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導語:初二語文從以往教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且現今教材大都采用了這種模式。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篇,歡迎大家參考!

篇壹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②對悲劇式美麗的感性體驗;英雄情感的體驗與認同。

 2、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手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能做到恰當地安排線索與結構。

 ②培養學生的文本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

 3、內化與遷移:

 萃取、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並能形諸文字。做到既能進行審美體驗,又能進行審美表達。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欣賞和表達自然之美的能力。

 2、體驗幾次日落內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內涵。

 教學難點:

 1、品味和評價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轉向人文思想表現的語言藝術。

 2、分析文中對羅曼羅蘭塑造約翰克利斯朵夫這壹典故的使用所表現出來的思想。

 教具準備:課件、音樂歌曲、錄音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我心永恒》

 2、學生回顧劉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裏關於村莊外景的描寫內容;教師點出幾個帶“大”字的詞語,引出西部曠遠廣博的特點。

 3、教師抒情性導入:用課件播放大西北的曠遠、遼闊、蒼涼、岑寂、廣漠、蠻荒……無不體現壹個“大”字。大西北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有秦漢明月、千年關闕,有攪雲長幡,有羌笛之怨。久遠的絲綢之路、偉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歷史文化沈澱,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對人充滿了誘惑。大多數人去到大西北,都會油然而生壹種朝聖的莊嚴。我們今天來學習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來體驗大西北的日落,體驗世間的“大美”。

 4、用錄音機播放課文錄音。

 二、學生瀏覽課文,教師用課件展示課題。

 三、學生談課文主要寫作內容,找出寫日落的主體部分,完成段落劃分(本文結構很清楚,學生不用教師指導,應該能輕松完成。如果有學生將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師予以肯定)。

 用課件展示段落劃分

 1、第壹部分(第1節)總寫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節)分寫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節)結束全篇,照應開頭。

 四、學生談第壹部分寫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間有大美”,引出寫作的主體,引起閱讀的興趣並備於與結尾照應。

 2、師生討論“我每年去壹趟x疆”壹句的作用。

 ①寫去的次數多,使得觀察落日機會多、欣賞三次落日的體驗才顯得真實可信。

 ②去的次數多,對大西北的體驗才夠深刻。這樣落日與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與其它地區相比才有可能,“世間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讀第二部分師生互動過程:

 1、師:寫景最重要要註意什麽?

 生:抓住特征。

 師:本文寫日落抓住了哪幾個方面的特征?

 生:顏色、形態。

 2、師:請同學們在文中劃出三次日落在顏色和形態上的變化,比較有什麽區別,完成後由兩位同學分別就這兩個方面發言(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生1:(顏色上)第春聯的紅

 第二次灰白→血紅

 第三次燒紅了→熱烈的紅→炫目的紅

 生2:(形態上)第勒勒車

 第二次硬幣→壹輪

 第三次躲在背後揮舞魔杖

 3、請學生體會用“春聯”來寫紅的效果。

 生:體現出壹種凈化心靈的“靜”(年冬的效果);更體現壹種歷史文化氛圍。

 4、體會“勒勒車”寫形的表達效果。

 生:體現出壹種民族特色。

 5、學生體會“硬幣”的修辭效果。

 生1:圓(教師適當評價)。

 生2:寫出壹種蒼白的感覺。與氣氛相對應。

 6、學生討論“躲在背後揮舞魔杖”的修辭效果。

 生1:變化多端。

 生2:熱烈、神奇。

 生3:不可思議。

 7、學生發言三次日落顏色形態的變化表現出來的特點。教師總結。

 三次對日落顏色形態的描寫,體現出壹個由靜到動的過程。日落過程中有動與靜的分別描寫,也有以靜寫動,以動寫靜的體現(學生在文中劃出相應內容)。

 8、師:除了對日落的直接描寫外,作者還寫了什麽內容來表現的?

 生:側面烘托;歷史典故的渲染。

 9、師:請壹位學生讀出文中側面烘托的句子並簡要分析作用(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生:第驚呆了

 第二次遺忘臉上的紅光

 第三次驚駭向紅光走去自己的卑微

 10、師小結:三次落日,都有側面的烘托,但我們並沒有感到壹絲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變化,而且體現出了壹種由“旁觀”到“向紅光走去”的變化,這是落日對人的感染。三次落日,比熱烈,比壯闊,由靜態美到動態美,由“恍若夢境”的壹瞬到“揮舞魔杖”讓人倍感平庸的“驚世駭俗”,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壹幅又壹幅奇幻的畫面。

 11、學生體會“向紅光走去”的表達效果。

 生:雙關。既是事實上行走的方向的陳述,也是心靈上依附的表現。

 12、師:“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面對三次落日,我們都被打動了,陶醉了。實際上,這樣的落日,我們身邊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寫的這樣,讓人感覺到壹種無與倫比的美麗呢?

 學生討論能否寫出同樣的落日,能寫,如何寫;不能寫,為什麽?

 師:美之為美,不只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感覺到了它,更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心靈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課文三次寫日落,在我們的視覺當中融進了其它壹些東西,虛擬出壹個現實與虛幻並存的世界,讓妳縱覽古今,神遊中外。積蓄在我們身心深處的情結壹旦被激發出來,我們便感覺到美了。

 13、師:實際上,真正讓我們感覺西地平線上這三次落日偉大動人之處的原因,在於作者對歷史、文化典故的回顧上。請學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關文化內容。

 生:第: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薩克斯曲《我心永恒》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遷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擴)

 14、點名讀課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內容。體會抒情性的描寫所帶來的審美享受。

 (結合古人“折柳”典故進行開放性的分析,答案不壹,可集中在思鄉、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點上。)

 15、師:大家壹定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並為其主題曲《我心永恒》所打動。哪位同學說說這首曲子給妳的感受?

 生1:悲傷的感覺。

 生2:死亡的氣息。

 生3:悲壯而又令人感傷。

 師:也可以調過來說,“令人感傷又覺非常悲壯!”

 六、課堂反饋:生字詞的書寫與解釋。

 七、小結:

 八:布置作業:

 1、生字詞的理解。

 2、描寫壹種自然景物。

篇二天上的街市

 壹、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壹篇講讀課文,這是壹個新詩單元,教材編者稱之為“詩海徜徉”。單獨設立壹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編輯史上還是第。這反映了人們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壹些變化。

 本單元編選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壹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第壹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期間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壹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壹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而《天上的街市》為我們呈現了壹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詩內有豐富的想象,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描繪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寫實的詩句,有想象的詩句,而想象的正代表著詩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天上的街燈,再由天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街市,於是想象便在作者壹連串的聯想當中放飛了,而這個聯想的“中介”便是比喻。“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兩個比喻,兩層聯想,把我們引進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傳說的全新詮釋,這個反傳統的創作,形象地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編入本單元的第壹篇,因為它很好體現新詩的特點,它能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新詩的領域。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2)嘗試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領略這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新詩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形象鮮明,意境深邃。由於文字上沒有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要埋怨新詩“沒勁”。這首詩節奏和諧,音韻優美,讀來瑯瑯上口,語言清新樸素,描繪出壹幅浪漫溫馨的天國樂圖。根據這壹提示,教學目標(1)(2)應確定為本課重點。在朗讀中感受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詩歌,要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精煉的詩句中解詩讀歌的豐富內涵來。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為了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適當介紹詩人在創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後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緒,以幫助對詩歌內容的理解。(2)圍繞朗讀來設計教學,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在朗讀中想象詩歌的圖畫美,在朗讀中品析詩歌的情感美。(指導誦讀)。(3)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天上的街市》有豐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想,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4)比較——把《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描寫與民間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做比較,從兩者生活狀況的不同上去理解詩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學手段上,采用配樂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理解。誦讀時註意節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在自己腦海中構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體形象在意念中創造出壹個與詩歌內容相壹致的生動而豐富的境界。(3)比較法。比較詩歌與民間傳說的異同,了解詩人對自由、美滿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說教學程序

 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為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壹)、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用民間故事導入。教師或學生講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織女過著被禁錮,被束縛,難得壹見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裏,我們將會見到與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織女……。然後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

 在學生積極性已被調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作者、時代背景做壹些介紹。通過朗讀,理解領悟全詩,立意在通過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其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詩歌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通過讀來領會內容、探索問題。為了能抓住實質問題,我不按照逐段來分析,而依照:學讀——想讀——析讀來分析課文。

 1、學讀

 (1)、學生聽朗讀帶或老師的範讀,然後自己試讀,在書上標記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教師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

 (3)、配鋼琴曲《星空》,全班小聲讀,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2、想讀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課外收集的關於星空的想象的傳說、故事、詩文。

 (2)、教師示範(出示牛郎織女行空圖):我看見牛郎騎著牛兒,臉上寫滿了幸福溫暖,他在想什麽呢?在想織女昨天的新花樣織出來了沒有?織女是個巧手的女子,也是個倔強的女子,什麽事情不做到最好決不罷休。不過牛郎今天給她帶的這本《中國織染》壹定可以幫助她的。天河淺淺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見那似錦的雲霞和雲霞中春花般的織女……

 (3)、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4)、配樂,沈醉在想象中默讀。

 3、析讀

 (1)、夜幕降臨,剎那間,遠遠的街燈全亮了;而這時,夜空中的星星也壹下子現出了它美麗的容顏。試著讀這壹節,讀出妳看到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時的心情。

 ①老師示範讀,指導朗讀技巧:懷著驚喜的心情去讀,重讀“明”“閃”“明星”“現”“點”“街燈”。②學生練習讀。③學生演讀。

 (2)、①請學生讀自己寫的表現天街美麗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學閉目聽。②作者在想象這壹切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心思呢?試壹試,把妳的心思讀出來。③指名說出朗讀時的體會,教師點撥:有壹點向往、有壹點贊嘆、有壹點想飛的感覺。④女生齊讀。

 (3)、①詩中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什麽不同,請用妳的朗讀表現出來。②學生輕聲讀。③指名學生讀,在點評中引導學生總結: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溫馨是通過重讀“淺淺的”“不甚”“來往”“閑遊”“提著燈籠在走”表現出來。④在註意重音的同時,嘗試用語音語速來表現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讀好的同學讀。⑥師生交流聽讀時的感受。點撥引導學生明確讀三、四節的要領:要讀得輕柔舒緩,仿佛是坐著小船在微波蕩漾的湖面上搖曳,有壹種沈醉其中的感覺。

 (4)、背誦。

 (四)、總結擴展,領會內涵

 本詩的重點是學習聯想和想象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紹聯想和想象這兩個概念。

 所謂聯想,就是由壹事物想到另壹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壹事物,或由想起的壹件事物又想另壹件事物,都是聯想。如詩中由“街燈”想到“星星”是聯想。

 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礎上創作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詩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織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寫句。

 發揮妳的聯想和想象,續寫下邊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簡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顯示這點,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列寧格勒的樹

 壹、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表達方式及其產生的表達效果。

 3、情感目標:領悟列寧格勒的人們在堅苦卓絕的環境中所具有的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強高貴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采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群體的崇高品質。

 三、教學難點

 體會列寧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與人格的高貴。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壹)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壹個和平年代,過著幸福寧靜的生活。我們遠離戰爭、饑餓和寒冷,戰爭的殘酷、恐怖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裏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妳們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下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嗎?今天我們走進《列寧格勒的樹》,去看看被圍困了九百天的列寧格勒城的人們在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刻,寧願凍死也不砍伐壹棵樹的壯舉,讓我們的靈魂接受洗禮,去感受壹下人性的光輝吧。

 (二)時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國法西斯出動70萬大軍、1200架飛機、1500輛坦克和12000門火炮妄圖壹舉拿下這座城市,卻受到蘇聯軍民英勇頑強的抵抗,德軍迅速占領列寧格勒的企圖化為泡影。於是,希特勒下令嚴密封鎖該城,企圖以斷水、斷糧等手段征服列寧格勒,從而開始了長達900天的圍困期。面對險惡的處境,300多萬英雄的列寧格勒軍民沒有屈服,他們頑強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開辟的“生命之路”,傳奇般地戰勝了饑餓的威脅,挫敗了德軍的罪惡計劃。

 列寧格勒保衛戰緊緊拖住並消滅了德軍大量有生力量,為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役的輝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殘酷的戰爭也使列寧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據材料記載,列寧格勒在圍困期因饑寒交迫致死的人多達64萬人,死於德軍炮火空襲的有2.1萬余人。

 (三)初讀課文,積累字詞。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用線畫出妳不認識的字,用……線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語。用畫出妳喜愛的句子。

 1、學生讀完以後,老師提醒學生註意:

 踉蹌(liàngqiàng)凍餒(něi)

 2、需要積累的詞語:

 不堪回首戰雲密布陰雲慘淡魔劍高懸座無虛席

 (四)探究課文。

 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說說最使妳感動的語句有哪些,找出來細細讀壹讀,品壹品,討論交流:哪些細節、哪些語句最讓妳感動?

 2.重點討論分析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請壹位學生朗讀壹遍。

 本段寫了悲慘的壹幕,但作者沒有對這壹情節進行過多地描寫、渲染,只是用平靜的筆觸進行了簡潔地敘述,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是哪三個細節呢?

 明確:小棺材、凍餒而死的孩子、舊鋪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既沒有女士臉上的表情,也沒有寒冷對她臉色和軀體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敘述來說明問題,我們同樣被打動了。看來,打動人心不光靠描寫、渲染的手法,敘述同樣能產生感動的效果,這真是“殊途同歸”啊!

 3.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地描繪壹下當時的場景。

 學生思考並回答。

 4.作者壹邊進行冷靜地敘述,壹邊又在敘述中進行對比,請同學們說說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壹方面是如此嚴酷的饑寒,“人們賣房屋,變賣首飾,變賣家具,賣壹切可賣之物,只為換取壹點可憐的口糧和棉毯”;另壹方面卻是:“在最艱苦的900天內,列寧格勒城裏的人們,沒有為生計砍伐過壹棵樹”,“沒有誰去砍樹生火取暖。”

 5.光有這樣的對比似乎還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礎上,又采用了議論、抒情的手法加以補充,請同學們找出這樣的句子。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

 把樹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那是壹群精神強健人格高貴的人。

 ——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麽作用?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起了畫龍點睛,點明主旨,深化主題的作用。

 6.為了進壹步印證這壹點,作者又例舉了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籠罩下的列寧格勒的人們的壹些生活狀況:劇照貼滿大街小巷,劇院天天夜裏開演,觀眾座無虛席;學校準時開學,上課鈴聲從未間斷……

 多麽堅強高貴的人們啊,在厄運、苦難面前,他們仍從容地、有尊嚴地活著。這是壹群寧死不屈、百折不撓、精神強健的人,正因為他們具有樹壹樣的堅韌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讓侵略者前進壹步的輝煌。

 7.能用《日歷》裏的語言來描述壹下他們是如何度過每壹天的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他們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壹天的日歷。

 8.900多個日日夜夜啊,人們生活在饑寒交迫中,即使壹個又壹個離家失所的人凍死在街頭,人們也沒有砍伐壹棵樹來取暖,人們何以把樹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生命是是無價的,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寶貴的,正如裴多菲在詩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樹的綠色是被圍困的人們心中的希望,唯壹的精神寄托。正是這壹片綠支撐著他們熬過900個苦難的日子。

 9.請同學們結合《每天誕生》的內容,想象壹下,列寧格勒的人們從煙霧裏透出的曙光中醒來時,看到這片綠,他們會想些什麽?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他們在醒來的壹剎那可能有壹種陌生感,也有壹絲慶幸的心理———“我又活過來了?”我還活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明天還能撲向嶄新的太陽,還有見到下壹個黎明的希望。對他們來說,生命即綠,假使有壹天見不著綠了,那麽,死亡也就來臨了。

 10.同學們知道老山蘭的故事嗎?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的鋼鐵戰士血灑南疆,誓守國土,在炮火硝煙中,日夜陪伴我們戰士的,就是綠色的蘭花,戰士們取名“老山蘭”,他們把從陣地上采擷來的蘭花栽在廢棄的空罐頭盆裏或栽在陣地前沿的土裏,甚至栽在了鋼盔裏。戰士們精心呵護著它們,那墨綠色的葉片給炮火硝煙中的戰士們帶來絲絲生活的慰藉,綠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為了心中的那片綠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們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綠,人類與綠色應和諧相處。想想戰爭年代的那些人們吧!我們有什麽理由去摧殘眼前的這片綠呢?請愛護眼前的壹草壹木吧,我們將會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六、閱讀比較、探究

 如果以《列寧格勒的樹》為材料,妳會如何接著寫《每天誕生》或《日歷》呢?試動筆寫寫看。

 〔參考答案:在《列寧格勒的樹》的故事裏,可以找到上述兩篇文章的種種影子,包括***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與《日歷》接,可以放在保存歲月的最好方式是把歲月變成永久的詩篇之後,或者放在書寫每壹天的日歷那段之後。如果與《每天誕生》接,可以接到撲向嶄新的太陽那句之後,也可以接到篇末。當然還可以有其他的接寫方式,比如也放到《日歷》的篇末。〕

 此項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讀這幾篇課文,並不在壹定要寫成完全融為壹體的壹篇文章。還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斷,還可以打亂順序,比如從劇院天天開演說起。還要指導學生在敘述故事時不是原文照抄,內容要適度,文字要與主篇接近。

  • 上一篇:希望浪子回頭的句子 浪子回頭勵誌的句子
  • 下一篇:如何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怎樣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和議論水平?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