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富春山居圖》是什麽意思?

《富春山居圖》是什麽意思?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

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壹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壹定按著每壹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第壹部分:剩山圖從壹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制,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著,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蒙,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隨著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壹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著壹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將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裏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裏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妳跟著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妳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而雲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壹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系。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壹片水沙,壹段最長的留白,如同壹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著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圖》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蔥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並行江中,船上漁夫也只是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壹如壹顆塵埃。遠處壹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壹起,壹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

創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 經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種心境壹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壹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壹度曾以賣蔔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壹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壹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藝術鑒賞

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壹個漫長的江水,在壹千年的歷史裏,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壹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壹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壹張畫,是壹個哲學,壹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壹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裏,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壹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畫法

1.總體風格:《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壹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壹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2.構圖方式:《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壹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沈遊戲。天長地久,仿佛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壹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壹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湧,壹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沈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富春山居圖》所采用的是壹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壹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壹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後是壹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後景物的壹種有效聯系。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壹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值得關註的是,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采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采用的是壹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3.枯潤墨法: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濃墨進行表現,而是在淡雅的筆調中體現出秋天的味道。畫家采取文人畫的傳統筆法來對畫卷進行表達。在畫中,大多通過幹枯的線條來進行表現,濃墨和濕墨只有在樹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枯中有潤的特點,既隨意又不失柔和的特點。在對山進行表現的時候,不管是濃墨還是淡漠,都是采用幹枯的筆調來進行勾效,逐漸由淡到濃,在最後通過濃墨來對其進行勾點,從而起到壹氣呵成的效果。在畫樹的時候,樹幹部分或者沒有骨,或者簡單兩筆便勾勒出來,樹葉的分布則顯得錯落有致。在 《富春山居圖》中,畫者運用壹筆便實現了形和墨之間的變化。畫家的筆內有著飽滿的水分,結合點和染的特點,整幅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樹的濃墨勾畫和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幹濕並濟,松緊相湊。在黃公望看來,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從淡墨逐漸過渡到濃墨,可以在紙上看到滋潤的特點。畫家的這壹觀點正是元代人在筆墨運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筆和墨之間的壹種有效結合,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4.幹筆墨法: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到的作者的筆墨運用為純筆墨,並沒有采用更多的濃筆墨來對畫卷進行表達,而是運用淡雅的筆墨、簡單的勾勒出了畫卷中的秋天韻味。在進行書畫表達的時候,黃公望先生運用幹枯的線條來對畫卷進行表達,是壹種傳統的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在墨法運用上,只有在進行樹的勾勒使采用了濃墨和濕墨,對於其他事物則采用淡墨的幹筆描繪,凸顯了幹筆淡然的壹種特殊墨法。如在對山進行勾畫的時候,運用幹枯之筆,用淡墨描繪,濃墨收尾,濃淡結合,使整幅畫面顯得淡濃得體,顯然壹副壹氣呵成的氣勢。畫中的遠山和洲都是用淡墨來進行描繪,只是微微可以看到壹點痕跡,只是在淡淡的壹筆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紋用濃墨、淡墨和枯墨進行復勾,使得這幅畫卷呈現出濃淡結合的特點,渾然天成,紙質表現效果非常好。樹的濃墨點化和山的淡墨描繪是壹種非常鮮明的對比,幹濕結合,淡濃結合,整幅畫呈現出節奏變化豐富的畫面。

5.披麻皴法: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幹濕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峰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山石大部分用幹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形象

畫中壹***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蔔為生。接著茅亭裏有壹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裏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創作者在這裏其實帶有壹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壹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裏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裏的壹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裏面,本來就有這樣壹個交換的可能。最後兩艘船行於江上,看到船上有四個人。

  • 上一篇:夢見男女野戰圖
  • 下一篇:關於學習日語:平假名和片假名都要記嗎?新入門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