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

 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麽寫教案需要註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1

  教案目的

 1、了解故事內容,知道“漏嘴巴”是壹個不好的習慣。

 2、教育幼兒吃飯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進餐時不隨便講話,養成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

  教案準備

 故事的PPT、錄音。

  教案流程

 壹、看圖引出課題。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妳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壹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壹聽故事就知道了。

 (環節壹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並且開門見山說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二、傾聽與理解故事。

 1、第壹遍完整欣賞(錄音)

 師: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麽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

 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

 ——“小弟弟坐在院子裏幹什麽?小弟弟碗裏的飯為什麽撒得到處都是?”

 ——“大公雞來了說什麽?然後做了什麽?大公雞為什麽說小弟弟漏嘴巴?大公雞唱的是什麽兒歌?”

 ——“小弟弟為什麽哭了?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麽?後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才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壹遍完整欣賞采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為了讓幼兒有壹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采用了PPT資料,並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壹步步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中幼兒通過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於故事的主旨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壹個不好的習慣。)

 三、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

 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壹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麽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總結:漏嘴巴是壹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壹首兒歌:壹手扶小碗,壹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壹口菜,壹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於這是壹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壹環節對於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壹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麽在進餐的時候怎麽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為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後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壹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回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壹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麽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為切入,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後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小結成兒歌:壹手扶小碗,壹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壹口菜,壹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延伸

 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壹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並富有重復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壹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附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

 壹只大公雞在院子裏走來走去,這裏啄啄,那裏啄啄,找不到蟲子吃,急得“咕咕咕咕”叫。

 小弟弟捧著飯碗,坐在院子裏吃飯。他壹邊吃,壹邊瞧著花蝴蝶飛來飛去,飯粒撒了壹身,撒了壹地。

 大公雞看見了,可高興啦!它連忙跑了過去,嘴裏嚷道:“好運氣,好運氣,!今天找到壹個漏嘴巴的小弟弟。”

 大公雞跑到小弟弟身邊,啄起地上的飯粒來,“哆哆哆”啄得可真快呢。真好玩小弟弟越看越高興,連吃飯也忘了。

 壹會兒,大公雞把撒在地上的飯粒吃光了。它還沒吃飽呢。大公雞擡起頭來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褲子上也有飯粒,我來啄小弟弟的褲子了。

 小弟弟說:“大公雞,大公雞,妳怎麽啄我呀!”

 大公雞說:“小弟弟,小弟弟,我不是啄妳,我是啄飯粒呢!”

 壹會兒,大公雞把撒在褲子上的飯粒吃光了,它還沒吃飽呢。大公雞擡起頭看了看,好咧,小弟弟的衣服上還有飯粒,就來啄小弟弟的衣服了。

 小弟弟說:“大公雞,大公雞,妳怎麽啄我呀!”

 大公雞說:“小弟弟,小弟弟,誰啄妳了,我是啄飯粒呢?”

 壹會兒,大公雞把撒在衣服上的飯粒吃光了,它還沒吃飽呢。大公雞擡起頭開看了看。好咧,小弟弟嘴巴旁邊有壹飯粒,就開啄小弟弟的嘴巴。

 小弟弟,害怕了,端起飯碗來就跑:“大公雞,大公雞,別啄我,別啄我!”

 大公雞說:“小弟弟,小弟弟,別跑,別跑,我不啄妳,妳嘴巴旁邊有飯粒,讓我吃了它!”

 大公雞張開金翅膀,壹跳,跳到小弟弟的肩膀上,朝著他嘴巴上的飯粒,“哆”的啄了壹下。

 小弟弟哭了起來:“奶奶來呀,奶奶來呀!”

 大公雞可高興呢。他說:“小弟弟是漏嘴巴,掉下飯來讓我吃得樂哈哈,”

 奶奶來了,小弟弟問奶奶,“奶奶,我的嘴巴漏嗎?”

 奶奶說:“傻孩子,哪有漏嘴巴呀,是妳吃飯的時候,東看看,西瞧瞧,把飯粒撒了。”

 奶奶又給小弟弟盛了半碗飯。“快吃,快吃,可別再撒了。”

 小弟弟,端著飯碗吃飯。大公雞又來了,它說“我還沒吃飽呢,漏嘴巴,漏嘴巴,撒點飯粒讓我吃呀!”

 大公雞等呀,等呀,怎麽了,壹個飯粒也沒吃到。哦,小弟弟這回吃飯,可不東看看西瞧瞧了!

 小弟弟把飯吃得幹幹凈凈,拿著空碗讓大公雞瞧了瞧,對它說:“我是好弟弟,不是漏嘴巴。”

 大公雞沒辦法,耷拉著腦袋,只好去找蟲子吃了。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2

  壹、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內容,知道"漏嘴巴"是壹個不好的習慣。

 2、在故事中感受"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

  二、活動準備

 故事的PPT、錄音

  三、活動過程

 1.看圖引出課題。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妳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壹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壹聽故事就知道了。

 2.傾聽與理解故事(1)第壹遍完整欣賞(錄音)師: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麽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裏幹什麽?②小弟弟碗裏的飯為什麽撒得到處都是?③大公雞來了說什麽?然後做了什麽?④大公雞為什麽說小弟弟漏嘴巴?⑤大公雞唱的是什麽兒歌?⑥小弟弟為什麽哭了?⑦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麽?⑧後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3.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壹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麽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漏嘴巴是壹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壹首兒歌:壹手扶小碗,壹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壹口菜,壹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4.活動延伸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壹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並富有重復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壹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本次活動主要有三大環節:

 環節壹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並且開門見山說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才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壹遍完整欣賞采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為了讓幼兒有壹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采用了PPT資料,並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壹步步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中幼兒通過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於故事的主旨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壹個不好的習慣。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於這是壹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壹環節對於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壹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麽在進餐的時候怎麽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為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後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壹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回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壹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麽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為切入,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後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成兒歌:壹手扶小碗,壹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壹口菜,壹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的延伸活動則是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傾聽故事的樂趣。

 2、願意與教師交流,鼓勵幼兒大膽回答問題。

 3、理解詞組:東瞧瞧西看看,學習復述簡單句。

  活動準備:

 故事圖片,故事視頻等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地上怎麽這麽臟呀?這是哪來的飯粒呢?

 引導語:"這麽好吃的飯掉在地上真可惜!"請幼兒把飯粒撿起來扔到垃圾桶,然後回到座位上來。

  2、看圖講述故事。

 教師:小朋友,妳們平時吃飯掉不掉飯粒呀?妳是怎麽吃飯的?

 出示小弟弟玩具,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這個小弟弟是什麽樣子的?妳們猜猜他在做什麽呢?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壹個小弟弟吃飯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公雞和漏嘴巴》。

 (1)看背景圖講述,請幼兒回答。

 教師:這是哪裏呀?(院子)教師:院子裏都有什麽?(小房子、小籬笆、牽牛花、蝴蝶、大公雞)

 (2)講述故事壹、二段後提問。

 教師:大公雞看見什麽了這麽高興?妳們猜猜大公雞高興的時候會說什麽?

 (3)引導幼兒復述故事中的簡單句:好運氣!好運氣!今天碰到壹個漏嘴巴的小弟弟!

 教師:大公雞擡頭壹看,看見什麽了?

 (4)引導幼兒觀察小弟弟的玩具,說出小弟弟的褲子上有飯粒,衣服上有飯粒,嘴巴上有飯粒。

 教師:誰是漏嘴巴呀?

 教師:小弟弟是怎麽吃飯的?誰能幫助小弟弟想出壹個不掉飯粒的好辦法?

 教師:奶奶是怎麽說的?(復述詞組:東瞧瞧西看看)教師:小朋友猜壹猜這壹次小弟弟有沒有撒飯粒?那他是怎麽吃飯的?

 教師:大公雞找到飯粒了嗎?為什麽?

  3、操作臺完整講述故事。

 提問:小弟弟真的是漏嘴巴嗎?大公雞為什麽說小弟弟是個漏嘴巴?

  4、結束部分。

 請幼兒說說,平常在吃飯的時候怎樣才能不做漏嘴巴。

  活動延伸:

 在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班教案4

  設計思路

 素材分析:

 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情節簡單,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壹個很經典的生活教育素材。主要講了小弟弟因為吃飯喜歡東張西望而掉米粒,被大公雞叫他漏嘴巴,還去啄他身上的米粒而被嚇哭了,最後他學會了專心吃飯,大公雞只好去找蟲子吃了。為了讓故事更適合本次活動的重點,我對原著稍作了修改,把奶奶的角色刪除了,插入了小弟弟的錄音與幼兒互動,激發了幼兒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來幫助小弟弟,壹使故事更加生動了,二使幼兒參與性更強了。

 幼兒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日積月累的,並具有反復的特點,生活活動是壹種養成性教育。小班幼兒由於手眼腦的不協調,註意力又容易分散,再加上獨生子女的優越感,缺少獨自吃飯鍛煉的機會,挑食偏食十分嚴重,致使每天都有很多飯菜浪費了。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對於小班而言是壹個關鍵期,我班幼兒吃飯時也有很多不良習慣,如掉米粒嚴重、還東張西望愛說話,小碗沒扶住而打翻飯菜,再加上本月我們的生活關註重點是進餐環節,結合我班幼兒喜歡聽故事,因此我選擇了《大公雞和漏嘴巴》這壹文學作品,借助於形象生動的圖片,讓幼兒在聽聽、看看、說說中,了解吃飯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環節分析:

 導入環節通過圖片展示,拋出問題的方法引出故事的主角小弟弟,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重點環節就是欣賞理解部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故事制作成ppt,插入了生動的小弟弟錄音,讓幼兒更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幼兒運用已有的零散經驗在幫助小弟弟不做漏嘴巴,通過老師的梳理和兒歌總結幫助幼兒積累吃飯時更多不掉米粒的好方法,促進幼兒養成更好地進餐習慣。最後為了使整個活動保持連貫性再次引出大公雞,使大公雞走出文學作品,走進幼兒生活。延伸環節是本次生活活動後的實踐驗證環節,借助“大公雞”這壹角色,督促幼兒養成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習慣。

  內容與要求

 在聽聽、看看、說說中,了解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逐步養成良好地進餐習慣。

  材料與環境準備 ppt、錄音、大公雞頭飾

  活動過程

  壹、問題導入 (價值: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引出故事主角,通過圖片認識小弟弟)

 出示課件,介紹名字,為什麽叫它漏嘴巴呢?

  二、欣賞理解 (分段欣賞,理解故事內容)

 1、欣賞故事第壹段(價值:知道小弟弟掉米飯是因為吃飯時東張西望,通過小弟弟的錄音提問,激發幼兒要去幫助小弟弟的願望)

 1) 為什麽說小弟弟是漏嘴巴?米粒都掉在哪裏?

 他是怎樣吃飯的?(輔問:他壹邊吃飯壹邊在看什麽?)

 小弟弟為什麽哭了?

 師:原來大公雞在告訴小弟弟,米粒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壹定要愛惜糧食。

 2)妳們聽小弟弟在說什麽?(錄音哭著說:妳們來幫幫我,我不想做漏嘴巴,不想被大公雞啄)

 我們壹起來幫幫小弟弟吧,告訴小弟弟吃飯時不掉米粒不做漏嘴巴的好方法有哪些?(價值:重點問題,在幫助小弟弟的情境中,積累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出示相應的圖片,給幼兒直觀的引導,最後以簡短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梳理、小結。)

 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師總結:扶住碗,拿起勺;看小碗,不說話;身體、下巴靠靠好;吃得幹凈身體棒。

 過渡語: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這次的小弟

 弟有沒有讓大公雞找到米粒呢?

 2、欣賞故事第二段(價值:將上壹環節中總結的好方法編進小弟弟第二次吃飯的故事內容中,同時也是在幫助幼兒鞏固和驗證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現在的小弟弟是怎樣吃飯的呢?

 2)他對大公雞說了什麽?

 師:現在的小弟弟聽了我們的好方法後,吃飯時再也不掉米粒了,變成了好弟弟。

  三、回歸生活 (價值:大公雞走出文學作品,走進幼兒生活。)

 師:“喔喔喔,喔喔喔”咦,是誰來了?

 大公雞(出示大公雞圖片和聲音):前幾天,我去其他班級找米粒吃了,找到了好多漏嘴巴的小朋友。妳們想不想做漏嘴巴呀?(不想)壹會兒吃中飯的時候我也要來妳們這裏找找有沒有漏嘴巴,看看誰把飯菜撒在地上了。

 延伸:(價值:這是本次生活活動後的實踐驗證環節,借助“大公雞”這壹角色,督促幼兒積累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午餐環節,“大公雞”到班級裏來尋找掉米粒的漏嘴巴。

 2、活動後兩天,拍攝我班幼兒午餐時的視頻,和孩子們壹起玩《大公雞找漏嘴巴》的遊戲,找找漏嘴巴的小朋友,討論交流更多地進餐好習慣和好方法。

  • 上一篇:2008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全)
  • 下一篇:為什麽日語裏沒有臟話?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