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梵高的勵誌故事

梵高的勵誌故事

梵高的勵誌故事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物。以下是我整理的梵高勵誌故事,供大家參考!

梵高的勵誌故事:1有壹次去壹家美術店買扇子,和老板聊天。我說妳可以把店裏的圖片拍下來放到網站上作為宣傳。他搖搖頭說,沒用的。我驚訝地問,怎麽了?他說現在繪畫市場不景氣,除非是名畫,否則反正沒人買。看我店裏的這幅畫,它屬於我住在北京的侄子。畫這幅油畫花了半年時間,但壹直沒有賣出去。我急得想砍掉我的右手!現在把畫放在我的店裏。更讓我驚訝的是,精神理想和物質生存的矛盾竟然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我想起了腦海中經常出現的那幅畫面,那是豐子愷先生在1922年的《山谷的生活》(當時梵高譯)壹書中描述的:“他在田野裏搖搖擺擺地走著,背上背著壹幅巨大的畫布...他反復把畫布丟在地上,他壹點也不介意。他不想從這樣的作品中獲得任何利益。他已經把它抽出來了,不予理會。有時候他畫完壹幅畫,就把它留在他寫生的地方,自己壹個人回家。”

盡管梵高也很窮,但他的心態與現代畫家截然不同。

梵高,壹個瘋狂的畫家,壹個獨自行走的天才。

他畫了很多自畫像,畫筆是壹面鏡子,自畫像是鏡中的他,融入了藝術顏料。鏡子裏的梵高是虛幻的,真實的梵高就在這個幻影的對角線上。

但是,不了解他的人看到的是鏡子裏的梵高,那時候的人心裏都在猜測,從來沒有觸碰過。

有人說是La Oreja de Van Gogh自己割下來的,有人說是Gauguin在和Gauguin發生沖突的時候割下來的,還有人說是因為他的右耳在畫中被白布包裹著而被割下來的,還有人說是因為梵高對著鏡子畫自己而被割下來的左耳。

他在壹家藝術店當學徒的時候,人們在鏡子裏看到的他:孤傲而輕蔑,因為他對來藝術店買名畫的人冷嘲熱諷,和藝術店的經理吵了壹架就走了。鏡子之外,很少有人理解他:他已經體會到了藝術的真正美,在他看來,那些所謂的名畫都沒有達到他的藝術標準,他苦於自己的畫還沒有被欣賞,所以他只是冷眼看著那些名畫被人用大把的金錢崇拜。他沒有心計,他不會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他不會為了討好客戶而裝模作樣的拍馬屁,他也不會說出與自己內心世界完全相反的話。

他被壹面鏡子與世界隔開。很明顯,他舉起了左手,世界看到了他的右手。明明他今天畫的是價值上億的藝術品,當時世人看到的都是不值錢的糟粕。

鏡中的他:性格陰郁,沈默寡言,沒有風格。在巴黎學畫的時候,他三十三歲,坐在壹個古代雕刻的石膏像前。在他身後,壹群年輕學生在偷窺和竊笑他。鏡外的他:畫過壹次,熱情,聰明。他畫畫的時候,似乎全身都在燃燒。正是那些華麗的顏料在他的思想上舞動,使紙張變得生動。

鏡中的他:偏激,惡毒,尷尬。他無家可歸。他住在壹位著名畫家和他的妹夫莫夫的家裏,但打碎了莫夫的石膏模型,然後匆忙逃離。鏡外:他不喜歡莫夫冒充大畫家拿出膏藥命令他畫沒有生命的作品的行為。他學了壹段時間神學,整天傳道,身心疲憊才會休息,把所有生活費都給了窮人。當梵高的父親遇見他的兒子時,梵高穿著破舊的上衣睡在壹個骯臟的小屋裏。過度疲勞、睡眠不足和極度貧困留給他的只有繪畫。他還把父親寄給他的生活費的壹大半給了壹個撫養五個無父孩子的母親。

鏡中的他:不懂得迎合老百姓心理,完全放棄得失。我只在乎自己的氣質和畫。農民拒絕為他做模特。我覺得他畫得太醜了,因為他性格古怪,畫風瘋狂。鏡外的他:他選擇的題材壹般都是勞動者,他畫出來的大多是勞動者生活的‘深刻表現’。疲憊的人,悲傷的人,生病的人,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腦海。他從不畫所有的上流社會的人。《吃土豆的人》是他在荷蘭時期具有這種繪畫題材傾向的代表作。他關註人民的疾苦,並願意幫助他們。他看起來很平淡,不會也不會按照“市場價值”來畫,但他總是懂得遵循真理。這是真正的梵高。

梵高的勵誌故事:當文森特·梵高27歲時,他不想成為壹名牧師或向礦工布道,但他決定成為壹名畫家。33歲時,他第壹次進入美院,但壹個月後輟學。那是1886,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開始當畫家已經六年了,離去世還有四年;前年,父親的去世讓他很難過。此時他的畫就像他的心情壹樣:陰郁壓抑。那壹年,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壹雙鞋,壹只顛倒了》只有灰黑色,就像礦工穿的壹樣。

——等壹下,文森特·梵高,他不就是壹個應該像太陽壹樣明亮,讓七彩星月漫天旋轉的半瘋子嗎?其實到了1888,他確實已經變成那樣了。1866和1888之間發生了什麽,讓灰黑色的靜物畫家變成了向著太陽燃燒的金色向日葵?

在1886去巴黎之前,梵高是壹個非常純粹的荷蘭畫家,秉承了荷蘭黃金時代的傳統:他擅長描繪靜物,對材料表面進行細致的打磨,陰影清晰,質感良好。但是在1886,他去了巴黎。他的畫《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畫得粗糙、陰暗、深不可測,但19的80年代的巴黎正是反叛筆法的時候——於是他也被邀請到巴黎參加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後壹次聯展。

如妳所知,1886印象派即將土崩瓦解。12年前第壹次聯展的時候,以莫奈為首的主力們正等著分道揚鑣;點彩派野心勃勃,即將創作莫奈的反叛;1886的展覽是印象派最後的夕陽,梵高趕上了。他沒來得及在這次聯展中成名,但是:他看到了壹些畫,比如莫奈的風景畫,比如畢沙羅的鄉村畫,比如保羅·西格納克的《河流風景》,比如埃米爾·伯納德的風景畫——這些畫現在都掛在艾克·麥克萊恩畫廊,就像梵高那天看到的壹樣。

他得到了什麽?他的畫從1887開始變了。他感受到了光和色的重要性,也理解了重彩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確的素描”在光線下是多麽無力,明白了塞尚高喊的“根本沒有線條,形狀之間的關系取決於色彩”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他最喜歡的人——他在巴黎印象派大師的畫作中發現了日本浮世繪大師川川端康成的身影。

壹個新的梵高出現了。他之前33年灰黑色如畫的生活,在巴黎印象主義的余暉中徹底燃燒,然後藝術史上最多彩的人物從灰燼中脫穎而出。

2月1888日,梵高離開巴黎前往南部的阿爾勒。在那裏,他給高更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剛到阿爾勒時的感受。對我來說,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寫道:“浮世繪的筆觸如此之快,快如光速。這就是日本人的風格:他們的神經更纖細,情緒更直接。”

是什麽促使他開始燃燒生命?或者從1886到1888,他在巴黎看到的。他會說這樣的話:“看日本浮世繪的人,是不是應該像哲學家和智者壹樣,測量壹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沒有;我們應該學習俾斯麥的政治策略嗎?不。妳應該只學會描述草,然後是所有的植物,然後是所有的風景,所有的動物,最後是人。妳壹生都在做這個。人生苦短,做不了這壹切。妳應該像畫中的人壹樣生活在大自然中,像花壹樣。"

就像他說的,在他生命的盡頭。

  • 上一篇:拒絕誘惑,把握機遇作文
  • 下一篇:《石遺室詩話》書名是什麽含義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