,不管客觀實際,其本義和今義是相反的;又如“揠苗助長”改成“拔苗助長”,不改變原意,以明代晦;還如“前仆後繼”改成“前赴後繼”,換字改變原意,構成新成語。

歇後語的特點是結構簡練,是由喻體部分和釋義部分組成的。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釋義部分是意義所在,但往往不說,留給人家去體會。

慣用語的特點是對字面意義的引申,而產生壹種新義,意義的構成多與比喻、借代等有關。如“壹窩蜂”――比喻許多人亂哄哄地行動,又如“掏腰包”――用錢的所在“腰包”代替“錢”。

我們知道了成語、歇後語、慣用語的特點後,也要註意它們的區別,大致上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辨析。

1. 從結構上看

成語多數以四字格為主來表達壹個復雜的意思,歇後語是通過喻體和釋義兩部分來說明復雜意思的,慣用語以三字格為主來說明意思。

成語的定型性很強,它的結構或結構成分不能輕易變動,歇後語也同樣,前後兩部分是定型的,喻體和釋義是相關的,而慣用語的結構比較松散,中間往往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定型性不很強,如“碰釘子”可以說“碰了壹個釘了”,“鉆空子”可以說成“鉆了我們的空子”等。

2. 從風格色彩上看

成語主要是以書面語的形式存在,絕大多數都是由古代繼承下來的,典故性強。如“刻舟求劍”、“塞翁失馬”、“夜郎自大”等,而歇後語、慣用語主要是以口語形式存在的。

成語的感 *** 彩很明顯,有褒義的、貶義的和中性的,如“孜孜不倦”,褒義的;“壹丘之貉”,貶義的;“龐然大物”,中性的。歇後語是壹種“俏皮話”,風格幽默,是以“俏皮”為基調的。慣用語大多數是貶義的,如“擺架子”、“撈稻草”、“開後門”、“拆爛汙”等,褒義的較少,如“開門紅”、“露頭角”等,中性的也只是極少數, 如“開夜車”、“開綠燈”等。

3. 從表達作用上看

成語往往是通過古代的寓言故事、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講清道理,有哲理性;歇後語主要是為了把話講得形象風趣;而慣用語多是精煉性的,如用來表示“拖延或浪費時間”就是“磨洋工”,使人有形象生動之感。...>>

問題六:什麽叫成語典故 1、成語典故就是壹個成語的來歷。

如:愛屋及烏

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壹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壹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魚

yāng jí chí yú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壹群魚兒在裏邊快樂地遊著。突然,城門著了火,壹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壹會,火補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2、指有典故來源的成語,不包括沒有典故來愈的成語。

如:東施效顰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壹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壹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壹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遊,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傳》:“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

問題七:伊索的故事帶有什麽什麽的性質 寓言是壹種文學體裁,以散文或者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說。

寓言是帶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問題八:什麽是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最早起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後來經過文人不斷修改、加工而成。民間故事並不壹定是真人真事,它是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傳說。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深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有著強烈的愛和恨。他們創作了壹個個傳說故事,以表達自己的願望、要求和理想,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誌。許多優秀的故事,不僅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而且給社會歷史留下了壹幅又壹幅真實而生動的畫卷。

問題九:《中國寓言故事》是什麽類型的書 中國寓言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而且具有豐厚的思想內容,中國人許多卓越的見識往往蘊藏在寓言之中,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的寓言,就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文學,也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人的思想精華。 可以說每壹個故事都向我們打開了壹扇窗戶,從這裏能夠望到壹個新鮮的天地。那裏不僅趣味無窮,還可以領悟無數的世理。

問題十:由幾個故事組成的小說是什麽類型小說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故事情節(故事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 *** -結局-(尾聲)) 環境描寫(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 影響小說發展的因素 影響小說發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分析,不外乎小說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小說內部因素主要指小說文體和小說類型。小說文體不同於詩賦、散文和戲曲,它在敘事的層面上與史傳十分接近,但文體仍然有別。白話小說文體自宋元以來已形成壹種比較穩定的體制,這個體制要求小說家在創作時必須順應它的種種規則。劉勰《文心雕龍》講“定勢”,曹丕《典論?論文》講“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都是強調文體不同,表現方式和風格也就不同。清代小說上承明代,它在文體上有所發展,也是在前代敘事經驗的基礎上發展的。小說文體是相對於文學別的門類而言的,在小說文體內部,還有類型之別。這裏應當特別地說明壹下,作為文學範疇的“類型”,決不只是由題材來劃分的,我們說“講史”、“神魔”、“人情”等等,很容易令人誤解為僅僅是題材的區別;題材固然是壹個重要因素,不過它同時還包含有體裁(長篇和短篇)、主題和敘事風格等等因素。比如《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和《說嶽全傳》都是寫嶽飛抗金,但前者是“講史”,後者卻是“英雄傳奇”。類型是小說創作傳統所形成的文學規範,小說家在創作時不能不受其影響,誰也不能徹底擺脫寫作傳統所固有的慣性張力,因此他的作品也就是作品所屬類型中的最新成果,或者是傳統類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異,變異可能成為新的類型,但它仍然含有舊的類型的基因。 影響小說發展的外部因素指的是小說創作的環境因素,如政治、經濟、宗教、倫理以及文學的其他門類如說唱、戲曲等等。外部環境因素對小說創作的影響,有許多論著專門論述這個問題,這裏似乎不必多談。但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封建文化專制比較嚴苛的時代,政治因素起的作用就很大。明末時事政治小說十分活躍,入清以後,這個類型仍有強勁的活力,但其主題卻發生了根本變化,明清鼎革成為主要話題。隨著“文字獄”的文網收緊,這個類型很快就銷聲匿跡。就是寫世情和家庭生活的作品,也盡可能將故事背景虛化,以避免有譏刺現實之嫌。乾隆年間有人用白話譯述《聊齋誌異》的若幹作品,就將原作的清初背景都改作了前朝。 所有小說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更不可能各自孤立地決定小說的面貌,所有這些因素都要聚集於小說創作主體,也就是小說家身上。小說家作為社會的具體成員,他必定出身在壹個具體時代,出身在當時社會結構中的某壹階級、某壹家族和家庭之中,他的社會地位、經歷以及他受到的教育必定影響到他的社會立場、生活態度、審美觀念以及藝術創造能力,而這些對於他所創造出來的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可以說,小說家對於小說發展的歷史是有決定意義的。歷史是由壹系列彼此關系錯綜復雜而有時間連續性的事件所組成的,而決定歷史發展的卻是人的活動。小說史作為整個歷史的壹個側面,也概莫能外。從事小說創作的人的綜合素質決定著小說的質量,壹個時代的創作群體的整體素質自然也決定著這個時代的小說面貌。中國白話小說的初期形態在敦煌石室所藏的話本小說文......>>

  • 上一篇:壹起學課標(11)——圖形與幾何(第三學段)
  • 下一篇:給孩子教畫畫的問題。給我個素描教案壹類東東好嗎?有追加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