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憂患意識的例子有哪些?

憂患意識的例子有哪些?

1、孟子從歷史中舉出若幹有成就的人,說明他們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比如,舜出身於農家,後來成為壹國之君;膠鬲這個人遭遇戰亂,以販賣魚鹽為生,後來周文王提拔了他,為周朝做出了很大貢獻;孫叔敖隱居在海濱,楚莊王推舉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績。

這些事例說明,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出剛強意誌、奮發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將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寫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熟知的壹句名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沈淪死亡。這是多麽深刻的人生哲理!?

2、西漢初期的賈誼是壹個思想敏銳、敢講真話、有強烈責任感的政論家。他心系國運,給漢文帝上書,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時當西漢立國20多年,政權日趨穩定,經濟有所恢復發展。

然而,賈誼卻根據他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在上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進言者皆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認為當時的“事勢”不容樂觀,有“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之處並不少。

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像賈誼這種警世危言正是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悲觀絕望。

擴展資料:

關於憂患意識的例子還有以下:

1、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範仲淹在所寫名文《嶽陽樓記》中,將此前的“憂患”意識提到了壹個新高度。嶽陽樓初建於唐代,宋仁宗時重修。

範仲淹應友人之邀,曾訪問嶽州(今湖南嶽陽市)嶽陽樓。這篇名文首敘登樓俯視洞庭湖的景觀,接著作者提出了壹個問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意思是說,人們欣賞景物的感觸,會不會因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呢?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裏登樓觀景,使人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2、歷經明末清初巨變的思想家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年(1667年)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為黃金時代,說這時“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三代以下情況大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由於主客顛倒,君主視天下為己物,獨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黃宗羲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壹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同上《原臣》他將個人的憂樂歸結為眾人的憂樂。他又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壹姓也”(同上)。

“天下”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的名詞,與壹家壹姓的統治是不同的。黃宗羲的摯友顧炎武同樣強調“保天下”,他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日知錄》卷13“正始”條)。

顧炎武於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明夷待訪錄》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後,有王者起,得而師之。”(《亭林佚文輯存》)“憂患”意識促使他們將希望寄托於未來。

  • 上一篇:關於成長的作文
  • 下一篇:歷史的變遷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