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精進讀後感

精進讀後感

精進:放松思維的勵誌成功法(套裝***兩冊)

采銅

筆記

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 我們總是在慣性中生活,在教導下學習,在成規中思考,在勸解中決定,並在無助的結果中自責。我們需要壹種智識和能力,去觀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發現和實踐更多成長和成才的路徑。經歷和學習,經驗和知識,實踐和理論,這些都並非是截然兩分的,而是應該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更進壹步,閱讀、思考、寫作和生活本身也應是渾然壹體的,見解並非存在於僵固的教條裏,而是鮮活地生長在流動的生命中。

活在“全部的現在”

>>用平衡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鄭重的態度過好當下的生活,並聯結起過去和未來。

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壹種“延伸的當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於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 “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評判壹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壹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

>> 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

2.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壹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妳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壹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這番話,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主義視角生活。

使用“時間之尺”,審視事件的長期價值,盡可能刪減非必要事件。

讓“遠期未來”更加具體,為“近期未來”增加挑戰。

把握好做事的節奏,區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時間使用的“深度”,減少被動式休閑的比例,保持至少壹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從終極問題出發

>>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所謂“選擇”,就是“審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輕重”。朱先生曾檢討自己年輕時,由於沒能權衡好輕重,以至於花了很多功夫讀了壹些不值得讀的書,寫了壹些不值得寫的文章,也做了壹些不值得嘗試的事,感到懊悔不已。他說,要能權衡好本末輕重,就得有“價值意識”,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麽、追求什麽”。

>> 說到“格局為何”,電影《壹代宗師》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

>> 內職業生涯指的是壹個人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壹般來說它是連續發展著的,綿延在人的壹生之中。而外職業生涯包括人的職位、社會角色等,往往會受外部機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更容易發生變化和轉折。人的許多選擇往往是在外職業生涯層面發生的,當我們準備做出這類選擇時,可能會因為害怕選錯而患得患失,卻沒有意識到,不管妳做了哪個選擇,妳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而最終帶著妳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並不是某壹個選擇,而是那些妳不會改變的東西。

>> 當我們再次面對壹項重大的人生選擇時,不妨先試著為自己設計壹個有關“人生”的故事,妳必須得弄明白在這個故事裏妳是如何成長、變化和堅持的,然後妳才可以做出壹個盡可能好的面向未來的選擇。

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

>> 產品”這個概念的內涵:

1.“產品”不是過程,而是結果;

2.“產品”不是對原料、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它們結構性的整合和組織;

3.“產品”不是創制者鎖在自己保險箱裏的東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檢驗;

4. “產品”能獨立對世界產生影響,它應該能創造出正向的價值,使人受益;

5.“產品”也是壹種媒介。

SUMMARY|精彩提煉

當壹件事,妳不知道怎麽做的時候,就直接開始做吧。只要開始了第壹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多線程工作,首先需要壹段專註不受幹擾的時間,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處理同質性的工作,可以減少不同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

從理論出發不壹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行動後要及時反思,並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註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

找到壹切學習的向導

>> 問題就像向導,引領我們去接近知識的高山。而引領本身,又有賴於我們已經看到的、模糊的輪廓。問題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於已有知識的地基。因此,我們對新舊知識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別重要。我們應像壹位優雅的美食家,懂得悉心挑選、細細品味,並且把新奇的味覺經驗與原來的味覺經驗結合起來。因此,我們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 本質安全性”(inherent safety)。並且由他自己的這段經歷可以看到,壹個具有本質安全性的產品,即便是像核反應堆這類看上去比較危險的東西,也可能被設計得接近於絕對的安全。這個概念對我非常有沖擊力,就像我上面所說的,我的心理學背景讓我只註重在事故背後的人的因素上,卻不曾想到另外壹種可能,通過某種更有價值的設計,我們可以讓人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壹件多麽有魅力的事情!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 但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

>> 福爾摩斯說華生,妳只是看,妳並沒有在觀察。

>> 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 以練習為主導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壹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 壹旦我們被逼到壹個應用的情境中去重新審視這些知識,比如那位老師必須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做出原理的闡釋,或者我在公司裏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把這些知識應用於工作時,我們才會突然發現這些知識可以被這樣去運用,有可能發揮這麽大的效力……

>> 思想實驗就是構造壹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在這樣的操練中,思考者往往會得到比原先更為深刻的洞見。

>> 矩陣是指不同維度組合的直觀化顯示。可以對問題進行不同維度的分解和組合,進而提升問題分析的深度和廣度。

>>清單就是用窮舉方法來擴展思維的工具。幫助我們的思考至少達到基本的周密。

努力,是壹種最需要學習的才能

>> 努力不是壹場意誌力的較量,而是壹種需要學習的策略。

“才能”(talent)被定義為“自發地重復出現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情感或行為模式”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

>> 莫舍把畢生的經驗總結為這樣壹段話:“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註,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妳是“差不多先生”嗎?

>> 壹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壹方面,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戰是設計出來的

>> 人是需要壹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壹帆風順,就會壹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裏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從這個角度來說,挑戰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傑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傑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難度的挑戰。

從“遊樂場”到“荒野求生”

>> 從對現實的悉心觀察中挖掘問題,又對問題進行獨立和系統的分析甚至構建出新的理論,以最終解決這些問題

>> 求解現實問題,就是求解復雜性,求解各種未知和不確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變化。

>> 從現實和歷史中提問,在思想的海洋中尋覓,在實踐中驗證,又在寫作中升華。

>> 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

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 創新分兩種,壹種是從0到1的創新,也就是創造出之前完全沒有過的新東西;另壹種是從1到N的創新,這種創新只是水平上的進步。

>> “酷”首先是壹個美學標準,它具有神秘的預言性。

四種觀法,可“盤”萬物

>> “點”是沒有任何面積的,“線”是沒有任何寬度的,“面”是沒有任何厚度的。在現實中,我們找不到壹個沒有面積的點,壹條沒有寬度的線,壹幅沒有厚度的面。

>> 重新解讀的四個觀法是: 材質 造型 裝飾 工藝對於日常所見的器物,我們都可以用這幾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同時也能拓展到其他有形或無形之物。

以完整眼光,致知閱世

蘇軾:少年為學者,每壹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壹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壹次,求事跡如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

用層次思維理解系統

>> 我們可以把壹個技術領域當成壹棵大榕樹。榕樹的樹根是這個領域的底層知識,這些知識通常是理論性的;榕樹的樹幹是領域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知識,它們既以理論知識打底,又脫胎於現實需要;榕樹的樹冠非常巨大,這個樹冠象征著領域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產出物,它們各有特色但是在本質上又具有相似性。

>> 讀書不是隨便拿起壹本書就讀,而是要思考怎樣搭建起壹個合理的“閱讀超系統”。

也就是說,用閱讀的組合拳,來挖出壹口深井。

>> 知識跟知識之間的聯結、和現實之間的聯結、和問題之間的聯結才是有價值的。如果知識不能和別的東西發生“化學反應”,那麽它唯壹的功能就是拿來背誦、用來考試。

學會在系統中揀選模塊

高頻模塊往往在壹個系統中處於中間層次,它們起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壹方面,它們串聯起位於底層的基礎元素;另壹方面,它們自身作為有用的模塊參與更復雜組合的構建。尋找某個領域中的高頻模塊,需要我們在領域中的不同層次間進行穿梭。

>> 學習就是沈浸在大量範例中

>> 整體去拆解出高頻模塊,應該怎麽做?我覺得主要的步驟就兩個:

讓自己沈浸在大量的範例素材中;通過跨層次的觀察,在範例素材中尋找出重復的子結構。

>> 可以把壹個技能體系中的各個子技能歸攏為兩類:壹類像技能中的“硬件”,另壹類像技能中的“軟件”,簡單說,就是“硬技能”和“軟技能”。

>> 模塊化的工作系統= {硬件模塊庫} × {軟件模塊庫}

優化模塊化系統的方法,基本的途徑不外乎這兩個:

1.把硬件模塊升級改造,以提升系統的整體品質;(比如,要想當壹個好的作家,必須基本功紮實過硬,要像王雲五治學壹般,勤查字典,然後才是語言、技巧和其他;練習書法同理、打籃球從運球傳球控球、三步上籃開始同理,其他的更是如此)

2.增加軟件模塊的種類,使系統更加靈活和多元。

用模塊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能做到極致的精細度。在壹個更細小的顆粒度上,他以模塊化的方式去精進他的廚藝,這是非常令人驚嘆的。

>> 人人都會說話,但是人人又都不會說話。只有我們用壹種“模塊化”的方式去思考說話這件事,才能系統性地提升自己說話的能力。其實也並不復雜,說話這件事就分為“說什麽”和“怎麽說”兩部分,“說什麽”是“說”的內容,“怎麽說”是“說”的形式。內容和形式要相互匹配,但首先,我們需要分別考察,讓它們都豐富起來。

“說什麽”關乎的是妳肚裏有沒有貨,有沒有真材實料,為了讓自己有東西可說,妳需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見聞和思考,這些便組成了妳說話的“硬件模塊庫”。

“怎麽說”是妳表達的形式,體現在妳怎樣組織妳的材料,按照什麽樣的順序輸出,用什麽語氣、什麽體態特征,以及是否采用可視化的方式,等等。這些組成了妳說話的“軟件模塊庫”。

>> 所以,如果妳想做壹個好的表達者,妳想做壹個不論在壹個人面前還是很多人面前都能揮灑自如的人,妳就要有意識地搭建起自己有關表達的“硬件模塊庫”和“軟件模塊庫”,然後根據當時具體情境的不同,挑選出合適的、相匹配的硬件和軟件模塊,用壹種系統的方式,使自己成為壹個高明的表達者。

在限制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 壹部好的虛構作品,壹定有壹套完整和自洽的規則,這些規則對故事的走向做出了規定和限制。壹個沒有規則的故事壹定不是好故事,如果規則不完善或者規則之間互相矛盾,也會讓這個故事漏洞百出。

>> 激發創造、縮小範圍、提供線索,這是限制的三個功能。由此可見,學會跟限制相處,學會利用好限制,是壹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與原生場景脫鉤,發現通用結構

>> “遷移”都是創造中最核心的要素之壹。遷移的基本過程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兩步:1.在壹件事物的內部發現某種可能具有普適性的要素或結構;2.將這種要素或結構與原背景“脫鉤”,並嘗試置於新的背景之中。

讓從“知”到“行”變得可行

行的本質是壹連串可執行的操作,且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復的知識為前提。如果壹個人眼前有壹本“動作序列說明書”,哪怕他並不具備相關的知識,他也能完成復雜操作。

知識遷移的目標是解答妳的核心問題

>> 很多人對自己工作的理解是,每天或者每周都在重復做相似的事情,這種理解可能並不準確,因為有可能妳做事的流程雖然類似(就像制作每壹把吉他的工序是壹樣的),但妳要處理的對象(或者說素材)是有差異的,而妳只有敏銳地識別出這種差異,然後有針對性地調整妳的應對方式,才可能把妳的工作做到完美。

循環的價值

>> 我們需要用壹種“歸壹化”的方法,把信息和知識聚攏在壹處。妳需要建立壹個“總索引”,把妳所涉獵的所有有價值的信息,包括讀過的書,沈睡在各個網絡平臺收藏夾裏的文章、音視頻、心得筆記、壹閃而過的靈感和創新做壹個科學的歸檔。

  • 上一篇:求壹部二戰科幻片,大家幫幫忙
  • 下一篇:妳最喜歡的電視欄目是什麽?為什麽喜歡?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