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

#百年奮鬥路書寫新風彩#

壹壹記武陟縣小馬營村黨支部退休老書記和老村委會主任張錫通

在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焦作(東)火車站南側座落著壹個不起眼的默默無聞的小村莊。

在三十年前,這裏還是“房屋壹片瓦,草席當做床,吃飯靠救濟,花錢靠乞討”的貧困村。

而如今,走進這個人口不足三百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壹畝的村莊,陣陣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工廠的車間工人們忙個不停,村裏的大街小巷整潔寬敞,居民的二層小樓內,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壹應俱全,這些無不彰顯著它的富裕、文明與生機。

談到小馬營村的這些年的滄桑巨變,村民們都會深有感觸地說:“小馬營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俺村的好書記—張錫通。”

年近耆耋之年的張錫通在當地是壹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任務。這不僅是因為他已在小馬營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幹了四十多年,使昔日的貧困村成為聞名遐邇的小康村、明星村,而且還因為他有著令人羨慕的諸多榮譽和身份—省、市、縣級優秀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勞動模範,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連續六屆當選為中***武陟縣委委員,連續七屆當選為焦作市人大代表。

辛醜新春伊始,我們慕名走進了小馬營。

1971年秋天的壹個夜晚,張錫通接到公社黨委的通知,由他擔任小馬營村黨支部書記。

看著缺糧斷炊的群眾,面對壹窮二白的集體經濟,張錫通義無反顧,勇敢地挑起了重擔。

上任後,張錫通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召開全村群眾大會。在會上,他深情地望著父老鄉親,莊嚴地許下三個承諾:保證三五年內甩掉小馬營的窮帽子,壹定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壹輩子不離開小馬營。

當時小馬營賴以生存的土地狀況非常糟糕,“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聽蛤蟆叫,不見糧登場”是其真實寫照。

為了改良土壤,張錫通帶領全村男女老少,戰嚴寒,鬥酷暑,歷經數度春秋,硬是填平了三百畝坑塘。

後來,他們又在未填平的坑塘裏種田青、作臺地、治鹽堿……終於,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田,廢坑塘變成了蓮魚混養池,小馬營人不再為溫飽而憂慮了。

告別了饑餓,張錫通又有了新目標:讓小馬營人從溫飽走向富裕。然而,正當他準備甩開膀子大幹壹場的時候,1982年打破農村“大鍋飯”的情形使他再度陷入被動局面。當時有的地方村幹部誤認為,集體經濟就是“大鍋飯”,唯分是好,村集體財產分得連顆釘子也不剩,農業機械也被拆成碎鐵賣了。但他認為此舉對人均耕地稀少的小馬營來說顯然不利於機械化耕作,不利於今後的大發展。所以,正是由於當時他的壹正確念想,小馬營村集體所有的大型農機具都沒有分。於是,上邊人責難說,不分就是阻礙農村改革;下邊的人也在悄悄地埋怨說,幹部怕分了後自己油水少了;鄰村人恥笑說,張錫通是想顯壹手哩!

對此,張錫通堅持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中央精神,頂住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以非凡的勇氣和膽略做出了驚人之舉:每戶除菜地外,集中連片劃出責任田,大型農業機械仍為集體規定財產,不再往下分。

這壹決定的好處,在以後的實踐中顯現出來了。這裏的農戶從沒有為耕田、澆地作過難。不僅如此,村裏的水利設施還不斷完善,農業機械不斷增加,土地肥力日益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逐漸增強。

經過十余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小馬營村換來了小天麥湧金浪、秋天風送稻谷香的豐收景象,成了聞名遐跡的“魚米之鄉”

“農業是飯碗,副業是菜籃,而工業才是農民的錢布袋”。

張錫通認準了這個理。

從1983年開始,他踏上了壹條艱難的創業之路。

創辦企業,小馬營面臨的是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資金問題是第壹道難關,怎麽辦?張錫通上焦作、下鄭州,探訪親友,好不容易借來1.3萬元,全部交給了會計,並交代不要村裏壹分壹厘利息。

在他的影響下,村裏的幹部群眾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把孩子娶媳婦的錢拿來了,有的把積攢蓋房的錢送來了,還有的把賣牲畜、糶糧食換來的錢交給村裏。

不到半個月,村民們湊了5萬元錢,這分分毛毛,都是群眾的血汗;這毛毛分分,都凝聚著群眾熱切的期望。

望著這些錢,張錫通動了感情:“企業要是辦不好,對不起全村父老鄉親啊!”

經過深入考察和詳細論證,張錫通決定:發揮本村緊臨鄭(州)新(鄉)鄭(州)焦(作)公路的優勢,先上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

於是,他們辦起了汽車修配廠。精明的決策,為小馬營的發展掘到了“第壹桶金”。

緊接著,他們又決定在村裏板鑄造廠。

資金問題解決了,無人才又成了擋在他們面前的壹只攔路虎。本地人才少就到外地請。為了求賢納士,張錫通的足跡留在了浙江、上海、河北、天津等地。

為聘請河北省壹位技術人員來擔任鑄造廠廠長,張錫通曾連跑了五趟,終於感動了他,使他主動把戶口從城市落到了小馬營村。

2004年,小馬營與鄭州後羿集團合作投資壹個600萬元精細化工廠。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專家,項目很長時間沒能啟動。為了求得人才,張錫通和他的搭檔帶著幹糧,四處尋覓,經過努力,從開封某化工廠聘請到壹位高級工程師。考慮到該工程師兩地奔波,生活極度不方便,張錫通主動把自家的兩層小樓讓給了工程師壹家人居住,並把自己的家電、家具和生活用品留給他們使用,在引進人才同時,張錫通還非常重視引進技術。1991年,他在北京的覽會上得知滴塑產品在國內很吃香,便請求科研單位以10萬元的價格轉讓技術。當時村裏有人擔心的問:這高、精、尖的項目,咱莊稼人能搞嗎?

張錫通滿懷信心地回答說:

“事在人為,路在人走,業在人創。人家能幹成,咱也能幹成。”

他知難而進,自任廠長,僅用三個月時間,投資160萬元,建成了全省第壹家滴塑廠。滴塑廠投產第二年,就創下產值壹千五百多萬元,實現利稅150萬元,產品遠銷到香港、韓國和歐美、新加坡。

三十多年來,張錫通先後領辦了建築材料廠、服裝廠、汽車修配廠、眼鏡廠造廠、塑料化工廠、鄭州後羿集團武陟分公司等11家企業,引進各類人才壹百余人,使全村企業個個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目前,小馬營村集體總資產已達數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改革開放後,小馬營人靠著勤勞和指揮逐漸脫了貧,過上了幸福日子。但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也在部分群眾中蔓延開來,過關了窮日子的鄉親們,看著日漸飽滿的錢袋子,竟不知所措了。

有的主張把祖墳好好修壹修,“讓祖先也風光風光”;有的主張把錢分了,也“瀟灑走壹回”;有的甚至悄悄擺起了麻將桌,硬幣在桌上碰得叮當響。有的受社會上壹切向錢看錯誤思潮的影響,爭待遇、比享福,不思進取。

張錫通發現了這些現象,在全村開展了“手裏有了錢,生活怎麽過”的大討論。會上,張錫通語重心長地說:“這不只是壹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問題,而是壹個關系到小馬營興衰成敗的問題。我們村之所以富了,關鍵是因為黨的政策好,大夥兒幹勁兒高。如果大家都松了勁,金山銀山也會被掏空。更何況我們只能算是小富。現在如果驕傲,自滿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就會付之東流。”

這些年,每年的大年初五,張錫通都要把全村幹部群眾召集起來,談談壹年來的工作,比比每個人的貢獻,找找還有哪些不足;並且通過講村史、講創業史,讓群眾了解小馬營的歷史變遷,讓群眾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激勵全村人永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為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圍,小馬營村先後投資壹百多萬元,對村容村貌進行了綠化、美化,改造了村辦學校,修建了村級衛生所,建起了圖書室、門球場、籃球場、卡拉OK廳、慈善文化廣場、村史館等文化娛樂場所。

隨著群眾收入的增加和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小馬營村的各項公益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現在,村民家家戶戶通了水、電、電話、有線電視、天然氣,五老人的壹切費用村裏全包,全村人看電影、洗澡、子女上學、老人退體後的醫療費用等也由村裏承擔。

有多少年過花甲的而老人都在享受這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天倫之樂,滿頭白發的張錫道卻像壹頭拓荒牛,為把小馬營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依然不知疲倦地躬耕在這片黃土地上。

小馬營的發展還離不開他。在2011年,張錫通從小馬營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的位子上退下來了,可他當急被新壹屆村“兩委”聘為了經濟發展總顧問,這是群眾用最樸實的方法在挽留他。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雄心不已。”面對著記者的鏡頭,張錫通暢談了小馬營村今後的發展規劃,他說,以調整農業、強調工業、搞活第三產業統攬全局,爭取兩三年內再上到幾個高科技項目;搞活兩條商業街;實現全村供暖……壹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藍圖在他心中已經鋪開了畫卷,它即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

  • 上一篇:古董材料封面
  • 下一篇:清明特稿‖石魯生:緬懷祖宗話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