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辯論人性是惡的材料。

辯論人性是惡的材料。

曾有人說,法的存在,是因為人性本惡。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老先生早年師承於荀子(儒家“性惡論”創始人,其基本思想是,人壹出生都是惡的,只有經過後天教育,尤其是追求儒術,才能使人變善),但老先生與其大師兄李斯並未都認同他們老師的理論。他們認同人壹出生是惡的,但不認同人經過後天教育可以變善,人總是惡的,於是投向法家,只有用法才能約束人。。。。。。兩人最後的歸宿也證實他們所支持的思想(韓非子被李斯迫害致死,李斯也被秦王五馬分屍)。

荀子的觀點

荀子性惡的觀點,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論。[1]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編輯]?荀子性惡論的含意

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2]?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荀子的性惡論的“性”與“惡”,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學習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獲得。[3]偽是能夠學習和致力於就可做到。[4]偽有兩個意思:壹是作用方面,即人為;二是結果方面,人為所養成的人格。[5](2)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他說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實義,與即人的動物性,如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並非說人的本質(essence)(3)。他的性惡論是說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可以看出荀子是壹經驗論者,是由後果論看人性惡的。

他說要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義,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內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因為這明顯在經驗裏觀察到。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從荀子在性惡篇壹開始給出的論證是可以看到,雖然荀子未能解釋價值的根源何在,但是這個定義是可成立的,因為我們是可以修正他理論中價值根源問題,如價值根源是外在於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惡篇”還用了很多論證證明性惡論。

有曲性的木,有待於扶植才能直;有鈍性的金,有待於打磨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於“師法文化”、“禮儀之道”才能“善”。

以偽(師法文化、禮儀之道)解釋善可以行出來行並不能解釋“性惡”的人為何以能有“人為之善”,也不能說明師法和禮義為何可以產生。

[編輯]?性惡論作為人性論的問題?

壹般學者認為荀子性惡論有以下的問題:

荀的性惡論最大問題是沒有道德價值根源[6],到最後向了權威主義發展。[7]

荀子只說“心”能觀理,即可以分辯是非和善惡,[8]但不是生出價值的根源,那麽標準從可而來?依照荀子的性惡論理解,道德最終會成為外在的工具的價值去令社會安定和訴諸權威主義。孟子的性善論,說出人本有善,我們本有內在價值根源(四善端)。[編輯]?孔、孟、荀三者的比較

傅斯年認為:與孟子相比,荀子的主張更接近孔子:孔子認為人生下來大體不遠,但是仍能看得出差等,所以壹定要借由學習,否則即使是良材也無法成器,雖顏回亦不是例外。這種想法與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想法不同。[9]

荀子被後人說是孔孟之後的儒者,是因為他最終都希望人能向善,並以聖人為最高人格,各人都應以聖人為目標。但最終荀子只停留在經驗層觀察人性,未能開出價值之源,這可說是荀子性惡論的最大問題。傅斯年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荀子針對的對象是孟子,因而在修辭上出現這種缺點。[10]但胡適認為荀子說“性惡”,其實是說性可善可惡。[11]

妳自己精辟點吧。

  • 上一篇:交警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 下一篇:英語課堂情境教學法探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