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第壹課 陽明心學-立誌

第壹課 陽明心學-立誌

陽明四規:壹曰立誌;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

夫學,莫先於立誌。誌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

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誌。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誌而已。

夫誌,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誌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誌為事。

蓋無壹息而非立誌責誌之時,無壹事而非立誌責誌之地。故責誌之功,其於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壹出,而魍魎潛消也。

日期:2020.10.06

帶領團隊***修第1天:完成

晨讀&音頻學習:完成

今日心得:10年前立誌幫助更多女性更幸福更成功!學習陽明心學,加上自己這10年來的經歷和感受:事業是壹個人最好的修行,所學必須通過在事上磨練,才能成為智慧。今天再回顧,更堅定和清晰自己的誌向,致力於為女性事業賦能的教育,讓女人用女性能量的天賦和優勢,活出令自己心生歡喜的事業和生活,成立壹所女子學校,成為女性夢想的搖籃,幸福的家園,事業的舞臺,影響超過1億女性更美麗更幸福更成功。

堅定誌向,紮根事業後,遇到工作中的問題,不再有怕麻煩的心,更快速有效,平心靜氣

勤學&事上煉,今天在學習和專業上的精進:

1、精進了“演說與表達”的教學體系,增加了“即興交流”沙龍和“語言的力量”公開課

2、開了專欄文集-陽明心學筆記與心得,記錄學習心得和學習素材

附 《教條示龍場諸生》&《示弟立誌說》原文譯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原文及譯文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壹曰立誌;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立誌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今學者曠廢隳①惰,玩歲愒②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⑧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誌矣。

勤學

已立誌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③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誌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裏壹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於學矣。

改過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於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飭④也。諸生試內省,萬壹有近於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⑤。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⑥於改過從善之心。但能壹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於前過,反懷羞澀凝沮⑦,而甘心於汙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責善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底,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⑩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翻譯:

同學們追隨我到此(龍場驛),情真意切。我擔心沒有什麽能力幫助妳們,用四條要求互相勉勵,來答謝各位同學的厚意:壹是立誌;二是勤學;三是改過;四是責善。妳們要認真聽講,不要不重視。

樹立誌向

誌向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行各業的技能手藝,沒有壹項不是以誌向為出發點的。如今求學之人懶散怠慢,荒廢時日,最終壹事無成,都是由於誌向沒有樹立罷了。所以立誌成為聖人,就可以成為聖人;立誌成為賢人,就可以成為賢人。誌向不樹立,就像沒有方向的船,就像沒有籠頭的馬,終究達不到目標。過去有人說,讓人行善使他的父母惱怒他,使他的兄弟怨恨他,家族中人及同鄉朋友厭惡他,這樣的善行不做也罷;如果做了善事父母都喜歡,兄弟都高興,家族中人及同鄉朋友都尊敬相信他,為什麽不去行善而成為君子呢?做了壞事父母都喜歡,兄弟都高興,家族中人及同鄉朋友都尊敬相信他,這樣的壞事做做也無妨;做了壞事讓父母惱怒,兄弟怨恨,家族中人及同鄉朋友厭惡,為什麽還要去行惡而成小人呢?各位同學想到這些,就可以知曉應立什麽誌了。

勤奮學習

已經立誌成為君子,就應當從學習開始。但凡學習不勤奮,壹定知道他的誌向還不堅定。跟隨我學習之人,不以聰明敏銳為高,而以勤奮謙虛為上。各位同學試看同輩之中,如果有本身空虛卻裝作什麽都懂,害怕別人說自己無能,擔心別人行善超過自己,自誇自大,誇誇其談,騙人騙己的人,即使他的資質稟賦先天優異,同輩之中,難道就沒有人不痛恨厭惡他嗎?難道就沒有人鄙視輕賤他嗎?那些原本欺騙了別人,別人確實被妳欺騙,難道就沒有私下被譏笑之人?如果有謙虛低調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目標堅定,做事虛心,勤學好問,與人相處總是發現別人的優點,善於從自己身上查找不足,善於學習別人長處,明白自己的不足,忠誠守信樂觀豁達,表裏壹致的人,即使他的資質稟賦粗魯愚鈍,同輩之中,有誰不稱贊羨慕他呢?那些原本沒有多大才能,又不求上進之人,人們認為他確實沒有才能,還有誰會尊敬他崇尚他呢?各位同學看到這些,也可憑此知道要做大事必須勤奮學習了。

改正錯誤

錯誤,從大賢大能之人開始,沒有誰能免除,然而過錯對賢能之人沒有造成不良影響,是因為他們能知錯就改。所以不以沒有過錯為貴,而以善於改正錯誤為貴。各位同學自己想想,平日在廉恥忠信方面也有缺陷嗎?也有違背孝親愛友之道,迷陷於狡猾世故、有偷竊習性的人嗎?妳們大概不會到這種地步。如若不幸有這類人,都是因為他不知道道理而失足,平時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規勸告誡而造成的。同學們試著自我反省壹下,萬壹有接近於這種情況的,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應當僅僅憑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錯誤發揚從善方面失掉勇氣。只要有朝壹日能改正過去的錯誤,即使過去是盜賊流寇,今後也可以成為君子。如果說我過去已經是這樣了,現在即使改正錯誤做好事了,萬壹人們不相信我,且不寬恕我之前的罪過,反而讓我懷著羞恥之心無顏見人,進而甘心墮落,壹錯再錯,那麽我也絕望了。

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品格臻於至善

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品格臻於至善,是朋友之間應該具備的品質,這需要忠心告誡並循循善誘說給朋友聽。盡心盡力體現妳對他的關心愛護,采用委婉的表達方式,使他能聽妳的勸告並在行動上體現,自己弄懂道理並能改正,有感觸而不發怒,於是改正缺點達到完美。如果先直言告訴朋友過錯和缺點,痛罵他的過錯,讓他無地自容,他將羞愧難當並記恨在心,即使他表面服從,卻是因形勢所迫而服從,這是刺激他使他做壞事。所以但凡揭別人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隱私,故作正直的舉止來謀取名譽的人,都不是用語言監督、提醒朋友,使朋友臻於至善的人。即使是這樣,用這種方式讓我被別人“責善”也不是不可以。人們因此而指責我,凡是攻擊我的過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師,怎麽可以不高高興興地接受並心存感激呢?我在品德方面沒有什麽收獲,在學問方面也輕率。誤讓妳們跟隨我在此學習,我整夜整夜的思考,小錯誤難免,何況是大過失呢?人們說對待老師要不冒犯不規勸,並說在老師面前不能提意見,這是錯的。在老師面前提意見,直言相諫不能說是冒犯,婉言規勸也要讓他聽到。讓我按正確的做,我才能得以明白正確之處;我做錯了,也能夠改正錯誤: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同學們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品格臻於至善,應當從我開始。

王陽明《示弟立誌說》原文

予弟守文來學,告之以立誌。守文因請次第其語,使得時時觀省;且請淺近其辭,則易於通曉也。因書以與之。夫學,莫先於立誌。誌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茍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汙下者,凡以誌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為聖人之誌,然後可與***學。”人茍誠有求為聖人之誌,則必思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與?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我之欲為聖人,亦惟在於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耳。欲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務去人欲而存天理,則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則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然後可得而講,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謂正諸先覺者,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則當專心致誌,惟先覺之為聽。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故記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茍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猶不師也。

夫所謂考諸古訓者,聖賢垂訓,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經、四書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於此,則其展卷之際,真如饑者之於食,求飽而已;病者之於藥,求愈而已;暗者之於燈,求照而已;跛者之於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記誦講說,以資口耳之弊哉!

 夫立誌亦不易矣。孔子,聖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誌與學,三十而立。”立者,誌立也。雖至於“不逾矩”,亦誌之不逾矩也。誌豈可易而視哉!夫誌,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誌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誌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知有其他,然後此誌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壹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壹毫私欲之萌,只責此誌不立,即私欲便退;聽壹毫客氣之動,只責此誌不立,即客氣便消除。或怠心生,責此誌,即不怠;忽心生,責此誌,即不忽;燥心生,責此誌,即不燥;妒心生,責此誌,即不妒;忿心生,責此誌,即不忿;貪心生,責此誌,即不貪;傲心生,責此誌,即不傲;吝心生,責此誌,即不吝。蓋無壹息而非立誌責誌之時,無壹事而非立誌責誌之地。故責誌之功,其於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壹出,而魍魎潛消也。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書》謂“惟精惟壹”,《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壹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說也。

 後世大患,尤在無誌,故今以立誌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誌。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誌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壹,則字字句句皆精壹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其諸“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後信予之非妄也。

譯文:

學習,都是要先立誌。誌要是不立,就象不種樹根而徒勞澆水壹樣,這樣是做無用功的。世上的人知所以沿襲舊的,敷衍應付,養成不好的習慣,最後變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立誌。所以程子講:要有成為聖人誌向的人,然後才能與他壹起***同學習。人要是真心想要成為聖人的誌向,則必然會思考聖人為什麽會成為聖人的原因?難道不是內心純為良知而沒有壹絲的私欲?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只是因為內心純為良知而無壹絲的私欲。這樣我想成為聖人,也只有追求內心純為良知而無壹絲的私欲。想要做到內心純為良知而無壹絲的私欲,則要必需除去私欲,顯現良知。想要除去私欲,顯現良知,則必然要去找怎麽除去私欲而顯現良知的方法。想要找到除去私欲而顯現良知的方法,則必需要驗證前人的思考,考證於古人言語,這樣才是做學問的功夫,然後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的知識,這都是不能夠欺騙自已的。

而所講的則必需要驗證前人的思考,即然認為那人是先行者而向他學習,則要壹心壹意聽從先行者的話。如果感覺不對,也不要放棄,還要認真思考,思考還是不對,又要認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夠壹知半解。古人講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假如沒有尊重相信的決心,則必然有輕忽的念頭。說的話如果聽了不加以審查,就象沒有聽壹樣,聽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沒有思考壹樣,這樣雖然說學習了,就象沒有學習壹樣。

考證於古人的言語.聖賢人的言語,無不是教人去私欲而顯良知的方法,就是五經和四書呀。我真心想要去我的私欲把良知顯現出來.如果找不到方法.則必然要這樣去做,打開書的時候,就象餓肚子的人想要吃飯壹樣,只求個吃飽;就象病人需要藥壹樣,只求治好;就象黑夜需要燈壹下,只求光明;就象瘸腳需要拐仗壹樣,只求行動。對於只求記住的人來講,只是增長口耳聞見罷了。

就是立誌也是不容易的呀。孔子,聖人呀,也曾經講過:我十五歲開始發奮學習,到了三十歲才真正立誌。立者,誌立了。後來到了不不逾矩程度,也是誌向到了不逾矩。立誌怎麽能輕視之呀!誌向,是壹個人精氣的核心,人的的性命,樹木的根,水的源頭。源頭被堵了,則流水就沒了,樹根不培植則樹木就會死,人要是沒命就會死去,誌要是不立則神誌不清醒。想要成為君子,無時無處不以立誌為最重要的事情。眼睛認真看,沒有關註其它的事物,耳朵認真聽,沒有聽其它的。就象貓抓老鼠,雞孵蛋壹樣,精神心思完全關註,而不知有其它事情,然後才能講這個立誌立了起來,神氣精明,良知顯現。壹有私欲便能知道,自然不會容它住下。這樣凡是有壹點點私欲起來,就反思誌向不立,這樣私欲便退去;聽到壹點點客氣動起來,就反思誌向不立,客氣便消除。或懶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貪心,驕傲的心,小氣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誌向不立,這樣它們就會消除。這樣沒有壹刻間不是在關註自已的誌向,沒有壹件事情不是在關註自已的誌向。這樣反思誌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大火燒毫毛壹樣,太陽壹出鬼怪自然消失壹樣。

從前的聖賢人都是與時俱進的教育,雖然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壹樣或只差壹點點。《書》謂“惟精惟壹”,《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氣,求其放心”,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這不能強求,但其中的關鍵地方都是壹樣的。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天理都是壹樣的。天理是壹樣的則道心是壹樣的,道心壹樣則學問就是壹樣的。其它的不同的學說,都是邪說.

後來的人有個大的毛病,主要是在沒有誌向,所以今天特地的講出來。中間字字句句都是立誌。人壹生的學問,只是這個立誌而已。若要說是精壹,則字字句句都是精壹,若要說是敬義,則字字句句都是敬義的功夫。其與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體會,然後才會真正相信我講的都是真的呀。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學作業計劃範文
  • 下一篇:有在這上班的朋友說說益豐大藥房上班待遇怎麽樣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