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無處不在文言文怎麽說

無處不在文言文怎麽說

1. 古文翻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品德高尚的上德者從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則總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無德。

上德者壹切順其自然,當然不會有自己的施德目的、作為和對象;上仁者則刻意推行仁,但也壹視同仁而沒有確定的施仁對象;上義者刻意施義並有自己的對象範圍;上禮者則刻意推行禮而沒有人響應,乃捋起衣袖上前強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義,失去了義才求禮。

禮這個東西,其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禍亂的源頭。而前面所述也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道沒有落到實處,這就是昏庸愚昧之源頭。

所以,大丈夫要立足於富有忠信之地,而不能立足於缺少忠信的地方;立足於道已落實之地,而不能立足於道華而不實之地;因而就是要去淺薄之禮而取厚實之 道。 ----- 本章通過道德仁義禮之間的比較,形象鮮明地說明了道的基礎和根本性作用, 指出未能落實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頭:“道之華也,愚之首也”,而禮則是“忠信 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因此,必須去禮而取道。這裏深刻體現出了老子對於把人 分為三六九等、提倡什麽“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禮遇的周禮的深惡痛絕,因為這 種人為劃定不平等級別的做法其實就正是在鼓勵人們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妳死我 活,正是在徹底消滅人的忠誠和守信等優良品質的作用,從而人為為禍患動亂的形 成奠定客觀基礎。

因此老子才會痛心疾首地說:“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 也”,對禮持完全徹底否定的態度。很顯然,老子全面否定禮的這種態度,與其提 倡“小邦寡民”的原始平等公有制社會、崇尚自然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是 完全相壹致的。

} 正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簿,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題解: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治國齊家的大道,修身立命的本始,順應它就吉祥,違背它就會遭受禍患。

天下不行道,不明道,天下百姓未能蒙受至治的恩澤。以至治亂不壹,都是因為世道衰微、人心不古的緣故。

聖人盡力想挽回上古之風,所以寧處厚,不處薄;寧居實,不居華,這都是不得以才制定標準來參和大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古上德的君主天德昭明,道蘊於心中,遍及到物,自己萬善具備卻不知自身德的存在,這樣的德叫“上德”。上德的君主雖然不知自己有上德,但德的本體日日常新,德的妙處壹直存在,日常的行動中,君臣父子之間無不體現著德。

上德的人雖然不知自身有德,但正是這種德才是無窮,至大的。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的人不能自然無為而獲得德。而是為了名譽等有目的地去幹符合德的事,從而獲得“德”。

這樣的德必定不大,雖有使人受益的壹面,但也有使人受到損害的壹面,因而這種德利弊兼備。從這種德中受益的人稱贊我有德,從中受到損害的又怒斥我無德。

所以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開細想:德就是心中的理,這種理從大道、性中表露出來,它是自然的天理.人人具備,只要能把它充分利用到天地萬物中去,那麽我的道就無處不在了。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德的君主得自然無為的道,深厚完全,沒有缺乏。

這也不是上德的君主有心無為,只是因為德的本體沒有壹事,不見壹物,本來就是無人無我。上德的君主心像太虛般空空洞洞、湛湛清清,“內不起有為之識,外不見有為之塵”,物我同然,內外如壹。

因此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的君主只因心上未到圓明境界,所以事事物物必要做得周全,惟恐失掉有德的名聲,惟恐做了損害其有德名聲的事,這種所謂的“有為之為”,必然導致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些都是所謂的“有以為”,也就是有意的、有心的、不自然的,因而也就不能領略自然的奧妙,進人到無為深化的境地。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太古之風漸漸開始提倡時,人心不再像原來那樣純樸,所以要繼承“德”就需要提倡“仁”。上仁的君主看萬物為壹體,觀天地為壹身,恩惠遍及四野,其仁愛如天地般廣大而自身不知,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與百姓相安幹無事之中,相忘於無為的道內。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愛不能達到,才不得不用“義”來完成。只因慈惠日久,是非也就隨之而生。

既然有了是非,也就不得不有分別的義。上義的君主原本以仁為體,以義為用,處事自然有剛斷的妙處。

只因世道紛亂,人情多詐,有時即便在君臣父子之。

2. 語文無處不在,聯系生活說說應該怎樣學習語文

學好語文關鍵在於積累。

語文融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學好語文就得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壹個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精彩的知識和素材,並且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時代感的。

壹位外國著名作家有壹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卻忘記了朋友的存在。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

記些什麽?可以記下交談中的連珠妙語,可以記下突發的思維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壹定要這樣做,但起碼應養成壹個善於觀察生活,勤於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第二個積累的途徑是聽課和練習。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她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並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要有壹定的量。我們要通過聽課和壹系列同步練習或專題練習,將基礎知識和基本閱讀及寫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個積累的途徑是看書讀報。只要妳肯鉆進書的海洋遊歷壹番,壹段較長時間後,妳可能發現曾結結巴巴的妳居然能出口成章。

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壹般來說,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擇好壹些優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註意運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去看;看後亦不妨做些讀書筆記,摘錄精彩的詞句、語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個積累的途徑是習作。有時會讀書的人不壹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獲得了知識,知識積累的過程才算完成。

而習作形式可以是日記、周記、讀後感、命題作文、隨筆等。

  • 上一篇:藍色水背景材料
  • 下一篇: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作文素材5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