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有著悲情詩人之稱的杜甫,是因為作品的原因嗎?

有著悲情詩人之稱的杜甫,是因為作品的原因嗎?

杜甫在唐朝詩壇的地位與李白不相伯仲,但相對於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而言,杜甫所創作的詩歌往往都具有壹定悲劇色彩。雖然杜甫的年紀僅比李白小十壹歲,但他生活的時代正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所以我們在讀杜甫詩歌的時候,總是能夠從中感受到王朝衰落的淒涼,以及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悲痛之情。這位憂國憂民的著名大詩人,壹生都處於政治不得誌,以及生活困苦的掙紮之中。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以及個人遭遇的影響下,他的詩歌作品中不僅充斥著,處於唐朝社會底層人士的悲涼,同時也飽含“上下而求索”的政治訴求。縱觀杜甫的壹生除了在詩歌上有所成就之外,在政治以及其他方面都未有過高峰時刻。

杜甫壹生歷經盛唐和中唐兩個時期,他親身感受到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所以杜甫的詩歌多以,“家國情懷”和百姓生活為主題。既體現出了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又蘊含著無能為力的無奈和悲哀。

在杜甫五十九歲的人生中,寫下了不計其數的經典詩歌。雖然《杜工部集》中輯錄了約有1500首詩作,但這只是他眾多詩作中的冰山壹角。雖然杜甫在世的時候,其人其詩並未聲名顯赫,而且也沒有得到主流文學的欣賞。

但在其去世之後的百年內,人們終於領悟到了杜甫詩歌的文學魅力。不僅將其稱為“詩聖”,同時將他所創造的詩歌也譽為“詩史”。人們充分地肯定了杜甫其人,以及其詩歌的藝術成就和文學地位,同時還將他與“詩仙”李白並稱為“李杜”。

雖然這種肯定和贊譽來得稍晚壹些,但是這並不影響杜甫在中國詩壇上的重要地位。他和他的詩歌不僅名垂千古,同時杜甫這位以創作悲情詩歌而聞名的大詩人,他的文學魅力對後世詩人的詩歌創作,都起到了無法比擬的借鑒作用。

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契機

杜甫生於公元712,這個時期正處於唐朝的強盛時期。根據物極必反的哲學原理來看,無論是壹個強大的王朝,還是壹件普通的事情,當達到壹定高峰之後,肯定會出現壹次觸底反彈。杜甫出生的時候其實大唐王朝,就已經顯現出了衰敗的跡象。

在杜甫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實這也是杜甫悲觀人格產生的外部原因之壹。如果從杜甫幼年時的家事背景來看,實際上完全可以用家庭優越來形容。從這裏我們貌似可以看出,杜甫其實是壹個富家子弟。如果按照這種邏輯發展下去,相信也就不會有悲情的壹生。

筆者認為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社會大背景影響之下,杜甫在成年之後有過壹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將其年少之時的優渥生活,與因戰亂而四處流浪的境遇相比較,這種天地之別的差異,其實也是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1.少時優越,七歲能詩

很多人對杜甫以及“杜詩” 的了解都十分片面,從現有的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杜甫其實出於名門他的遠祖,是漢武帝時期的酷吏杜周,而祖父杜審言則是唐高宗時期的鹹亨進士。

在這種家庭背景的影響之下,杜甫小時候其實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所以他才有機會博覽群書,並在七歲之時就能夠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就是對幼年杜甫的極致贊譽。

小時候的杜甫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誌向也十分遠大。“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他幼時曾立下的宏願。這樣的人生經歷對杜甫長大之後,形成憂國憂民的詩歌情懷都具有重要影響。

2.多次出遊經歷,奠定詩歌創作基礎

杜甫十九歲出遊郇瑕二十歲遊覽吳越之地,此時其實正處於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在出遊的過程中不僅看遍了名山大川,而且也親眼目睹了世間百態。這對其詩歌創作風格,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

眼界開闊之後思想和胸襟也會更寬廣,豐富的出遊經歷為杜甫詩歌創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素材。雖然他在參加“鄉貢”時落第,但這並未影響他的生活。在這段時期,他還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望嶽》。

詩中末尾兩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不僅成為杜甫早期詩歌的經典詩句,同時也是杜甫年少輕狂之時的遠大抱負。但是這種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只有通過“科舉取士制度”才能實現。

3. “野無遺賢”,再次落榜

杜甫在唐朝天寶年間曾趕赴長安應試,但由於科舉考試時出現了“野無遺賢”的鬧劇,杜甫和同期壹起考試的舉子們全部落榜。兩次科舉落第令杜甫心灰意冷,但他內心中的求仕理想依然沒有破滅。

為了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攀權附貴。這對於壹個文人尤其是詩人來說,不僅深深的打擊了自尊心,同時也體現出了杜甫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境遇。這些遭遇其實都是杜甫悲劇人生,以及悲情詩歌出現的重要契機。

盡管杜甫有滿腹的才情,但由於沒有施展的平臺和途徑,他也能治自怨自艾尋求機會。為了能夠在政治上有所發展,他在長安不斷奔走獻詩獻賦,但由於沒有人欣賞他的詩歌作品,杜甫不得不客居長安長達十年之久。

在長安尋求政治發展的杜甫,由於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僅精神上郁郁不得誌,他的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就是對這壹時期杜甫境遇的真實寫照。

4.安史之亂爆發被叛軍俘虜

公元75年玄宗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杜甫在此時向玄宗獻《大禮賦》,玄宗看後甚是賞識他的文學才能,於是命其在集賢院待命。但由於唐朝時“科舉取士”制度非常嚴格,在奸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杜甫入仕的願望再壹次落空。

雖然在四年之後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由於官職過小杜甫堅辭不受。隨後上書並被提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但也就是在這壹年杜甫幼子早殤,仕途失意、生活貧苦、家門不幸,讓杜甫的悲觀性格達到了頂點。

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杜甫為了避難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但卻被叛軍所俘虜。雖然杜甫因為官職過小躲過壹劫,但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之時,他的憂國憂民之情愈加劇烈。但面對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以及滿目瘡痍的社會現狀,杜甫的悲劇人生至此達到了高峰。

《石壕吏》中體現出的時代悲歌

人生十之八九是不幸,這句話,放在杜甫身上顯得十分貼切。雖然他幼年時家境富裕,但是在國家戰亂的大背景之下,杜甫就像水中飄零的浮萍壹樣,在亂世中要想求生存就只能隨波逐流。

雖然他的詩歌中曾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但由於他的官職卑微,縱有天大的治國抱負也無以施展。再加上杜甫本人的不幸遭遇,以及求官不得又被俘虜的悲慘下場,都是促使杜甫悲觀性格,以及悲情詩風形成的關鍵要素。

1. 《石壕吏》的創作背景

《石壕吏》寫於公元759年,此時正值“安史之亂”的關鍵時期。唐朝統治者為了平息這次戰亂,不得不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因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他不得不尊聽聖命趕赴華州任職。

從洛陽去華州的路途需要,經過新安、石壕、潼關。這壹路上杜甫親眼所見,並親身感受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尤其是投宿石壕村時,遇到了吏卒深夜捉人的恐怖場面,詩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2. 《石壕吏》中的民不聊生

杜甫在傍晚投宿石壕村,但是卻遇到了官兵夜裏來強征兵。這家老翁聞訊之後跳墻而逃,只留下了老婦人以及正在吃奶的孫子。面對差役的怒哄老婦人痛哭流涕,他的兩個兒子已經為國家戰死,她們這些活著的人只能活壹天算壹天。

現在家裏已經沒有可以去當兵的男人了,雖然還有壹個兒媳婦,但她出門連壹件沒有破損的裙子都沒有。老婦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請讓我跟妳們壹起走吧。至少我還可以為妳們準備早餐。詩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這家的老翁告別。

《石壕吏》是杜甫眾多悲情詩歌中,篇幅最長的壹篇創世之作。這首詩詳細的寫出了,唐軍為了補充兵力肆意抓人的惡行。同時也反襯出了生活在亂世中的老百姓,在面對國家動蕩的惡劣環境之時,逆來順受的悲慘生活。

筆者認為杜甫在這首詩中深深的表達了,對老百姓的同情和關切之意。同時他也推此及彼的想到了自己,壹生仕途坎坷、家境貧困,雖然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但是也無法改變眼前的窘境。

結 語

筆者認為杜甫之所以會出現悲劇人生,除了與他生活的時代有關系之外,其實還與他幼年喪母有很大關聯。雖然在杜甫成長的過程中早年家境殷實,但在其成年之後卻出現了家道中落的悲涼。這對壹個的性格形成,以及今後人生的走向,其實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從現實角度來講,杜甫壹生其實都處於貧困交加的境遇之中。這也為他成為現實主義大詩人,提供了壹個可以體驗人生百態的機會。但反過來想壹下,相信沒有任何人願意經歷這種生活。

雖然杜甫有壹些詩歌中也出現了豪邁的情感,但縱觀其存世的約1500首詩歌,我們不難發現杜甫的壹生其實就是壹個悲劇。

這基於他的悲觀性格、悲慘遭遇,屢次落第、仕途不順等有關系,同時也與當時風雨飄搖的亂世大有關聯。

  • 上一篇:2021小學壹年級感恩教師節手抄報畫畫簡單字少
  • 下一篇:妳有沒有對妳的孩子感覺有深深的虧欠感覺壹輩子彌補不了的?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