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作文走出懶惰的陰影

作文走出懶惰的陰影

作文素材:

《走出懶惰》

2011-09-10 | 閱: 轉: | 分享

壹、懶惰是人的壹種劣根性,惰性使人受害,卻令人偏愛。

懶惰做為人的劣根性的壹種,是深藏於我們自身的真正反對自我的力量,這種力量反對我們對自身進行任何積極的改造。

第壹、向偉大目標舉步的頑強阻擊者——惰性,它是在開始行動時就遇到的阻礙。中國古話——“萬事開頭難”,“開始”對於懶惰著來說是壹種令人厭倦的時刻。實際上懶惰就成為壹種背棄,壹種對生活所應承擔的背棄。人生是有責任的,這個責任驅使他不是為自身的舒適清閑,而是為了履行自身責任區從事艱難的活動。惰性的表現形式是不願從事活動,不願占有自身價值,在骨子裏它是對生存重負的恐懼,以及在生活困難面前真正的懦弱無能。

第二、閑適和安逸導向自我全面退卻。按照惰性的指引,人們的選擇必然奉行“最少努力原則”,尋求“最小抵抗路線”和“最小風險系數”。馬斯洛發現:每個人的內部都有兩種力量,壹種力量出於畏懼而堅持安全的防禦,傾向於倒退,緊緊依附過去,它害怕承擔機遇的風險,害怕損壞了他已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由和分離;另壹種力量推動它向前,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充分發揮他的壹切能力,建立面對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時也認可他最深邃的、真實的、無意識的自我。這兩種力量在經常鬥爭著,這種鬥爭是人在壹生中每時每刻都面臨的。

第三、運用自身能力的無形阻滯力。人的自身的潛能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實現的。(壹個極端吝嗇的百萬富翁永遠是壹個貧窮的乞丐。因為實際上的財富並不屬於他,他簡直是壹貧如洗。)同樣擁有潛能的人,如果不能通過積極的行動釋放與運用這種潛能,那麽,這種潛能就會消失。行動,不僅是對自身潛能的發現,也是對自身潛能的提高。行動,能使妳產生勇氣,增強信心,在妳面前展現出希望,且壹事成可致另壹事成。

第四、誘導智慧處於昏睡狀態的催眠曲是思想上的惰性。惰性包括行動上的惰性與思想上的惰性。有壹種人樂於行動卻懶於思考,實際上他是想借此掩蓋思想上的懶惰。“思想可以構成壹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

思想的惰性常常比行動的惰性更頑固和更難克服。愛迪生辦公室裏懸掛著壹條警語:“人總是千方百計逃避真正艱苦的思考。”才智若不和奮發有為的誌向相結合,便根本得不到充分發揮的機會。

惰性使人成為無所歸依的漂泊者。懶惰的生活實際上既莫名其妙,又不著邊際。懶惰者有時雖也覺得懶洋洋的生活是滿不錯的,但是,他們難以忍受懶惰生活帶給他們的空虛。實際上,無所事事的生活要比緊張創造的生活更容易引起人的困乏和厭倦。正因為精神的空虛,懶惰者才會到生活中去尋找刺激、娛樂失去分寸。無度的消遣;獵奇愛好以消磨時間,還有能產生各種病態的心理。惰性使人受害,卻令人偏愛。

二、剖析惰性的深層結構

第壹、人的天性中的惰性因子

非常勤奮的人也和常人壹樣,要經常受到惰性的纏繞。人既有活動進取和發展的要求,又有惰性的傾向,這種矛盾,部分是由於生理原因——人的器官既有活動的需要,又有休息的需要。同時這也是壹種心理反應——人既需要釋放能量又需要聚集能量。[正統的行為定義心理學派認為:人類總是在為解除緊張狀態而尋求壹種平靜。]因此,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可以用“緩和緊張”的動機來解釋。惰性則被視為“緩和緊張”努力中的壹種。

馬斯洛心理學認為:“害怕與勇氣,停滯與發展,安全與成長的鬥爭,是壹種永遠的內心鬥爭。”

第二、人的欲望中的惰性因子

《列子。楊朱簡》:“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死後都只剩壹堆白骨,故人生“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之色。”

壹個人如果把他的感官享樂和自然生理欲望擺到應予優化滿足的位置,他就必然地要走上追求享受和懶惰之路。(不良習性積成的懶惰

第三、人的生活中的惰性因子

不是誰的本性傾向於懶惰還是傾向於勤奮,而是生活狀況把他們塑造成了那樣的人。心理學家把習慣看作人的“第二天性”。不管懶惰的人還是勤奮的人,壹種行為習慣形成之後,就會變得相當頑固。懶惰既然成為壹種習慣,它也就依然慣性而自動地發生作用,久而久之,懶惰者也就察覺不到自身的懶惰。懶惰者總以各種理由來欺騙自己,使自己認為自己不懶。

第四、歷史發展河床沈澱的惰性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懶惰曾是壹種榮耀,自由民和奴隸主決不能隨便去幹活,否則將失去榮譽。

第五、傳統文化負面因素滋養的惰性

由於我國有數千年封建統治和小生產自然經濟的歷史,長期來社會交往水平很低,人們不易表現出強烈的進取意識,與這經濟基礎相適應。我國傳統文化中也具有怠惰、保守等負面因素。

第六、作為壹種手段而被使用的惰性

懶惰常作為偽裝無能,逃避更高責任的壹種手段。懶惰,有時被作為對上級、對雙親、對老師、對集體發泄不滿的壹種手段。懶惰有時也是護身符,使人很少品嘗失敗的滋味。惰性使壹個十分復雜的結構體,把惰性看得過於簡單,認為只要有克服惰性的意願,就能輕而易舉地走出惰性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第七、惰性的理性根基

懶惰的人視勤奮的人為愚蠢,安樂壹生是死,勞累壹生是死,何必自找苦吃呢?

惰性的理性大廈的三根支柱:關於人生無意義的虛無主義觀念;追求怡然閑適的養生主義觀念;追求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觀念。

我們不能因為永恒的人生並不存在就放棄對現世意義的追求。人是要死的,但人所創造的業績都會永存,這種永恒的業績不愧為人的第二生命。惟其由於生命的短促我們才應加倍的珍惜它,而不致於使它無價值而來,無價值而去。人具有兩種天性,既懶惰的天性和向往成就和榮譽的天性。生命就是奮鬥就是抗爭,就是輸入和輸出,就是吸收和發揮。

純享受的背後是壹無所有,享受著東西,有現在無將來,有片刻的占有而無永恒的價值。享樂花費時間,但享樂並不能把時間據為自有。生命不是壹瞬間的,它是持續的和不間斷的。生活於這種不間斷之中的人的價值,不應由於某個歡樂的時刻或歡樂時刻的總和,而被消耗殆盡。沈緬與無限制享樂的人,實際上正在為自己制造空無所有的將來。羅素:“為了促進生活,必須看重單純生活以外的某些事情,為生活而生活的是動物。”洛克說:“人在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種行為時,壹定不看它們是否能引起暫時的快樂和痛苦,壹定要看它們是否能引起未來的、完全的、永久的快樂。”

三、割斷和惰性的情感聯系

第壹、惰性的情感紐帶

惰性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成就,但是它可以帶給我們閑逸和舒適。惰性不是振奮人心的,它無法滿足我們自尊自強的心理要求;但是惰性卻是安謐恬然的。它可以使我們自憐自愛的心理得到壹定程度的滿足。惰性使壹個善於用軟功的極難對付的對手。

法國思想家 弗朗索瓦?拉羅什富科說:“懶惰它是我們所有激情當中壹種潛意識的激情,沒有哪壹種激情比它更頑固和更難對付的了,盡管它所帶來的損害往往躲過我們的註意。假如我們仔細思考它的影響,就會確信它頑強地,竟然巧妙地掌握我們的全部情感、願望和欣賞力。它像吸附於大船底的印頭魚,像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壹般的沈寂,卻比任何風暴和暗礁更加危害我們重要的事業。在懶惰的安靜中,精神上獲得靜悄悄的樂趣。正因為這樣,使我們忘掉了最熱烈的願望和最堅強的誌向。”

和惰性的鬥爭,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情感的抵抗。懶惰以它的欺騙力量形成壹種強大的向心力,使我們有意無意,情不自禁地向它靠攏。

第二、情感對惰性的依戀和需求

脆弱的情感喜歡的是安逸平穩,而艱苦的勞作,長期的奮鬥,堅忍不拔的努力,卻需要我們的情感承受沈重的負荷。情感愈是受到打擊便愈傾向於退向惰性。壹個人為追求某個目標經歷艱難而未能如願時,有時會遷怒於目標本身。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而未獲得成果,便對努力是否值得產生疑問,與其接二連三的遭受挫折,不如安安穩穩的享受壹番,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失去了精神支柱和情感上的鼓舞力量,心甘情願地在平庸的泥潭中蹣跚而行。當妳被困難和挫折弄得心力交猝之時,抵抗惰性的心理防線往往會陷於崩潰的境地。別人的輕視對自身的惰性起到了暗示和強化的作用;自卑的認知使惰性在自貶的過程中獲得了合法生存的理由。

第三、驅使惰性會引起情感的對抗

強迫自己表現出某種行為,只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作用,決難維持下去。只要我們的情感討厭某種行為,它就會自動地找到壹種理由攻擊這種行為。

四、惰性的危害

第壹、惰性導致對勞作的厭惡

勞動是個人體格智慧和道德趨於完善的源泉。逃避勞動,就是逃避自我完善。懶惰者害怕勞動把勞動視為負擔,視為苦役。其實勞動是壹種社會現象,不僅是光榮的,有意義的而且是十分有趣的,是個人賴以進行創造活動的舞臺,是創造和實現自我的手段,是使人獲得全面發展和培養高尚品質的途徑。馬克?吐溫:“壹個人在工作中得到的享受越多,從中獲得的報酬也就越多.”愛因斯坦:“促使我從事科學工作的是壹種要懂得大自然奧秘的不可遏制的願望.。”格言:“當妳覺得創造還是艱苦的時候,那妳還難以做出什麽。只要妳覺得克服困難的過程本身有壹種崇高的享受之時,妳才擁有希望。”

用工作和事業上更久遠更內在更深層的享受,去取代那些短暫表面和膚淺的享受。酷愛工作的奧秘就在於從自身的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

走出惰性之難不是人們舍不得惰性,而是舍不得惰性給自己的快意。為了過高欲望所驅使而忙碌不堪的人,生活毫無樂趣可言。他們不懂悠閑地過日子。口頭禪“時間不夠用”他們不知不覺地迷失在自己的追求中,而失卻了自我。勞作本身既不是痛苦,也不是難挨的重負。

輕松地挑起沈重的擔子。人要處理的工作量越大,就越需要培養起好的習慣,需要掌握調節和防守自己的藝術。不適當的目標會使人的汗水付諸東流。需要慢功夫的事情辦得越快。只會增加失望的可能性。廢寢忘食只能作為壹陣子的突擊,任何人都難以長此以往。想要更好地利用大腦來處理某壹特定的事物,妳就必須暫時使頭腦放松多多消遣,有時甚至離題越遠越好。經常沈思的人睡眠好,當我們真正感覺神經松弛時,我們就感到內心平穩精力集中,生活充滿活力。人們壹旦意識到對自己要求太嚴的時候,就應當著力去排除那些對工作有害的壓力。

成就快樂和悠閑的三重和諧。人的幸福需要三個方面的和諧比例:壹要有所作為;二要得到快樂;三要獲得休息和悠閑。按照這種生活和諧的藝術安排從事勞作才能走出惰性。

第二、惰性造成潛能的荒廢

黑格爾:“每個人都是壹個整體,本身就是壹個世界。”

第三、懶惰使人失卻自立的脊梁

懶於選擇,懶於自立,懶於創造,壹切聽他人的吩咐,隨波逐流。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維護自主權就是維護做人的尊嚴

對於軟弱者來說,任何壹種壓力都能促使他背叛自己。任何人如果不能發揮他的自主性,他就將不能駕馭環境,也就無法充分地利用環境,完全依賴環境的人將會為環境所奴役,他們不能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得到他人的歡迎、稱贊和恭維。當“取悅於人”成為壹種需要或成為壹種刻意追求的目標時,便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意念和言行準則交給了別人。取悅於人的結果,會使我們形成壹種軟弱的自我意識,最後產生“自我棄絕”,前人的經驗不可少,但不可能代替我們的探索,我們只能從現實出發改變現實,從自我出發確定自我。依賴和服從是壹種生存的惰性,順應外部世界將可能丟失自主性,渴望自主而又害怕自主的二難心態,過於依賴環境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依賴和順從會偏離真實的自我,盲從他人可能毀棄自己的前程。不要把自我價值戴在他人袖口上,依靠自身力量駕馭命運之舟。

第四、惰性不除就沒有自我的改造

自我要更新,成長就是更新。固守過去如何的說法,只能使人自暴自棄。新我不應成為舊我的簡單重復。今天的我應當離於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將高於今天的我,我們應當用這樣的要求來檢驗和指導自己。自我的滿意、肯定和贊賞是必要的,不如此我們就將無法維系心理的平衡,無法獲得健康的自我認知。但另壹方面,對自我的滿意不應該變成滿足現狀。在“自戀情結”的作用下,人們對於“舊我”總是戀戀不舍,而妳的“舊我”對妳也似乎忠心耿耿,形影相隨。當妳放棄掉舊的生活模式時,會感到不自然,產生壹種對新生活的生疏感,想象力是無限活躍餓因素,它和惰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要麽是惰性扼殺了想象力,要麽是想象力沖破了惰性。

左拉:“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努力探索他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高爾基說過壹句很豪邁的話——“人類面對的壹切,都不會讓我感到陌生。”

五、克服惰性

第壹、釋放天性中的惰性抗體

早就有人形容 人“壹半是天使,壹半是魔鬼”。我們意蘊深處有發展和創造自我的強烈欲望。布澤曼認為,激勵我們的力量來自於遺傳的自我擴張力量。哲學家馬裏(法)堅認為這種力量來源於人的內部的“力的自由”和“自我完美”的欲望。對於意識健全的人來說,沒有哪壹個人願意自己是窩囊廢,沒有哪壹個人願意自己默默無聞,或者渴望自己久居人下。我們的責任是努力的維護這個本性——發展、創造和完美自我的欲望,發展這個本性,實現這個本性,不使這個本性被壓抑,被銷蝕,或被塗改成其它的顏色,更不能因溫度低更使本性“結冰”。

人的壹生實際上都處於不斷追求之中,自我的發展完全是生命的自然進程,是個性的內在渴望和要求。是人的本性的流露和外現。因此,它具有不可理喻的性質,是壹種可與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東西。我們不必苦苦尋求自我發展的動力源是什麽,其實它就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渴望,對於生命的厚愛。

第二、改造環境中的惰性因子

走出惰性,必須在內心世界和外部環境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惰性和與之對應的活力是人類環境中的壹對孿生子。惰性和活力作為壹對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活力不能持久釋放,否則就會出現能量的枯竭;惰性也不能永久存在,因為壹旦惰性延續下去,就會導致落後而被淘汰。社會變革中壹方面:社會需要變革使其充滿活力;另壹方面:社會又需要穩定使其有條不紊。無穩定的變革無法順利進行,無變革的穩定也無法發展前進。惰性和活力的***存巧妙地維持著自然社會的平衡和人的心理平衡。

當那些活力釋放最為活躍的人,終於成為競爭的優勝者為自己爭到壹塊舒適的領地去容易被這塊領地所陶醉、所腐蝕,而逐步喪失其活力,在這塊領地上安置上惰性的溫床。懶惰者和懶惰者之間也有鬥爭:消極怠工的懶惰是對強者專制的反抗,尋找靠山的懶惰是對其他同類型懶惰者的排斥;心灰意冷的懶惰,則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強者和弱者都進行評擊。這種惰性和惰性的碰撞,使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不是引發互相牽制,互相拆臺,互相捆綁和互相傾軋的社會漩渦,這種漩渦把人們進壹步拖入惰性的深淵之中。更大的社會漩渦則來自惰性和活力的正面碰撞。

在漩渦場中人們對惰性和活力把持不定,理論上說個人與社會只有充分發揮活力,保持銳氣才能前進,才能發展。也就是說個人和社會都應當充滿銳氣和活力,但實際生活中,卻有壹些人因為銳氣太盛,活力太強。要求變革、探索、開拓和創新,而屢屢碰壁,連連跌跤。有的人盡管很能幹,卻由於懶惰而埋沒了才華。被社會的競爭所淘汰,在無所作為中默默無聞虛度壹生。但另壹些人,卻由於受到惰性的庇護,循規蹈矩、墨守成規,而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避過了風險,避免了失敗的打擊,生活很優哉遊哉。事實告訴我們:懶惰有弊也有利;勤奮也有弊利。利弊相較,正負相抵,孰優孰劣進行選擇就相當困難了,於是出現了調和者、投機者、依附者。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可以說是活力不斷戰勝惰性的過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必須要對自身蘊含的活力進行激發。在最初的人類社會中,惰性和活力的比例是相當懸殊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物種競爭,迫使人類使盡渾身解數來拯救自己,迸發出全部的活力進行征服自然的奮鬥,惰性簡直沒有多少生存的余地。榜樣的激勵,教育的推動,成功的鼓舞,競爭的驅使,都是社會環境對人的活力進行激發的有效形式。環境對人的惰性的助長:1、舒適的環境會成為滋生惰性的溫床。2、簡陋的環境會成為掩護惰性的借口。3、庸俗的環境也會有力的助長惰性。4、艱難的環境會成為人們從勤奮走向懶惰的轉折。5、處於被譏消的環境有時會把人逼向惰性。6、論資排輩的習俗也會打擊年輕人的活力而培養惰性。

奮起改革產生惰性的環境:1、應自覺地和環境惰性力量相分離。2、要保持環境的相對獨立性。3、要學會做環境的主人。4、要有壹種改造社會環境的責任意思。5、要勇敢的接受來自環境的挑戰。

第三、解放創造力必須打破惰性

因循守舊至今仍有生命力,因為,它有壹層厚厚的惰性保護層。固循守舊癥心理學上稱“僵屍迷戀癥”,因循守舊的方法既可以逃避思考,也可以逃避選擇,更可以逃避責任,可謂“壹舉而多得”,堪稱懶惰者的“好友”。可實際社會是多變的,在多變的社會中,如果試圖壹定要弄清楚“生活到底是咋樣”,並預先為自己設計好壹整套生活模式,那麽,這樣的努力將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客觀世界時不會讓人只有壹條路可以走的。人生即選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但我們所選擇的機會,卻有可能是虛假的,壹旦選錯了。就可能造就終身遺憾。“心理定勢”就是人們在感知,評價客觀事物時的壹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是人們依據已有的印象、知識、經驗等感知和評價當前對象的壹種心理現象。有必要從心理上“反定勢”,做法:把壹個問題充分展開,盡量提出多種方案,多種設想,以擴大選擇的余地。當思維在壹個方向受阻時要能馬上轉移到另壹個方向,不使自己沿著無希望的死胡同鉆進去。

法哲學家 埃米爾?查蒂爾:“如果我們只有壹個主意,那麽沒有比這個主意更危險的東西了。”有時候人們過分愛面子也會造成“方法固著”心理,莫把模仿當做成功的捷徑,過多的模仿勢必會壓抑妳自己的創造力。雪萊:“我自己的作品縱使壹文不值,畢竟是我自己的作品。”所謂高效方法,只能在某時某地針對某人來說是高效的。並非用到任何地方都是可行的。要獲得高效的方法,最可靠的不在於模仿別人,而在於深入地研究自己。

學習別人的方法時把握以下幾點:第壹,必須善於找出事物的特殊矛盾,並把別人的好方法和自己從事工作的特殊矛盾相結合,由而產生出適合於自己的方法。第二,善於移植別人的方法。壹種學科的成就方法,對於另壹學科往往有借鑒意義,經過壹定改造後,往往成為壹種很好的方法。第三,善於結合,既能從他人那裏吸取許多方法上的優良之點,取其精華,重新組合出壹種更好的方法。

第四、排除不思進取的惰性墻基

不思進取是壹種自我沈淪。舒適的生活助長不思進取癥,“窮則思變”以對平庸的畏懼感警醒自己,壹個不思進取的人如果對自己的平庸毫不在乎,安之若素,那他的惰性多半難於救藥了。在人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來實現自己的意圖是時,開拖之詞加速了人們的退卻。丟掉“如果失敗”之類令人掃興的想法吧,換上“如果肯努力,成功可能性會大些”,這種更現實更積極的“如果”。壓力既是對自身惰性的進攻,也是對自身進取的強化。心理壓力是壹種內壓力,保持這種壓力需要自我封閉退路。競爭,則是摧毀惰性的壹種外部壓力,我們不應去作不切實際的幻想,應當順暢地自然地積極地去表現自我,這是走出自我的重要壹步。

第五、警惕有所成就後的惰性膨脹

失敗打不倒的人,卻易被成功打倒。因為陶醉於成功時,惰性便象發酵的面團壹樣的膨脹起來。壹個人所獲得的成就,僅僅是對他過去辛勤奮鬥的報償,只標誌著過去。對已有成就的陶醉曾經消磨掉無數奮鬥者的進取心。妳應淡化妳的成就感,也許在妳的特定範圍,特定行業內,妳的成就已經高出其他人,但不意味著妳已經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在更大的範圍更廣的領域,妳也於只是壹個成就平平的人。真正遠大的誌向不是壹時的成功,也不是某壹個生活目標的實現,而是終身為某壹目標奮鬥。

第六、莫讓惰性在等待拖延中滋長

立刻行動是成功的要素之壹。精力在成功中充實,而在等待拖延中衰退。等待是對人們雄心大誌的壹種潛移默化的瓦解。眼界太高的人容易手低。愛因斯坦:“取道‘等壹等’之路,常走入‘永不’之門。”

等待出不了效率,效率就在於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在棘手的事情面前不可退避,克服的方法在於學會按事情的輕重加以安排,集中精力對付那些難做的然而意義更大的事情。萊金提出的“ABC”原則認為,壹位管理者每天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件件做完,因此把事情分成A、B、C三類。

克服拖延的辦法,首先在於丟掉拖延的借口,要善於見縫插針抓緊時間,也就是雷鋒說過的“釘子精神”。有些事情非要不塊時間不可,可以先做起來,哪怕只是開壹個頭。 今日事,今日畢!

第七、堅定不移地擺脫惰性

要使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內心要有強烈的改變自己的願望,內在願望很強烈,那麽,微弱的導火索也會引起很強烈的反應。把握生活的深層目的,把生活看做是壹種奮鬥,壹種責任、壹種創造,壹種奉獻。按照生活的真諦去安排生活,實在是我們克服惰性培養自覺地積極進取生活態度的第壹要素。沒有責任意識的人,將沒有外在的事業和其自身價值同化,於是自身便成了毫無意義的空虛之物。以創造生命價值的激情沖擊惰性,真正對自身責任和使命有著深刻感知的人,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把履行責任看做是不得而已的被動行為。以迫切的成就饑餓感抵禦惰性,以常懸於心的目標抗衡惰性。努力的激情就產生於遠大的目標之中,壹個牢記自己目標的人,常有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之感,很難心安理得地在惰性中逗留。

  • 上一篇:如何制作word
  • 下一篇:2022冬奧會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