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七步寫作法-4.行文邏輯

七步寫作法-4.行文邏輯

1.把重要的話放在開頭說

文章的開頭是文章最先呈現給讀者的內容。好的開頭,要麽開宗明義,帶領讀者由淺入深地理解文章內容;要麽提綱挈領,層層遞進展現文章的內容框架;或者至少有點懸念,讓人欲罷不能地急切想了解下來的內容。

文章的開頭有幾個作用。首先,它是壹篇文章的臉面,文章好不好看開頭就能知道個大概。文章的語言風格、邏輯、立意都會體現在開頭的文字裏;其次,開頭是壹篇文章的起始,壹般開頭是個引子,要引出接下來要展開的話題;再次,開頭是壹篇文章的統領,就好像打仗時指揮千軍萬馬的將領,開頭決定著文章內容的方向;最後,開頭往往埋伏著壹篇文章最大的未解之謎,等待著讀者在下面層層深入揭開謎底。

因為承載著這麽多的功能,所以寫作時要特別重視文章的開頭。設計文章開頭最核心的原則是——重要的話放在開頭說,要把文章最吸引人、最精華、最能引起讀者註意的內容最先拋出來,這樣既可以把讀者牢牢留住,也便於寫作者順著開頭找到敘述的方向。

圍繞著重要的話放在開頭說這個原則,有壹些常用的開頭方法:

壹、故事開頭

講故事是最容易吸引讀者註意力的方法,好的故事不但可以抓人眼球,而且可以在開頭就設置好出場人物和矛盾沖突的線索,為接下來的內容做鋪墊。

如何寫故事開頭呢?第壹,根據文章主旨構思壹個故事,可以是在真的,可以是聽過的,也可以是想虛構的;第二,盡量在200字以內把這個故事講完整,包括起因、經過和結果;第三,要在故事最後,點名故事和文章的關聯。

二、總結開頭

總結開頭就是在文章的最開始,開門見山地給出見解和結論,讓讀者知道文章的立場和主旨。然後在接下來的段落裏,像剝洋蔥壹樣,壹層壹層展開,解釋清楚。

以總結和結論開頭對寫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對寫作者來說,有了結論懸在頭頂,寫作中就會壹直圍繞這個中心不跑題;而對於讀者來說,先看到結論,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就容易沿著作者的分析層層剝繭抽絲。

三、懸疑開頭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實,不管是寫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在文字裏找到樂趣,而開頭是絕佳的樂趣入門通道,所以很多的開頭會?呈現破碎的結構——包括當時事件中的某個場景、站在現在對過去某個時間的假設或者是當事人在某壹刻的體驗。比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裏寫下的第壹句話就是:“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上校巧妙地打亂了時間的順訊,從現在看將要發生的事。單單這種錯亂都讓讀者覺得好奇——是不是有些東西註定要發生?是不是會有某種反思?是不是還夾雜著宿命論的態度?

靠時間切換造成懸疑是懸疑開頭的壹種方法,除此之外,還有靠情節推動的懸疑;靠違反常見邏輯造成的懸疑和語言結構懸疑,等等。

寫懸疑開頭,有三種套路。最常見的就是百年孤獨式懸疑開頭,顛倒時空的界限——“多年以後,我想到自己當時那個決定,真的沒有後悔過……”;第二種是故意營造不合情理的場面——“被捉住的那壹刻,她拼命掙紮,她不怕死,而是怕她手裏這點錢再也不能送給她要感謝的那個人了……”;第三種是提出疑問造成懸疑——“壹個人,15天,積累了10萬粉絲,這個可怕的寫作狂人,到底用了什麽方法?”

四、自然敘述開頭

很多人都喜歡用自然敘述開頭,就是把作者想跟讀者說的第壹句話作為開頭,看似沒有經過刻意的設計,但可能反而更打動人心,因為這些未經修飾的淳樸開頭可能是作者最想說的、最重要的話。

自然敘述式的竅門是捕捉細微的情感。有三個模塊可以套用:第壹種是人稱模板,我妳他三個人稱+感受。第二種?叫托物言誌,看似寫風景,其實有深意。第三種叫對話模板,看似自言自語,實際上是思考對話。

其實不管是哪種開頭方式,無非就是要引起讀者註意,給人留下深刻映像。未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在每個人面前的內容會越來越多,相應地,每個人用來閱讀壹篇文章的時間會更短,如果不能在開頭就牢牢抓住讀者,再好的內容也展現不出來。這也就要求寫作者把重要的話放在開頭說,讓讀者壹目了然,有繼續讀下去的興致。

2.讓松散的材料連貫起來

好的文章錯落有致,有引人入勝的敘述,有思維縝密的推理,有慷慨激昂的抒情,有壹錘定音的總結,這壹切就像文字構建的奇妙旅程。

不管文章如何起伏,也不管運用了多少寫作技巧,文章壹定要有邏輯,這會讓所有的素材成為壹個整體,而不是單獨分散的存在。

如何保證文章的內在邏輯的完整性呢?最常見的就是列提綱法。在動筆前想好文章的結構和呼應關系。尤其是在寫復雜文章的時候,壹定要先列提綱,想清楚開頭如何寫,中間有幾點,引用哪些資料,提供哪些數據等。然後在去填充提綱需要的支撐材料。

在行文過程中,還需要註意具體行文的四種連貫性,分別是語意連貫、結構連貫、形式連貫和引用連貫。

壹、語意連貫

壹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壹種寫作技巧,敘事、議論、評論,甚至虛構,感慨也許會同時出現在壹篇文章裏頭,結合了多種寫作手法。

文章的多種表達,可以由故事偏離出去法感慨,甚至逃脫出去講另外壹件事,但所有表達的意思要連貫,不管跳出去多遠,最後壹定要回歸到主線。

二、結構連貫

過去上語文課,老師總會讓大家給文章分層,當時很多人不理解這種聯系的意義,為什麽要把文章分層呢?其實,分層就是為了看清楚作者是怎麽把零散的內容合並成壹個整體的。

寫作時,為了講述壹個復雜話題,人們會搭建文章的內部結構。長的文章,沒辦法壹口氣說到底,人們就分章,分小節,分層次,分段落這種層級結構會輔助寫作者更好地連貫內容。所以不管是文章分層練習,還是發現隱含在文章中的層級結構,說的都是同壹件事,那就是如何讓文章結構變得連貫。

三、形式連貫

寫作時,為了更好地表達語意,寫作者可以設計很多特殊的形式讓文章更像壹個整體。比如,文章中要引入某種表現形式,但限於篇幅又不可能整篇引用,那就可以做成“附錄”或者“索引”的形式,只在文中提及,但並不全文展示,有需要的人可以在文後找到。

四、引用連貫

現在的寫作越來越習慣使用除文字以外的多種表達手段,包括表格、結構圖、甘特圖等輔助工具。借助這些工具,有些數字、趨勢、規律、結構會比單純用文字表達更清晰。而文字和輔助工具的結合,也能幫助讀者,更容易地抓住文章的整體結構。

寫作的內容在邏輯考驗的是寫作者調度資料的能力。尤其在復雜寫作中,比如,寫大型報告或者中長篇小說,壹旦故事和人物關系變得復雜,寫作整體性的問題就會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以上五種方法,還要不斷通讀之前寫過的文字,反復琢磨提綱,邊寫邊調整。其實,即使對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要想壹次就實現大型文章的完整性,也是不容易的。

3.把孤立的內容變成整體

寫文章就像建壹座房子,不是什麽建築材料都可以用。本來四根柱子就可以支撐起壹棟房子,非要塞五根,不但不好看,還破壞了建築的整體結構。寫文章也壹樣,不是堆的資料越多越好。文章的內容需要按照某種結構來組織,哪些內容應該要,哪些內容應該舍棄,哪些內容非但沒有幫助還會拖了文章的後腿,這都是搭建文章結構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文章結構是為了構建文章內容之間的合理關系,把孤立的內容變成整體,簡單來說就是找到貫穿文章內容的主線。壹篇文章是壹個整體,要有壹以貫之的價值觀,要有層層遞進的推理,還要有前後壹致的寫作目標。有的文章,可能開頭不錯,中間寫的很豐滿,結尾也很有特色,可如果缺乏主線,每壹段文字各自為政,就會讓別人覺得很混亂。

文章的結構千差萬別,很難說哪種結構更好,也很難總結出壹個準確的公式,但行文結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卻是有規律可循的,表現出來,主要有四種癥狀,分別是局部腫脹、顧此及彼、理所當然和跑題萬裏。

壹、局部腫脹

局部腫脹是指該強調的地方沒強調,不該強調的地方卻加重了筆墨。例如,命題作文《今天印象深刻的壹件事》,很明顯,重點是落在印象深刻的事上,可很多人會跟著感覺寫,把點落在了“今天”上,就不應該這樣繼續寫下去。

在所有不該過分著墨的地方拖延時間都容易造成局部腫脹。比如,過多?的環境描寫,遲遲不引入人物;比如,結尾部分個人觀點和評論過多,不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比如,文章的對話過於細碎、啰嗦、反而沖淡了人物個性,等等。這些都會導致文章不通暢,文字和語言淤積,形成腫脹。

如何避免文章的局部腫脹呢,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反腫脹練習法。在寫作前,先規劃好文章每壹部分的比例,搞清楚重點和非重點的分配。

文章主題:我的奇葩遭遇

?故事開頭,引入人物,占20%

?故事發展,展開事件,占30%

?故事結尾,占10%

?對故事的聯想及感慨20%

?反思占20%

開頭部分20%故事的發展30%結尾10%感慨20%反思20%

二、顧此及彼

顧此及彼是因為觀點混亂,前面講壹個意思,到後面自己推翻自己。或者前面有壹個重點,寫到後面寫成了另外壹個重點。

寫文章需要動筆前就有整體的邏輯,不能壹邊想壹邊寫,這樣很容易不斷否定自己的觀點,造成前後不壹致。

三、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表現為只呈現跟主題相關的內容,卻沒有推理過程。寫作中,我們不能相信理所當然的推理,壹定要找出材料跟結論的聯系。不然的話,讀者會壹頭霧水,找不到方向。

四、跑題萬裏

跑題就是偏離主題。文章的內容和主旨不相符。常見偏離主題的方式歸納起來有;流水賬是跑題、核心不明是跑題、跳躍式跑題和多種新式跑題。

流水賬式跑題表現為敘述太散沒中心,看起來所有的內容都羅列了,但是別人讀起來卻抓不住重點。

核心不明式跑題表現為內容太散沒中心,看起來每個部分都是有邏輯的,但是湊成壹篇文章卻沒有了邏輯。

跳躍式跑題,表現為寫作中心的偏移,壹篇回憶老師的文章,因為某個部分提到了同學,又開始說同學這幾年的發展,就完全偏移了之前營造的回憶、思念、感傷的文章調性。

多中心式跑題表現為文章呈現出多個中心,壹篇名為《女人不可以窮》的文章,先說了女人物質上要富足,又說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最後文章開始糾結,如果物質富有但精神貧窮怎麽辦?精神富有物質貧窮怎麽辦?文章的中心開始不再明確,反而讓人看不懂。

寫作中,如果擔心跑題,就在最開始限定關鍵詞,找到關鍵詞,死死抓住不放,把問題說透。

三種方法,幫助寫作者快速理好思路,找到合理搭建文章結構的方法:

1.中心原則法

寫作壹定要有壹個中心,壹個道理也好,壹種意境也好,壹個說明主題也好,壹定要有個中心,如果發現文字開始跟中心沒關系了,那說明寫偏了。

中心有時候也叫作寫作的“點”。寫人物,人物性格,甚至人物性格的某壹方面是點;描述事物,事物的某個特性或者某個局部細節是點;寫評論,某壹個觀點,或者對某壹個觀點的解讀是點抓住這個點延伸分支,文章就會很有說服力;寫小說或者故事,人物潛在的戲劇沖突是點,圍繞這個點反復強調、放大、就會制造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2.統壹原則

壹篇文章是壹個整體,要實現整體效果,需要有三個統壹,分別是觀點統壹,主題統壹,文風統壹。觀點統壹很簡單,不能前後矛盾;主題統壹就是在講清楚壹件事之前不輕易跳轉到另外壹件事;文風統壹就是表述要有連貫性,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妳語言所呈現出來的詞語邏輯。

3.配套原則法

邏輯看起來是非常難以琢磨的事情,但是“邏輯結構”卻又套路可循。什麽是邏輯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構成壹個邏輯的必要組成部分。比如,“例子+結論”式邏輯結構,前面講例子,後面要有歸納總結;比如“故事+升華”式邏輯結構,前面講故事,後面要通過感悟實現升華。邏輯結構展示了快速理順文章結構的套路——如果前半部分是展示,後半部分就要有專門的內容做配套。

有中心,有頭有尾,有配套,這是寫文章理順邏輯的三個關鍵詞。

4.讓所有鋪墊為結尾服務

寫作要圍繞壹個中心,所有的內容要為主旨服務,從寫作邏輯上來看,有壹句話可以概括文章各部分的關系——所有的鋪墊都是為結尾服務的。文章的開頭也好,中心內容也好,敘事邏輯也好,都不是簡單的陳列,前面的所以設置,最後都是為了結尾服務的。

結尾為什麽那麽重要呢?這就涉及人們閱讀和認知的習慣。人們的認知通常是由開頭到結尾,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熟悉到熟悉。我們閱讀壹本書,了解壹個知識,看壹篇文章,雖然接觸的介質有所不同,但認知的模式是壹模壹樣的,都是從開始引入,到深入了解,到最後形成結果。

結果其實就是文章內容鋪墊的最終目標。雖然文章所有內容都需要為主旨服務,但在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上,文章所有的內容、鋪墊都是為結尾服務的。結尾可能是結論、可能是開放式的問題、可能是抒發某種感情、可能是提出問題,也可能是回顧匯總,不管是哪種形式,結尾都是在前面有了大量鋪墊之後,自然而然的產物。按照這種邏輯寫文章,文章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才會更強,更像壹個整體。

文章的結尾有千千萬萬種形式,很難說哪種最好,但不好的結尾都很明確,最不好的結尾叫口號式結尾。很多人寫文章,整篇沒有目標也沒有中心,只能在最後喊口號。“為了更好的未來加油努力”“從今天做起,馬上行動”,等等,這種標語式的口號,看似可以把文章的情緒推到高潮,卻因為缺乏鋪墊,讓人覺得空洞、虛假。所以,介紹幾種常用的結尾方法。

壹、恍然大悟式結尾

最忌諱平鋪直敘的故事,看到中間就可以猜到結尾,這種故事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好的寫作者,不但要學會設置故事主線,也需要設置讓人為之壹振的結尾。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說的就是這類結尾。

在文章裏設置推翻之前所有鋪墊的結尾,讓人恍然大悟,這本身也是所有內容為結尾服務的壹種方式。恍然大悟式的結尾在內容上會讓人大吃壹驚,但是在邏輯上卻是完整的閉環,也就是說,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讀者最後的“哇”的壹下,所以這種形式不知可以應用在寫小說、寫故事裏,還可以應用在所有需要最後揭示謎底的文章中。比如現在的很多新媒體廣告,前面東拉西扯講了很多事,最後放出廣告,讓人有頓悟之感。這種前後的邏輯關系,就是因為設計了恍然大悟式結尾。

二、開放式結尾

壹般文章都是在結尾展現故事的結局,或者給出討論話題的結論,但是也有不少文章是以開放式的形態結尾。

比如虛構寫作中的小說和故事,最後不交代故事的結尾;比如非虛構寫作中的人物描寫,沒有給出主人公未來方向的展望;再或者議論文或者說明文中,只陳述事實,沒有總結和判斷。

開放式結尾其實是讀者壹起完成故事創作。雖然讀者不壹定會把自己設想的結尾寫下來,但是因為他們希望閱讀是完整的,就會回味或者把這個故事構建齊全。這樣安排結尾,壹方面可以吸引讀者的註意力,另壹方面,也可以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開放式結尾是壹種結尾的邏輯,它在前面呈現出所有的事實、感受、沖入,最後不給出結論,突然收尾,留給讀者壹個不完整的結局。這種做法有時候會讓人不快,覺得文章不夠完整,但大多數時候會讓人陷入思考,主動卷入文章中去,讓人覺得意味深長。

三、揭秘式結尾

好的作者,為了讓文章有意思,會在文章中設置很多小機關,比如在開頭不經意提到壹句話,或者在中間安排壹兩個看似突兀的橋段。這些機關在揭秘前,會讓讀者覺得很不舒服,而這恰恰也是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因為不舒服,讀者才會壹直希望平息這種不舒服,才會進壹步閱讀,甚至主動去搜尋相關的答案。在寫作中,常把對機關的破解放在最後的結尾部分,通過呼應、舉例、解答等形式,打開機關,讓讀者串聯起整體內容,從而發現閱讀的樂趣。

常見的揭秘式結尾包括人物身份揭秘、情節揭秘、邏輯揭秘等。

在寫作的邏輯上,揭秘式結尾可以制造驚喜,讓人印象深刻。寫作中有壹種手法叫做“欲揚先抑”,意思是,如果想要贊美壹個東西,不急於在開始時就表達這種感情,可以先控制,先假裝毫無亮點,最後再給出驚人的戲劇效果。這就是揭秘式結尾的好處,它會給人壹種意料之外的驚喜,而且因為揭秘式結尾壹般都極富故事性,所以文章可讀性也比較強,最後秘密公開,推動文章結局到達高潮。

四、場景式結尾

壹般文章的結尾都是結論或者抒發最激昂的感情,但也有文章采用故事或者場景式結尾。比如,寫人物的文章,最後不去總結人物的優缺點,而是呈現壹個人物工作或者生活的場景,將讀者帶入人物實際生活的環境裏;寫事件的文章,最後不是展望或者感慨,而是截取壹個事物的小片段,再現事物的風貌。這種以有畫面感的語言做結尾的方法被廣泛采用,因為這種結尾既能給讀者留下思考,也比較平易近人,讓人容易接受。

總結來看文章的結尾有兩個屬性:在內容上,結尾是文章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承擔著總結、歸納、引發思考的任務;在形式上,它又是前面所有鋪墊的目標,所有前面的鋪墊都是在為結尾服務。而這兩點也***同構建了寫作的邏輯——壹篇好的文章,壹定要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是壹個整體。

  • 上一篇:文化藝術材料
  • 下一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事跡2021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