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復活的經典語錄

復活的經典語錄

《復活》讓我們內心不再孤單,變得像聶赫留朵夫那般勇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復活》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復活的經典語錄

1、如果愛壹個人,那就愛整個的他,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面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希望他這樣那樣的。

2、只有肚子餓的時候,吃東西才有益無害,同樣,只有當妳有愛心的時候,去同人打交道才會有益無害。

3、他身上發生的這壹系列可怕的變化,原因僅僅是他不再相信自己,轉而去相信別人。至於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別人的原因,那是因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就會變得過於困難:相信自己,意味著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考慮追求輕松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且幾乎總是同他作對;相信別人,意味著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考慮精神的自我,而只考慮肉體的自我。

4、他身上發生的這壹系列可怕的變化,原因僅僅是他不再相信自己,轉而去相信別人。至於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別人的原因,那是因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就會變得過於困難:相信自己,意味著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考慮追求輕松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且幾乎總是同他作對;相信別人,意味著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考慮精神的自我,而只考慮肉體的自我。此外,相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人們的指責,——相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贊揚。

5、人好比河流,所有河裏的水都壹樣,到處的水都壹樣,可是每壹條河裏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個人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時候表現出這樣壹種本性,有的時候表現出那樣壹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6、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他在最近這段時期對人們所發生的憎惡,特別是今天對公爵,對索菲雅,對米西,對柯爾涅依所發生的憎惡,其實就是對他自己的憎惡。說來奇怪,這種承認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時卻又使人快樂而心安。

7、他所謂的靈魂的掃除,指的是這樣壹種精神狀態:往往經過很長壹段時期的間隔以後,忽然,他感到他的內心生活疲沓了,有時甚至停頓了,就著手把堆積在他靈魂裏而成為這種停頓的原因的垃圾統統清除出去。從那時候起到今天,他已經有很長壹段時期沒有打掃過他的靈魂,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象這樣骯臟過,他的良心所要求的東西和他所過的生活之間也從來沒有象這樣不協調過。他看到這個差距,不由得心驚肉跳。

8、那時他是壹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準備為壹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壹個荒淫放蕩、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壹個秘密,他懷著喜悅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秘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壹切既簡單有明了,壹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現在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為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秘的,迷人的,正因為神秘才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裏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壹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壹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戶;現在母親每月給他壹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為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那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為強壯而精力充沛的我才是他自己。

9、人過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順從別人的想法,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重大區別之壹。

10、說來奇怪,這種承認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時卻又使人快樂而心安。

復活簡介

《復活》取材於壹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斯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壹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德米特裏·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壹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壹個毒死人的命案。不料,從妓女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往象壹幕幕展現在聶赫留朵夫眼前:當時他還是壹個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莊園裏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並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壹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瑕。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莊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莊嚴氣氛中,他看著身穿雪白連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條身材,她那泛起紅暈的臉蛋和那雙略帶斜眼的烏黑發亮的眼睛,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欲占了上風,在臨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朵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

聶赫留朵夫懷著復雜激動的心情按約去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來這裏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適。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樣樣可厭: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借故提前辭別。

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貴族長妻子的暖昧關系;他反對土地私有,卻又繼承母親的田莊以供揮霍;這壹切都是在對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後發生的。他決定改變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東西,辭退仆役,搬出這座大房子。

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問起他們的孩子,她開始很驚奇,但又不願觸動創傷,只簡單對答幾句,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盧布煙酒錢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聶赫留朵夫又去探監並表示要贖罪,甚至要和她結婚。這時卡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妳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妳自己!”後來聶赫留朵夫幫助她的獄友,改善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

聶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結果上訴仍被駁回,他只好向皇帝請願,立即回莫斯科準備隨卡秋莎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諒了聶赫留朵夫,為了他的幸福,同意與尊重她體貼她的西蒙松結合。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的啟示。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

時代背景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當時俄土戰爭的重負,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這時托爾斯泰越發地關心人民的困苦。他積極地參加當時的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處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礎上終於看清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作者參加1891至1892年的賑災工作,體會農民與地主之間有壹條巨大的鴻溝,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個人背景

托爾斯泰在相繼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後,進入晚年的他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他的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達到了“撕毀壹切假面具”的“清醒現實主義”。這無疑是他藝術探索的結果,同時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結果。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是他晚期創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這在他的各種作品中,特別是長篇小說《復活》中表現得最鮮明、也最為突出。

創作過程

作為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節的基礎是真實的案件。小說寫於1889至1899年,素材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壹件真人真事:壹個貴族青年引誘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懷孕後被趕出家門,後來當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錢而遭受審判。這個貴族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席法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準許自己同她結婚,以贖問罪過,不幸婢女在獄中死於斑疹傷寒。托爾斯泰以這個故事為主線,用了10年時間,六易其稿,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小說原計劃創作四部,但只創作了三部。

作品主題

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的《復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壹方面,在對當時社會的罪惡和腐朽反動的國家、法律、教會制度的揭露上,很難找出另壹部作品有這樣的深度和廣度;另壹方面,它宣揚了贖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壹種屬於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

宗教對於托爾斯泰非常重要,而“托爾斯泰主義”也與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關。托爾斯泰歷來被看作集多重矛盾於壹身的人物,而其最顯著的矛盾就表現在他的宗教思想上:壹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擊俄國黑暗的教會;另壹方面,又熱烈宣揚宗教道德思想。但是如果結合19世紀俄國現實的話,就會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首先,俄羅斯民族信仰宗教,托爾斯泰要宣揚其思想就必須顧及整個俄羅斯民族的這壹特點;當時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黑暗、腐敗、殘暴使得生活其下的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無奈之下只有從宗教中尋求慰藉和解脫。所以,作為宗法制農民代言人的托爾斯泰也必須從宗教角度為俄國人民尋求擺脫的路徑。托爾斯泰是藝術家和思想家,而並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於自身的原因和時代的局限性,他無法接受馬克思主義,只有把改造社會的關鍵點寄希望於以博愛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來解決社會矛盾。要註意的是,托爾斯泰主義雖然來源於宗教思想,但在托爾斯泰那裏,他將現代宗教意識概括為全人類兄弟姐妹般的友愛團結。可以說在這裏宗教就不是壹種迷信思想,而是壹種道德準則。

在《復活》中,道德問題占有首屈壹指的地位,大量的說教在壹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價值。過去很多觀點認為,書中充滿了托爾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說教,並把這些視為托爾斯泰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有些批評家甚至幹脆認為《復活》是托爾斯泰變成道德家之後藝術走下坡路的壹個證明。比如小說中含有教會無法接受的瀆神言論,也含有社會批判內容。這首先表現在書中所反映的司法環境:訴訟過程不公正,監獄關押缺少人性,只會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據福音書的說法,人也沒有權力審判別人。

宗教的救贖

托爾斯泰主義和俄羅斯的宗教哲學有很多關聯之處,但在《復活》壹文中,這種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與當時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結合在壹起,因而這種解決的方式顯得蒼白無力,並充滿了內在的矛盾。作為上層的統治階級的壹員,自然在認識到自身的罪惡之後,可以通過宗教的手段,來實現對自我救贖。然而對於從來就處於下層的窮苦百姓,他們的救贖要依靠什麽呢?顯然只能靠宗教。由於這種局限,托爾斯泰藝術的提出這樣壹個觀點:人在失足後仍可重新站起來,並在道德上獲得新生。所以才會造就典型的托爾斯泰式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他作為陪審員出席庭審時意外調到被控殺人的妓女卡秋莎·瑪絲洛娃。十年前他害苦了她並拋棄了她,從而導致她淪落風塵。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他想和她結婚,並跟隨她到西伯利亞服苦役。他拋開自己優越的生活環境,把大部分土地分給農民,奔赴西伯利亞。但瑪絲洛娃拒絕這種“犧牲”,嫁給了壹個政治犯。

其實,豈止是平民,對於貴族也壹樣,《復活》裏寫的雖然是貴族的懺悔,但是托爾斯泰並不是把這個母題當作貴族的專利,他是把懺悔放在人的心靈的內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開的。人都有神性和野性。人若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人壹旦自覺,則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不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鬥爭的。

瑪絲洛娃最後原諒了聶赫留朵夫,可這並沒有改變她被流放的命運。人是壹個作為過程的存在,當人的物質形式消滅以後,無論是托爾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任何壹位有理性的文學家都難於討論關於靈魂的問題。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裏,面對著無處不在的惡,人們怎麽樣才能擺脫。原諒與寬恕對惡能起到任何作用嗎?當然,暴力不能解決壹切,尤其不能解決人性深處的,不依賴社會制度而存在的矛盾,例如貪婪、妒忌、淫欲、暴力等。但是,幻想在壹個惡的環境中通過道德自我完善來達到自我解放,是不現實的,只有在實現物質上的解放後,才有條件實現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每個人擺脫了饑餓、寒冷、奴役、壓迫的束縛之後,才有可能追求靈魂的自由。

矛盾的訴求

《復活》封面圖在《復活》中,托爾斯泰最終也沒能找到解決俄國社會問題和矛盾的方法,作品最後也只寫了聶赫留朵夫希望從福音書找到解決的方法。不少人認為這是托爾斯泰的壹個局限,他在小說中對革命者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所以也就沒有深入去探討這些革命者並持壹定的反對態度。他宣揚的只是壹種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惡”,他雖然厭惡當局者,但是卻反對報復政府的統治,所以他通過革命者表達了這個思想,即書中納巴托夫說的;“不應該摧毀整個大廈,只要把這個美麗,堅固,雄偉,為他們所熱愛的古老大廈內的房間作壹次重新分配就行了”。只希望通過福音書裏的教義教導人們向善,企圖以此感動所有的人,使統治者也向善,達到社會的安定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可是,這種改良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聶赫留朵夫最終也沒有真正找到出路。

托爾斯泰雖然沒有找到社會的真正出路,但他為普通民眾服務的思想以及其懺悔過程是值得每壹個人深思的。《復活》中最後男女主人公在心靈上,道德上都達到了復活,實際上也是作者心靈和道德的復活,他更清醒地認識了社會,並且思想上也達到了新的飛躍。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盡管不贊成摧毀當時的制度,但托爾斯泰對俄國統治機關的合理性提出了懷疑:“法院唯壹的宗旨就是維持社會現狀,因此他要迫害和處決那些品德高於壹般水平並想提高這個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謂政治犯,同時又要迫害和處決那些品德低於壹般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謂犯罪型。”

藝術特色

對比

《復活》的結構與描寫的基本原則,是尖銳的對比。小說中描寫了極其廣泛的生活畫面:從法院到教堂,從監獄到流放所,從莫斯科到彼得堡,從城市到鄉村,從俄羅斯到西伯利亞。通過這些畫面,作者把上層社會與人民生活進行對比,把貴族老爺、達官貴人與貧苦的老百姓進行對比,把統治者與犯人進行對比。

心理描寫

托爾斯泰善於通過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見瑪絲洛娃後,思想上引起的壹系列的激烈鬥爭。小說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有時外界事物影響著人的情緒;有時又由於人的情緒使周圍環境帶上壹種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審判、監獄的情況,農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積極地影響著聶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緒,有時聶赫留朵夫的惡劣情緒又產生對周圍環境的厭惡感情,如聶赫留朵夫在參加法庭審判後到柯爾查庚家看見他家的壹切都感到厭惡。作者通過聶赫留朵夫不同時期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對貴族地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也表現了聶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養的整個過程。

諷刺

托爾斯泰所運用的諷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他是在樸素的敘述中包含著辛辣的諷刺,利用揭露形式與內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諷刺效果。例如作者對法庭的官員所進行的描述對整個法庭描寫就是這樣。托爾斯泰對整個法庭的描寫從它的陳設到審判的程序都作了詳盡的描繪,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法庭好像是很莊嚴很神聖的,但實際上卻是極端輕率和不負責任的。通過逐步深入的描寫,托爾斯泰揭露了那些執法者都是裝模作樣的。他們假裝正經,故作姿態,都是壹些道德敗壞,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這樣揭露法庭表裏不壹的諷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國法庭的偽裝公正,和貌似神聖的醜態。托爾斯泰還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釋來揭露貴族及官吏們的卑鄙和虛偽,並以此充實他對人物性格諷刺性的刻畫。在果戈理的作品中,當書中人物大言不慚地談論著卑鄙的事情時,他們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爾斯泰的作品裏,人物常常隱諱著自己的罪惡。正因為這樣,作者對他們的揭露就更為尖銳有力。

  • 上一篇:設計壹個小程序
  • 下一篇:尼祿·克勞迪斯·德魯斯·日耳曼尼庫斯的相關創作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