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將生活中現行的教學資源應用於初中科學教育

如何將生活中現行的教學資源應用於初中科學教育

生活化教學是近年來教學研究中的壹個熱點問題。生活化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目標確定後,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貼近學生生活和聯系社會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案。

我們知道許多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很多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為此,教學中我們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生活,讓生活中的科學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我們的科學課堂,使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變得更具體、生動與直觀,讓他們發現、感悟科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世界。因此,科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內容,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研究對象。以下是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壹、 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追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德國有壹位學者就情境做過壹個精辟的比喻:如果讓妳咽下15g鹽,無論如何妳也難以下咽,但如果把15g鹽放入壹碗美味可口的湯中,妳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地將15g鹽全都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很好吸收;知識需要溶入到情境中,才能顯現出活力和美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分析教學目標,還要創設有利於學生知識建構的教學情境。我們要做壹個有心人,經常搜集壹些與生活有關的教學資料,認真分析教材,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努力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快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案例1《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教學的第壹課時,需要學生了解食物的七大營養素、消化系統的器官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功能、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以及消化器官的部位,內容繁而多。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課題,並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中。課前,筆者觀察了班上壹位學生的就餐情況,並用相機拍了如圖所示三張照片。

筆者用第壹張照片引入課題,並采用多媒體展示了第壹張照片,早上7:15學校門口的早餐店,班上的某同學在吃生煎(班上壹陣哄笑),同時拋出問題:今天早餐妳吃了什麽?妳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由於情境中的人物出自同班同學,拉近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全班很快積極參與到了學習中。

在講述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時,為了給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提供素材,筆者又適時出示了第二張照片:中午11:15該同學在學校食堂吃飯的情景(狼吞虎咽),並且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吃飯習慣好不好?為什麽?學生認為狼吞虎咽會引起消化不良,會噎著。然後筆者再告訴學生正確的吃飯方法,並提問:“吃飯前,先舔壹下米飯,米飯甜不甜?如果把壹小口米飯在口中細嚼30秒以上,會有什麽味道?”學生回答:“舔了以後沒有甜味,細嚼以後有甜味。”這樣就順利引入了“為什麽細嚼以後米飯有甜味”的問題。

在這節課快結束時,筆者出示了第三張照片:下午4:00,該同學在教室裏捂著肚子叫疼。筆者引導學生討論:“該同學肚子疼的原因是什麽?疼的部位在哪裏?疼的器官是什麽?”接著讓學生了解醫學上的腹部體表四區法。學生認為:“可能是胃疼,消化不良,中午吃飯吃得太快了;也可能是腹部疼,要上廁所。”最後,我們結合醫學上的腹部體表四區法分析得出:他的疼痛部位在下腹部,大腸痙攣,是要上廁所。

以前,筆者也上過相關內容的課,不過是純理論性地從頭講到尾,學生聽得枯燥乏味,自己也講得吃力,效果不好。兩者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緣由:傳統的課堂教學過於強調傳授理論知識的功能,而創設了“生活化”情境的課堂教學,整節課貫穿著兩條主線,壹條是那位同學與食物消化吸收有關的壹天,另壹條是有關平時如何健康飲食的課程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提煉自己的生活經驗,輕松而愉悅地學習。

二、 采擷生活中的事例和現象,註重教學內容生活化

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都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和現象,但有很多學生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其中某些事例和現象融入課堂教學,並通過實驗呈現給學生,然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案例2以下是壹位教師在《空氣的存在》公開課中教學大氣壓時的情況。

師 螺螄大家都吃過,那麽今天我們就來進行壹次吮螺螄比賽。

(多媒體顯示遊戲規則:男女同學各壹位,看誰在1分鐘內吮出的螺螄多。)

(教師請1位男生和1位女生上臺比賽,男生女生面前各放壹盤炒熟的螺螄,女生的螺螄去尾,男生的螺螄不去尾,旁邊各放壹只小碗放螺螄殼。比賽開始,“加油,加油”,課堂氣氛熱烈,女生吮螺螄速度真快,壹個接著壹個,而男生漲紅著臉,壹個也吮不出來,連牙齒、手指都用上了……比賽結束,教師清點戰場,結果男生連吸帶挖吮出1個,女生吮出20個。

師 是不是男生吮螺螄的技術不如女生呢,還是……

男生 肯定是我的那盤螺螄有問題。

師 是嗎?

男生 我的那盤螺螄沒去尾,女生那盤去尾了。

師 去尾了為什麽容易吮出,而不去尾就不易吮出呢?

男生 我們平時吃螺螄就是去尾的,不去尾的吸不出來!

(壹個女生:“老師在問妳為什麽?”男生茫然。)

師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讓我們通過下面的器材探究這個問題。

(實驗儀器:底部有孔的空易拉罐,水槽,塑料片,膠帶。由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出了以下兩個實驗。)

實驗1 取出壹個用透明膠帶封住底部小孔的空易拉罐,裝滿水,蓋上塑料片,倒置過來,水不會流出來,然後改變方向,甚至用力甩水,也不會流出。(用力甩水,水不流出的秘訣是塑料片不能太大,比杯口略大即可,在我們用力甩時可以減小空氣阻力,塑料片越軟,密封性越好。)

實驗2 把塑料膠帶挖掉,頃刻間塑料片落下,水也隨之傾瀉下來。

師 結合上述實驗,請解釋為什麽去尾的螺螄容易吮出?

(學生紛紛舉手,其中男生舉手的特別多。)

生1 受大氣壓作用(其他學生不滿意這種籠統解釋)。

生2 我覺得去尾的螺螄口對人口,尾部受大氣壓作用,輕輕壹吸螺螄肉就出來了,相當於易拉罐底部打了壹個孔後水傾瀉下來;而沒去尾的螺螄口對人口,尾部不受大氣壓作用,相當於實驗1中底部沒有孔的易拉罐,無論怎麽甩,水也不會流出。

(同學們發出了贊許聲,原來是大氣壓把螺螄肉壓入了人口中,而沒去尾的螺螄不與空氣相通,所以沒有大氣壓幫助,很難被吮出。男生輸得冤,男生們也釋然了。)

覆杯實驗是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典型實驗,通過實驗、講解的方法能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課堂結合日常生活吮螺螄這個事例,使教學既達成了知識目標,又重視了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因為螺螄大家都吃過,但未必每個學生都知道在烹調前要割去螺螄的尾部,很多學生更不知道“割去螺螄尾部”蘊涵著的科學知識。教師通過充滿競爭性和趣味性的比賽引入,從比賽到質疑,再通過類比的方法釋疑,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

三、 儲備身邊的教學資源,崇尚教學策略和技巧的生活化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和工具,甚至是用完後的廢品,只要善於發現,都可以成為科學課堂非常有用的實驗資源和素材。平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日常物品做實驗,不但具有簡便、直觀的優點,而且有利於學生動手動腦,發展他們的實驗技能和創新意識。例如,利用廢棄的礦泉水瓶,我們可以完成很多探究實驗: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物體的浮沈條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氧化碳溶解性;等等。

案例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要求學生學會區分物理和化學的變化。

在講授了兩種變化的定義和區別後,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讓紙分別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的例子。學生提出的物理變化的方案有:把紙撕了、把紙揉成團、在紙上寫字、把紙折成飛機……化學變化的方案有:燃燒紙,在紙上滴濃硫酸……隨後教師做了壹個濃硫酸腐蝕白紙的實驗。

這壹內容的教學以我們身邊易得的紙作為載體,從而把所舉的例子變成可操作的實驗,使知識點更加直觀,學生的印象也更深刻。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為載體進行教學的實例還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自行車的有關知識上壹節力學的復習課;又如用電動自行車為主線,將電功率、電路設計、節能減排等內容在復習中串聯起來。

生活情境教學較傳統課堂教學多了壹份生活的自然,不牽強也不刻意,在不經意之間便讓學生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應註意以下幾點:壹是平時廣泛搜集相關信息,多留心觀察身邊的新事物、新科技,捕捉能用於“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的素材,並通過篩選、積累,建立素材庫;二是科學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平等溝通、交流,同時也要求學生碰到新事物多觀察、多動腦;三是在課堂上應該把知識點和生活事例有機地結合起來,講清其中蘊涵的科學知識。生活情境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探索的樂趣,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真正體會到科學知識的價值。

  • 上一篇:明星文物故事素材
  • 下一篇:老縣長高德榮觀後感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