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比爾·布萊森的主要作品

比爾·布萊森的主要作品

盡管布萊森不把自己看作旅行家和遊記作家(“真正的旅行家都要冒險,睡硬地,我卻總是住旅館”),他的如下壹些作品通常都出現在書店的遊記櫃上:《失落的大陸》(The Lost(Continent,1990年)、《無處歸屬》(Neither Here Nor There,1993年)、《小島劄記》(Notesfrom a Small Island,1996年)、《大國劄記》(Notes from a Big Country),1998年)、《林中遠足》(A Walk in the Woods,1998年)和《烈日暴曬的地方》(In a Sunburned Country,2000年)。按布萊森本人的說法,上述第壹部作品《失落的大陸》雖以“美國小城之旅”(Travels in SmallTown America)為副題,重點在“失落”壹詞,本質是懷舊和追逐,懷童年巡遊之舊,尋覓理想中的美國小城,但在涉足三十八個州以後,理想終歸烏有。《無處歸屬》,依我個人之見,是迄今為止布萊森最精彩的作品,寫作的緣起似乎仍在憶舊,即重現二十年前從挪威到伊斯坦布爾的歐洲之旅:傲慢的巴黎人;橫沖直撞的意大利司機;以鏟除英國特色樹籬為榮的推土機;挪威催人昏睡的電視;瑞士城鄉遍地高聳的高壓電線塔……《小島劄記》是對英國告別旅行的產物,寫得很有感情,布萊森自稱這次旅行“就像跑完全程的運動員為向觀眾致敬而加跑的壹圈”;“雖有百分之八十五或百分之六十五的英國人想不出英國有什麽東西值得他們自豪,我仍願為英國鼓吹。”《大國劄記》是在英國報紙上連載時以及最後結集出版時所采用的書題,同書稍後在美國出版時改題為《故國陌路》(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布萊森在本書中詳盡描述了迂回美國的頭十八個月中,他和自己的英籍家人所經受的文化震撼,諸如“百分之九十三的離家外出之行,不管距離遠近,也不論目的何在,美國人都要開車!”《林中遠足》為布萊森贏得的文名可能勝於他的任何其他作品,因為這壹回旅人要動真格了,須知阿巴拉契山間小路全長二千二百英裏,乃是世上有人工標誌的最長山路,走完全程約需五個月!百分之九十的人半途而廢;百分之二十的人走完壹周便敗下陣來,布萊森和旅伴走了整整壹個夏天,走完八百七十英裏的距離(相當於從紐約走到芝加哥),總算了卻壹樁心願。關於這個心願,作家本人是這樣說的:

頭腦裏有個微弱的聲音在說:“聽上去真帶勁!咱們幹吧!”我又想出好幾個理由。多年懶散之後,長途步行可使我保持健康;這還是個發人思考的好方法,使我得以重新領略故國的廣袤和美麗……當那些身穿迷彩褲、頭戴獵人帽的男子漢們在四A小餐館圍坐在壹起,談論野外完成的非凡業績時,我將不再自慚形穢。我要帶上壹點傲氣,瞇起雙眼,眺望遠方的地平線,並拖長著聲調,像個男子漢般地哼哼說:“是啊,我在林子裏拉過屎呢。”

《烈日暴曬的地方》的寫作時機與2000年悉尼奧運會有關,因為出版商催得緊,據說不少有趣的素材都被割愛不用了。盡管如此,讀者仍可看到歷史上因為偷了十二根黃瓜而被放逐到澳洲蠻荒來的英國罪犯的故事;比之庫克船長晚到幾小時的法國船隊;蹈海的總理以及澳人為紀念他而修建的遊泳池!等等等等。

不管是在蕞爾小島,或是莽莽林原,或是熙攘鬧市,布萊森總能在尋常的景物或人事中發現不尋常而值得壹寫(有時是大書特書)的東西,並挖掘笑料,生發出獨特的觀感。面對差強人意的現實,他能領略有缺陷的美。他寧可用冷嘲的口吻對讀者詳述所見所聞;除了極個別的動情的例外,決不贊同在旅行紀實文字中作浪漫主義的美化,兼發矜誇高論。應當說,這既是布萊森寫作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也是現當代旅行紀實文學的***性。“文革”期間某位意大利導演在中國這片異域以上述手法拍了壹部紀實電影,結果被江青大批特批,其實如果了解上述手法普遍性的話,那批判多半是對著影子打拳了(shadow boxing)。

3要說布萊森有什麽突出於***性之外的特點,表現在作品的內容方面,首先是他強烈的環保意識,無怪乎有評家把他的作品統稱為eco-literature(生態文學)。布萊森不但在阿巴拉契山道上對美國國家園林服務局聽任林木大片被伐提出嚴厲抨擊,又對美國的汽車拜物教作了辛辣諷刺,更在回到英國約克郡作短訪期間發表公開演說,堅決反對醜陋的高壓電線塔汙染約克郡谷地之美。

  • 上一篇:中國水墨畫在國際上不被欣賞,這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 下一篇:怎麽當好農村小學教師論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