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1952年初的朝鮮,真的冷得可怕。

第壹冷在溫度,朝鮮進入了冬季,戰場上動輒零下三十度左右的低溫,讓交戰雙方的士兵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凍傷。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冷在戰局,交戰雙方的談判陷入到了冰點。美軍仗著己方海空軍優勢,要求誌願軍戰線退後40公裏。還在交換俘虜的問題上頻頻發難,毫無談判誠意。但是又沒有任何辦法讓誌願軍屈服。

第三冷在槍口,長期對峙的前線讓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我軍廣泛展開了“冷槍冷炮運動”,用最小的代價消磨敵軍的意誌。大規模的戰役進攻,被班組規模的冷槍冷炮替代。雙方的比拼變成了單兵技能和戰鬥意誌的較量。

誰能克服嚴寒,誰能不畏犧牲,誰就能在漫長的戰爭歲月中存活下去!

而大年初壹即將上映新片,由張藝謀指導的《狙擊手》,反映的就是這段“冷槍冷炮運動”的歷史,是首部根據抗美援朝真實狙擊手群像素材改編成的影片。

集體狙神

在《狙擊手》早期公布拍攝計劃的時候,就聽說這部電影在春節檔期上映並不被看好。

我覺得原因也不難理解,狙擊這類戰爭場面,相對大型的戰爭場面,相對靜態,拍攝難度比較大。

但是張藝謀作為國內經驗最為豐富的導演,對這種創作進行了挑戰。用極其細膩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了壹部少見的有血有肉的戰爭電影。

歷史戰爭片,最重要的是什麽?那自然貴在“真實”二字。

戰爭電影最重要的就是“真不真”。這不只是說煙火特效,還有詳細的歷史考據。小到角色的壹言壹行、精神面貌,大到武器裝備、行為背後的戰術邏輯都需要精確的歷史考據。這樣拍出的戰爭電影,才能足夠“真”,足夠有代入感。

老謀子的《狙擊手》我是能給壹個高分的。因為其中表現了壹部分其他電影未曾涉足的真實戰術。

可以說完全抓住了抗美援朝中“冷槍冷炮運動”的核心特質——集體協作。

過去講狙擊手的電影很多,我在某瓣上用“狙擊手”三個字搜過,包括電視劇在內,大概有四五十種之多。但都有個***性,國外的電影壹般喜歡把動態的戰場處理成個人英雄色彩濃烈的狙擊手對決。其實這種情況在真實戰爭中是極少數的情況。

抗美援朝中真實的“冷槍冷炮運動”的真實狀況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也大力宣傳像張桃芳這樣的“狙擊之神”,但這場運動核心的特質,卻是集體行動、團隊協作,否則它不可能被誌願軍上升為大規模推廣的戰術手段,也不可能在1952年5月-1953年7月間,依靠此戰術殲滅多達5.2萬的敵人,並深刻影響了整個戰役進程。

所以狙擊為主題的戰鬥不好拍。沒有戰役主線,沒有將帥博弈,而五次戰役後的朝鮮前線,恰恰就處於這種不太“精彩”的膠著狀態。黑暗森林式的冷槍冷炮是這個階段的主要戰爭形勢。

這是這部電影在“真實”上的壹個亮點:充分還原出了狙擊戰爭的真實形態,班組協同伏擊。

美軍靠著火力優勢壹個人就能壓制我軍壹個班的火力。在38線左右對峙的時候,只要我軍壹開槍,目標壹暴露,立馬就會招致密集的炮火,包括縱深大炮和飛機的攻擊。

那怎麽辦呢?誌願軍發現單打獨鬥不好使,那咱們就搞班組協同。當時比較普遍的打法是這樣的:

小組作戰,由小組長帶隊,組員1-2名,其中壹人專司觀察,射手分別藏在周圍隱蔽位置,只管射擊,每支槍分2-3個固定目標和3個活動目標。發現目標後,觀察員發出信號,射手立即開火,打完後,不管目標死活,立即轉移。戰果由觀察員最後審定。

另外,狙擊陣地的選擇、射擊後的動作、戰果的統計方法,都有嚴格標準和操作規範。

電影主要描寫的是中美兩個班組的狙擊對決。在真實的歷史中下,在處理已經有埋伏的特定敵人的時候,似乎狙擊手的槍法變得不那麽精準了。雙方對峙了幾個小時,各自耗費了近百發彈藥才分出勝負,

在沒有光學瞄準鏡的情況下,誌願軍的狙擊手的真實槍法到底如何呢?我們或許可以從壹些史料中得到答案。

以幾乎打滿全場的42軍為例,誌願軍第壹批入朝的部隊,在東北期間進行過針對性的軍事訓練,步槍100米固定靶射擊的命中率為83.6%,這僅僅是上靶的命中率,100個人83個人上靶,並不是9環、10環這種精度的命中率,這個命中率是很低的。這是正常的,那時沒那麽多子彈餵射手,餵不起。

但是整體差異下並不代表誌願軍沒有高精度射擊人才。根據1964年全軍大比武的情況來看,壹個軍級別的射擊冠軍,就能做到用半自動步槍在150米的距離上,40秒內命中40個目標。

所以,在朝鮮戰場的相持階段。“冷槍冷炮”運動可以說是通過實戰塑造了大批誌願軍的狙擊手。24軍的張桃芳就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這是擊殺率,命中率更高),創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所以電影中班長給戰士們教誨永遠是“後發制人,見火再打”。壹方面這是因為誌願軍後勤能力有限,單兵攜帶的子彈定額較低。另壹方面,對於大多數狙擊戰士而言,這也是用血換來的實戰教訓,後發制人看似被動,其實更容易鎖定目標,提高命中率和戰士的幸存率。

可以說,美軍靠的是靠子彈餵出來的,而我軍的神槍手都是拿實打實的生存經驗塑造出來的。我們電影裏,美軍的狙擊手始終是以遊戲的心態在戰鬥,而誌願軍戰士卻更能感受到戰爭背後的殘酷,每壹次扣動扳機,背後都是人命。

所以我們更需要團隊和集體,來確保個體的幸存。電影抓住了這種特征。它刻畫的,不是單個狙擊英雄的故事,而是聚焦於以劉文武為首的狙擊五班,是“群像”。這是非常真實還原了朝鮮戰爭歷史的。

壹群人抵達戰場遭遇敵人襲擊後,劉文武立刻下達分工協作指令,觀察、狙擊、火力掩護,都有明確分工。

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壹個情節,是劉文武為了逼迫敵人暴露,還用了壹招,叫“趕鴨子上架”,也就是安排了兩名隊員通過極其猛烈的火力,向對手陣地掃射,將對手逼急,讓他們露頭還擊,著再讓事先安排好的狙擊手擊殺。

這考驗的是團隊密切合作能力,以及狙擊手眼疾手快的擊殺能力。

但電影匠心所在的是,後面即使大永這壹個人在戰鬥,電影也依然是以壹個集體的形象出現的,大永本人仿佛就是整個狙擊五班的影子,以至於敵手也驚呼他為“幽靈”,即壹個人完成了多個人的動作。

電影與真實的歷史呼應。事實證明,團隊狙擊的效果的確非常明顯,狙擊戰打響後,陣地對面的“聯合國”軍再也不敢囂張了,連頭都不敢露了,士氣大跌。其中15軍45師在6個月時間裏,殲滅敵人5040人,敵軍因此把該師駐守的537.7高地稱為“狙擊兵嶺”。

老謀子這部《狙擊手》,以“群像事跡”為基礎,而不是單純宣揚任何個別狙擊手的英雄主義,從真實的歷史角度來說顯得非常專業。

我為什麽說老謀子這次特別尊重和敬畏歷史,並且下了功夫去理解這段歷史,原因就在這兒。

凡胎肉身

其實只要是看過張藝謀近幾年的電影,如《壹秒鐘》、《懸崖之上》等作品,都能感受到國師近幾年的壹個變化:更多的聚焦到人物故事,註重角色內心的細膩雕刻。

這部《狙擊手》同樣延續了這個特點!壹開場看似是在說“神槍手”劉文武的故事,但其實更為核心的主題,是劉文武帶的壹個叫大永的士兵的成長。

大永,有文化、有能力,渾身透著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在壹眾口音混雜的方言角色裏,說普通話的他反而成了異類。

觀眾對大永的第壹感覺是:感性、容易流淚的小夥子。然後電影巧妙的描寫多個人物,多線並行,最後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永才是這壹切的見證人!這讓電影顯得更加細膩、溫暖,特別觸動人心。

這些戰士,有的是光棍,有的老婆剛懷孕,有的到陣亡也戴著愛人編織的手套,還有人想要班長的望遠鏡“玩玩”,有的丈母娘家的房子於不久前塌了,後來找了人來修。

當然,這也不是為了刻意煽情而為之。事實上,之後的每壹個情節都是嚴格符合軍事邏輯的。

電影裏的場景是需要拯救戰場中心負傷無法行動的情報員亮亮,在敵軍狙擊手已經封鎖戰場之後,劉文武先是快速進行了前壹段戰鬥的復盤。我軍向來倡導軍事民主,在明確了任務和團隊存在的問題後,大家開始壹起討論解決辦法。

狙擊手的對決就像是下棋,每壹步的決策稍有不慎都會導致整個行動的失敗。這個時候更需要盡可能的發揮團隊的優勢,將問題解決。

戰士胖墩力氣大,提出頂著壹塊極重的裝甲板營救戰友。在材料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全球同時期的戰場上都有用均質鋼作為單兵裝備的案例。

但是捆裝甲的繩子,被對手擊中斷裂,胖墩最後被射殺,倒下那壹刻,他鮮血淋漓的嘴喊出給快要出生的孩子取的名字“鐵板”。

在嘗試未果後,解決問題的方式變成了盡量射殺敵軍有生力量。

班長劉文武狙擊經驗最為豐富。所以他讓兩名士兵,鉆到曲奇八拐的陣地坑道的壹邊表演“挖土”——用小鏟子將坑道裏的土揚到坑道外,動靜整大,故意吸引敵人註意,讓他們以為自己有機會射擊,從而暴露位置,而作為狙擊手的劉文武,則隨時準備扣動扳機,將暴露的敵人擊斃。

這招“誘蛇出洞”果然奏效,不壹會的功夫,對手開槍了,企圖射擊戰士“揚土”時露出坑道外的手臂,結果他露出半個腦袋剛扣完扳機,咱們這邊的狙擊手就立馬還擊,槍擊中了他的眉心。

這段劇情,刺激緊張,子彈飛出命中目標的那壹瞬,令人虎軀壹震,沖擊感極強。

每壹步的集體決策,總是以生命為代價。每壹步都符合邏輯,卻又那麽的令人唏噓。

如果狙擊戰不是仰賴壹個個平凡的戰士,肯定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戰士,都不是神壹般的存在,他們有怕,有愛,有牽掛,有性格,是凡胎肉身,是小人物,並非天生神力,需要成長。

但也正因為如此,電影裏每壹個戰士犧牲的那壹刻,我都感動的熱淚盈眶,因為我感覺他們跟我壹樣,平凡而弱小,但在國家需要的那壹刻勇敢地挺身而出,超越小我。

班長的教導、戰友的犧牲、敵軍的瘋狂,大永最終鼓起勇氣孤身壹人,完成了團隊最終的任務。

我們的觀眾和大永壹樣見證了他們的經歷,而當幸存的他回到連隊報告時,連長告訴他:妳忘了,妳班長不讓妳哭的。

這時候妳才發現,原來大永愛哭的這個特性,從壹開始就是為了打破第四面墻的設置。班長怒吼的對象不是大永,而是在提醒我們屏幕面前的觀眾:妳們不能哭,妳們得繼承我們的精神,哪怕戰至壹兵壹卒,也要完成妳們的任務!

電影尊重了戰爭中的平凡個體,戰場上個人感情背後都是壹條條鮮活的人命,也是壹個個家庭。

這些活生生的戰士就跟我們壹樣,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雜念。只不過是戰爭將原本軟弱的他們,塑造成了鋼鐵的模樣,裏面包裹著的依然是溫暖的心。

電影沒有講任何淩空高蹈或宏大敘事的東西,沒有全景式地描述戰役或運動,沒有把電影變成將帥博弈或者英雄群像,而是聚焦壹場不知名的戰役中壹個狙擊小組、壹些不知名、未曾在史冊上出現過的戰士。但這些戰士的面孔,又不是模糊和臉譜化,而是生動的、有血有肉的。

壹部戰爭電影中出現眾多類似的個體生活細節,看似瑣屑,但也恰恰是這些跟個人息息相關的元素,讓其中的個體有了溫度,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整齊劃壹的戰爭棋子。所以當他們每壹個人犧牲時,都會讓妳感覺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因為妳能清晰地感知壹個生命的逝去、壹個家庭的破碎。

集體和個體 ,犧牲與傳承。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簡單的總結。

  • 上一篇:ps制作聖誕節海報教程視頻-ps制作海報簡單教程
  • 下一篇:壹個饅頭引起的血案(壹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