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我和論語的故事作文800

我和論語的故事作文800

⑴ 關於論語小故事的作文,不少於450字。急需!!!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聖經》”。《論語》所提出的壹套政教倫理原則,不僅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體制、社會習俗和心理習慣,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和活動。《論語》不只是值得學者玩味的壹部論著,更是可以讓普通大眾仔細品讀的壹部經典。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意思就是:讀書人有誌在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服吃粗糧為可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這裏孔子非常強調了追求真理的人,不應該貪戀世俗享受。有理想的人就應該努力向自己的目標奮鬥。我們不缺少宏大的理想,但是我們卻乏到達那條切實的道路。

我看到過這樣壹個故事:

隆冬來臨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著過冬準備。

第壹只田鼠拼命去找糧食,把各種谷穗、稻粒壹趟壹趟搬進洞裏。

第二只田鼠買裏地去找禦寒的東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進洞裏。

而第三只田鼠呢?就壹直在田埂上遊遊蕩蕩,壹會兒看看天,壹會兒看看地,壹會兒躺壹會兒。

那兩個夥伴壹邊忙活,壹邊職責第三只田鼠說,妳這麽懶惰,也不為冬天做什準備,看妳到了冬天怎麽辦!

這只田鼠也不辯解。

後來冬天真的來了,三只小老鼠躲在壹個狹窄的洞裏面,看著吃的東西不愁了,禦寒的東西也備齊了,每天無所事事。漸漸的,大家覺得無聊,不知道怎麽打發這些時光。

在這個時候第三只田鼠開始給另兩只田鼠講故事。比如在壹個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壹個孩子,看到他在做什麽什麽;又在壹個秋天的早晨,它在水池邊看到壹個老人,他在做什麽什麽;它說曾經聽到人們的對話,曾經鳥兒在唱壹種歌謠……

它的那兩個夥伴這才知道,這只田鼠當時是在為大家儲備過冬的陽光。

表面上看起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壹個淡定的起點。第三只小田鼠表面看起來並沒有做什麽,可是在它們最無聊的時候,第三只小田鼠講起了故事,讓氣氛不再死氣沈沈,變的熱鬧。如果當時第三只小田鼠也在準備過冬的東西,那他們現在壹定無聊死了,只能躲在窩裏發呆。

有了理想,不能只有去遠大的理想;還要付出自己的行動。表面上看起來不怎麽有用的事,如果做了,就有可能是人生的轉折點。

開頭換個.不要以介紹論語的.

結尾弄個.

中間的小故事反映了哪則論語?

讀了中間的小故事,妳有什麽感受?

回答壹個也行 提意見也行

回答的越多越好!!

1個好回答和壹個好意見我選好回答做答案 謝謝.

問題補充:這個意見我們老師也說了.

可是我最下面的問題都沒改呀.

⑵ 宰予晝寢論語故事小作文

壹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

透過這篇作文裏催人淚下的描述,我們為這個孤苦女孩的命運而難過,而在大涼山,這片美麗卻又貧窮的大山裏,千千萬萬個孩子的命運同樣令人糾結。也許我們無法親自走進大山,去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但是多壹份關註,多壹絲善意,改變大涼山兒童命運的力量就會更大壹分。淚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媽媽就天天想辦法給我做好吃的。可能媽媽也想他了吧。

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

那天,媽媽倒了,看看媽媽很難受,我哭了。我對媽媽說:“媽媽妳壹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妳。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

⑶ 自利與利他的作文(800)

自利還是利他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壹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別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壹利的。古人雲:“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壹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壹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壹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這說明中國的古人們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壹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壹只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擡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壹種沒有涵養的表現。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註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

中國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辟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俗話說:“壹碗飯填不飽肚子,壹口氣能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鄰裏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壹點小利,或受了壹點小損害。如果能用壹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壹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壹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壹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妳的人,因為他磨練了妳的心誌;

感激絆倒妳的人,因為他強化了妳的能力;

感激欺騙妳的人,因為他增長了妳的智慧;

感激斥責妳的人,因為他讓妳學會了忍耐;

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妳的人生豐富多彩!

⑷ 名人故事 高考作文素材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周恩來同誌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他壹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誌為興我中華而讀書。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有壹次,老師提出“為什麽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壹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而讀書”,弄得哄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偉誌向。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壹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壹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壹面幫助我在壹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沈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壹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壹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壹段記載,壹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壹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壹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壹個重要原則。隨時註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壹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壹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壹個重要原則。隨時註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壹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⑸ 作文我學<論語>的故事100字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壹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註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壹句句精辟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⑹ 可以寫進高中作文的萬能小故事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周恩來同誌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他壹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誌為興我中華而讀書。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有壹次,老師提出“為什麽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壹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而讀書”,弄得哄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偉誌向。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壹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壹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壹面幫助我在壹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沈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壹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壹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壹段記載,壹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壹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壹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壹個重要原則。隨時註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壹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壹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⑺ 論語講了這樣壹個故事,葉公告訴……的作文

葉公非常喜歡龍,家裏抄什麽東西上都畫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就下來,葉公壹見,,嚇得人鬼不是,由此看來,葉公並不真正喜歡龍。 讀了寓言《葉公好龍》後,我知道了做人不要口頭上喜歡某事物,但言行不壹致。要表裏如壹,老實,不搞歪門邪道。 老師說“寓言”的篇幅很短,但是它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 在老師面前裝乖,而壹離開老師的視線,就開始胡作非為,就開始無法無天的兩面派。壹提起“兩面派”,想必大家都知道。壹個團體壹旦有了像老鼠壹樣壞的兩面派,它就會就地解散;壹個家庭壹旦有了兩面派,它就會妻離子散;壹個國家壹旦有了反動派(兩面派),就會滅亡…… 我覺得這樣的人最討厭。 還有壹件事是: 壹個失主掉了不止4萬元人民幣,小孩見了馬上拾金不昧,而大人卻把它們據為己有。 大人本應該是給小孩做榜樣,難道要讓小孩做大妳的榜樣嗎?我看小孩比大人還善良,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這樣。 這兩件事告訴我們改掉葉公口是心非,言行不壹的壞習慣,發揚心口如壹,言行壹致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改掉現代人的自私。我們要向不文明行為說:“不”,建設美麗的新青島!

⑻ 文學經典國學的感人故事作文400字

“經典”是壹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壹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壹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壹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壹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壹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壹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壹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妳的人生壹定不會遺憾。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 上一篇:現在的年輕人裝修都喜歡什麽風格的
  • 下一篇:有哪些好聽到哭的古風歌曲?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