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合澗鎮的風景名勝

合澗鎮的風景名勝

合澗鎮旅遊資源豐富,洪谷山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五處省級文物,二處市級文物,被譽為“文物寶庫”,景區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洪谷山是南太行林慮山中壹座名山,位於林州市區西南15公裏處。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裏,旅遊資源豐厚。洪谷山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山環水繞,群峰壁立,綠茵如蓋。中間壹道深谷,長年溪流不斷。

谷底有三級瀑布,山水斷跌而下,猶如壹卷長紗。春季滿山黃華,流金溢彩;秋季霜打楓葉,壹片火紅。 洪谷山歷史悠久,古跡璀璨。

北齊文宣帝高洋建洪谷寺,先後有眾多僧人雲遊掛錫;北齊金燈寺石窟建在萬丈懸崖之上,白雲繚繞,神秘莫測;五代山水畫家荊浩及弟子關全在此買田數畝,躬耕自食,沐浴山光,成為山水畫開宗巨匠:明代知縣謝思聰在此開渠引水,創建林州最早水利工程——謝公渠。現(2008年)尚存。

北魏摩巖石塔、千佛洞石窟、金燈寺石窟;唐代磚塔;明代謝公渠;清代謝公祠及各朝代碑刻等重要文物,其中有省級文物五處,市級文物二處,是遊人休閱旅遊的好去處。

洪谷四圍,十二秀峰聳峙,碧陰溪、三叠瀑、跨玉橋、五松亭、朝雲亭等點綴峰谷之間。明代知縣謝思聰曾開渠引水,利民40村,鄉人敬之,稱謝公渠,並立謝公祠及頌碑數通。建於北齊的洪谷寺,現存唐磚塔。洪谷寺北行登山,可至著名的金燈禪寺,所謂洪谷金燈即指此處,北崖南谷,妙趣無窮,世所罕見。洪谷山群峰回環連接,深澗幽谷高深莫測,溝盡壁連之處,飛瀑連跌三層崖嶄,氣勢磅礴。

五代著名畫家荊浩在此隱居,沐浴山光,躬耕而食,自號洪谷子,繪出了以洪谷景色為素材的《桃園》、《太行洪谷圖》等傳世之作,與其弟子關仝創立了墨筆勾皴法北方全景山水畫派,為唐宋山水畫之冠。洪谷山文化底蘊深厚,有唐代磚塔、北宋千佛洞石窟和金燈寺石窟,大緣禪師摩崖石塔,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等文物古跡。 洪谷山是林慮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之壹。

這裏重巒疊嶂,奇峰崢嶸,水清林茂,風光旖旎。洪谷山溝口為洪積混合物,呈“冰川泥礫”外貌,其成因有不同說法。洪谷山開發歷史悠久,古跡璀璨,有省市級文物9處,分別為荊浩隱居處、洪谷寺、靈鷲寺遺址、唐塔、大緣禪師摩崖石塔、千佛洞窟、五松亭遺址、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謝公祠等,號稱“文物寶谷”。景區內設有荊浩畫院寫生基地及戶外拓展訓練場等。主要自然景點有:三級瀑布、甘露泉、黃龍潭、鸚鵡峰、擎天柱、龍須寨、蘑菇石、雙龜望日等。 岱頂山又稱大聖山,位於林州市合澗鎮三陽村北。在山頂之上有壹處古建築群,相傳是東嶽泰山岱頂的壹位修行道人於北宋政和年間創建,故民間稱此山為岱頂山。

在李德成所著的《林州寺廟大觀》中有這樣的記載;具體創建年代不詳,留有多通明清石刻。岱頂山是林州九大宗教名山之壹。

岱頂山是壹處古建築群,相傳系東嶽泰山岱頂的壹位道長於北宋政和年間創建,故民間俗稱岱頂山,留有多塊明、清碑刻。山腰建有嶽王廟,內祀有張仲景、華佗、孫思邈iao等7位名醫塑像。山下建有孝思寺,為金代林州進士康塘的香火院。元至治二年(1322)重修,重修至今680余年。三陽村因位於這三座古剎之南(陽),故名三陽村 紅英匯流位於合澗鎮區西邊的上莊村西南,是紅旗渠的壹個標誌性建築,是紅旗渠第壹幹渠與英雄渠匯合的地方,紅英匯流至油村改稱紅英幹渠,灌溉合洞、原康、東姚等7個鄉鎮16萬畝耕地。紅英匯流南邊是紅英匯流壹號電站,水頭38米,裝機2臺,***2500千瓦。右上邊是使用英雄渠水發電的紅英匯流二號電站,水頭18米。紅英匯流工程為合澗公社1966年4月修建。

英雄渠建於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紅英匯流處,長11.4公裏,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第壹支渠沿太行山麓北去,到黃華止,長20公裏。第二支渠沿白雲山北麓伸向東北,到橫水止,長35公裏。第三支渠沿白雲山南麓指向正東,到東姚止,長105公裏。

第四支渠沿太行山腳南去,繞過翠屏山,到官街止,長40公裏。1966年4月,壹幹渠竣工通水,到黃華後實際上就已經和英雄渠匯合,走的是英雄渠第壹分支的渠線,到紅英匯流是和英雄渠的主渠道匯合。這個工程看似簡單,但技術性很強。兩渠匯流時不僅要做到順利匯流,還要做到10立方米/秒英雄渠的水不倒灌到紅旗渠內。 弓上水庫位於合澗鎮嘴上村,從淅河引水,總庫容31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400萬立方米立方米。二水庫主要補償灌溉季節濁漳河來水的不足,紅旗渠渠系內還修建了10~1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43座,總庫容10730000立方米;建有庫容在10萬立方米 以下的坑塘343座,總庫容850萬立方米。

灌區現有幹渠10條,長304.lkm;支渠51條,長524.2km;鬥渠290條,長697.3km;農渠4281條,長2488km。利用水頭落差建小型電站50座,裝機70臺,裝機總容量13530kw,平均年發電量約3200萬度。形成了壹個引、蓄、提、排相互調節的綜合利用的大型灌區,對林州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市糧食畝產由1965年的165kg,到1979年達到417.5 kg,15年提高了2.5倍。解決了山區吃水困難,地下水位也提高了1~2m,宜井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 上一篇:妙圍繞中心意思寫作文
  • 下一篇:求照片合成軟件!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