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動物的生命周期

關於動物的生命周期

蝗蟲,直翅目,蝗科,的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幼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相似,為不完全變態發育有性生殖,發育為變態發育。蝗蟲的發育過程與家蠶不同。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蛹,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若蟲經過5次蛻皮,身體逐漸長大,不經過蛹期,就發育成有翅能飛的成蟲。產卵後淹水時間的久暫與深淺可影響蝗卵的孵化率,土壤幹燥壹點比較好,濕度過大,蝗卵和幼蝻死亡率高.

〔參考資料〕

成蟲:雌蟲體長31-40mm,平均33mm;翅長30-3mm。雄蟲體長29-35mm,翅長24壹25mm,身體主要為綠色,翅長過腹。雌蟲觸角長23mm,雄蟲的25mm。額頂突出如三角形。由額頂至前胸背板中央有壹顯著的黃色縱紋,愈向後愈大。觸角末端淡黃色。前翅前緣及中域暗褐色,臀域綠色。後足腿節黃色,間有黑色斑點,兩側?quot;人"字形溝紋,排列很整齊;脛節瘦小,表面黑綠色,有棘兩排,外排14個,內排15個,刺基部淺黃,端部深黑。腹部11節,背面紫黑色,中央脊起部分顏色淡黃,腹面黃色。

卵:長橢圓形,稍彎曲,壹端稍尖,長6-8mm,寬2-2.5mm。赭黃色,有蜂巢狀網紋。

黃脊竹蝗 1.成蟲 2.卵 3、4.跳蝻

1齡蝻:初孵化時為淺黃色,約經4小時後即變為黃、綠、黑、褐相間的雜色。頭灰色,額頂突出如三角形。復眼深灰色。觸角尖端淡黃色。後腿有淡黃色條紋。前胸背板前端中線的兩旁各有壹個四方形黑斑,背板側面也各有壹個較小的黑斑。後胸背板兩側各有壹個大黑斑。體長9.8-10.9mm,平均10.2mm,觸角13-14節,長4.1-5.2mm,平均5mm。前胸背板後緣不向後突出,幾乎呈壹直線。翅芽不明顯,僅中、後背板兩側後緣微向後突出。

2齡蝻:體色較1齡為黃,尤以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中線色最黃。體長11-15mm,平均12.1mm。觸角18-19節,長6.2-7.2mm,平均6.8mm。前胸背板後緣仍不向後突出。前後翅芽向後突出較為明顯,在放大鏡下可隱約地看出數條翅脈。

3齡蝻:體色大糠趾諢啤M貳⑿亍⒏貢趁嬤醒牖粕?咤?恃蓿?卮訟吡講喔饔幸緩諫?菸疲?宋葡旅嬗治?粕?L宄?4.9-18mm,平均16.4mm。觸角21節,長8.3-9.6mm,平均9mm。前胸背板後緣略向體後延伸,將中胸壹部分蓋住。翅芽顯而易見,前翅芽呈狹長片狀,後翅芽呈三角形片狀,較前翅芽為寬,翅脈較易看清,翅芽並不翻折於背面。

4齡蝻:體色與3齡相同,體長20-24mm,平均21.4mm。觸角23節,長12-13.7mm,平均12.6mm。前胸背板後緣顯著地向後延伸,將後胸壹部分蓋住。前後翅芽翻折於背面,前翅芽位於後翅芽之內,後翅芽幾乎伸至腹部第壹節末端,翅脈明顯可見。

5齡蝻:體色與4齡相同。體長20.8-30mm,平均26.3mm。觸角24-25節,長15.7-17.6mm,平均16.5mm。前胸背板後緣極度地向後延伸,將後胸大部分蓋住,其上緣長幾乎為下緣的1倍。翅芽較4齡時更大,已伸至腹部第三節末端而將聽器蓋住。將羽化時,身體變為翠綠色。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1代,以卵於土中越冬。在湖南越冬卵於次年5月初開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初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為孵化末期,有時在7月初尚可看到個別卵塊孵化。1齡跳蛹盛見於5月中旬,2齡5月下旬,3齡6月上旬,4齡6月中旬,5齡6月下旬。成蟲於7月初開始羽化,7月下旬為羽化盛期,7月中旬開始交尾,7月底8月初為交尾盛期。8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在湖南萊陽地區產卵期壹直拖延至10月底11月初。1齡跳蛹歷期為9-26天,平均14.4天;2齡7-17天,平均9.9天;3齡5-19天,平均9.6天;4齡5-14天,平均10天;5齡7-13天,平均11天。跳蛹壹生歷期46-69天,平均52天。雌成蟲壽命50-84天,平均69天,雄成蟲則為54-56天,平均54.6天。

卵產下後隨著胚胎發育,其顏色逐漸變深,及至由卵殼外面可以看到復眼、足及單眼時表明離孵化15-19天;卵內呈淡紅色,腹部環節明顯時表明離孵化7-8天;頭部變暗,前、後胸背板出現4塊褐斑時,離孵化3-4天;胚胎發育完成,充滿整個卵,1-2天即可孵化為跳蛹。

卵孵化盛期為每日14-16時,約占總孵化數的54%,夜晚孵化的甚少。同壹卵塊的卵粒大多於同壹天內孵化完,極少有延遲至第二或第三天的。壹般產於南坡的卵較產於北坡的卵孵化早,產於山腰的較產於山頂的早,地被物薄的產卵地較地被物厚的早。整個卵的孵化期可長達1個月以上。卵孵化率約為89-100%,平均98%。

跳蝻孵出後多群聚於小竹及禾本科雜草上,第壹天不取食,第二天才開始取食小竹及禾本科雜草葉片,使其邊緣呈現許多缺刻。取食時間多為5-8時及18-22時。食量以4齡至成蟲開始交尾前壹段時間最大,其中尤以5齡跳蝻食量最大,約占蝻期總食量的60%以上。跳蝻上竹的時間壹般多為1齡末2齡初,但如地面小竹及禾本科雜草缺乏時,孵化後不久即有上大竹現象,3齡以後則全部上大竹。跳蝻上大竹後,起初集中在梢端取食,3齡後則慢慢分散。當其集中取食竹梢時,竹梢常呈枯黃色,很遠即可看到。跳蝻有群聚和遷移習性,成蟲有遷飛性。當天氣炎熱時,常於8時下竹至陰涼處納涼,侍17時後氣溫較低又上竹生活,跳蝻及成蟲自天黑至次晨朝露未幹前甚少活動。跳蝻在脫皮前壹天即停止取食。脫皮多在6-11時,而以8時最多。

成蟲羽化時間多為5-20時,而以8-10時為最盛。成蟲羽化後亦如跳蝻有群聚性,在性器官成熟以前頗好飛翔。遷飛現象常見於晴天或炎熱天。陰雨連綿天氣對其飛翔不利。自羽化後到性器官成熟,壹般需時19-25天,平均需時20天。性器官成熟後成蟲即行交尾。交尾時間壹般以5-7時或17-21時為最盛。交尾後需經過壹段時間才開始產卵;據室內觀察最長需時22天,最短12天,平均16天。將開始產卵的成蟲,食量減少,且僅取食竹梢部分葉子。產卵多在2-6時。

卵產於土中,入土約3.3cm左右。產卵時雌蟲先以產卵管挖掘泥土,直至腹部能全部插入,再分泌出壹團泡沫狀白色帶粘性物質,然後將卵粒壹層層斜產於此泡沫狀物質中。產卵完畢再於卵塊上端分泌壹些泡沫狀物質。在此泡沫狀物質上又分泌壹團深褐色濃厚粘液。粘液硬化後,即為圓形而中凹的黑色卵塊蓋,當蓋上土粒被雨水所沖,即暴露於土表。壹雌壹生能產卵1-10塊,壹般為6塊。平均每壹卵塊有卵最多22.3粒,最少14.5粒。

卵多產於柴草稀少、土質較松、坐北向陽的竹山山腰或山窩斜坡上,也有產於山麓的。由於人為捕打,也有產卵於杉林或其他林地的,但此種情況極少。雄成蟲交尾完畢後即死亡,雌成蟲產卵完畢後,也逐漸死亡。

跳蝻和成蟲有嗜好鹹味和人尿的習性。

已知天敵有黑卵蜂。寄生卵,寄生率4.4%;小寄生蠅,寄生於跳蝻,寄生率4.4%;大寄生蠅,寄生於成蟲,寄生率達11.4%;紅頭蕪青幼蟲取食蝗卵;螞蟻、蜘蛛、食蟲虻吃跳蝻;螳螂捕食跳蝻和成蟲;蟎類寄生於跳蝻及成蟲;益鳥有白頰噪鶥、畫眉、黑臉噪鶥、竹雞、烏鴉等。蝗單枝蟲黴(抱死瘟病原菌)及寄生於蝗體內另壹種蟲黴。

卵塊孵化起點溫度為12℃,但以16-35℃為適宜,而以30℃左右為最適宜。相對濕度達到70%時即有孵化可能,但最適相對濕度為90-100%。自然界當氣溫在18℃、地溫在20℃以上時,不論晴天或陰雨天,蝗卵均有孵化可能,而以晴天氣溫為23-26℃、地溫為24-27℃,最適於蝗卵孵化。最適於跳蝻脫皮的溫度為27-28℃、濕度為90%左右。成蟲羽化最適溫度30-32℃,濕度為75%。

風對於竹蝗的生存及飛翔擴散有相當大的影響。蝗區竹農有"東風放西風收"以及"蝗蟲只怕西風"的諺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東風發生在3-5月,隨著東風的吹起,天氣漸漸變暖,而跳蝻也就在5月中旬左右發生。西風多發生在8-10月,此時天氣已漸漸變冷,而且交尾產卵後的蝗蟲,其生命本已瀕於死亡,壹旦西風吹起,即可促使其提早死亡。當竹蝗飛翔擴散時如遇有風吹起,則可增加其擴散距離。

通過對黃脊竹蝗生命表的研究組建了黃脊竹蝗3年平均生命表系統模型,為預測此蟲數量消長趨勢及制訂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對黃脊竹蝗防治指標研究結果認為,毛竹葉片損失10%時即需進行防治。但防治指標受到許多因子的影響,例如竹林竹葉蓄積量、防治成本、不同竹林地情況等等。因此,在應用此項指標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蟲情調查及預報

查卵:黃脊竹蝗卵壹般產在背北向陽、土質較松、大竹和雜草較少的山腹或兩山之間的山谷斜坡或小路兩旁。產卵場所常常有頭殼、前胸背板和後足等屍體遺骸存在。壹般在竹梢葉片被害的山地和有紅頭蕪青的地方有卵存在;又地面小竹、雜草被害嚴重地方可能有卵塊存在。卵塊上端有壹膠質硬化黑色圓盤形蓋,當被水沖刷,常能暴露於土表。

查蝻:孵化期中除觀察孵化日期、地點、面積和密度外,還須掘出卵塊檢查孵化率和卵的發育進度。壹般在卵殼外面看到眼點時約14天後跳蝻即將孵化。在卵發育後期,還可清楚地看出跳蝻腹節和卵殼變薄等現象。監視跳蝻活動和了解孵化數量十分重要,壹般從發現跳蝻孵出之日起10天左右(大部分跳蝻是1齡末2齡初)必須施藥,否則跳蝻上大竹,防治就較困難了。

分布

分布於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廣西、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雲南。

竹蝗的防治方法

1、除卵:在竹蝗產卵期作出標誌,並繪出標記圖,然後在小滿節挖出卵塊置於紗籠中,以便卵寄生蜂飛出,達到除卵和保護天敵的目的。又可於林間栽植泡桐樹繁殖紅頭蕪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幹時,手持竹掃把於小竹、雜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敵百蟲粉或2.5%甲基1605粉,每畝1.5-2kg噴撒;或在露水幹後用50%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噴霧;也可用殺蟲凈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或於蝗卵地釋放白僵菌,使跳蝻剛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當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蟲出現則只有采用煙劑熏殺。煙劑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煙劑,每畝用量0.5-0.75kg。放煙時風速要在1.5m/S以下。放煙時間以清晨東方快要發白至日出前壹段時間最為適宜。21時左右亦可放煙,但因山路崎嶇,行動不便,故非不得已時,壹般多不采用。無風陰天,整日可以放煙。對於下木叢生的竹林,為便於放煙,應事先砍好放煙道。放煙道設立位置,依產卵地地形而異,以能使煙霧彌漫全產卵地直到竹林頂端而不致很快流失為宜。放煙道寬度以能容壹人手執煙筒自由行走為度。放煙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壹端留節,另壹端竹筒旁裝壹柄,柄與筒身指近筒口的壹邊)所成角度要稍大於900,如此放煙時煙霧才不致撲向放煙人身邊。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煙劑即可;無竹筒地區,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鐵筒、木盒、紙盒須用防燃物處理)均可。放煙方法以移動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復雜也可采用移動法結合固定法,或僅采用固定法亦無不可。采用移動法時放煙人移動方向必須與風向垂直;采用固定放煙時,煙筒必須放在上風處。煙霧流動因地形及風速大小而有壹定的規律。無風時在山脊放煙,煙霧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風時(指在1.5m/S以內)煙霧隨風流動,最後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煙煙霧可直沖至山頂。為了掌握好風速、風向,以便把煙放好,放煙前可先點燃壹小撮煙劑以確定煙霧去向,如煙霧筆直上升,表示無風;如稍向壹邊慢慢地斜行表示風速在1.5m/S以內;如煙霧很快地流走,表示風速已超過1.5m/S,此時壹般已不宜放煙。

3、用混有農藥的尿液裝入竹槽,放到林間,誘殺成蟲。

4、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黃脊竹蝗技術

(1).應用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黃脊竹蝗的意義

A.搞好竹蝗防治是保護竹子資源的需要

我省現有竹林面積35.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30多個竹子產區縣(市)內。竹子是林業生產周期相對較短的經濟林種。在主要竹產區竹子產生的經濟效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我國"十大竹鄉"之壹的廣寧縣,現有竹林面積達6.7萬公頃,以青皮竹為主,1984年以來年竹產量有20~25萬噸,1993年以來竹業年總產值超過1億元。竹業的發展對該縣群眾的生產、生活及地方財政收入有著重大影響。因此,竹子被譽為廣寧人民的命根子。又如龍門縣南昆山,全鎮有毛竹面積0.37萬公頃,占總林地面積的三分之壹,年產毛竹50-60萬根,產值300萬元以上,是當地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竹子生產總是受到竹蝗危害的影響,我省年均發生竹蝗面積1.5萬公頃左右(全國統計竹蝗年發生面積達7萬公頃)。在竹產區對竹蝗防治極為頭痛,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用於防治。如廣寧縣常災年份發生面積達0.8萬公頃,就1991年曾發動群眾上山捉跳蝻,***收購0.7萬公斤,耗資33萬元。原縣竹子辦每年分發給竹農的'林丹煙劑'就超過20噸。龍門縣南昆山1997年以前,每年防治竹蝗費用在10萬元以上。因此,搞好竹蝗防治是保護竹林資源、增加經濟收益的需要,是竹產區群眾的迫切要求。

B.應用滅幼脲防治竹蝗的由來

由於竹子的經濟效益好,竹蝗防治工作壹貫較為重視,群眾積極性也較高。七十年代初前,防治竹蝗主要采用'六六六'粉劑,後又改用林丹煙劑、甲基1605等高毒化學農藥,且壹直沿用下來。但使用這些藥物不但汙染環境、殺傷有益生物,而且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不穩定、除治不夠徹底,出現連年防治、年年有災。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探討竹蝗防治的新技術。我們通過試驗,從多種昆蟲生長調節劑中篩選出滅幼脲Ⅲ號藥物。應用於防治竹蝗低齡跳蝻,其防治效果十分明顯,可實現控制竹蝗不成災。這種藥物且來源廣泛、防治成本低。滅幼脲Ⅲ號屬特異性殺蟲劑,主要通過調節和幹擾昆蟲體內幾丁質的合成,影響個體正常生長發育,導致害蟲死亡及種群密度的下降。使用這種藥劑可減少環境汙染,對人、畜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有利於促進生態平衡。這種藥劑的另壹特點是在竹葉表面粘附力強,耐雨水沖刷,不易分解,對害蟲有明顯的遲效作用,防治竹蝗孵化期不壹致的跳蝻效果更佳。這種藥物的開發利用大大提高竹蝗防治的技術水平。

(2)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竹蝗試驗

(壹)試驗材料及方法

(a)供試藥劑 25%滅幼脲Ⅲ膠懸劑、粉劑,16%滅幼脲Ⅲ號增效粉劑(內含14.5% 滅幼脲Ⅲ號、1.5%多來寶)均系廣東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產;20%蟲死凈可濕性粉劑系廣州農藥廠生產;20%優樂得可濕性粉劑(日本產)由廣東省農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劑由氰胺(中國)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寶乳劑為市售農藥。

(b)供試跳蝻 1~5齡的黃脊竹蝗跳蝻,均系從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內群體飼養1~2天,再分裝到各籠中供試驗用。跳蝻分1~2、3、4~5齡3個齡組進行試驗。

(c)養蟲套籠 室內或林間藥效試驗選用100目綠色鐵紗網做成直徑20cm、 長45cm的圓筒形蟲籠,兩頭各縫接長20cm紗布供捆紮或套三角瓶。

(d)養蟲材料 室內藥效試驗選用葉子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於三角瓶中水培,竹節沒入水中,藥後3天起,每3天更換不帶藥的竹葉飼養。

(e)藥劑試驗方法 藥效試驗使用指壓式小型噴霧器,噴至竹葉濕而不滴水為度;粉劑(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釋)噴撒用4層紗布包紮後,輕輕地抖落於竹葉上,見粉均勻分布為度。林間防治試驗和大面積防治示範采用日本產"久保田"多用植保機。室內藥效試驗各設5個濃度處理,25%滅幼脲Ⅲ號粉劑設兩個濃度處理;林間藥效試驗每種藥劑各設兩個濃度處理;林間防治試驗: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用藥量為300ml/hm2,兌水25kg噴霧,25%滅幼脲Ⅲ號粉劑、16%滅幼脲Ⅲ號增效粉劑的用藥量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噴撒。噴藥前在林間掛套籠以便檢查效果。

各種試驗均設空白對照,每處理設3個重復(即3個籠),1~2、3、4~5齡3個齡組跳蝻每籠分別裝40、30、20頭。

(f) 效果檢查:室內藥效試驗每天檢查壹次,並記錄死蟲數, 直至最高濃度處理跳蝻死亡率達95%以上或對照處理死亡率達20%時結束試驗;林間藥效試驗每兩天檢查1次。 套籠試驗用校正死亡率表達防治效果。

(g) 滅幼脲Ⅲ號防治竹蝗持續效應觀測

在廣寧縣石澗鎮示範點定點調查,1996~1998年4~ 6月調查竹蝗發生和防治情況,8~10月調查產卵地,根據二類資源調查小班檔案資料統計面積。

(二)試驗結果及分析

(a) 室內藥物篩選試驗。1995~1997年使用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及滅幼脲Ⅲ號3種劑型對1-2齡跳蝻進行室內藥效試驗,結果見表1、2、3。

從表中可知: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對1~2齡跳蝻致死作用明顯。除蟲死凈、優樂得和幾種藥劑低濃度處理外,大部分為藥後5~7天,跳蝻開始進入死亡高峰期;藥後10天,死亡率達70%以上;藥後15天,死亡率達90%以上。

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粉劑對1~2 齡跳蝻的室內藥效試驗致死效果(表1),通過兩者校正死亡率之間的差異顯著性比較(P=<0.05)。 250mg/kg膠懸劑與0.5%粉劑比較, 500mg/kg膠懸劑與1.0%粉劑比較,在藥後5、10、15天時的校正死亡率都無顯著差異。從表3可見,藥後15天,除個別濃度處理特殊外,4 種藥劑不同濃度處理的死亡率大部分達85%以上,充分體現了昆蟲生長調節劑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用表3材料分析得出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粉劑對跳蝻的致死濃度和致死速度(結果見表4、5)。 從表4可見,增效粉劑的LC50、LC90均大於膠懸劑,藥效似乎比膠懸劑差,但增效粉劑的藥效是藥後5天的,僅反映速效成分的藥效,主要成分滅幼脲Ⅲ號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從表5可見,滅幼脲兩種劑型使90%跳蝻致死的時間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時間以增效粉劑為快,且較膠懸劑快1倍,體現了增效粉劑的速效性,這與表4的分析結果壹致。

3年來對跳蝻中毒癥狀在室內進行了連續觀察, 各種藥劑處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行動緩慢、取食量減少、生長發育速度減慢、脫肛、不能正常蛻皮、脛節反卷、最終死亡等癥狀,蟲死凈的中毒癥狀較特殊,藥後7~20天,跳蝻取食量極小(拒食),蟲體不長大,死亡率低,但最終難以完成生活史, 優樂得也有類似的癥狀表現。

由於室內藥效試驗,僅供跳蝻取食3天帶藥竹葉(以後換新竹葉不噴藥),肯定少於林間的攝藥量, 加上跳蝻中毒後活動範圍明顯減少,生長發育受到極大影響。在林間跳蝻死亡率必然高於室內。

(b)不同齡期跳蝻的室內藥效測定。不同齡期跳蝻、不同濃度處理試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看出,隨著跳蝻齡期的增加,藥後死亡率明顯下降。特別是滅幼脲各濃度處理4~5齡跳蝻的致死作用明顯低於1~3齡跳蝻。對不同齡期跳蝻的致死濃度和致死時間作了進壹步分析(見表8、9),分析結果反映:隨著蟲齡的增大,LC50、LC90相應大幅度增加;同壹齡組, 使用濃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 1~2齡跳蝻五個濃度處理LT50為4~5天, LT90為10~ 28天;當P=<0.05時,使用1000~125mg/kg濃度,藥後7、18天內,校正死亡率分別可達50%、90%,這與試驗觀測結果壹致。3齡、4~5齡跳蝻的LT50、LT90明顯大於1~2齡跳蝻,致死時間長得多。

(c)林間藥效試驗。1995~1996年使用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對1~2齡跳蝻進行林間藥效測定,其結果如表6、7、10。從表中可見,各種藥劑在林間測定的結果與室內相似。室內和林間藥效試驗, 滅幼脲Ⅲ號濃度125與250mg/kg膠懸劑;濃度0.5%與1.0%粉劑進行比較,在藥後5、10、15天時的校正死亡率都無顯著差異。滅幼脲Ⅲ號各種濃度處理,藥後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綜合因子分析。從上述試驗結果看,滅幼脲Ⅲ號的3種劑型和卡死克、抑太寶對1~2齡跳蝻都有較強的致死作用;蟲死凈、優樂得雖然藥效試驗期內死亡率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長發育,最終也能導致個體死亡及種群數量減少。但由於死亡速度慢及不明顯,生產單位較難接受;同時考慮到推廣應用的成本,滅幼脲Ⅲ號的價格顯然較其它藥劑低, 適宜於大面積應用;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粘附力強, 消解速度慢(據報導,在林間樹葉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為48天,藥後60天的消解總量僅62%), 非常適合於跳蝻孵化歷期長,跳蝻活動期雨水多的竹產區使用。滅幼脲Ⅲ號粉劑使用方便,增效粉劑還具有壹定的速效性,雖然粉劑粘著力較差,但掌握好噴藥天氣便可克服這壹缺點。

(e) 滅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間持續效應觀測。3年來,對竹蝗產卵地及防治區次年重復發生面積的調查結果如表12。

從表12可見,1995~1997年對廣寧縣石澗鎮2247公頃竹林通過全面規劃,使用滅幼脲防治竹蝗,1996年冬的產卵地面積比1995年減少92.8%,1997年的發生面積比1996年減少77.1%,防治區相同小班次年重復發生竹蝗危害的面積僅為2.3 ~10.0%,竹蝗蟲源地和發生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多年來大面積發生、嚴重危害的趨勢得到控制。

(3)、應用滅幼脲防治黃脊竹蝗的技術要點

(壹)摸準蟲情、搞好測報

蟲情調查主要抓住兩個時期:壹是在竹蝗產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調查竹蝗產卵地,可根據竹蝗喜歡在為害區的邊緣,土壤疏松、地被物較少的向陽山坡產卵等習性,通過查看林地上蟲屍或挖找蝗卵等方法進行,初步掌握有蟲面積及次年重點發生區。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調查,初孵跳蝻在雜草或竹葉面上取食活動,容易被發現。可準確掌握跳蝻的孵化時間、發生地點及蟲口密度。蟲情調查要花費較大的人力,通常與發動群眾相結合。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時間,可根據1至3月份氣溫、降雨情況與孵化時間的變化關系建立預測式進行預測(見廣東林業科技第四期)。在廣寧示範點還采用另壹種方法進行推算,即根據當年3月下旬至4月5日的日平均氣溫與上年同期比較,每升高或降低1度,孵化期將比上年提前或推遲2.6天。1996、1997年預測孵化期與實際孵化期壹致,1998年因4月5日後出現特殊高溫的影響,預測孵化期比實際孵化期提前了兩天。另外還可利用蝗卵胚胎發育歷期進行預測。

蚊子,雙翅目昆蟲,發育早期的卵、幼蟲、蛹都生活在水裏,只要斷絕其孳生水源,蚊子就沒法繁殖。根據溫度不同,蚊子的卵孵化期是7—14天。溫度在20—30度時最好,10度以下即停止發育。條件是必須有水源!!!

  • 上一篇:好男人日誌經典範文
  • 下一篇:與陶淵明類似的古人或是近代的人,舉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