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名人舍小取大的勵誌故事,急需類似素材

名人舍小取大的勵誌故事,急需類似素材

亂侃三國——舍小得大

曹操平定漢中,直逼劉備剛剛占領的西川。劉備急請諸

葛亮商議對策。

孔明說,曹操分兵屯合肥,懼孫權也。我們如果把江夏、

長沙、桂陽三群還吳,遺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

肥,牽動其勢,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

後來的情勢果然如軍師孔明所言,吳國興兵,曹操只得

放棄攻蜀而回師授合肥,

劉備得以喘息,

安定了西川根據地,

並由此立國建業。

《三國》的壹大看點,就是荊襄之地的爭奪。江夏、長

沙、桂陽三群是荊州之拱衛。劉備壹世梟雄,在曹操大軍壓

境之際亂了方寸。無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將三

群割給孫吳。可見貪欲亂智,中英雄劉備亦難幸免。

孔明之智無非是把事想明白。劉備集團欲三分天下,必

須聯吳抗曹。荊襄之地是當時中國的腹地,是兵家必爭的戰

略要點。孔明借荊州之後,壹直以此為誘餌,假許還吳,其

實是以此為王牌,牽動東吳踏上自己的戰車,***同抗曹。

凡事須從大局著眼,為整體利益暫時放棄壹些局部利益。

兵家、商家、職場從士無不知曉其中的道理,在事業、人生

的困難時期,若只知進、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試圖處

處得利,會處處被動、整體失利,最終受其大害。

會舍才能得,“舍得”兩字在今天已被固化為壹詞,其

中的玄妙,著實令人思索。

舍子取勢,棄子得勢,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

誘使孫吳圍魏救趙,自騙不過孫權集團。只是劉備集團占有

荊州之初,就壹直以“借”為名,答應日後要還孫吳,如今

主動把荊州的拱衛三群還孫吳,孫吳得三群而復望荊州,能

不出兵擊曹嗎?

孔明之智不僅是琢磨透了孫吳,而且得利時留有余地,

讓合作夥伴永遠對妳存有希望,永遠為戰略合作留有空間。

這等智慧,細想起來真是攻無不克。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壹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吉平、譚嗣同三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舍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參考資料:

/question/166787511.html

  • 上一篇:龍年背景材料
  • 下一篇:快高考了,但總是中午晚上很難入睡,白天就打盹,該怎麽調整?(總是不能專心,睡前老有些事往腦子裏冒)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