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及其事跡

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及其事跡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壹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壹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壹直喊:“同誌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壹滾就是幾十丈,她也壹屁股坐了下去,壹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壹座又壹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裏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活躍著壹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誌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饑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麽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壹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壹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壹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壹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壹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咤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蕩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壹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裏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壹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壹架快速俯沖下來,壹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裏、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壹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壹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壹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壹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壹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裏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壹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壹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有17塊大小不壹、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裏噙滿淚花,卻堅持壹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壹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壹份永久紀念。

3.壹袋幹糧

長征時期,發生了壹個又壹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壹個故事叫《壹袋幹糧》。它講述了壹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壹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壹袋幹糧,卻在過壹座橋時為照顧壹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幹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幹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壹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幹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壹點幹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壹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壹樣堅強的意誌;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壹些,她沒有這麽做,她選擇沈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裏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麽做,她細心照料壹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壹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陳碩真,唐朝起義領袖,自稱“文佳女皇”

梁紅玉,南宋大將韓世忠的妻子,親自帶兵打仗

唐賽兒,明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稱“佛母”

王聰兒,清朝白蓮教起義領袖,自任首領

譙國夫人洗氏

譙國夫人是嶺南地區洗氏的女兒,南朝梁武帝時,成為高涼太守馮寶的妻子。在南

北朝時候,中原喪亂,兵禍連結,而嶺甫地區始終未曾受到戰火的波及,首先也許是因為嶺南尚屬化外之地,而後卻確實是有賴洗夫人的籌謀劃策,撫慰部眾,德威廣被,肆應得宜,於是當地老百姓都稱她為“聖母”,到隋朝時,隋文帝便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後又冊封她為“譙國夫人”,賜食湯沐邑壹千五百戶,死後更追封她為“誠敬夫

人”。

嶺南洗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恩平、陽江壹帶山區。洗夫人幼年時叫洗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拼鬥,而且深諸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

先是北燕苗裔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被梁武帝任命為羅州刺史,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也著實欣賞洗百合的才識,於是降尊纖貴地為兒子馮寶向尚系蠻族的洗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太守,生得壹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洗氏部族自然是歡天喜地答應了這門親事,洗百合於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壽陽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計劃應該是在采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壹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使侯景進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計謀,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他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裏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把梁武帝圍在小小的臺城。”

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誌,偽稱有病,遲遲不肯應命,並派人急召高涼太守馮寶。洗氏夫人考慮,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卻積極整屯兵馬,顯然有謀叛之意。因而對丈夫說:“今刺史突然召妳前往,必然是逼妳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觀其變。”

沒有幾天,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虜率兵逕往湖石,以便與侯景呼應。洗氏夫人自忖,杜平虜盡率精兵出城,留下李遷仕守著壹座空城,自然無所作為,於是與丈夫計議,卑辭厚禮,徒步擔物,明為輪將,暗乃突襲,壹舉攻下李遷仕的老巢。

這個計劃具體由洗氏夫人執行,李遷仕遠遠地望見千余人眾,背扛肩挑而來,果然中計,以為是輪送軍需品的隊伍,絲毫不加防範,立即命人拔柵開城。洗氏夫人率眾湧入,迅即從籮筐背囊中拿出刀劍,像秋風掃落葉般壹下子占領高州城,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杜平虜的叛軍。

接下去是新任始興大守、長城侯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權打得粉碎,陳霸先乘機代梁而為陳武帝,這也是南朝政權更替壹個特點,總是大將奪權。

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漫天,嶺南地區多賴洗夫人扶輯,安然無事。此時馮寶已歿,陳霸先篤念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遣使拜洗夫人九歲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

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叛陳,天高皇帝遠,陳霸先鞭長莫及,洗夫人就近連絡百越首長;合力攻打歐陽紇而數平叛亂,馮仆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太守。洗夫人也被冊封為“石龍太夫人”,權職待遇壹律照比刺史。

陳霸先即位之初,實力未允,對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後陳文帝嗣位,兵力日強,接連攻下長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漸恢復舊觀,再傳到宣帝,又乘北齊內亂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兒子陳波寶手中,也就是陳後主,終日炕緬酒色,怠於政事,於是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壹,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推石龍大夫人洗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個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仆已死,孫兒馮魂與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洗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洗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洗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洗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韋洗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隋朝派來的欽差大人,洗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結果進兵不利,被俘下獄。洗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從此南疆壹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贊賞,追贈洗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洗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麽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置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界予壹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壹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以壹個六十多歲的老夫人而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後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於途,嶺南各州風調雨順,家給人足,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勤謹節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慰勉譙國夫人:“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凈,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汙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聲四起,紛紛上書朝廷,指斥趙訥的種種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皇帝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壹壹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所以嶺南各地復歸平靜。

譙國夫人以邊睡番族,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她雖然歷事三朝,實因環境使然,她始終忠於她的部族,忠於她的職守,對壹個女人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隋文帝仁壽二年,獨孤皇後崩逝,隋文帝好象突然從層層束縛中掙脫出來,於是開始放蕩,國事日益荒廢。就在此時,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客觀情勢使譙國夫人脫穎而出,而譙國夫人也在動蕩的社會中作出許多男子漢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隆重推薦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壹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裏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壹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愛會,和劉道壹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壹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壹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遊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壹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壹”。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壹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誌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 上一篇:有關龍的故事
  • 下一篇:思維導圖簡單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