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成功的教育需要什麽

成功的教育需要什麽

摘 要成功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感,讓學生自我激勵,挖掘潛能,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這就要求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施於積極的期望、講求正確的方法、給予學生於充分的展示機會,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把握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社會生活實際、學生情況,通過“遵循個性”、“快樂學習”、“袖珍探索”、“形式豐富”等四者有機結合,嘗試課堂研究性學習,力求超越課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師,實現“壹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

 新課程,倡導立足於學生當前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追求“主流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結合”,形成了與之配套的內容體系與實施建議。諸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向導和顧問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核心的問題是把學生思維的過程,歸還給學生,是把探索的過程,全部的經歷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課堂研究性學習隨之應運而生。

 但實踐證明,仍存在誤區。表現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了,但教師的引導、促進者的作用卻弱化了;課堂是活躍,但討論方向容易失控,基礎知識點無法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過於形式化,壹是假問題占據了大量的時間;二是“自主”有時異化為“放任自流”;三是 “合作學習”則被假性化、探究學習被絕對化,依然是少數人在獨領風騷。

 課堂研究性學習,不得不面對以下棘手的問題:

 如何突破課堂時、空有限性的瓶頸?

 如何突破研究性學習中探究的嚴謹、單調、枯燥乃至結果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

 如何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參與、思考、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多自主的空間?

 如何讓學生感知身邊事物,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聯想、猜測,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變得自信、積極和樂觀?

 如何既活躍了思維,內化了方法、技能,又突破“模仿”的牢籠,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探究的思路、解決問題的設想,培養了創新意識,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

 我個人認為應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壹、微型探索

 基於課堂的有限時空,學生有限的知識積累、經歷體驗及心智不成熟狀態,在課堂研究性學習中,貴在指導學生掌握“探究三步驟”:①是什麽?明確發現、描述問題;②為什麽?探究問題的成因;③怎麽辦?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必須做到:①盡量縮小探索的範圍,讓學生明確方向易於收集、查閱資料,迅速進入問題實質;②註意探索問題情境的難度、梯度及學生的知識、能力,促使全體學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壹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最大限度發揮其創造潛能,激發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七年級“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教學時,利用學生在此前基本掌握的壹般方法,初步具備綜合各種方法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具體操作為:設計探究問題情境,即請妳或研究小組結合自己情緒波動、身心變化狀況以及校園的學習、生活,收集成長中的自己及同學們的身心各種煩惱與困惑,並充分收集、利用散見於報刊、雜誌、書籍中的權威心理測試、咨詢的表格等進壹步了解自身狀況,並就測試結果談談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最後撰寫調查報告,提供給所在的學校等有關教育部門決策參考並接受咨詢。

 教師導學:①閱讀教材,並建議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有關書籍(如青春期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科技文獻等方面的內容);②從互聯網上搜索有關文字、圖片、心理測試表格等等資料;③走訪有關人員(不同年級的同學、老師、父母、周圍的親朋好友、有關專家學者等相關人員);④建議從“我心目中的我”、“長大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探討;⑤研究小組分工協作。

 從自己身心變化出發的設計,探索範圍小,方向明確。設計本身無標準答案,不同辦法均可,而且手、腦並用,又有壹定的挑戰性、趣味性,不同程度學生均有出色表現,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熱情、主動性。本次研究性學習需四課時、歷時15天,壹課時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二、三課時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第四課時為學生分組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該課題研究性學習,突破課堂、教材框題的局限,學生均能從某壹角度出發,發現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及解決辦法。雖稍顯稚嫩,思維的深度、廣度有待進壹步挖掘,但展示了“學生超越教師”的壹線曙光,總體效果良好,達到預期目的。

 二、體驗快樂

 著名教練米盧的“快樂足球”的理念,把中國足球隊帶進國人期待了幾十年的世界杯賽場。2004雅典奧運女子羽毛球單打冠軍張寧說,正是由於她視打球為快樂,才能戰勝學習、訓練、生活中的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壓力,最終登上奧運冠軍的獎臺。因此,教學應從興趣、好奇心入手,快樂學習。好奇心是學習的內部動力。“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烏申斯基)

 借助古詩詞、照片、圖片、漫畫、歌曲、猜謎、錄像、新聞、文藝作品片段、影視故事、絕對挑戰、名家訪談等手段,通過“亮點”、“熱點”、“焦點”、“新鮮點”、“疑問點”等外在刺激,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過讓思想政治學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尋人生的鬼斧神工的偉力之源,讓學生愛思想政治,達到願學、愛學、樂學;通過教師導學的特定現實問題情境的難度梯度設計,同時不失時機地肯定學生的每壹點滴成績、進步,讓學生經常體驗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快樂!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妳所教的東西。” ——— 盧梭

 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七年級“成長中的`我”,第壹部分“認識自我”部分時,當今活躍在國內外的政治、經濟舞臺上的許多炎黃子孫,在“善於認識自我”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形成壹道為亮麗的風景線,不失為亮點,引起世人頗多矚目。適時補充他們成長歷程,借鑒浙江電視臺“人生AB劇”的演繹形式,面對人生的“關口”,兩種乃至多種可能的選擇,引導學生感知、參與、分析、聯想、整理、歸納。實踐教學反饋,學生均能從各自有限的人生經歷、認知出發,盡情暢想,紛爭、碰撞不斷,課堂氣氛極其活躍、說服力強、自我教育效果好。

 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壹體化的加速,形成壹系列熱點話題。諸如知識經濟、互聯網、9.11事件、伊拉克問題、世界各國大選、巴以沖突、歐洲聯盟、東南亞聯盟、中國應對WTO、西部開發、三峽工程、振興東北計劃、壹年壹度的“兩會”直擊、、科學發展之路、循環經濟、中美關系、股市風雲等等極大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上述富有挑戰性的熱點為完成《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九年級“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第四部分“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的研究性學習,起到了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培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而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潛移默化地熏陶了愛國情操,初步形成了全球意識。

 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生產國,占據美國軟件銷售市場份額的60%以上。印度的班加羅爾、海德拉巴與馬德拉斯是聞名於世的印度軟件業的“金三角”。這些“新鮮血液”給予世人震撼力的同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九年級“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中“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全球觀念,維護世界和平”的研究性學習中,將會帶給學生更多的研究性比較思考!

 我國天然植被在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控制汙染、防止生物災難、生物多樣性利用和再生能源等多方面具有巨大價值,每年生態系統效益高達11萬億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粗放式經營、掠奪式開發以及缺乏科學論證盲目外來物種的引入等等,造成嚴重生態危機的惡果。據統計,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的經濟損失,美國高達1500億美元,印度為1300億美元,南非為800億美元。我國僅因微甘菊將吞掉伶仃島、鳳眼蓮欲困死雲南滇池、飛機草要霸占西雙版納……等等幾種主要外來物種經濟損失達574億人民幣,生物入侵給我國造成損害的總數有多大?負責中國入侵生物現狀調查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解炎博士說:“估計比美國還要大。”

 置疑:請妳為總理分憂,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引導學生開展活動課:《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九年級“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中“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的教學)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設疑引學,激發學生興趣、求知欲望,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取得成功,更有助於激發進壹步探究的快樂,同時引導學生關註時代潮流、投身現實社會,無形中讓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得到培養。此外,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學會“換位思考”,全方位感受各種人生角色,為今後健康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遵循個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開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沒‘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當然也不是‘人才’。而且與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寧可是‘人’,沒有‘才’,可以少幹壞事。”教育名家呂型偉先生這段發人深省的言論,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然後,才可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實現“壹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宏願!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學生的智力發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能力是在獨立思考中得出來的。”

 所有這壹切要求《思想品德》當務之急,不能無視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不能強求課堂整體壹致,而是以人為本,遵循規律,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把學生分成小組(前後桌4人為宜,目的是讓每壹個學生都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班級(目的是更能體現思維的碰撞、集體的力量。)兩個探究層次,提供給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研討、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成長有個過程,允許學生前進的步伐參差不齊,乃至於在成長中犯錯誤;教師需要耐心、細心、精心引導學生不斷在點滴的成功以及錯誤、失敗、挫折中成長;切不可急功近利,人的教育是壹個長期性、系統性社會大工程。

 以人為本、遵循個性,“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唯有如此,才能引領學生務實有效地探究,突破“形式主義的牢籠”,達到“解放教師”,進而在《思想品德》課堂研究性學習中真正做到“解放學生”,張揚個性!

 四、情境交融

 課堂研究性學習可以以個人或研究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現,可以是演講法、調查報告、讀圖繪圖、小品表演、問題競賽導學法等形式進行。

 演講法,它要求就某壹觀點或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情懷。步驟為搜集材料,自擬題目,撰寫演講稿。自由發言的時間為3分鐘左右,自由提問、答辯的時間為5分鐘。建議:每次4人在班級演講為宜(班級分四個研究小組,各個小組每次輪流產生壹人,小組其它成員為本組的演講者的智囊團,提供友情支持幫助),全體同學就演講者風度、內容準確、創新意識、語言表達、邏輯性等方面評分。最後,師生***同簡評。

 調查報告,要求通過觀察現象、查閱資料或參觀訪問等方式積累材料,並加以綜合整理、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提出建議。具體操作參考演講法的實施建議。

 讀圖繪圖,具有典型性、簡易性、啟發性。諸如結合教材等各種媒體中典型的漫畫、圖片試做分析闡述蘊含的道理;繪簡圖說明課程標準、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或道理。

 小品表演,將教材內容用小品形式表現出來。諸如前面提及的“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設計,最後可以通過小品表演的形式把研究性學習結果生動再現出來。

 問題競賽導學法,通過“探究三步驟”實施,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探求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然相應地掌握了課程標準、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完成教學任務。

 現將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七年級“成長中的我”中“體驗行為和後果的聯系,知道每個行為都會產生壹定後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學為例談談“問題競賽導學法”具體嘗試。

 借鑒中央電視臺大型互動節目 —— “開心辭典”的主考官形式,設計“問題競賽導學法”。

 首先,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在閱讀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體會與感悟,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設計題目,考考其它同學和老師。(課件演示:競賽要求、設計思路、範例問題、評判標準)

 競賽要求:分八個小組合作學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問題的設計。每次壹個小組為主考團,小組成員互為智囊團成員,組內民主分工所主持哪壹類問題的提問、討論(八類問題參見下面的範例問題,其中“是什麽”類須提出三個、最多為四個小問題;“列舉”類須提出兩個小問題;其它各類只須提出壹個問題;當然教師還須根據教材及學生情況,決定課堂競賽***有哪幾類問題及分幾個學習小組);由主考團上講臺主持全班的發問、討論;每壹主考官遇到困難,小組成員互相支持、協助,亦可以求助其它同學、老師;(教師協助時,壹則力求營造民主、平等、安全的寬松教學環境,二則或師生邊說邊表演、或故布疑陣、或引導深入、或發散思維、或引導歸納,總之把握調控討論節奏、

 方向。)最後,根據同學們參與討論的情況,民主評出本節課的“最佳學習小組”,給予表揚。

 設計問題思路:①“拿來主義”指參考教材中各種欄目現成的問題等;② 閱讀課程標準及教材,尋找所有現象、概念、觀點乃至疑問點,設計“是什麽”、“為什麽”、“列舉”、“怎麽辦”、“比較兩個知識點異同”等類問題;③ 在閱讀基礎上,結合自己生活經歷、時事要聞等,設計“生活現象辨析、質疑”類、“想象”類、“組合”類等。

 根據以上思路試設計範例問題如下:

 1、什麽是自尊呢?

 2、為什麽說虛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現?

 3、試舉幾例體現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4、我們青少年怎樣“創造成功的記錄”。

 5、“維護國家尊嚴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中學生無關。”這種想法對嗎?妳認為中學生應怎麽做?

 6、“自尊”與“自負”有什麽不同?

 7、當代著名兒童作家嚴文井,年輕時如果沒有強烈的自尊心,請妳想象壹下他將成為什麽樣的人?

 8、“自尊”+“自信”等於什麽?

 評判標準:問題是否窮盡教材、生活中相關的現象、知識、感悟;

 問題及回答是否科學、嚴謹、完整;

 問題及回答是否富有創意;

 問題及回答是否表達清晰、自然、準確;

 小組成員之間是否密切協作、支持。

 其次,當主考官主持發問、討論時,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課堂時間進程等,彈性動態調控課堂教學內容。此外,面對可能出現的“冷場”,壹方面,運用“皮革馬利翁效應”、“南風效應”等的原理,調動非智力因素,鼓勵學生重在參與;另壹方面,視教學情況,適時調用課件儲備的相關多媒體素材,營造特定的情境。或適時調用教師問題庫,動態調控研究性學習難度,讓不同學生都學有所獲。

 最後,鞏固新課。本環節需5分鐘左右,師生綜述本課時知識及學習感悟、反思(多媒體展示);簡評主考官、評出“最佳學習小組”。

 以上各種形式的研究性學習隨著時間、地點、條件、學生對象的不同,還應有其它的教學形式。通過豐富的形式,力求給學生常新的感覺的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們的‘心’,自然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以人為本,減負而不減效,我個人認為唯有充分利用學生學習主陣地 —— 課堂,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生活實際、學生情況,通過“微型探索”、“體驗快樂”、“遵循個性”、“情境交融”四者有機結合,關註學生的終身發展、註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理念的培養,實現研究性學習從課外到課堂的跨越,課堂研究性學習壹定能讓學生自我激勵,挖掘潛能,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

  • 上一篇:公園美景作文五年級
  • 下一篇:申論日常實踐:促進網絡文學健康發展-2021天津警察招考(4-15)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